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第九版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绪论

第九版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绪论
* 创用加温处理法——巴氏消毒法
巴斯德酚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具以防止术后感染 ——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奠定基础。
* 正常情况下,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中微生物是无害的。 * 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称为病原微生物。
*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 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opportunistic microorganism) 。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孙思邈
第一章 绪论
授课人:XX XX
目录
第一节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重点难点
掌握 1. 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2.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3. 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 1.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主要成就。
* 微生物的发现 * 免疫学的兴起 * 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
(一)微生物的发现
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1676)
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1723) 画像
列文虎克自制的原始显微镜
用原始显微镜观察、记录的微生物形态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1822—1895):
* 有机物的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 酒类变质是污染了杂菌——微生物生理学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

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微生物(一)定义:传统定义: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现代定义:一般是指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能直接通过肉眼看见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二)类群:1.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2.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3.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三)特点:小(个体微小)µ m(微米)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n m(纳米)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简(构造简单)单细胞微生物简单多细胞非细胞(即“分子生物”)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1mm=103µ m=106 nm=107Ǻ分辨率:肉眼:0.1mm;显微镜:0.2 µ m;电子显微镜:10 Ǻ二、为什么要学习微生物1.微生物无处不在2.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害。

因此,发掘、利用、改造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和改造有害微生物3.最终目的: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10 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 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福:1、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2、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3、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4、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微生物学考试资料

微生物学考试资料

微生物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何故?微生物五大共性分别是: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特性是体积小,面积大。

微生物是一个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故而产生了其余四个共性。

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和代谢废物的排泄面使微生物具有了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的特点。

环境信息的交换面使微生物具有适应强,易变异的特点。

而正是因为微生物具有适应强,易变异的特点,才能使其分布广,种类多。

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请不要简单罗列二个人的工作,而应该对他们的工作及意义进行评论)路易·巴斯德,主要贡献:①否认了“自生说”;②初步应用免疫学,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给人类带来幸福;③证实了发酵作用与微生物活动有关;④发明了巴氏灭菌法。

④分离鉴定了引起家蚕蚕病杆菌并提出预防措施,被誊为微生物的奠基人。

罗伯特·柯赫,专门研究细菌,特别是病原菌,对微生物学有卓越贡献:①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被誉为细菌学技术之父。

②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柯赫法则)。

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他们将微生物大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3.微生物包括哪几大类群?真核: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原核:真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古细菌非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4.名词解释:微生物、种、菌株、型。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

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第一章绪论前言1.微生物学的形成与进展●推测时期●观察时期●培养时期巴斯德、科赫等的奉献简介●生理学研究时期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与进展第一节、微生物的特点一、个体小、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二、繁殖快三、代谢强度大:四、数量多五、易变异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三、废水、废物的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四、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微生物方法与原理研究第三节、学习环境微生物的意义21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展望重点: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的要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第二章、环境中微生物的要紧类群前言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性状等特征,要紧归纳如下: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要紧区别第一节、细菌细菌是一大群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要紧研究对象,也是环境微生物学的讨论重点。

一、细菌的形状与大小1、细菌的个体形态(三种要紧形态)2、菌落的形态(colony)固体培养基(1)细菌在固体琼脂(1.5~2.0%)平板上的菌落特征(2)在半固体琼脂(0.3~0.5%)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3)在明胶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二、细菌细胞的结构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1、细胞壁(1)功能:(2)结构:(3)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染色的历史进展与染色原理染色方法可分为简单染色法与复染色法之分。

步骤与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2、细胞膜(1)细胞膜的结构(2)功能:3、细胞核: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与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简单。

细菌质粒(plasmid),降解质粒。

4、细胞质及其内含物(1)细胞质:(2)细胞质内含物:5、荚膜(1)类型: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粘接物、菌胶团(2)化学构成(3)功能及意义6、鞭毛:运动器细菌的趋光性、趋化性等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的一定阶段,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微生物学试题库

微生物学试题库

微生物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一、术语解释:(每个子问题3分)1、微生物:是指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难以看见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二、填空:(每空(0.5分)1、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病毒)、(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他通过对葡萄酒酸化的研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他著名的(烧瓶试验)彻底推翻了“自然发生”的理论。

他通过对鸡霍乱等传染病的研究发现了(疫苗)。

3、青霉素是(弗莱明)在(1929)年发现的,它的产生菌是(点青霉)。

4、1978年伍斯根据不同生物(16s和18srrna寡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测定结果,提出将生物分为3个域,即(古生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5、德国的细菌学家科赫在(1876)年提出了(疾病的微生物致病)学说。

他的经典实验被称为(柯赫氏法则),他发明的(细菌的染色方法)和(固体培养基的制备),建立了(纯培养技术),为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研养奠定了基础。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1、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科学家是(b)。

a、列文胡克B、巴斯德C、科赫D、弗莱明2。

建立纯培养技术的科学家是(c)。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科赫d、弗莱明3、发明了细菌染色法的科家是(c)a、列文胡克B、巴斯德C、科赫D、弗莱明4。

提出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划分为六个领域的分类学家是(b)。

a、魏塔克b、王大耜c、伍斯d、以上都不是5.第一个基因组测序的真核微生物是(d)。

a、青霉b、根霉c、曲霉d、啤酒酵母6、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是(d)a、格里菲斯B、巴斯德C、科赫D、弗莱明四、判断改错题:(每题2分):1.酿酒酵母是第一个基因组测序的真核微生物。

(√) 科赫是第一位研制狂犬病疫苗的科学家。

(w)科赫改名为巴斯德3、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科学家是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作业题-复习题

微生物学作业题-复习题

“微生物学”作业题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有哪些特点?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2、什么是微生物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3、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4、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5、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物学、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迅速?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6、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描述其前景。

7、为什么说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8、简述下列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Lister, Grifith, Fleming, Avery, Waksman, Jacob & Monod, Ames, Woese, 汤飞凡,何大一。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名词解释:微生物的培养物,菌落,斜面,平板,二元培养物,分辨率,显微技术,冰冻蚀刻技术。

2、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什么?举出三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并说明其操作过程。

3、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物象时,如何增加图象和视野的反差?4、叙述用油镜观察细菌形态的操作过程。

5、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6、扫描电子显微镜有什么特点?7、何为无菌技术?试列举属于无菌技术范围的具体实验操作环节及注意事项。

8、哪些固体培养基分离技术可以被用来获得目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它们的适用范围及特点如何?9、在何种情况下你会选择使用液体分离法或单孢子(细胞)分离法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10、为什么说菌种保藏技术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你认为哪些菌种保藏技术可被用于保藏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11、使用油镜时为何要滴加香柏油?我们是否应该进一步寻找介质折射率更大的其他物质取替香柏油,以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12、试总结、比较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显微镜、扫描显微镜在成像原理方面的异同点。

13、培养条件对微生物个体的大小有哪些影响?你是否能很快地在显微镜下区分同为单细胞的细菌、酵母菌和原生动物?第三章微生物的结构与类群1、解词:原核微生物,原生质体,细菌、真菌,霉菌,酵母菌,蕈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蛭弧菌,菌丝,菌环、吸器,菌核,子座,伴孢晶体,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

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 ?什么是微生物学?微生物:指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大多单细胞,少数多细胞,有的甚至没有细胞构造,一般肉眼难以看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和科赫有哪些奉献〕?巴斯德: 1〕彻底否认了自然发生说;2〕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3〕免疫学---预防接种;4)创造巴氏消毒法柯赫:1〕在微生物学根本操作技术方面的奉献:用固体培养基别离纯化微生物;配制培养基。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奉献: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根本原那么——柯赫原那么3、微生物所包括的类群?微生物所包括的类群〔研究对象〕:无细胞构造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有原核细胞的真细菌、放线菌、古生菌;具有真核细胞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

4、从魏塔克五界系统看微生物的分类地位微生物有什么特点?五界系统:1969年魏塔克提出,把所有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特点:丰富的多样性;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个体小,繁殖快,分布广〕5. 微生物的有哪些特征?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生长旺,繁殖快。

6. The size and cell type of microbesMicrobe Approximate range of sizes Cell typeµm (n anometers) Particlesµm ProkaryoteFungi 2µm->1m EukaryoteProtozoa 2-1000µm EukaryoteAlgae 1µm-several meters Eukaryote7.微生物研究三方向:大脑,肠道,免疫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传染物
病者
健康者
感染得病
科赫法则
(证明某微生物是某疾病病原菌的四项要求)
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原有机体,而 健康动物中没有;
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 3、纯培养中的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
康动物发病; 4、可疑有机体被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
离的有机体一样;
基因水平的科赫法则?
四、发展期(生化水平1897-1953)
1676年,荷兰,列文虎克,单式显微镜(复制品)
A、C、F、G: 杆 菌 E: 球 菌 H: 球菌的聚集体
列文虎克1684向英国皇家学会的信中 对细菌形态的描绘
二、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 小生物的总称。(一般个体<0.1mm)。
微生物
非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 部分真核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则: (与人等重)大肠杆菌比表面积=30万
营养物质 吸收面
巨大
环境信息
小体积
代谢废物
的交换面 巨大 大面积 巨大 的排泄面
(二)吸收多,转化快(代谢活性强)
奶牛(500kg)在24h内
体 积
吸收多 合成0.5kg蛋白质

微生物细胞在24h内
小,
合成自身重量30-40倍的细胞物质

大肠杆菌在1小时内分解的糖
120
30
4.1×103
1380
25
2.1
1020
20
2.64
420
25
10.6
642
26
4.92
在发酵工业 中的意义
生产效率高,周期短
(四)适应性强,易变异
适应性强
1、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的适应性。 2、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 的适应性。
耐0-196℃低温 耐250℃-300℃的高温 耐盐(饱和盐水) 耐干燥(产芽孢细菌、真菌孢子) 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抗辐射
环境微生物学
徐州师范大学生科院 生物技术系
授课教师:吕爱军
联系电话:1340752490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第五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第六节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
第一节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一、微生物的发现
4、废弃物生物处理中微生物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
环境微生物学
•偏重于水环境保护。 ——有害微生物(病原性、腐蚀性)的监控与防治 ——有益微生物培养与利用(水处理中的各种微生物的 高效、密集培养、强化生物去污)
第六节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
1、了解并揭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2、避免或防止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3、开发、利用微生物以保护环境造福于人类
生 无细胞结构 病毒界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有细胞结构 真核生物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病毒
细菌

“微型植物
真菌




微型动物 虫
动物
植物
植物界
真真菌菌界界
动物界
细细菌菌域域 古生古菌生域菌域真核生物域
原生生物界 原 原核核生生物物界界
魏塔克五界系统
共同祖先
沃氏提出的三域(三原界)系统
生物
古细菌 真细菌 真核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
(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微生物的体积大小 单位:um(10-6 m)或nm(10-9m)
必须用显微镜观察
杆菌
0.5μm
2μm
1500个杆菌首尾相连
80个杆菌肩并肩
总长度=1粒芝麻的长度 总宽度=1根头发丝的宽度
微生物与其它生物种类的体积比较
病毒 细菌 动物的模拟细胞 动物的细胞核
二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1、《伯杰氏手册》
美国的《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编写者集国际学术界的权威学 者,为各国微生物分类学界公认的一本经典佳作。 现书名已改为《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 Mam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特点:①表型特征
②基因序列
=CCTCC AB 92068
当微生物名称是一个亚种(subspecies,简称 “subsp.”,排正体字)或变种(variety,简称 “var.”,排正体字)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构 成,即:
例1: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galleria 例2:酿酒酵母椭圆变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ellipsoideus
青霉素生产菌的发酵水平 1940年 每毫升20单位 2000年 每毫升10万单位
200μg/ml
(五)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广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陆地:高山、平原、沙漠
正常环境 空气: 水域:河流、湖泊、

生物体内外

高空:12000m
极端环境 深海底:10000m 2000米深的地层
•1897年,德国科学家布赫纳,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 发酵成酒精,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 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
•1929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点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 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抗 生素-青霉素。
•1949年,美国的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 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链霉素。
Selman A. Waksman(1888- 1973)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52
美国瓦克斯曼195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 “他 发现了链霉素、 第一有效抗生素用于治疗肺结核”。 用此基金在罗格斯大学建立了瓦克斯曼微生物学研究所。
温泉
种类多
微生物的微观 性,研究手段 的限制分离培 养的局限
地球上的微生物:估计有100万种 已发现的微生物:约有10万种 已开发利用的微生物:约1000种
(六)易于人工培养
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微生物具有 代谢活性强 生长旺、繁殖快
易于人 工培养
适应性强,易变异
只要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就可 获得培养物。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
始于二十世纪初, 代表人物: 德国爱德华·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07)发现无细胞发酵现 象, 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石英砂研磨 过 滤 酵母细胞
滤液
葡萄糖 酵母细胞
酒精、CO2
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
1922年他从某种植物和动物分泌液中发现一种能杀灭细菌的 物质,称之为溶菌酶。 英国弗莱明和钱恩、弗罗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于1945 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
二、初创期(形态学发展时期) 1676-1861
(17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中叶) 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世界的 时期。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贡献: (1)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2)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并阐述了它们的多样性
三、奠基期(生理学发展时期) (1861-1897)
十九世纪下叶 有关微生物的两个疑难问题: 1、生物是自然产生的吗?(自生说) 2、传染性疾病的本质是什么?
模式菌株:是一个种的具体活标本,必须是该菌种的活培养物, 是由一个被指定为命名的模式菌株传代而来。
属名
种的加词 Specific epithet
种名
定种人
年代
Bacillus
Bacillus subtilis (Cohn, 1872)
Type strain: ATCC 6051
=DSM 10
保藏机构 及其保藏号
2、前苏联克拉西尔尼可夫的《细菌和放线菌鉴定》
3、法国雷沃A.R.Prevot的《细菌分类学》
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一、史前期(直观应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沤粪积肥。
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 白僵蚕治病。
公元6世纪 后魏的贾思勰 (xié)《齐民要术》 谷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腌菜。 豆科植物与其它作物轮作
加热
密封 放置 细菌检测 无细菌检出
营养液 自然发生说质疑:无机物自然变为生命有机体必须提供新鲜的空气
曲颈瓶试验(1861年 ) 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推翻
了(自然发生说)
巴斯德消毒法
2、科赫与疾病的病菌说
科赫的有关实验——病原菌的发现 炭疽病——炭疽芽孢杆菌
德国,乡村医生,科赫 (Robert Koch,18431910)治疗结核病 1905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真菌 藻类 原生动物 动物 植物
(一)分类单元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 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 称。 模式种(type species)、典型菌株(type strain)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 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越 转化快 是本身重量2000倍糖。

1kg酵母菌在12小时内,将几
吨糖转化为酒精。
(三)生长旺,繁殖快
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
12.5-20分钟
繁殖1代
每小时
分裂3代,由1个变成8个。
经24小时
分裂72代,重约4722吨
经24小时
可产生4.72×1021个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