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尸虫病的历史与现状(内容清晰)
医学寄生虫 弓形虫

1908年 法国学者在北非刚地梳趾鼠的肝脾 单核细胞内发现—命名刚地弓形虫 1923年 捷克医生报告人体首例弓形虫病 1937年 确立弓形虫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1954年 提出后天感染的途径 1964年 我国江西报告首例病例
1970年 证明猫为终宿主并阐明生活史
• 世界性分布 • 寄生于人和动物有核细胞内
将样本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1周后取腹
腔液镜检。样本也可接种于离体培养的
单层有核细胞。查找滋养体。
2、免疫学诊断
⑴ 染色试验(DT)
⑵ 间接血凝试验(IHA)
⑶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
⑷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基因诊断
PCR及DNA探针——灵敏、特异、早期诊断
五、流 行
1、流行概况
包囊
生活史要点
1、终宿主(有性生殖) 猫与猫科动物
2、中间宿主(无性生殖) 人和动物(猪、羊等)
3、感染虫期 卵囊,包囊,假包囊
4、感染途径
先天性感染 胎盘母婴垂直传播
后天获得性感染
卵囊经口食入,
假包囊、包囊经口或破损的皮肤粘膜, 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
5、寄生部位
有核细胞
淋巴结、脑、肝、心、肺、眼、肌肉
• 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 • 机会致病性原虫
(opportunistic protozoan)
一、形
滋养体trophozoite
(又称速殖子) 假包囊
态
包囊 cyst
含缓殖子
卵囊 oocyst
二 生 活 史
动物体内包 囊或假包囊
卵 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细胞内的滋养体
中间宿主肉类中 的假包囊和包囊
弓形虫病演示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1-22
contents
目录
• 弓形虫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弓形虫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刚地弓形虫引 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发病原因
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有弓形 虫包囊的肉类或接触感染动物的 排泄物而感染。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深入研究弓形虫病的发病机制
通过对弓形虫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疫苗接种、加强卫生宣传等措施,降低弓形虫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推动多学科合作研究
鼓励医学、生物学、药学等多学科合作,共同推动弓形虫病的研究和治疗水平提高。
心理支持策略
倾听和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他们的担忧和焦虑,给予关心和支持 。
提供信息
向患者提供有关弓形虫病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信息,帮助他们树立 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 松训练等,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家属沟通技巧
给予关心和支持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和 未经消毒的奶制品,减少 感染机会。
宠物管理
家养宠物需定期接种疫苗 和进行体检,避免接触野 生动物和流浪动物。
个人防护
在接触可能感染弓形虫的 环境或动物后,要及时清 洗双手和更换衣物。
疫苗接种策略
疫苗种类
01
目前已有针对弓形虫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
因工程疫苗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
万病之源——弓形虫

万病之源——弓形虫医学定论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如果每个细胞是健康的,人一定是健康的,如果构成人体的细胞里有寄生虫,那么人的就一定不会100%健康。
弓形虫的新理论人类并没有满足于在细胞水平上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梦想有朝一日把细胞‘敲碎’,看看每一块‘碎片’是由什么构成的。
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生仪等科学仪器的问世,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扩大,人类闯入了极其微小的分子世界开始了分子水平的生命和人体之谜的探索。
打破细胞法的诞生,证实了弓形虫的存在。
在打破细胞壁后,我们可以惊讶的发现在全世界90%的人体细胞内都寄生着多种形态多变的寄生虫,其中弓形虫的破坏力量最大,它们隐秘的藏在人的大脑、心脏、眼底以及各大系统内并大量繁殖,周期性扩散,与人体争夺营养,并在人体各组织内和血液中排泄废物。
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揭开了神童之谜,并用新的视角重新解释了肝病、心脏病、糖尿病等等的病因。
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原西安医科大学创建人邢昭州先生在治疗弓形虫的论语中写到:人类生食的时代(弓形虫)是活体,包囊体,大脑受到很大的破坏。
当人类熟食后,食入的是尸虫(弓形虫)的防护体,有很少的活体,对大脑破坏就减少了,所以智力得到了大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科学进步。
如果从现在开始,人类用科学的办法清除大脑中的三尸虫(弓形虫)。
则人类的大脑将得到空前的发展。
如果说人类熟食是脑力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猿到人起决定作用的一步,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尸虫(弓形虫)的消灭,便是人类脑力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万病之源——弓形虫弓形虫中医称为三尸虫,是世界卫生机构公认的疾病病源体,它破坏人体十一腺体和九大系统,可以说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有80%是弓形虫引起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多动症,强迫症,抑郁症,帕金森综合症,精神分裂症,老年脑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有80%是弓形虫引起的。
肾虚,腰酸背痛,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等有90%是弓形虫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细胞内,千百年来没人能够给予好的治疗方案。
疾病诊断(二十八、弓形虫病)

疾病诊断(二十八、弓形虫病)一、疾病概述形虫病是由一种与球虫有关的刚第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原虫性疾病。
弓形虫的感染在人和动物中很常见。
出生后,人或动物通过摄入被刚第弓形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或通过摄食含包囊的肉而被感染。
猫(以及其它猫科动物)是惟一从粪便排出卵囊的动物,在弓形虫传播给猪和其它动物中起重要作用。
包囊主要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可食组织中。
包囊含有以缓慢方式进行增殖的缓殖子。
包囊在组织中可存活数年,并且不会危及宿主的生命。
被摄入的卵囊或缓殖子可通过胃而保持其活力。
一旦进入肠道,子孢子或缓殖子进入一快速增殖阶段--速殖子阶段。
速殖子在肠道的固有层增殖,并最终传播到全身。
如果母猪在怀孕期间被感染,那么仔猪也可能发生生前感染。
母体血液中的速殖子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速殖子可引起组织损伤,并最终发育为缓殖子和形成包囊。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美国,猪肉是被认为引起人感染弓形虫病的主要传染源(Dubey,1990)。
二、病理论断临床症状大多数被感染猪呈亚临床症状(Dubey,1986)。
尽管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流产不常见,但也可发生于怀孕期间被感染的母猪。
经胎盘被感染的胎儿出生时可能发育不全、死亡或弱仔,有时它们在出生后便很快死亡。
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可能腹泻,共济失调,震颤,咳嗽。
很少有关于仔猪出生后获得感染并呈现临床症状的报道,但是已在幼龄和成年猪中发现了临床型弓形虫病(Dubey等,1979;Dubey和Beatie,1988)。
研究表明:与摄入包囊相比,摄入卵囊更能使仔猪出现临床型疾病(Dubey,1986)。
病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摄入卵囊的数量。
老龄动物不易发展为临床型疾病。
病理变化病变与由速殖子迅速增殖引起的宿主组织的坏死有关(见图46 6)。
与摄入包囊相比,摄入卵囊更能引起肠道病变。
在自然感染的猪中可见肠炎、淋巴结炎、脾炎、肝炎、肺炎,有时也可见肌炎和脑炎(Dubey,1986)。
弓形虫病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

弓形虫病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弓形虫病(toxoplasma)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具有广泛的自然疫源性,许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均可罹患此病。
弓形虫侵袭人体可导致弓形虫感染和弓形虫病,后者专指有临床表现和活动性感染的病理学转变。
人体弓形虫感染多为隐性感染,但反抗力低下时,则可消失严峻的临床症状。
先天性感染常致胎儿畸形、死胎及流产。
[病因学] 弓形虫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个阶段,全过程需两种宿主终末宿主(猫及猫科动物)和中间宿主(其他动物或人体内)。
弓形虫发育全过程有5种不同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猫食人弓形体卵囊或包囊后,在肠腔分别释放出子孢子和滋养体,并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两者结合为合子,发育为卵囊,随猫粪排出体外。
人食人弓形体卵囊或吞食包囊后,在肠内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随即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寄生,并集中至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实质细胞内繁殖,导致细胞裂开,引起各种急性病症。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部分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后,特殊是脑、眼、骨骼肌的虫体繁殖速度减慢,并形成包囊,包囊在宿主体内可存活数月、数年,甚至终身不等。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时,组织内的包囊可裂开,释出缓殖子,进入血流和其他新的组织细胞连续发育繁殖。
速殖子期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以其对宿主细胞的侵袭力和在有核细胞内独特的内二芽殖法增殖破坏宿主细胞。
虫体逸出后又重新侵入新的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导致组织的急性炎症和坏死。
包囊内缓殖于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包囊因缓殖子增殖而体积增大,挤压器官,使功能受到障碍。
包囊增大到肯定程度,可因多种因素而裂开。
游离的虫体可刺激机体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并形成肉芽肿病变,后期的纤维钙化灶多见于脑、眼部等。
宿主感染弓形虫后,在正常状况下,可产生有效的爱护性免疫,多数无明显症状,当宿主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引起弓形虫病,即使在隐性感染,也可导致复发或致死的播散性感染;近几年有报道艾滋病患者因患弓形虫脑炎而致死。
传染病-弓形虫病-PPT

《传染病学》
消灭弓形虫病猫
献血员进行血清学检查
6.2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与猫、狗、兔接触 孕妇不同时期的处理
《传染病学》
蛋类、肉类煮熟
乳类消毒
6.3保护易感者
《传染病学》
接触动物机会多的人群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时做好个人防护
弓形虫疫苗新进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曹建平研究员与徐州医学院等合作 ,在弓形虫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为后续弓形虫黏膜疫苗的进一 步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谢谢观看
2.1传染源
《传染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2.1传染源
1
2
传染
源
3
《传染病学》
猫 猪 绵羊
2.2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2.2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
先天性传播
消化道传播
经破损皮肤及 粘膜传播
经输血或器官 移植传播
2.3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
5.1治疗
《传染病学》
1 抗弓形虫治疗的对象 2 主要的抗弓形虫药物
3 常用治疗方案
5.2预后
预后
《传染病学》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病死率为12% 获得性弓形虫病淋巴结炎经合理治疗 可痊愈 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高
脑弓形虫病可引起死亡或遗留后遗 症 眼损害可致视力下降或失明
《传染病学》
6.1管理传染源
咽痛、皮疹、肝脾增大
肺炎、胸腔积液、 心肌炎
弓形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弓形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弓形虫病(toxop1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体虫所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猫科哺乳动物,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分先天和后天两大类。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可通过胎盘传染致先天性弓形虫病。
后天获得性弓形体病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的皮肤黏膜、输血等传播。
常有食用被污染的肉类史,以及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史,注意是否有输血或器官移植史及家族史。
2.临床表现(1)先天性弓形虫病:幼年发病,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脑脊髓膜炎和视网膜脉络膜炎。
常有发热、呕吐、抽搐、青紫、黄疸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先天性感染可表现为流产、早产、死胎或畸形。
多数婴儿为隐性感染,有的可在出生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症状。
表现为失明、癫病发作、精神或智力发育不良等。
(2)后天性弓形虫病:可有发热、头痛、呕吐、肌痛、关节痛、斑丘疹、黄疸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亦可有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的症状。
隐性感染者多无症状而由血清学检查发现。
3.实验室检查血液、骨髓、脑脊液涂片,用瑞氏液或吉姆萨染色检查病原体。
血清学检查,可采用补体结合、免疫荧光及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
【治疗措施】1.病原治疗磺胺咯唳100mg∕(kg∙d),最大量4〜8g∕d,分4次服用;乙胺喀唬首日2mg∕(kg∙d),以后25mg∕d o急性期,以上二药可并用,疗程15〜30d。
并用叶酸5〜IOmg/d肌注。
磺胺药过敏可用克林霉素300mg,1次∕6h,代替磺胺咯哽。
2.受染孕妇妊娠3个月以内应单用磺胺咯唳。
亦可使用乙酰螺旋霉素2〜4g∕d,分4次服。
3.眼弓形虫病应用糖皮质激素结膜下注射,可抑制滋养体增生和视网膜坏死。
4.重症病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用泼尼松30〜40mg∕d,儿童1〜2mg∕(kg∙d),分3次服,5〜7d后逐渐减量。
弓形虫(三尸虫)万病之源

弓形虫(三尸虫)万病之源弓形虫(三尸虫)万病之源驱弓形虫酒功能介绍:弓形虫是世界卫生机构公认的病源体,它破坏人体11种腺体和九大系统,可以说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及心脑血管疾病有80%是弓形虫引起的,神经衰弱,神经功能症,多动症,强迫症,抑郁症,帕金森综合症,精神分裂症,老年脑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弓形虫(学名:T oxoplasma gondii)又名三尸虫,亦称为弓浆虫或弓虫,是弓形虫属的寄生性生物。
弓形虫病是一种病原体为弓形虫的传染病。
通常症状轻微或具有自限性,但是会对胎儿和具有免疫缺陷的人或猫造成严重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基本简介: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原虫,目前唯一确认的最终宿主是猫科动物。
有多种冷血和温血动物都会通过不同形式感染,包括45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5种爬虫类,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动物会成为最终宿主。
传染的途径主要是摄取被猫科动物的体液或粪便污染过的食物,弓形虫的感染最终都是通过食物摄入。
还有血液传染。
对于人类来说,以下三种途径是已被证实的且较为可能的:●食用生肉或煮得不够熟的肉类,特别是猪肉、羊肉和鹿肉;而食用生牛肉也被认为是城市居民感染弓形虫的最重要渠道。
●运输或接触生肉或生的内脏后,没有清洁双手便放到嘴●接触猫粪便或接触与猫粪便接触的物体。
主要特点:任何动物食入弓形虫的包囊,卵囊或活体,都能受到感染而患弓形虫病。
猫科动物的粪便中,常带有卵囊。
可以污染草原、牧场、蔬菜、水果等。
猫的身上和口腔内常常有弓形虫包囊和活体。
直接接触猫易受感染。
狗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也可以传染弓形虫,但是它的粪便和排泄物却都没有传染性,所以单纯和狗接触不会感染弓形虫病。
其他家畜、家禽,如:鸡、鸭、鹅、猪、牛、马、羊等动物体内有时带弓形虫包囊和活体。
所以食用肉、蛋奶也可能感染,鱼肉体内有时也有弓形虫包囊或活体。
鱼也是一个传染源,另外某些吸血昆虫,叮咬人时也可以感染。
人和人之间也可以互相传染。
怀孕妇女,可以把弓形虫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弓形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孙宝江
第一章历史与现状
中国早在尧舜时代,巫、医、道尚未分家时,便有三尸虫的记载。
如在上古神话中翻译现代语有这样一段话:“三尸虫是个通灵性的东西,自人有生以来即潜住在人体中,专为人患,不为人利,人的容易老,大半是它的原故。
上尸住在人头中、中尸住在人腹中、下尸住在足中,但有时亦居于腹中。
有时上尸住脑中、中尸居明堂、下尸居腹胃,亦不一定。
平时住人体中,食人之精神、气血总嫌不足,到死了,他们就是尸虫。
人虽死他们能够飞到新生人之身中去。
”在《诸病源候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人身内自有三尸诸虫,与人俱生,而此虫忌血恶,能与鬼灵相通常,接引外邪,为人患害。
其发作之状,或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急;或累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精神杂错。
变状多端。
”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古人把人的神经系统的疾病和免疫力下降的原因,看成是同一个病,是一种寄生虫,并把这种寄生虫命名为三尸虫。
古代科学仪器不发达,没办法查到三尸虫的踪迹,但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用推理的办法已经肯定了三尸虫的存在,并且拟定了一系列的药物和方法治疗。
后来为什么又把三尸虫否定了呢?主要原因是谁也没看到三尸
虫,再说中医把人的大脑活动说成是神,如神智、神明、神灵(就连西医也把人的大脑和他的传导系统叫做神经系统),把疾病的病原体叫做鬼、邪(中医的鬼、病、邪近乎同一概念)。
三尸虫破坏人的大脑,自然中医书上说“三尸虫与鬼灵相通”神鬼是看不见的东西,被唯物主义者所否定,结果连同三尸虫一起被否定了。
中国医学,在隋朝以前有记载,说得非常明确“三尸虫与鬼灵相通”“居于脑中”也就是说三尸虫破坏大脑,使人患神经系统疾病。
后来的医家,大部分是唯物主义者,看不见的东西往往不承认。
还有一些医家,曲解了三尸虫的概念。
比如孙思邈便把三尸虫误解为人体寄生虫的总称。
这样一来,提起三尸虫的人便越来越少了。
三尸虫被否定了,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因人们不承认它的存在而消亡,反而因为医家对他的忽略而得以大力繁殖,在人类中肆意传播,几千年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造成了全人类的感染,成为世界性传染病。
儿童的多动症、恐惧症。
成人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功能障碍性疾病、老年人心血管疾病、脑萎缩、阿尔兹海默症、人群中情绪周期性变化等等大量事实说明,人类的大脑系统被某种病原体所危害。
现在医学上,对大脑疾病的种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
医学上解释不明白,有些人就去相信鬼神,宁可找巫医、找算命、卜卦的先生,给一些伪科学以立足之地。
我用打破细胞法,发现了三尸虫,证实了三尸虫的存在。
在历时
七年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把发现的球虫接种小白鼠和十一日龄鸡胚上可以发育成新月形虫体,从而知道弓形体只是弓形虫发育过程中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形态。
说起弓形虫大家都知道。
自一九零零年Lave ran发现弓形虫到现在已97年了。
在这97年中科学家们前仆后继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足以供我们参考研究,把弓形虫在寄生虫分类学中安排了位置:球虫亚纲,真球虫目,等孢球虫科,弓形体属。
清楚了弓形虫的习性,它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虫,人畜共患。
科学家们几乎调查了世界所有动物,发现哺乳类、爬行类、鱼类、鸟类、昆虫类、包括寄生虫(蛔虫等)都能感染。
科学家们又调查了世界所有人种,发现无论黑人、白人、各种人种都能感染弓形虫。
1985年抽样调查报告,美国感染率为84%、法国为90%,危地马拉为94%,并且创造了21种检查化验方法。
因为弓形虫是细胞内寄生虫,尤其是检验人体更为困难。
又实验了所有西药,证实了没有杀死弓形虫的药物,希望寄托在中药的开发上。
因此对弓形虫病,存在世界两大难题:1)尽管有21种检验手段,但都不能应用于临床。
就连最近各地医院用的试剂盒,在实践中证明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参考价值并不大,经常出现漏诊和误诊。
本来患有严重弓形虫病,用试剂盒可能检验不出来,也有已经静止的病情,用试剂盒能检验出来阳性。
2)没有治疗弓形虫的特效药物。
科学家们发现可以抑制弓形虫的药物有:乙胺嘧定、磺胺类、四环素族药物、螺旋霉素等。
这些药物都能抑制弓形虫,但根本达不到治疗目
的,所以结论是,所有药物对包囊无效,有待于开发中药。
然而在人体中的弓形虫是怎样繁殖、活动和致病的情况,则近于盲点,因为看不见,只能靠动物实验和尸体解剖。
我用打破细胞法研究弓形虫,能直接看到这种寄生虫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和活动的。
并且研制了系列中药配方,治愈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