内蒙古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_许炯心

第64卷第11期2009年11月Vol.64,No.11Nov.,2009收稿日期:2009-04-21;修订日期:2009-09-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1019,40788001)[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40671019,40788001]作者简介: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0878M )。
长期从事河流地貌研究工作。
E-mail:xujx@ 1375-1393页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许炯心1,李炳元1,杨小平2,周力平3,师长兴1,高抒4,郑祥民5,熊康宁6,朱秉启2,汪亚平4,周立旻5(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5.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6.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阳550001)摘要:近年来,在来自国民经济建设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对近年来(主要为2006-2008年间)我国在地貌与第四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河口与海岸地貌和第四纪环境演变方面的进展。
同时,还指出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文中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若干建议:(1)加强地貌学基本理论研究;(2)加强应用地貌研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服务;(3)加强地貌学的实验研究;(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貌学以地表过程与形态塑造为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交界面上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耗散过程,是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自然地理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
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

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摘要: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与环境演变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的研究,总结了黄土沉积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沉积与青藏高原古气候演变密切相关,但其沉积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
1. 引言雅鲁藏布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青藏高原东缘的一个重要区域。
该区域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层具有较大的时代范围和广泛的分布,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晚第四纪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黄土沉积的特征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域,其特征包括:黄土层状分布、表面平整、质地致密、颗粒粗粒细、颜色偏黄、持水性差等。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黄土中还含有丰富的古代人类遗物,为研究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3. 黄土沉积的形成机制黄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
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起源阶段、夹杂黄土堆积阶段、纯黄土堆积阶段。
起源阶段主要受到风蚀、水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夹杂黄土堆积阶段主要是黄土与夹杂物质的混合沉积;纯黄土堆积阶段主要是黄土层的沉积。
黄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和地貌形态的变化。
4. 黄土沉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黄土沉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古气候研究表明,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主要受到温度和降水的影响。
在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黄土的沉积速度较快,颗粒细小;而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黄土的沉积速度较慢,颗粒较粗。
因此,通过对黄土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建青藏高原古气候的变化。
5. 影响环境演变的其他因素除了气候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和环境演变。
如构造运动、植被变化、降水带等,这些因素都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与环境演变是一个综合研究课题。
内蒙古河套地区地球化学分区及特征

内蒙古河套地区地球化学分区及特征包凤琴;李佑国;郝晓琳;孙雨治;王沛东;李红威;孙惠玲【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5(34)2【摘要】土壤中元素含量的高低和元素存在的形态变化从根本上受控于自然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地质背景对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贡献度在区域上具有决定意义,不同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别。
不同的地貌景观是由不同的地质作用形成,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
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成果基础上,根据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研究成果,结合与典型元素组合、地貌、地质特征把河套地区划分为9个地球化学分区,并进一步划分为13个地球化学亚区。
通过地球化学分区,为河套地区的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总页数】14页(P1-14)【关键词】内蒙古;河套地区;地质特征;地貌景观特征;元素组合特征;地球化学区【作者】包凤琴;李佑国;郝晓琳;孙雨治;王沛东;李红威;孙惠玲【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6【相关文献】1.内蒙古河套地区水体中砷的地球化学特征 [J], 伯英;罗立强2.内蒙古河套地区砷地球化学特征 [J], 包凤琴;李佑国;王沛东;李红威;孙惠玲;武慧珍3.内蒙古河套地区第四纪地球化学研究 [J], 武慧珍;范亚丽;王晓娇;包凤琴4.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根系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李世宝5.因子分析在地球化学分区中的应用:以内蒙古石板井地区1∶5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为例 [J], 赵少卿;魏俊浩;高翔;易建;陈冲;翟亚峰;田宁;秦志刚;张文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套地区全新世黄河古河道的分布及期次划分

河套地区全新世黄河古河道的分布及期次划分周青硕;张绪教;叶培盛;何泽新;蔡茂堂;刘晓彤;李成路;吴泽群【摘要】黄河古河道的分布及其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黄河迁移规律、重建古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1∶5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钻孔资料分析,结合剖面实测基本判定了色尔腾山以南至现代黄河以北河套平原区黄河埋藏古河道的分布,,采用OSL与14C测年较精确地确定了黄河古河道的年代.依据年代学研究结果,将全新世黄河古河道划分为三期:Ⅰ期古河道,分南北两支,南支分布在复兴镇西北部,埋深2~6m,北支分布于呼勒斯太中南部,埋深8.2~9 m,时代为9.93 ~7.4 kaB.P.;Ⅱ期古河道,河道主体分布在色尔腾山山前,呈北西—南东向,埋藏于现今乌加河古河道下部4 ~11m处,南北最宽处约1.5km.塔尔湖区存在同一期的古河道,埋深7~9m,以东西向展布为主,时代为7.4~4.1 kaB.P.;Ⅲ期古河道,呼勒斯太中部、塔尔湖中南部及复兴南部都曾发育,但河道主体为塔尔湖区的古河道,埋深2~9m,时代为4.1 ~1.2 kaB.P..黄河古河道分布及时代确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黄河在河套段演化历史,为河套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The distribution of palaeo channel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rule of the Yellow River migration and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palaeoclimate.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solution translation of Landsat 8 and the analysis of 1 ∶ 50000 field geological and geomorphical survey and the drill data,combined with the measured profile,it is basically determined that there is the distribution of palaeo channels buried under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in Hetao Plain from the south of Seertang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modern Yellow River.In themeantime,using OSL and 14C dating,the age of the palaeo channels of the Yellow River are accurately determine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hronology research,the palaeo channel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Holocene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Phase Ⅰ,the palaeo channels were formed by north branch which spread in the northwest of Fuxing Town with the burial depth of 2 ~ 6 m and south branch which spread in the south central of Hulesitai with the burial depth of 8.2 ~ 9 m,and the age is 9.93 ~ 7.4 kaB.P;Phase Ⅱ,the principle parts of the palaeo channels mainly spread in front of the Seertang mountains,with the direction of NW-SE,buried at 4 ~11 m of the bottom of the palaeo channels of the Ugab River with the widest part of 1.5 km in NS direction.There were palaeo channels of the same phase in Taal Lake Areawith the burial depth of 7 ~9 m and its age is 7.4 ~4.1 ka B.P;Phase Ⅲ,the palaeo channels in the central Hulesitai,th e south central of Taal Lake and the south of Fuxing once all developed,but the main bodies were the palaeo channels in Taal Lake Area,with the burial depth of 2 ~ 9 m,and the age is 4.1 ~ 1.2 ka B.P.The identific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ages of the palaeo channels of the Yellow River helps to study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Yellow River in Hetao Area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etao Area.【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7(023)003【总页数】9页(P339-347)【关键词】河套地区;黄河古河道;OSL测年;14C测年;全新世(Qh)【作者】周青硕;张绪教;叶培盛;何泽新;蔡茂堂;刘晓彤;李成路;吴泽群【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6河套平原为人类居住主要区域,农业文明发达,探究黄河古河道分布对农业水渠灌溉、地下水利用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我国东北季风区第四纪气候演化研究进展

我国东北季风区第四纪气候演化研究进展詹涛;周鑫;张俊;李峨;张海燕;马永法【摘要】回顾了针对我国东北季风区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开展的研究工作,并重点论述了末次冰盛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东北季风区早第四纪沉积地层钻探、晚第四纪高分辨率湖泊沉积记录对比、与其他季风区气候记录对比和驱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30)003【总页数】5页(P154-158)【关键词】东北季风区;第四纪;末次盛冰期;气候演化【作者】詹涛;周鑫;张俊;李峨;张海燕;马永法【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第四纪是人类出现、演化的关键时期,并伴随着一系列重要的全球性气候事件,包括构造尺度的北极冰盖扩张全球变冷[1-2]、轨道尺度的中更新世转型[3]、以及千百年尺度的B~A暖期、YD 事件、8.2ka事件、4.2ka事件、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4]等气候突变事件,因而受到古气候学家的广泛关注.东亚季风系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黄土记录[5-7]、海洋沉积记录[8]和古湖相沉积记录[9]对我国整个第四纪长尺度古季风气候、以石笋[10-12]、湖泊[13]和泥炭[14]等高分辨率记录对晚第四纪古季风气候已经开展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我国东北季风区是全球纬度最高的季风区,受北极冰盖等高纬因素影响显著,是研究东亚季风系统对高低纬相互作用响应的理想地区.近年来,针对该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也相继开展.分析了近年来对我国东北季风区开展的第四纪研究工作,并重点对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演化研究进行总结评价,最后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今后东北季风区应加强的几项研究工作.1 研究现状我国东北季风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地质记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1.1 早第四纪东北季风区早第四纪研究相对薄弱,主要为裘善文等针对松辽平原的钻孔开展的研究工作[15-16].裘善文等对乾安令字井钻孔(0~112.5 m)[16]和大庆7901 孔(0 ~ 140 m)[15]进行磁性地层、同位素年龄、孢粉和沉积相等研究,并对大安CAD01孔(0~70 m)[16]进行粒度分析、孢粉分析、古生物化石鉴定和古地磁年龄测试,结合乾安水字井[17]磁性地层研究,认为早更新世早期,松辽平原部分地区遭受流水的剥蚀,部分低平地区接受灰白色松散砂砾石层的薄层沉积,至更新世中、晚期和中更新世松嫩平原中心缓慢下沉,形成广大的湖盆,包括东、西辽河也流入湖盆,但在湖盆的东北方有一出口,即松花江从湖盆的东北流经依兰三姓、佳木斯流向三江平原[17].以上研究仅将松辽平原对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的响应,进行构造尺度的划分,由于地层记录的定年及分辨率等问题,轨道和亚轨道尺度的变化并未探讨.1.2 晚第四纪(末次冰盛期以来)目前,东北地区的晚第四纪气候地质记录主要来自吉林龙岗火山群的二龙湾玛珥湖[18-24]、四海龙湾玛珥湖[25-33]和小龙湾玛珥湖[34-38];内蒙古东部阿尔山的火山口湖月亮湖[39-40];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41]、镜泊湖[42]和兴凯湖[43-45],以及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的泥炭沉积物[46-50].末次冰消期是指末次冰盛期向全新世过渡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气温快速回升,大陆冰川迅速消融,海平面快速上升,但温度回升过程并不稳定,呈波动式变化.欧洲湖泊沉积物的孢粉记录结果将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分为三次相对冷期:老仙女木期(Oldest Dryas)、中仙女木期(Older Dryas)、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二次相对暖期:博令暖期(Bølling interstadial)、阿勒罗德暖期(Allerød interstadial).全新世指约一万年以来气候相对暖湿的时期.Parplies等[31]依据四海龙湾沉积物的地球化学(TOC,TN,C/N比)和同位素记录(δ13 Corg、15N),将该区末次冰消期划分四个时期:14200 BP以前为冷干期;14200~12450 BP为温暖的适宜期;12450~11600 BP为更加冷干的时期;11600 BP以来为气候转暖期.Stebich等[32]依据四海龙湾沉积物的孢粉记录恢复该区的古植被演化,发现反演的气候变化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以及冰芯记录的北大西洋气候很好对比,从而推断东亚季风区和北半球高纬气候通过大气候环流具有相关性.Schettler等[29]发展了生物硅沉积速率指标(F-bSiO2)反应降水的变化,结合地球化学、孢粉等气候指标,从而恢复15000~2000 BP东亚夏季风演化.洪冰等[50]把哈尼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作为降水的替代指标,并结合四海龙湾玛珥湖孢粉记录[29],提出在新仙女木时期我国东北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增强,与印度夏季风呈相反的演化模式,而这却引发广泛的争论[51-53].洪业汤等[46]把哈尼泥炭炭纤维氧同位素作为温度的替代指标,发现反应的温度异常事件与北大西洋温度和浮冰事件有很好的对应性,同时结合降水替代指标[47]论述了东亚夏季风、印度夏季风系统与北半球高纬驱动因素、太阳活动等的可能动力联系.1.3 ~2000 BP以来~2000 BP以来包括中世纪暖期(MWP)和小冰期(LIA)等世纪尺度的气候事件,由于此时段地质记录较多而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Mingram等[18]依据四海龙湾沉积物孢粉记录恢复了过去900年以来植被演化,并指出在“小冰期”时段,该区并没有像欧洲一样气候环境恶化.储国强等[34]依据小龙湾的有机碳同位素恢复该区1600年以来降水变化,并识别出5个干旱时期,与太阳活动显著相关,认为太阳活动可能是控制该区短尺度降水的主要因素;同年,又对四海龙湾和小龙湾1400年以来碎屑物含量和粒度进行分析,发现其能够反应历史尘暴的变化,并与青藏高原冰芯和历史记录很好的对比,中世纪暖期时段尘暴事件频发[35].孙青等[36]对小龙湾长链烯酮碳同位素进行研究,发现其为该区有效降水的良好替代指标,并且高值对应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暖期,而低值对应冷期,表明世纪尺度东北季风区近千年的夏季风降水可能受 PDO调控.近期,储国强等[38]对小龙湾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生物成因溴元素能够反应区域降水变化,并与韩国干旱指标变化很好对应,谱分析表明该区1300年以来降水的变化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太阳活动有关.李杰等[24]根据二龙湾孢粉和炭屑记录恢复该区~1000年以来的植被演化和火的行为,发现中世纪暖期时段,孢粉含量和炭屑含量高,这可能表明高的生物量和冰雪覆盖少促使火的频发有关,小冰期时段情况则相反.旺罗等[22]对二龙湾1000年来藻类组合进行研究,浮游藻类含量峰值反应AD1150~1200时段为过去1000年最暖时期,浮游藻类含量降低反应AD1400~1800期间无冰季节缩短、温跃层变弱,可能为冷期,并指出中世纪暖期和21世纪季节模式有很大差别.2 未来研究建议(1)加强东北季风区早第四纪沉积地层钻探研究古湖相沉积、黄土沉积等地质记录是研究早第四纪轨道、亚轨道气候演化的理想载体之一[5-7,8].过去的研究认为早第四纪该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曾经为古大湖存在[17],为此未来选择合适地区进行第四纪沉积物钻探研究,为开展东北季风区轨道尺度第四纪古气候演化提供必要材料.(2)加强东北季风区晚第四纪高分辨率湖泊沉积记录对比研究前述依据东北季风区湖泊、泥炭等记录,对该区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演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精确年代高分辨率的记录主要集中在吉林龙岗火山群,更大范围的高分辨率、精确定年的沉积记录应加强研究.同时,已有记录间缺乏对比,不同指标和记录之间存在不一致[50-53].应加强准确定年、高分辨率地质记录之间的对比研究,更为准确恢复该区气候演化特征,为探讨该区气候演化机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3)加强东北季风区记录与我国其他季风区记录对比研究毛雪等[4]选取我国不同地区高分辨率地质记录,探讨了末次冰消期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Younger Drys等主要气候事件在北方高纬度地区比南方低纬度地区、东部低海拔地区比西部高海拔地区表现更强烈,推测末次冰消期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变化信号来自高纬度显著温度波动.冉敏等[57]综合我国全新世湿度变化指标,指出中国南部季风区受太阳辐射影响首先开始进入适宜期,而且北部适宜期持续时间较南方短,这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从早全新世逐渐向北传递,然后在晚全新世逐渐由北向南撤退.可见,我国不同季风区末次冰盛期以来气候变化存在差异,东北季风区具有纬度高特点,受高纬因素控制明显,为此需开展该区与其他地区气候指标的对比研究,从而为更好理解高低纬因素对我国季风系统的影响机理提供必要参照.(4)加强晚第四纪以来东北季风区气候演变的机制研究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解是人类应对气候灾害变化并采取应对方案的科学理论依据.然而,针对我国东北季风区气候演化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针对我国东北季风区气候演化模型的工作还未开展.参考文献[1] DeMenocal P.Wireline logging of the North Pacific transect.JOIDES,1993,19:29.[2] Shackleton N J,Hall M A,Pate D.Pliocene stable isotope stratigraphy of Site 846.Proceeding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Scientific results,1995,138:337-355.[3] Raymo M E,Oppo D W,Curry W.The mid‐ 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A deep sea carbon isotopic perspective[J].Paleoceanography,1997,12(4):546-559.[4]毛雪,将汉朝,杨桂芳,等.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初探[J].第四纪研究,2011,31(1):57-65.[5] An Z.The histor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paleomonsoon climate[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0,19(1):171-187.[6] Guo Z T,Sun B,Zhang Z S,et al.A major reorganization of Asian climate by the early Miocene[J].Climate of the Past,2008,4(3):153-174.[7] Hao Q,Wang L,Oldfield F,et al.Delayed build-up of Arctic ice sheets during 400,000-year minima in insolation variability[J].Nature,2012,490(7420):393-396.[8]汪品先.全球季风的地质演变[J].科学通报,2009,5:535-556.[9] An Z S,Clemens S C,Shen J,et al.Glacial-interglacial Indian summer monsoon dynamics[J].Science,2011,333(6043):719-723.[10] Wang Y J,Cheng H,Edwards R L,et al.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late Pleistocene monsoon record from Hulu Cave,China [J].Science,2001,294(5550):2345-2348.[11] Wang Y,Cheng H,Edwards R L,et al.Millennial-and orbital-scale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over the past 224,000 years [J].Nature,2008,451(7182):1090-1093.[12] Wang Y,Cheng H,Edwards R L,et al.The Holocene Asian monsoon:links to solar changes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J].Science,2005,308(5723):854-857.[13] Yancheva G,Nowaczyk N R,Mingram J,et al.Influence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on the East Asian monsoon[J].Nature,2007,445(7123):74-77.[14] Hong Y T,Hong B,Lin Q H,et al.Synchronous climate anomali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North Atlantic regions during the last 14,000 years[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9,28(9):840-849.[15]裘善文,夏玉梅,李凤华,等.松辽平原第四纪中期古地理研究[J].科学通报,1986,29(3):172-174.[16]裘善文,夏玉梅,汪佩芳.松辽平原更新世地层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88,4:431-441.[17]裘善文,王锡魁,张淑芹,等.松辽平原古大湖演变及其平原的形成[J].第四纪研究,2012,32(5):1011-1021.[18] Mingram J,Allen J R M,Brüchmann C,et al.Maar-and crater lakes of the Long Gang Volcanic Field(NE China)—overview,laminated sediments,and vegetation history of the last 900 years[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04,123:135-147.[19]魏强,汉景泰,李东.32kaB.P.以来东北二龙湾玛珥湖沉积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8,28(5):957-958.[20]刘玉英.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二龙湾玛珥湖植被与环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21]游海涛,刘嘉麒.14ka.BP.以来二龙湾玛珥湖沉积物记录的高分辨率气候演变[J].科学通报,2012,57(24):2322-2329.[22] Wang L,Rioual P,Panizzo V N,et al.A 1000-yr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NE China indicated by diatom assemblages from maar lake Erlongwan[J].Quaternary Research,2012,78(1):24-34.[23] Wang L,Mackay A W,Leng M J,et al.Influence of the ratio of planktonic to benthic diatoms on lacustrine organic matter δ13C from Erlongwan maar Lake,Northeast China[J].Organic Geochemistry,2013,54:62-68.[24] Li J,Mackay A W,Zhang Y,et al.A 1000-year record of vegetation change and wildfire from maar lake Erlongwan in northeast China[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3,290-291:313-321.[25] Schettler G,Romer RL,Mingram J.Lake Sihailongwan e a natural monitor of dust deposition for NE-China.The Pb,Nd,and Sr isotopicrecord.AGU Fall Meeting,San Francisco.Eos Transactions,2004,85(47).[26]刘强,刘嘉麒,陈晓雨,等.18.5 ka.BP.以来东北四海龙湾玛珥湖全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5,25:711-721.[27] Chu G,Liu J,Schettler G,et al.Sediment fluxes and varve formation in Sihailongwan,a maar lake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J].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2005,34(3):311-324.[28] Schettler G,Liu Q,Mingram J,et al.Palaeovariations in the East-Asian monsoon regime geochemically recorded in varved sediments of Lake Sihailongwan(Northeast China,Jilin Province).Part 1: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ust flux[J].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2006,35(2):239-270.[29] Schettler G,Liu Q,Mingram J,et al.East-Asian monsoon variability between 15 000 and 2000 cal.yr BP recorded in varved sediments of Lake Sihailongwan(northeastern China,Long Gang volcanic field)[J].The Holocene,2006,16(8):1043-1057.[30] Stebich,M.,Arlt,J.,Liu,Q.,Mingram,J.Late Quaternary vegetation history of Northeast China 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paly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Sihailongwan maar lake.Courier Forschungsinstitut Senckenberg,2007,259:181-190.[31] Parplies J,Lücke A,Vos H,et al.Late glaci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ern China derived from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varved sediment record from LakeSihailongwan[J].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2008,40(1):471-487.[32] Stebich M,Mingram J,Han J,et al.Late Pleistocene spreadof(cool-)temperate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climate changes synchronous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J].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9,65(1):56-70.[33] Zhu J,Mingram J,Brauer A.Early Holocene aeolian dust accumul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recorded in varved sediments from Lake Sihailongwan[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3,290-291:299-312.[34] Chu G,Sun Q,Wang X,et al.A 1600 year multiproxy record of paleoclimatic change from varved sediments in Lake Xiaolongwan,northeastern China[J].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Atmospheres(1984–2012),2009,114(D22).[35] Chu G,Sun Q,Zhaoyan G,et al.Dust records from varved lacustrine sediments of two neighboring lak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over the last 1400 years[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09,194(1):108-118.[36] Sun Q,Xie M,Shi L,et al.Alkanes,compound-specific carbon isotope measures and climate variation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from varved sediments of Lake Xiaolongwan,northeast China[J].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1-14.[37] Panizzo V N,Mackay A W,Rose N L,et al.Recent palaeolimnological change recorded in lake Xiaolongwan,northeast China:climatic versus anthropogenic forcing[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3,290-291:322-334.[38] Chu G,Sun Q,Li S,et al.Minor element variations during thepast 1300 years in the varved sediments of Lake Xiaolongwan,north-eastern China[J].GFF,2013,1-8(DOI:10.1080/11035897.2013.788550).[39]刘强,李倩,旺罗,等.21kaB.P.以来大兴安岭中段月亮湖沉积物全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J].第四纪研究,2010,30(6):1069-1077.[40]伍婧,刘强.晚冰期月亮湖炭屑记录反映的古气候演化'[J].地质科学,2013,48(003):860-869.[41]桂智凡,薛滨,姚书春,等.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近百年环境变化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1,31(3):544-553.[42]侯新花,吴艳宏,杨丽原.全新世镜泊湖粒度特征记录的该地区古降水变化历史[J].湖泊科学,2006,18(6):605-614.[43]吴健,沈吉.兴凯湖沉积物磁化率和色度反映的28 ka.BP.以来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3):123-130.[44]吴健,沈吉.兴凯湖沉积物有机碳和氮及其稳定同位素反映的28ka.BP.以来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J].沉积学报,2010,28(2):365-372.[45]吴健,沈吉.兴凯湖沉积物粒度特征揭示的27.7 ka.BP以来区域古气候演化[J].湖泊科学,2010,22(1):110-118.[46] Hong Y,Liu D,Jiang H,et al.Evidence for solar forcing of climate variation from δ18O of peat cellulose[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0,43(2):217-224.[47] Hong Y T,Wang Z G,Jiang H B,et al.A 6000-year record of changes in drought and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based on aδ13 C time series from peat cellulose[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Letters,2001,185(1):111-119.[48] Jiang W,Leroy S A G,Ogle N,et al.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est fires recorded in the Holocene pollen record from a Jinchuan peat bog,northeastern China[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08,261(1):47-57.[49]洪冰,刘丛强,林庆华,等.哈尼泥炭δ18O记录的过去14000年温度演变[J].中国科学:D辑,2009(5):626-637.[50] Hong B,Hong Y T,Lin Q H,et al.Anti-phase oscillation of Asian monsoons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period:Evidence from peat cellulose δ13C of Hani, Northeast China [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10,297(1):214-222.[51] Schettler G.Comment on“Anti-phase oscillation of Asian monsoons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period:Evidence from peat cellulose δ13C of Hani,Northeast 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11,306(1):95-97.[52] Stebich M,Mingram J,Moschen R,et al.Comments on“Anti-phase oscillation of Asian monsoons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period:Evi dence from peat cellulose δ13C of Hani,Northeast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11,310(3):464-470.[53] Hong B,Hong Y T,Lin Q H,et al.Reply to comment on“Anti-phase oscillation of Asian monsoons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period:Evid ence from peat cellulose δ13C of Hani,Northeast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11,306(1):98-101.[54] Seki O,Meyers P A,Kawamura K,et al.Hydrogen isotopic ratios of plant wax-n-alkanes in a peat bog deposited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last 16kyr[J].Organic Geochemistry,2009,40(6):671-677.[55] Yamamoto S,Kawamura K,Seki O,et al.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ver the last 16ka on compound-specific δ13C variations of leaf wax n-alkanes in the Hani peat deposit from northeast China [J].Chemical Geology,2010,277(3):261-268.[56] Zhou W,Zheng Y,Meyers P A,et al.Postglacial climatechange record in biomarker lipid compositions of the Hani peat sequence,Northeastern China[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10,294(1):37-46.[57] Ran M,Feng Z.Holocene moisture variations across China and driving mechanisms:A synthesis of climatic records[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3,313:179-193.。
硕士论文:河套平原典型剖面地下水砷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河套平原典型剖面地下水砷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姓名:曹文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河套平原典型剖面地下水砷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河套平原是我国大陆砷中毒的典型区域。病区主要包括 19 个乡镇,各村镇病情轻 重差别悬殊。根据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各个典型的地质地貌单元,选择砷污染严重的 地区及发病区,在河套平原首次建立典型剖面,在典型剖面上系统地采集水土样品,进 行岩相古地理和地球化学分析,开展砷污染地区和非砷污染地区的对比分析,总结地下 水砷污染的模式,研究地下水砷污染机理。
我国主要的砷污染地区就是河套地区,地方性砷中毒涉及到 11 个旗县约 30000km2 的地域范围,受威胁人口高达 30 万之多,患病人数达 2000 多人。位于河 套平原西北部的杭锦后旗,是河套平原最严重的地方性砷中毒旗县,涉及到 9 个乡 镇 35 个村,患病人数达到 1169 人,砷中毒高发区的地下水中砷含量在 0.35-1.74mg/L, 全旗未进行改水的地区继续饮用高砷、高氟及苦咸水的人数达到 16.86 万,占到全旗 人口的半数之多。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砷区的饮水是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以上种不同的成因结论至今还没有定论本次的研究难点也是河套的砷的成因分析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包括第四纪地质岩相古地理综合物探技术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微生物学以及开展砷污染机理的实验室模拟工作对典型剖面的含水层结构进行精细的刻画系统分析剖面上的地下水的补径排分析地下水砷的吸附解析深入研究地下水中砷的来源和迁移转化的规律122砷在地层中的存在形态及其转化机理研究现状砷在地层中主要以砷酸盐的形式存在以无机砷为主无机砷又以as居多主要以水溶态砷交换态砷固定态砷和闭蓄态砷四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
内蒙河套地区黄河阶地与新近纪砾石层的发现及其对黄河发育、中国河流古老性与河湖共存论的意义

84
A pr. 845~ 886
内蒙 河套 地 区黄 河 阶地 与 新 近 纪 砾 石 层 的发 现 及 其对 黄 河 发 育 、中国 河流 古 老 性 与 河 湖 共存
1)中国地质 科学 院地 质力 学研 究所 ,北 京 ,100081;2)中国科 学 院地质 与地 球物 理研 究所 ,北 京 ,100029; 3)国土 资源 部新 构造 运 动与地 质 灾害 重点 实验 室 ,北 京 ,100081
(2)ESR 与 OSL测 年结 果 表 明 ,阶地 的 时代 贯 穿 了 整 个 第 四 纪 时 期 。其 中 ,T1形 成 于 全 新 世 中 期 :T2至 T4 分 别 形 成 于 晚 更 新 世 晚期 、中期 和 早 中期 ;河 套 古 湖 沉 积 形 成 于 晚更 新 世 早 期 ;T5~ T9分 别 形 成 于 中更 新 世 晚 期 、 中期 、早 期 、早 更 新 世 晚 期 和早 期 。 在 黄 河 T5~ T8之 下 ,特别 是 其 基 座 的 三 趾 马 红 土 之 下 所 发 现 的古 黄 河 的砾 石 层 、砂 砾 层 或 胶 结 的 砂 砾 层 ,其 所 夹 砂 层 的 石 英 热 活 化 法 ESR 年 龄 测 定 结 果 为 中新 世 或 上 新 世 。
内容 提 要 :通 过 内蒙 河套 地 区 的 多 次 野 外 调 查 和 多 个 横 穿 黄 河 河 谷 剖 面 的 测 量 ,热 释 光 (OSL)与 电 子 自旋 共 振 (ESR)年 龄 样 品 的 采 集 和 测 定 ,以及 与 黄 河 上 中 游 其 它 河 段 和 长 江 及 中 国 其 它 河 流 河 段 的对 比 ,从 而 取 得 了如 下 几 方 面 的发 现 与 认 识 :
(4)作 者 在 对 黄 河 整 个 上 一 中 游 及 部 分 其 它 河 段 考察 与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还 发 现 ,自新 近 纪 早 中 期 以 来 ,黄 河 就 是 一 条 上 、下 游 贯 通 的 古 老 大 河 ,尽 管 古 黄 河 的 遗 迹 已受 到 不 同地 质 构 造 单 元 的 不 同特 征 的 地 壳 运 动 的 影 响 而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破 坏 与 变 动 ,使 其保 存 状 况 和 连 续 性 远 不 如 第 四 纪 不 同时 期 的古 黄 河 遗 迹 。
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近期的几点重要进展

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近期的几点重要进展
钟巍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1996(19)3
【摘要】本文评述了近年来新疆地区第四纪环境没变研究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内陆西风型环境演变模式及本次冰盛期以来山地冰川进退序列的建立、晚冰期气候突变事件及小冰湖环境待征和西域砾岩下限磁性地层学年代的获得及第四纪沉积年代学进展等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此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9页(P87-95)
【关键词】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地层
【作者】钟巍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3
【相关文献】
1.孢粉分析在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 [J], 赵徐;于洋;钟雷;李吉晶
2.90年代内蒙古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J], 贾铁飞;何雨
3.潍坊北部晚第四纪介形类与环境演变研究 [J], 李守军;陈宇慧;赵秀丽;王丽丽;崔肖辉;刘强;刘晓
4.基于多重地层对比研究还原长江三角洲北翼晚第四纪古环境演变 [J], 于俊杰;劳金秀;蒋仁;曾剑威;彭博;马雪;赵玲;杨祝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S2):161~164CN53-1045/NISSN0258-7971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http://www.yndxxb.ynu.edu.cn
内蒙古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张小瑾,杨桂芳,武法东(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通过总结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内容,综合分析了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主要总结了沙漠形成发展与环境变迁及内陆湖与环境变迁的研究现状.在今后河套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中,需加强季风变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并注重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研究,这些工作在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的同时,也为全球环境变化提供预测结果.关键词:河套地区;环境演变;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P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7971(2010)S2-0161-04
河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北缘,处于阴山隆起与伊盟隆起之间,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北倚阴山,南邻鄂尔多斯高原,西南与贺兰山、桌子山及巴彦浩特盆地毗邻,东部为土默特平原,中间为后套平原,西部为乌兰布和沙漠,海拔900~1200m.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带上,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类型为大陆性气候,是中国北方东部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区域,属于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带.这种过渡地带是环境演变较为敏感的区域,已成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1研究内容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工作是在沙地环境与内陆湖研究领域展开.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湖泊沉积因其连续的环境记录是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封闭型湖泊沉积是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内陆湖泊水面的波动是环境变化的反映,因而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湖岸地貌、湖泊沉积和生物地层等地学证据恢复的湖泊水位记录,可以客观反映区域降水或有效湿度状况,为重建湖泊演化历史提供科学依据[1-3].前人张印堂在考察岱海湖后,构建内陆湖与古气候之间的关系,这一构想成为之后研究工作者们所追寻的思路.关于半旱区沙漠的成因与时代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也成为环境演变研究的内容之一.在沙地研究方面,沙漠外缘地带的风成沉积中记录着能够间接指示沙漠演化的信息.中国东部古季风的形成与演变是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环境变迁的主要内容.全新世季风气候范围的空间波动形成了中国北方东部季风气候与西部内陆气候的过渡地带,与农牧交错带基本一致,这个过渡地带是较为敏感易变化的地带[4-7].河套地区地处中国北方东部季风气
候区的边缘区域,季风气候的强弱变化成为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指标.古人类文化与环境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史前人类遗存的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研究,讨论当时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研究成果
目前,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集中在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的成因与形成时代和吉兰泰湖泊演化这两个方面.
*收稿日期:2010-09-20作者简介:张小瑾(1986-),女,青海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与城市地质.E-mail:zhang-xiao-xian@163.com.图1河套地区地理位置图[1]Fig.1LocationmapoftheHetaoarea[1]
2.1内陆湖研究方面吉兰泰湖泊演化历史与河
套盆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及黄河演化密切联系,因此成为河套地区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吉兰泰湖泊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吉兰泰盐湖-河套地区是否存在统一古大湖;河套古湖形成的时间.陈发虎[8-11]认为吉兰泰-河套地区在距今5万~6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形成大的古湖泊,湖面海拔1080m上下,覆盖今日的吉兰泰和河套平原大部分地区,面积可能超过贝加尔湖.形成原因可能是鄂尔多斯高原东北边缘的快速构造隆升以及末次冰期中期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春喜[2]依据遥感影像分析,证明吉兰泰湖泊存在高湖面.吉兰泰高湖面形成于60kaB.P前后的晚更新世.在高湖面时期,吉兰泰古湖与河套古湖相连.认为区域气候是吉兰泰古湖存在的主导的决定性因素.李建彪[12]对河套盆地南缘鄂托克台地湖相沉积的研究,认为晚更新世0.12MaB.P,河套古湖形成高湖面,最高水位达到海拔1080m,形成内陆深水湖.高永[13]在对吉兰泰盐湖的研究中提出盐湖环境演化过程:晚更新世初,是以磴口为中心的古淡水湖边缘,至晚更新世形成以吉兰泰为中心的中型内陆湖,再到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全球降温的情况下,气候变干旱,湖泊水体也随之缩小,全新世以来,吉兰泰盐湖湖面收缩过程相对加快.气候的逐渐干旱化,相应地使盐湖的发育从淡水大湖、中型咸水湖到现代的干盐湖.胡春元[14]研究认为构造运动及气候旱化是盐湖演化的基本动力.发育过程经历了早、中更新世的外泄湖阶段,晚更新世、早全新世的内陆湖阶段及晚全新世的盐湖阶段.春喜[2]提出古湖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即从高湖面过渡到低湖面,从淡水湖到盐湖的过程.刘兴起[15]根据石油部在吉兰泰盐湖东侧的钻井资料反映,吉兰泰盐湖沉积物厚度达3000多m,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组成.吉兰泰盐湖湖盆的形成时代为白垩系,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干旱,湖盆水体不断萎缩.2.2沙漠环境研究河套地区的环境变化研究
中,乌兰布和沙漠因其地处该区北部并处于农牧交错带,也成为该区研究的内容之一.牛俊杰等[16]认为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在西汉
261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既已形成,沙漠北部绿洲的消亡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水源枯竭,导致了绿洲的沙化.李炳元等[17]在对内蒙后套平原的研究中,提出了近2000年黄河河道演变阶段与河套及其相邻地区气候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联系,并认为渐新世以来至今河套盆地处于河湖交替分布的状态.贾铁飞等[18-21]对乌兰布和沙漠北部黄土档和大闸剖面进行研究,这些剖面顶部的风成砂分别形成于26kaB.P和22ka.BP.以此推断,在西汉以前该地区己变成沙漠,自然因素导致了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并依据东海子湖沉积剖面的沉积结构特征,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全新世以来划分出4个环境变化阶段,其变化过程表明了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演化与中国北方环境演变的总体规律是相一致的.春喜等[22]研究得出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约在7kaBP前后,形成原因是受吉兰泰古湖演化和区域干旱气候的影响.任世芳[23]应用历史地理学,提出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先秦时为古屠申泽,黄河径流是古屠申泽得以存在的唯一水源,黄河改道是古湖不断萎缩至干涸的根本原因.贾铁飞[21]在对全新世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貌演化的研究中表明,屠申泽湖由大湖时期发育至现今分散的小型湖泊,说明了全新世以来的干旱化过程持续至现今,这也与整个中国北方环境演变的总体规律相一致.2.3古人类文化与环境演变肖瑞玲等[24]认为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生产力相对低下,处于初垦状态,人类活动并没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海春兴等[25]由河套文化和大窑文化时期的遗址文物证明了河套地区在晚更新世前就有了人类活动,新石器时期以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大.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全新世,河套地区干湿波动明显,呈旱化发展趋势,环境演变开始有了人为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对外界影响的敏感度增加.何抚顺[26]综合了河套及周边地区环境考古地层堆积序列研究的成果,分析得出在仰韶时代即距今约7000~5000年,河套地区总体上比较湿润,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适宜期;在龙山时代即距今5000~4000年河套地区气温下降,气候向干冷发展.2.4河套盆地的气候变化研究马保起等[27]对大青山山前台地出露的河湖相地层剖面分析研究得出2次环境事件:28kaB.P湖泊-河流转换事件及22kaB.P河流加积-下切转换事件.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大青山山前断裂的稳定时期与呼包盆地的湖相环境一致,断裂的活动时期对应气候的冷干时期.高胜利等[28-29]对呼和坳陷第四系更新统孢粉化石资料分析,得到6个孢粉组合带,也相应地反映出该区的古气候变化.早更新世时期植被由耐寒、耐旱向喜暖发展,气候也相应由干冷向暖湿变化;到中更新世,先期出现了反映淡水环境的盘星藻,气候由偏暖湿向干冷变化;晚更新世气候由略暖向干冷变化.杨友运[30]也得出一致的研究.李建彪[31-32]经过定量与定性的古气候恢复,说明古气候是以暖湿、冷干为主要形式的季风气候.短期气候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有重要地位,对全球及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梁泽学等[33]在基于中国551站1961~2000年的日降水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河套地区1961~2000年4个年代中半干旱逐步向东南移动,降水量逐年减少,呈现干旱化趋势,四季都表现为干旱化.
3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存在的问
题及展望
对于河套地区的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许多学者在该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展开,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争论.3.1研究存在的问题
(1)内陆湖泊演化的研究愈加受到重视,研究
中得到一致意见认为河套地区存在统一古大湖.吉兰泰古湖演化过程受到气候变化、黄河改道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黄河演化与河套地区气候变化是否存在联系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工作.(2)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发展与变迁研究存
在2种观点:沙漠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历史时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导致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沙漠的形成是以自然因素为主导,人为因素为辅而导致形成的.而对于沙漠形成时代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3.2研究展望河套地区地处中国北方东部季风
气候区的边缘区域,又处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气候和环境变迁以及东亚季风的演化等很多方面在第四纪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河套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许多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1)由于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复杂性,要建立高分辨率环境演变的时间序列,需要更加精
361第S2期张小瑾等:内蒙古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