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 淮剧之乡说淮剧
盐城淮剧介绍作文

盐城淮剧介绍作文
《盐城淮剧》
咱今儿个就来说说盐城淮剧!盐城这地儿啊,那可是淮剧的大本营。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盐城玩,走在大街上,就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唱腔,哎呀呀,那一听就知道是淮剧!我循着声音就找过去了,原来是一个小戏园子。
我这人吧,好奇心重,就买票进去瞅瞅。
这一进去啊,可真是开了眼了。
那台上的演员们,身着花花绿绿的戏服,脸上的妆容那叫一个精致,一颦一笑都特别有韵味儿。
他们在台上唱着、念着、做着各种动作,真的太有意思啦!
听旁边的老爷爷说啊,这淮剧可是他们盐城人的宝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台下的观众们那叫一个投入,跟着剧情或悲或喜,我也被感染得不行。
那一场戏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一样,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从那以后啊,我对盐城淮剧就有了更深的感情。
每次提起盐城,我就会想起那场精彩的淮剧表演,想起那独特的唱腔和演员们生动的表情。
盐城淮
剧,真的是盐城的一张亮丽名片呀,希望它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哎呀呀,不说了,再说我都心痒痒要再去听一场淮剧啦!。
九龙口淮剧小镇观后感600字

九龙口淮剧小镇观后感600字九龙口淮剧小镇是中国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代表。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剧在该小镇上扎根已有百年历史。
最近,我有幸前往九龙口淮剧小镇进行观赏淮剧表演,并从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戏曲文化氛围。
首先,九龙口淮剧小镇的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镇位于浚县城郊,四面环山,风景秀丽。
小镇内的建筑大多是古朴的青砖黛瓦,保存完好,焕发出古朴的韵味。
走进小镇内,可以看到不少戏曲方坊、古色古香的戏台和寺庙,这些都是浓厚的古装戏曲文化的体现。
小镇的街道宽敞整洁,街巷之间犹如迷宫,四处可见江南水乡的水系布局,令人留连忘返。
这种独特的环境是九龙口淮剧小镇戏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也是演出表演吸引游客的亮点。
其次,淮剧表演给我的感受深刻。
在九龙口淮剧小镇,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经典的淮剧表演。
表演现场灯光昏暗,舞台上的演员身着传统戏曲服饰,粉墨登场,身姿矫健,意气风发。
他们用婉转动听的唱腔,加上优美的舞姿,将一出唱念书写的传统戏剧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们的表演技巧娴熟,唱功功力深厚,大家用心演出,表演非常动人。
而且,整个九龙口淮剧小镇都充满了类似的氛围,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在练习戏曲表演,或者是在商店里听到淮剧唱段的声音,令人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薪火传承。
最后,九龙口淮剧小镇的乡村振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镇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依托淮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开发淮剧表演、非遗保护、戏曲学校教育等项目,小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吸引了众多表演艺术家前来深造。
小镇的振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带动了小镇周边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
总的来说,九龙口淮剧小镇以淮剧文化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曲文化乡村振兴模式。
小镇环境优美,淮剧表演精彩,乡村振兴成果显著,这些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镇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的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相信,九龙口淮剧小镇一定会在未来继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淮剧对人民的意义

淮剧对人民的意义一、淮剧的独特魅力1. 淮剧啊,那可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艺术宝贝。
它就像咱家里那口老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淮剧的唱腔那叫一个有韵味,高腔的时候,就像一只翱翔在天空的雄鹰,高亢而嘹亮,能把人的精气神一下子提起来;低腔的时候呢,又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又舒缓,让人心都跟着沉静下来。
2. 淮剧的表演形式也特别丰富。
演员们的一招一式都有讲究,他们在舞台上走个台步,那都是多年练就的功夫。
就拿甩水袖来说,轻轻一甩,就像一阵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用力一甩,又像是狂风卷着树叶,充满了力量感。
而且淮剧的服饰也特别精美,那些花花绿绿的图案,一针一线都透着匠人的心血。
二、淮剧对人民精神世界的滋养1. 淮剧里的故事啊,那可都是充满了智慧和哲理的。
它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教导着人们。
比如说那些讲孝道的剧目,看了之后,让人心里热乎乎的,不自觉地就想要对自己的父母更好一些。
2. 淮剧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了烦恼,走进剧院看一场淮剧,随着剧情的发展,把自己的情绪都融入进去。
看到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就会觉得自己的那些烦恼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
就像我有一次遇到了工作上的烦心事,去看了一场淮剧,当看到演员在台上声泪俱下地表演时,我就觉得自己的那点事儿算个啥啊,心情一下子就开阔了。
三、淮剧对社会的凝聚作用1. 在咱们的社区里,淮剧就像一条纽带。
每逢有淮剧演出的时候,大家都像过年一样高兴。
老人们带着小孙子、小孙女去看,一边看一边给孩子们讲解。
年轻人呢,也会陪着长辈一起去,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时候,淮剧就把一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2. 淮剧还能把整个社区的人团结起来。
大家一起为了一场淮剧演出而努力,有人负责布置场地,有人负责组织演员,有人负责宣传。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社区的凝聚力就大大增强了。
四、淮剧在传承文化方面的意义1. 淮剧可是传承了咱们的传统文化啊。
它的剧本里有很多古老的故事、古老的习俗,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
淮剧表演艺术综述

淮剧表演艺术综述■ 谢东兵摘 要:有“古傩遗响,梨园奇葩”之誉的淮剧“花开上海,根在江苏”,是江苏、上海两地共同培育的一朵戏曲艺术之花。
它既是江苏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海派文化密切相关,同时反映着积淀深厚的江苏文化特征和积极创新的海派精神,具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淮剧;声腔;语言淮剧发源于江淮的里下河地区。
淮剧的命名,与淮阴、淮安的地名一样,都是因淮河而得名。
淮剧作为江苏地区的重要地方戏曲,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江苏地区的盐城,里下河的淮安、兴化一带,发祥于上海。
2008年,淮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伴奏仅以竹板击节。
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
清末民初,江淮小戏闯进上海滩,经历了搭墩子、摆地摊、拉帏子等早期发展阶段,渐渐从茶楼戏园走上专业舞台,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并取得长足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戏曲剧种统一定名为“淮剧”。
位于里下河腹地的兴化,自古商贾云集,民风淳朴,生活安定,由“香火戏”与民间曲艺“门叹词”结合并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江淮小戏,其唱腔风格主要是东路的“下河调”。
江淮小戏的演出,主要依附于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故一开始便和僮子结伙搭班,三五人、八九人不等,时聚时散,露天演出“对子戏”和“三小戏”。
如《隔墙》《隔帘》《访友》《访贤》《盘骂堂》《采药草》《大赶考》《小赶考》《曹桂香割股》等一类生活小戏,置席为台谓“地塌戏”,板门为台谓“板门戏”。
行头常以便服略加美化代替,道具以门闩当剑、柳枝代马,表演只是走来过去,相互接唱,常在酬神祭祀、兴集、庙会和喜庆活动中演出。
二、淮剧的流派淮剧自形成两百多年来,先始于民俗文化中的“香火戏”,后沿袭徽、京表演艺术的套路,基本少有自身完整的表演体系,故而所谓淮剧的“流派”主要集中在它的声腔上,反映在艺术家们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演唱风格上。
关于淮剧的资料

关于淮剧的资料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淮剧呀。
淮剧是一种特别有趣的戏曲呢。
它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魔法盒子。
淮剧来自江苏、上海还有安徽的部分地区,那里的人们可喜欢它啦。
在淮剧里呀,演员们的衣服特别好看。
就像我看到的一场淮剧表演,演公主的演员穿着长长的裙子,裙子上绣满了精美的花朵,有红的、粉的、紫的,随着她走路,就像一朵朵真花在飘动呢。
男演员们穿着帅气的衣服,有的像古代的将军,身上的盔甲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淮剧的声音也很独特。
演员们的唱腔就像一条弯弯的小河,时而缓缓流淌,时而湍急向前。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老演员在台上唱淮剧,他的声音可响亮了,感觉整个屋子都被他的声音填满了。
他的声音一会儿高,就像小鸟飞到了高高的树枝上;一会儿低,又像小虫子在草丛里轻轻地哼着歌。
而且呀,淮剧里还有各种乐器伴奏,像二胡,那声音拉起来,呜呜咽咽的,特别有韵味,就好像在诉说着一个长长的故事。
淮剧里的故事也很吸引人。
有很多都是关于古代的英雄、善良的老百姓的。
比如说有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小伙子很勤劳,但是家里很穷。
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可是他没有放弃,最后靠着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演员们在台上把这个故事演得活灵活现的。
演小伙子的演员脸上的表情可丰富了,高兴的时候就咧着嘴笑,难过的时候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就像真的发生在他身上一样。
在我们周围呀,有时候会有淮剧的演出。
那些演淮剧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可认真啦。
他们在后台精心地准备着,化着漂亮的妆,戴着各种头饰。
每次看到他们在台上表演,台下的观众都会被吸引住,大家都静静地看着,有时候看到有趣的地方还会哈哈大笑,看到感人的地方不少人还会偷偷抹眼泪呢。
淮剧就像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很多人的回忆和情感。
我们要好好地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小伙伴知道淮剧的美,让淮剧一直唱下去,永远都不消失。
这样以后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也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淮剧表演啦。
戏曲的初中作文(精选59篇)

戏曲的初中作文(精选59篇)戏曲的初中作文(精选59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戏曲的初中作文(精选59篇),欢迎大家分享!戏曲的初中作文篇1淮剧是我家乡中戏曲剧种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戏,流行于淮阴、盐城等地。
淮剧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员的服装、化妆不像京剧那么复杂、那么讲究。
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角色的人的衣服,化妆也是一样,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装,和戴一头假白发,再化妆成一个老太婆的样子就可以了,不像京剧,脸上画脸谱,服装还要穿得像展翅要飞的燕子似的。
淮剧的唱声也不像京剧那么粗或细,而且淮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剧表演过程中基本都要唱,还要在场上在走来走去,做出一些随表演的变化而变化的表情,可淮剧则就不那么麻烦,只要你稍稍改变一下声带,做一些极奇简单的动物和表情就可以。
比较有名气的淮剧有:《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还编出了一些现代的淮剧。
这些淮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给我的家乡的人民带来了欢乐。
这就是我家乡的淮剧,一个具有活力、颇具魅力的戏曲剧种。
戏曲的初中作文篇2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
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淮剧起源于江苏淮安,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类型之一。
淮剧以其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方式、精细的剧情叙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观众喜爱,并成为中国戏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淮剧的传承与创新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淮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基础。
传承是淮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淮剧的传承中,老艺术家们的角色扮演非常关键。
传统的淮剧是靠口传心授,艺术家的表演技巧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传帮带才能掌握。
老艺术家的角色扮演,不仅在于传授表演技巧,更在于传承淮剧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老艺术家的传承和如何将传承下去,也是淮剧艺术传承的重要问题。
同时,淮剧的传承还需要注重培养年轻的艺术家。
在淮剧表演艺术中,年轻的艺术家需要扩大视野,接受多种艺术风格的影响,学习各种表演技巧。
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淮剧需要在表演方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注重引导年轻观众的兴趣,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
淮剧的传承是让它蓬勃发展的条件,同时,淮剧的创新也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创新中出现的一些新型表演方式和新口音,丰富了淮剧的艺术形式和内涵。
艺术创新不能涉及透视淮剧他引清大量的西方元素。
应该首先从保留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艺术元素和表演方法,使淮剧的魅力更加悦目。
同时,在淮剧的内容创意中,强调创意性与现代性,创作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这些都将有助于淮剧有更好的发展。
总之,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保持其艺术活力和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淮剧的传承和新的创新方式相结合的情况下,淮安的淮剧艺术将得到蓬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淮安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剧艺术在传承中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同时在创新中不断吸收和继承着其他地方戏曲的优秀元素。
如今,淮剧在传承中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
一、淮剧艺术的传承淮剧起源于明代,是从当地的民间艺人演唱的故事、民间小调和相声发展而来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淮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淮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有如淮剧京剧、淮剧越调、淮剧乱弹等,其中淮剧越调以其细腻婉转、柔和舒缓的唱腔而备受青睐。
在传承方面,淮剧艺术强调师承,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学习。
由于淮剧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技艺,因此在传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淮剧艺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和家庭传统的方式进行,传承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淮剧的表演技艺和唱腔。
在这个过程中,传承者会深入学习传统剧目的唱腔、表演技巧和台词,同时还需要了解和传承淮剧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
由于淮剧艺术的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具备足够的毅力和恒心,才能够传承好淮剧这门艺术。
在传承的基础上,淮剧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表演市场的变化。
创新是一个戏曲艺术形式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也是淮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创新方面,淮剧艺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淮剧艺术从剧目选择和改编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淮剧剧目多为改编自古代的文学作品,故事情节和唱腔多为传统和古板。
为了吸引现代观众,淮剧艺术在剧目选择和改编上力求创新,有意识地向当代青年观众靠拢。
一方面,淮剧艺术注重选择当下热点和有现实意义的题材,如改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以及当代小说等;淮剧艺术还注重对传统剧目进行现代化改编,例如在剧情、唱腔和表演形式方面进行创新,使传统剧目更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和观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剧之乡说淮剧
宝应素有淮剧之乡的美誉。
淮剧中有两大流派,即所谓东路艺术和西路艺术,其西路艺术就源于宝应,查一查新编《县志》便可看到,一百多年来,许多民间艺术家,在这块园地中不辍耕耘,为淮剧的孕育、催生和成长、革新灌注了心血和汗水。
也许因为是“乡音”,宝应人不但爱听淮剧,也爱唱淮剧,尤其酷爱原汁原味的老淮调。
时序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剧在宝应城乡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观众,青年爱好者也不在少数。
曹甸、西安丰、下舍、射阳湖一带,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不少乡村干部可以粉墨登场;水泗乡村村有业余淮剧团,生旦净末,行当齐全,服装道具,样样俱备,农闲搭台,能唱整本大戏,难怪人们把这些乡镇称作“戏窝”。
文化部门举办“里下河业余歌手大赛”,农村来的青年歌手多唱淮剧选段,其投入的程度和艺术效果皆不下于同台参赛的通俗歌曲和摇滚歌曲。
行家们说,淮剧的味道是什么?是“苦”。
把这种“淮味”表现得酣畅淋漓的又全凭一个“唱”字。
我以为此言极是。
无论上早已登上艺术殿堂的淮剧表演艺术家,还是终身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他们的功夫都在一个唱字上,他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唱出生活的苦味来。
人们可以从淮剧的声腔中听到祖母的号哭,外公的抗争;母亲的哀叹,父亲的愤懑;人世的不平,步履的艰难……一切都无遮无掩,直白坦荡,亲亲热热地爱,咬牙切齿地恨。
祈告则磕头捣蒜,诅咒就跺足捶胸,痛不欲生时能一口气推出上百句,宣泄胸中的积郁,控诉世间的冤屈,呼天抢地,撕心裂肺,悲声不绝,唏嘘不已,乃至泣下……
淮水茫茫,黄河浩荡。
多少次夺去江淮平原的桑田,带走里下河的文化。
死者矣矣,生者扶老携幼流徒他乡,这就是淮剧产生的时空背景。
戏剧家们考证出淮剧源于“香火戏”、“童子腔”、“门叹调”、“打雷雷”,这是不错的,不过还需要再前进一步,前两者是贫苦农民对神的乞求,后二者是他们对人的求助,对大自然的抗争和改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剧种的哭腔与苦味了。
京剧是恢宏的,他太多了帝王味;越剧是华彩的,可脂粉气息忒浓了;昆剧那样的雅奥,川剧又令人觉得那么缥缈,那样神秘;界乎雅俗之间的是黄梅戏,然而也还使人明明白白地感到是戏,是艺术。
唯有这淮剧是生活,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的生活。
它粗,它土,常常在俚语村言中含秀见雅,它也以“骂世”、“劝世”为宗旨,却不加粉饰地拿了平常人的苦来“现身说法”,揭示生活的哲理。
它也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可爱的是这些舞台形象统统都平民化了,农民化了。
现代的孩子不喜欢淮剧,他们喜爱流行歌曲,特别喜爱摇滚乐,或将录放机、VCD音量加大,播放“重金属”摇滚乐曲,或涨红脸高歌“一无所有”,“这就跟我走”。
于是斗室之中常常要发生老人和小孩的冲突和辩论,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在《辞海》“爵士乐”条目下摇滚原来是爵士乐的后裔,爵士乐又源于黑人劳动歌曲、灵歌等。
摇滚乐曲唱起来也是边唱边舞、唱说结合,其声音,其表情,其动作皆发挥到极致,或叫做艺术的极致吧,再辅以电声乐器和爵士鼓的渲染以及现代灯光的烘托,电闪雷鸣,把爱与恨、悲与喜都夸张到死去活来、无以复加的地步。
尽管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摇滚和淮剧不但有着相同的身世,还有着十分接近的审美价值取向,它们都是那么粗犷,那么质朴,直接唱出自己的心声。
如果青年人很容易从摇滚中找到自己的情结,长期生活在里下河地区的中老年朋友则极易在淮剧曲调中产生共鸣。
唯一令人感到不足的是,爵士乐从美国新奥尔良走出去了,走遍了全世界;而我们的淮剧本来也已经从田头、街头唱到了舞台剧院,从苏北农村唱到江南的名城大埠,可后来又渐渐地失去了许多阵地,只留下难以割舍的乡情。
其中恐怕与我们后来太讲究程式化有点关系吧。
近年来有淮剧改革家倡议“返祖”,但倘能把握住它那通俗朴素的本质,使之成为真正的“江淮摇滚”,那也未必不能再振雄风,以至流行。
蓍名作曲家刘炽同志到宝应来寻旧,县淮剧团的一位作曲家哼了淮剧《蔡金莲》中一段“掼板”:“一出大门黑凄凄呀,自己自不见自己衣……”他惊诧地说:“啊,这不是典型的现代摇滚吗?”。
淮剧世家
淮安淮剧团的创史人--周茂贵
周茂贵一家称的上是淮剧世家,父亲周长荣是淮安西路淮剧的开创者,而其本人又是淮安市淮剧团的创始人,儿子周小贵则是西路淮剧周家第三代传人。
活动背景:淮剧又名江淮戏,由江苏盐城地区的地方小戏发展起来的,流行于上海、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淮剧以他委婉、缠绵、细腻的唱腔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视节目内容的丰富,似乎使人们忘记了传统的戏曲,尤其是青少年知之更少,所以,从幼儿抓起,幼儿园适当增加以戏曲欣赏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能有效的发挥戏曲的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幼儿情操, 增强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其次,幼儿对戏曲也并不陌生,电视媒体、社区活动、爷爷奶奶不时唱上几句。
从欣赏家乡戏曲入手,开展主题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有助于幼儿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拓展知识面。
以了解和欣赏戏曲为主要目的,完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
活动目标:1、了解淮剧中老生、小生、花旦、丑角的外形及演唱特征。
2、能有情趣地模仿和表演,体验淮剧欣赏和表演带
来的乐趣。
3、萌发热爱家乡地方戏曲的情感。
活动准备:1、淮剧服装一件(花旦)
2、幼儿表演的道具人手一套(老生胡须、水袖、化妆粉)
角色行当:
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
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
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
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
后来受徽剧、京剧影响,才逐渐有所发展,有"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之说。
但也并非全部严格分行。
如小生演员,也能唱老生、丑行。
花旦演员,也能唱青衣、武旦。
很多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文武双全。
少数全能的演员,能担
任淮剧所有行当的角色。
"三二三花脸"即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大花脸一般都扮演较有身份的帝王将相角色。
有以唱为主的。
如《鞭断人》的尉迟恭。
有以做为主的,如《封神榜》的纣王。
还有一种专演白脸的奸臣,如《打严嵩》的严嵩等,此类角色阴险狡诈,狠毒奸恶,多以说白取胜,淮剧界称之为"粉脸"。
二花脸一般都是扮演较有武功的人物,如《汴梁图》的郭燕威等,身份较高,穿靠披甲,偏重刀枪"把子",属"油二花脸"。
《嘉兴府》的马快等地位较低,箭衣短打,长于跌滚翻打,为"
摔打二花脸"。
还有一种擅演"跳判"的花脸,如《探阴山》的判官等,被称为"做子花脸"。
三花脸亦称小花脸,即小丑。
文的如《活捉》的张文远,要求口齿清楚,诙谐幽默。
武的如《盗杯》的杨香武,讲究身手矫健,灵活自如。
也有些"彩旦"角色,如《金钗记》的老王婆。
老少父母旦指的是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四个行当。
老生,凡年长的男性角色都包括在内。
有以唱取胜的,如《白虎堂》的杨延昭。
有以做为主的,如《扫松下书》的张广才。
还有以身份区分的,如《小琵琶》的蔡崇监,被称为"贫苦老生"。
《琵琶寿》的王廷玉,则称为"袍带老生"。
还有需要具备基本武功技巧的一类角色。
如《开封告状》中身份较低的田忠,称为"摔掼老生"。
另外,《赞貂》的关羽,《秦香莲》的包拯等开红、黑脸谱的角色,在淮剧中,一般也都由老生应行。
老旦,凡年长的女性角色,全归老旦行当。
偏重于唱的,如《探寒窑》的王母。
较重于做的,
如《清风亭》的贺氏等。
小生则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
包括文弱儒雅的文小生,如《郑巧姣》的桂中必等。
武小生,如《白蛇传》的鹤童等。
文武兼备的"文武小生",如《牙痕记》的王金龙等。
淮剧中有许多家境贫困、命运坎坷的小生角色,如《珍珠塔》的方卿,《合同记》的王清明等,一般都以大段唱词见长。
还有一种小生角色,风流潇洒,谈情说爱,如《访友》的梁山伯,《罗英访贤》的罗英等,表演时较为轻松活泼。
为与其他较严肃的角色相区别,化妆时在额间多
抹一滴红油彩,俗称"一滴油生"。
小旦,凡年轻的女性角色,均归小旦应工。
其中有比较庄重的"青衣",如《探寒窑》的王宝钏,《孝灯记》的王月英等。
有比较活泼的"花旦",如《汗衫记》的马姣鸾,《分裙记》的梁赛
金等。
还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