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评估理论

合集下载

建筑知识:评估建筑静态和动态负荷

建筑知识:评估建筑静态和动态负荷

建筑知识:评估建筑静态和动态负荷建筑结构设计中,评估建筑静态和动态负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整体性能。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介绍建筑静态和动态负荷的概念、评估方法以及优化措施等方面。

一、建筑静态负荷建筑静态负荷是指建筑物本身所承受的固定载荷,包括自重、楼层和楼面结构的重量、墙体结构的重量、屋面结构的重量等。

这些负荷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会随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在设计建筑结构时,要对建筑静态负荷进行详细的计算和评估,以确保结构足够强度和稳定,能够承受这些负荷。

常见的建筑静态负荷有:1.自重负荷:建筑物自身的重量,包括地基、框架、楼板、墙体、屋顶等。

2.使用负荷:建筑物中人员、物品、设备等的重量,分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两种,永久荷载是指建筑用途变化时不会发生变化的负荷,比如固定家具、窗户、门等,可变荷载是指建筑用途变化时会发生变化的负荷,比如人员、货物等。

3.外部力:包括风、地震、温差、地基沉降等外部力,这些力会对建筑物产生影响,会增加建筑静态负荷。

二、建筑动态负荷建筑动态负荷是指建筑物的短期和长期动态荷载,包括人员活动、设备振动、风压、温度变化等。

这些负荷会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导致结构发生振动、变形或破坏,从而威胁到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评估建筑动态负荷也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建筑动态负荷有:1.人员活动:人员活动会产生振动和冲击力,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如果活动过于频繁或者过于剧烈,会对建筑物结构产生影响,导致破坏。

2.设备振动: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也会产生振动和冲击,如空调、电梯、机器等。

如果设备被安装不当或者采用的防震措施不足,会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加剧结构的损坏程度。

3.风压:风压是建筑物面对风力产生的外部荷载,风速越大,风压就越大。

如果建筑物设计不当或者结构不稳定,很容易被风力所冲击,导致损坏甚至倒塌。

三、评估方法及优化措施1.静态负荷的评估方法计算各种负载的大小和作用方向,并将其转化为结构的内力分布和变形状态进行分析,进行静力计算,得出结构的底应力、扭矩、剪力、弯矩等参数,进而推算出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研究

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研究

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评价研究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为了维持社会进步的现状,跟上时代的步伐。

国家开始着手对工程项目的投入管理力度、尤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效果,积极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的制度及措施。

设立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准则,且主动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工程项目管理方案,促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化,改革创新有效的创设一套新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效果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价措施。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b)-0204-011 引言我国在目前阶段仍处在社会发展建设的新时期,有许多重大的工程项目也正在建设之中,因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的项目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其效果的综合性评价研究占据重要的位置。

工程项目管理即在项目工程运转施工时,采用专业的技能与知识、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促使工程项目顺利达到所设立的工程施工的目标。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应发挥科学自主的观念方法,借助新型的项目施工技术对整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协调策划、组织管理。

此外,还需把工程项目中的每一项指标均完整的掌握,促进工程项目可以按质按量按期的顺利完工。

在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方面均制约着管理效果的发挥,因而项目管理人员需整体掌握工程项目的综合性管理效果、具备全局意识,且应按照工程项目管理效果对其系统展开及时的掌握与完善,使其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1]。

2 工程项目中管理效果的综合性评价分析2.1 管理效果的综合性评价措施关于工程项目中管理效果的整体、定量的综合性评价研究,即工程项目中关于目标管理方面的效果考核。

首先应创设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规则,采用适当的权重设立方案,规定各项指标所占的权重。

分别借助概括、专家预算、加权评分等方案,对整体的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2]。

整体大致概括评价方法按照指标采用准则,创设评价指标系统,主要分为:质量指标:a=工程主要负责人给予的分值÷70x100;成本指标:b=项目所占的目标成本÷实际运用成本x100;进度指标:c=合同的工期÷实际完工的期限x100;安全指标:d=政府的安全管理部门给予的分值÷70x100;现场指标:e=政府管理部门规定的分值÷80x100;设立的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综合性评价目标集u={a.b.c.d.e},按照层次研究分析准则,创设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综合性评价。

风险评估理论与应用

风险评估理论与应用

风险评估理论与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风险无处不在。

从个人的健康管理、投资决策,到企业的战略规划、项目实施,再到国家的政策制定、社会治理,都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风险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分析和衡量风险,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一、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风险评估,简单来说,就是对某一事件或活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量化的过程。

它旨在帮助我们了解风险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风险通常由两个关键因素构成: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程度。

可能性可以用概率来表示,比如“高”“中”“低”,或者具体的百分比;影响程度则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如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声誉损害等。

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为决策提供依据在面临各种选择时,风险评估能够帮助我们比较不同方案的风险水平,从而选择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案。

例如,企业在考虑投资一个新项目时,通过风险评估可以了解市场变化、技术难题、竞争对手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进而决定是否投资以及如何投资。

(二)预防和减少损失通过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其影响程度,从而减少损失。

比如,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防护设施建设,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优化资源配置资源是有限的,通过风险评估,我们可以将资源优先分配到风险较高、影响较大的领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比如,医疗机构在分配医疗资源时,可以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病风险和危害程度,合理安排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

(四)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了解风险的本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当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恰当的措施,降低损失。

三、风险评估的方法(一)定性评估法定性评估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判断和直觉来评估风险。

常见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早期干预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早期干预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早期干预的启示作者:陈兰花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8期摘要:维果茨基是苏俄早期的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阐释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

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新的早期干预理念:动态的评估、教师同伴的合作学习、抓住教学的敏感期。

对于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更多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早期干预;敏感期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的著名理论,它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教师引导下和同伴合作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该理论创造性的阐述了教学、学习与发展的关系[1]。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将儿童发展水平局限于当下,而是将儿童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过程,教学必须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确定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他认为儿童首要的能力是在教师、成人和同伴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2]。

“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对于儿童发展的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

说明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是在于激励、发展目前还未形成的心理机能。

二、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终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特殊的意义。

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两种儿童:一种是问题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社会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另一种是残疾儿童:感官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和肢体残疾儿童[3]。

早期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身体与运动、情绪与行为、语言与交流、认知与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早期干预的模式主要包括:以家庭为基础的早期干预模式、以康复中心为基础的早期干预模式、家庭和康复中心相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4]。

主要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包括:认知训练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言语语言康复训练以及其他的相关训练。

空袭目标威胁动态评估SPA法

空袭目标威胁动态评估SPA法

收稿日期:2020-03-15修回日期:2020-04-19基金项目:军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LJ20191C020359)作者简介:杨军佳(1987-),男,河南商水人,硕士。

研究方向:防空情报雷达组网及作战使用。

*摘要:针对防空作战中空袭目标威胁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评估SPA (Set Pair Analysis )法。

依据防空作战特点,构建了空袭目标威胁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在利用熵权理论确定评估指标主观权重以及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法确定客观权重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优化模型确定评估指标的综合权重;并在评估指标更新时刻权重的基础上,利用集对分析理论对空袭目标威胁程度进行评判。

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空袭目标威胁评估问题,为指挥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威胁评估,动态评估,熵权,层次分析法,最小二乘优化模型,集对分析中图分类号:TJ762;E917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2-0640.2021.05.002引用格式:杨军佳,武翠霞,肖健.空袭目标威胁动态评估SPA 法[J ].火力与指挥控制,2021,46(5):6-11.空袭目标威胁动态评估SPA 法*杨军佳,武翠霞,肖健(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郑州450000)A Dynamic Assessment Method ofAir Attack Target Threat Based on SPAYANG Jun-jia ,WU Cui-xia ,XIAO Jian(Zhengzhou Campus ,Academy of Artilery and Air Defense ,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threat assessment problems of air strike targets in air defense operations ,a dynamic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SPA is proposed.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 defense operation ,the dynamic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air strike target threat is constructed.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subjective weight of assessment index determined by entropy weight theory and the objective weight of assessment index determined by AHP ,the comprehensive weight of assessment index is determined by least square optimization model.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updated time weight of the assessment index ,the threat degree of air strike targets is assessmented by SPA theory.The examples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solve the threat evaluation problem of air strike targets effectively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mmand decision-making.Key words :threat assessment ,dynamic assessment ,entropy weight ,AHP ,least square optimal model ,SPACitation format :YANG J J ,WU C X ,XIAO J.A dynamic assessment method of air attack target threat based on SPA [J ].Fire Control &Command Control ,2021,46(5):6-11.0引言随着高科技在空袭兵器中的应用,隐身、超低空以及高速已经成为空袭兵器突防的利器。

基于ZPD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能力动态评估体系的构建

基于ZPD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能力动态评估体系的构建

基于ZPD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能力动态评估体系的构建马静;王宏伟;冯展极【摘要】针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能力研究现状,口语教学中可参照Vygotsky的ZPD理论,结合国内外评估理论的最新成果,构建“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能力动态评估体系”,以期达到能力评估、反拨教学、引导学习、促进学生专业口语能力发展的目的。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assessment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can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Considering the status quo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of English majors' oral proficiency, based on Vygotsky's ZPD Theory, is helpful to impe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 oral ability. It ' s also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aching.【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138-141)【关键词】ZPD;口语产出能力;动态评估【作者】马静;王宏伟;冯展极【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两个主要转变。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发展阶段、近似发展区域和教育应用。

一、社会文化背景1.1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价值观和社会互动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1.2 社会文化工具的作用: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工具"的概念,认为这些工具(如语言、符号系统等)在认知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是个体认知的工具,也是社会交往的媒介。

1.3 社会情境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社会情境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在社会互动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逐渐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和知识。

二、认知发展阶段2.1 意义层次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低层次的意义构建到高层次的概念形成的过程。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渐从具体的经验中构建出意义,并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2.2 内部化的过程:维果茨基提出了内部化的概念,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将社会文化中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内部化是认知发展的重要过程。

2.3 发展的阶段性: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他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某一阶段内,能够通过合适的教育和社会支持,达到超越当前发展水平的认知能力。

三、近似发展区域3.1 近似发展区域的定义:近似发展区域指的是个体在当前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和社会支持应该根据个体的近似发展区域来提供适当的匡助和支持。

3.2 发展潜力的发掘:通过了解个体的近似发展区域,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发掘个体的发展潜力,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支持,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高。

3.3 动态评估的重要性: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动态评估的重要性。

基于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动态评估体系研究

基于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动态评估体系研究
评 估 对 象 的历 程 与 变 化 的 动 态 特 点 和 潜 能 ; 是 产 生 二
目前 , 国大 学 英 语 教 学 正 处 于 一 个 重 大 的 变 革 我
时 期 , 代 信 息 技 术 和 网络 环 境 为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的 动 现 态评 估创 造 了条 件 。网 络 的 广 泛应 用 及 其 特 有 的优 势 , 互 动性 和 实 时性 , 新 了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的传 统 如 革 模 式 , 学 生 网络 自主 学 习 成 为 可 能 。 而 影 响 学 生 网 使
英语 写作 教学 的动 态评 价体 系 ; 卫 星等 着 重从 技 术 胡 上探 讨 网 络 教 学 动 态 化 评 价 系 统 的 设 计 与 开
发 卜 。
体 系 具 体 是 指 根 据 学 生 网 络 自主 学 习 过 程 中 实 时 采 集 到 的各 种 信 息 , 活 地 对 学 生 网 络 自主 学 习 活 动 做 灵 出评 估 。 动 态 化 体 现 在 以 下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跨 越 多 “ 个 时间点 , 察 并 评 估 对 象 的进 步 与 改 变情 况 , 解 观 了
的 研 究 成 果 有 : 定 金 探 讨 了 在 大 学 英 语 课 堂 教 学 中 彭
使个 体发 生 变化 , 采 用心 理 测量 学 中 的测 验则 不 能 而
测 量 出 这 种 变 化 ; g sy 的 社 会 文 化 理 论 认 为 应 结 Vy o k
合 个 体 的 社 会 、 化 和 历 史 背 景 去 了解 分 析 个 体 的 认 文
知 发 展 ; e es i F u rt n也 指 出 动 态 评 估 与 那 些 传 统 的 测 e
试 不 同 , 评 估 学 习 者 实 际 潜 能 的 一 种 方 法 卜l 。 是 8 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评估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9-23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徐蔚
[导读]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创立了一种强调社会环境作用,以互动为中介的学习理论。

徐蔚
摘要:本文以维果茨基和费厄斯坦的动态评估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动态评估介入的中学英语写作评估模型,研究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实施动态评估的可行性和效果。

研究表明该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习作水平。

关键词:动态评估;英语写作;中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热点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评价多以静态的终结性测试为主。

这种评价方式以客观、量化为特征,设计精密、结构性强,但同时该方法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如它以评价者为中心,着重描述学生目前已达到的水平, 偏重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需要一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目标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来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文化理论、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动态评估理念(Dynamic Assessment)——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研究把动态评估理念引进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以点带面尝试构建动态评估理论与二语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动态评估理论
动态评估(DA),又称学习潜能评价(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是指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Lidz 2003: 337) 。

该术语在20 世纪初由苏联的维果茨基(Vygotsky,Luria)提出,后经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在70 年代大力推广,如今已成为西方心理和教育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他在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有经验的成年人指引下或与能力高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个差距被称为该个体的最近发展区(Vygotsky 1978: 86) 。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创立了一种强调社会环境作用,以互动为中介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作用。

教育者作为中介者有意图地选择、安排和重复那些对学习者认知发展重要的刺激,唤起他的好奇心,保证学习者能以某种方式体验到这些刺激之间的关系(Feuerstein et al .1988: 56)。

学习潜能评估程序(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多侧面结合的测验工具。

在LPAD实施过程中, 测验实施者观察学习者完成任务的频率、顺序、任务本身的复杂程度和测验的情境,并随时对学习者的行为做出反应。

它关注的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转化, 而非行为表现的水平。

LPAD强调测验者与学习者的互动,指出学习者如何通过帮助取得成功。

这种模式还可清楚地诊断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及其思考过程,这正是传统测验无法做到的。

三、动态评估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写作能力是二语学习者要培养的五种能力之一(听、说、读、写、译)。

有研究表明,这五种语言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它能力的提升。

而在这五种语言技能中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最薄弱。

传统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和评估模式内容单一,
形式机械,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笔者将动态评估理论引入到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试图为动态评价体系的介入与二语写作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作一个有益的尝试。

1.动态评估理论介入的中学生英语写作评估模型
本研究借鉴动态评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英语写作教学理论,并结合当前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构建了一个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估模型。

动态评估与介入流程图
该模型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的指导下,不以写作结果为导向,而是注重学生的习作过程,旨在发现、发展中学生英语写作潜能。

在写作过程中,强调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之间的互动,这与费厄斯坦的中介学习理念不谋而合。

本研究采用费厄斯坦和波尔的互动式动态评估模式,即“测试——中介——再测”的模式,主要融合了过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

写作流程借鉴过程写作理论,对动态评估模式进行整体性系统化设计。

在写前阶段的介入主要是布置主题,拓宽写作思路,提供语块预设,进行写作策略、写作技巧的指导,督促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提交写作任务。

初稿阶段的介入主要有归纳集体错误(包括结构、逻辑、语法、语用等方面的错误),为下个阶段的互改做好铺垫。

互改阶段的介入主要包括:(1)科学分组----分组的原则必须考虑到组内成员的英语语言水平、写作水平和性格的互补;(2)作文评阅标准和技巧学习(宏观的有主题相关性和结构合理性,微观的有具体错误标识并提出优化方案);激励机制设定和公布。

再稿阶段的介入主要指有针对性地提供参考资源(如字典、语法书、典故典籍、往届范文等),并进行具体写作策略指导。

三稿为结稿阶段,主要的介入有考虑作文篇幅、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篇章结构,并结合三稿进一步给该文章最终评分;建立班级英语学习档案,按文章主题归档,适当时候印刷成册。

最后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活动有为本次写作活动做得失归结,为后续活动提供指导和参照。

2.研究问题
(1)中学生对动态评估介入干预英语写作实践的反应如何?
(2)动态评估介入干预对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有何影响?
3.研究方法
笔者所做的调查研究采用了实验对比的方法。

参照班采用传统的写作评改模式,即教师命题,学生完成一稿,最后教师评点;实验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英语写作动态评估模式实验。

这两个班级为笔者所教的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

这两个班级在高二第一次测试中英语成绩差不多。

本实验采集的数据为调查问卷和写作成绩。

4.研究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动态评估模式中介入活动的反应,本研究设计了《中学英语写作动态评估模式及介人活动反馈表》,于实验结束发放。

*实验组n=52
表1 动态评估介入教学效果反馈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95.3%学生对动态评估模式和介入措施总体持肯定态度,约86.6%的学生认为介入措施和新评估模式对自己帮助很大,其中参考资源、科学分组、归档印制这三种介入措施和动态评估模式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

由于参考资源中有往届学生的范文,这些文章不同于名家名篇,对学生的写作有实际而有效的指导作用;分组的方式比较特别,这种方式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为每个人的表现可以互补;归档印制使他们的作文也会被他人拜读,给每个同学以荣誉感和成就感。

15.3%的学生对写作策略训练作用不确定,还有2%的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经过面谈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策略训练过于宽泛。

2.写作成绩检验
对参照班和实验班的作文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其中前测是指高二分班后的第一次英语测验作文成绩,后测是高二下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的作文成绩。

由于实验的需要,这两次作文都有两名经验丰富教师同时打分,以保证信度。

*实验班n=52 参照班n=55
表3 实验班与参照班后测作文成绩
表2显示,实验班和参照班的前测作文平均成绩分别为16.37和16.21(总分25),二者无明显差异。

表3显示,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实验班和参照班的作文成绩分别为18.23和16.76,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动态评估介入干预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结语
本研究在动态评估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建立了有动态评估(DA)介入的中学英语写作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验。

实验证明,新评估模式和介入措施深受学生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笔者认为动态评估理论也同样可以运用在其它英语教学环节中,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改革,让中学英语教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Feuerstein,R.,Y. Rand &J. Rynders.Don't Accept Me as I am Helping Retarded Performers Excel [M].New York: Plenum,1988.
[2]Lidz,C. S.Practitioner's Guide to Dynamic Assessment[M].New York: Guilford,1991.
[3]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实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邮政编码:225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