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中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及制度的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中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及制度的完善

傅艳红

摘要:我国高校一直在提倡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让学术就仅仅只有单纯的学术意义。就像我国一直倡导廉政的重要性之于整个社会一样,学术诚信之于学术界也有相同分量的重要性。但是学术诚信为什么重要?学术诚信对于大学有什么意义?由哪些人来维系学术的诚信?怎样才能保证学术的诚信?本文将作出笔者的相关见解。

关键词:学术诚信,大学精神,基本道德规范

作者简介:傅艳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一、何谓学术诚信

学术诚信也称科研诚信或科学诚信,指学术研究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这个词对应的英文是“Academia”,这个单词来源于古代雅典的一个地名,那里的体育馆被柏拉图改建为学习中心,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常在这里学习交流,后来这个地方就是学术的代名词了,演化到现在,Academia就是指学术了。“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是指主体真诚的内在品质,“信”即信用信任,是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富有内涵的词汇。学术诚信是诚信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诚信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民法中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商业贸易中的诚信、待人接物中的诚信等等。

与之相反的是“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者失范的风气,或是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极大地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学术不端行为在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剽窃三种行为。同时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以包括进去。学术不端原本是少数现象,但是在我国,学术不端现象已经愈演愈烈,现在几乎发展到了学术腐败的地步,由此可见现在学术界要树立学术诚信这一根本原则现在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学术诚信的主体包括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各个层面的学术研究者。学术诚信的客体是学术界默认的科学活动的行为道德规范。学术诚信包含了五种价值观:诚信、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树立学术诚信可解释为:学术研究者们依据这五种价值观恪守科学活动的道德规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二、学术的力量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技术是我国的第一发展力。学术研究对于工业进步、经济进步、社会进步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贡献。无论是在人文地理方面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是学术的力量,它们对人类活动的贡献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

学术研究对于国家政策或是企业发展的决定产生作用的途径一般来说有两条:第一,研究者本身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可以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政策文献,如我国立法

机构的成员;第二,政策文件起草时或是企业做出企业规划时要参考大量研究文献,学者的研究成果被政策制定者策划决定者直接或是参阅和利用。①前者是直接的力量,后者是间接的力量,无论是哪一种,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从事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直接提出应该如何做,而是揭示某种已存在的社会现象,指出其中的缺陷,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则需要管理者、决策者来决定。在现实中,学术研究直接转化为政策条文,或者某项科学研究直接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学术研究的影响的潜移默化的,是需要反复的实验和调整才能真正造福于民。毕竟纸上谈兵容易,真正打起仗来就不是一回事了。这样说起来,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像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宗旨和原则,具体化的东西源于此,却也不同于此。

总而言之,教育、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一个标准。都说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那么文化就是地基,地基如果不牢固,那这建筑也就岌岌可危了。学术的力量就是基础的力量,初看其貌不扬,作用也不明显,但是没有它,就像是树没有了根,汽车没有了方向盘。

三、大学树立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的大学的建立,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开始就只是单纯的单一的共同体——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体,老师与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唯一目的就是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流。也许当时他们根本就不理会自己的思想会对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因为他们最初的目的就只是将这作为一个娱乐项目,就像欧洲中世纪的学术沙龙一样。发展到今天,大学数量早已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之于当初,学术也早已跨越了国界,跨越了种族,兴盛不已。在中国古代,国家的教育,虽然没有大学之形,却有大学之实、大学之魂。“大学”一词源于《大学》

①闵维方.文东茅等.《学术的力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第24页. 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的本善,健全人的品格;“新民”是指通过教与学的统一,达到修已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止于至善”则是指教育的终极目的,即通过教育,使整个社会达到古之谓“至善”的理想境界。②中国古代,从孔子一门对“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教育,到汉代的太学,到隋朝、魏晋、明、清的国子监,可以说这些古代意义上的大学,都是当时的高等学府。他们的教学宗旨绝不是要教出能者,而是要交出贤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四有青年”吧。

今天,中国的公立大学,作为一个事业单位,教师作为比照实行公务员法制度的工作人员,身份是多重的,在大学里的工作也不只是学术的交流而已。同时,学生读大学的目的若真的仅仅只是为了知道“我是谁?”,“世界将走向何方?”这类问题,那样社会大众才会觉得这样的学生是异类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充实自己的知识,或是为了取得一纸文凭以获得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好的未来。当然还有其他不尽相同的初衷,但是无论是什么,都不应当予以指责。因为现在发展过快的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力,大学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似乎过多地重视专业化而忽视了人格发展重要性的倾向。诚信作为人格最基本的一部分,也同时被忽视了。顺势发展的结果,在学术方面,就体现在了学术诚信的缺失。

但是就像我国追求建立一个和谐、完善的小康社会一样,追求建立一个真正现代的大学也是每个学者、老师和学生的愿望。红衣主教纽曼曾经写道,一个大学是“一切知识与科学、事实与原则、探究与发现、实验与思辨的至高保护力,它划出才智的领域,使任何一方既不侵犯也不投降”。他赞成“博雅知识”(liberal knowledge),说“有用的知识”是“一推糟粕”。这样的至上的高度,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刘琅.桂苓. 《大学的精神》[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出版.第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