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
实验室藻类栽培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室藻类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和环境因素。
3. 观察藻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分析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微藻(如小球藻、绿藻等)、土壤提取液、营养液、透析袋、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电子天平、pH计、温度计等。
2. 实验设备:实验室藻类培养系统、电子显微镜、电脑、视频处理软件等。
三、实验方法1. 藻类培养(1)采集新鲜土壤,通过静置沉淀和滤纸过滤,得到土壤提取液。
(2)根据实验要求,配制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共分为五种浓度。
(3)从土壤提取液中提取一部分微藻液,进行微藻培养,调制好的培养液须在特定环境中培养若干天。
2. 藻类生长观察(1)从培养好的微藻液中提取一定剂量,加入不同浓度的营养液。
(2)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藻的运动状态,通过电脑中的视频处理软件选出运动状态良好的藻类,进行视频录像。
(3)连续观察四天的藻类运动状态,并记录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1)每人负责一组录像,通过视频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图像处理,将每个视频转换成多张图片。
(2)分析藻类在不同营养液浓度下的运动状态,计算运动速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在不同营养液浓度下的生长状态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加,藻类的运动速率逐渐提高。
在较高营养液浓度下,藻类运动速率明显快于低浓度组,说明营养条件对藻类运动速率有显著影响。
2. 藻类运动速率与营养液浓度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藻类运动速率与营养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即营养液浓度越高,藻类运动速率越快。
3. 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1)营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营养条件对藻类运动速率有显著影响。
在适宜的营养条件下,藻类生长良好,运动速率较快。
(2)环境因素:实验过程中,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也有一定影响。
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利于藻类生长。
五、实验结论1. 营养条件对藻类运动速率有显著影响,营养液浓度越高,藻类运动速率越快。
小球藻这样扩培简单更高效

小球藻这样扩培简单更高效现在的养殖户基本都知道把菌类扩培一下再使用,一来节约成本,二来扩培后菌种增量使用效果更好。
其实,养殖中藻相比菌相更重要,为什么不把藻种也扩培一下使用呢?但是在塘口如何扩培藻类,毕竟较专业,却是鲜有研究的。
笔者从事多年藻类生产培养,今年在江苏和浙江塘口教过几个养殖户扩培小球藻,效果不错,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帮助。
先来科普一下藻类基本知识:这是实验室状态下藻类培养图,藻类快速生长需要的条件:光照、充气、培养基、温度。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无菌状态下接种、生长,稍有不慎,一污染就失败,这也是外行人干不了的主要原因。
想当年我们进一级培养室,天天用酒精消毒,手掌都擦红了。
这是市面上常见的小球藻种,如果直接泼洒到池塘里使用,再高的浓度也经不过自然状态下的损耗:贝类要过滤,花白鲢要吃,还有无数看不见的原生动物在张着“大口”等着,加上天气如果不好光线差温度又低,综合一影响,这次肥水就失败了。
我现在要教你的,就是把那一小桶小球藻种变成一大桶使用。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接种比例的问题,如果想它长得快,接种的颜色就深,反入则浅。
我们的广大养殖户很少懂得看显微镜的,买来的小球藻到底是不是正宗的也不知道,其实验证起来很简单,这样如果生长了五至七天,颜色始终是那种绿色的,就不是藻种,可能是染色的吧。
真正的藻种会繁殖很快,3天左右浓度就很大,桶壁会附壁或是底部藻渣沉淀,假如扩培失败,往往一桶水清澈见底。
我在湖北枝江遇到一个养殖户,经常用小球藻种肥水,池子常年都是绿色的,水色很好看,但是花白鲢却长不起来,这就是藻种的问题了。
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竖式培养法比较省成本,一个铁笼子加一截塑料布就可以了。
藻类培养技术

藻类培养技术物生理研究的试验材料。
2、单胞藻的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
脂肪含量高,富含动物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
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
可利用为人类的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
3、可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和禽、畜饲料添加剂。
4、可利用单胞藻提取色素、药物及甘油等化学产品。
5、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 Kutzing)含油量一般为干藻重的30%-50%,最高可达80%,是作为能源开发的对象。
6、可利用单胞藻光合作用放出的大量氧气和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成分来净化污水和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目前,有关海水藻类的培养较多,我国在海水养殖方面,已大规模展开了某些浮游植物的培养,如扁藻(Platymonas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盐藻(Dunaliella spp. )、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 )、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及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等,已解决贝类人工养殖的早期幼体饵料问题。
在淡水养殖方面,我国只进行了螺旋藻、鱼腥藻、小球藻、栅列藻等的培养。
今后,随着养殖事业的发展,对一些新品种的养殖以及解决某些品种幼鱼的饵料,必然涉及到藻类的培养。
因此,有必要了解藻类培养的基础知识。
先仅就藻类、主要是单细胞藻类的一般培养方法及有关理论加以简述。
二、单胞藻的生长模式单细胞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三、单胞藻的培养方式单胞藻的培养方式,以藻类培养的目的要求而各种各样。
但可分为密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大类。
1.密闭式培养密闭式培养的目的是不使外界杂藻、菌类及其他有机体混入培养物中。
卡尔文小球藻实验思路

卡尔文小球藻实验思路
实验思路:
1、准备材料:准备好卡尔文小球藻和实验室用品,如观察管,移液器,离心漏斗等。
2、收集样品:从水库附近的水域中收集卡尔文小球藻样品,用收集
管轻轻搅动水面,观察并收集水中的卡尔文小球藻。
3、准备培养基:在实验室中准备一种适宜的培养基,如生化碳源、
胺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其配比依照卡尔文小球藻所需的营养成分
为准。
4、培养方法:将收集到的卡尔文小球藻样品用移液器等实验室用品
轻轻移入培养管中,将培养基加入培养管中,充分混合,调节培养基pH
值后,隔水在35℃左右的培养箱中孵化培养卡尔文小球藻。
5、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培养管中的卡尔文小球藻,记录其变化情况;培养一段时间后,将离心漏斗将卡尔文小球藻分离出来,用观察管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淡水螺旋藻种苗的培养与扩繁技术改进

淡水螺旋藻种苗的培养与扩繁技术改进淡水螺旋藻(Spirulina)是一种优质、高营养价值的蓝绿藻类,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饲料等领域。
螺旋藻种苗的培养和扩繁技术是提高螺旋藻生产效益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淡水螺旋藻种苗的培养与扩繁技术改进方法。
一、淡水螺旋藻种苗培养技术改进1. 培养基优化:通过合适的培养基配方可以提高淡水螺旋藻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益。
通常使用的培养基包括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等。
根据螺旋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可以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以提高藻细胞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同时,还可以添加一定量的促进生长因子,如维生素B12和辅酶Q10等,以进一步提高淡水螺旋藻的培养效果。
2. 光照条件控制:淡水螺旋藻对光照的需求较高,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助于螺旋藻种苗的生长和繁殖。
通常选择光照强度比较高的环境进行培养,保证光照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光照时间。
此外,还可以考虑采用光周期调控技术,即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黑暗时间的比例,促进螺旋藻种苗的繁殖和生长。
3. 温度和pH 值的控制:淡水螺旋藻对温度和pH 值的敏感度较高。
适宜的温度范围有助于提高螺旋藻种苗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一般来说,温度在25-35摄氏度之间是较为适宜的培养温度。
同时,控制培养液的pH 值在碱性范围(pH 8-9)内,有利于淡水螺旋藻的生长和繁殖。
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缓冲剂来调节培养液的pH 值。
二、淡水螺旋藻种苗扩繁技术改进1. 使用增殖剂:增殖剂是一种促进螺旋藻生长和繁殖的有机物质。
通过适当添加增殖剂,可以提高螺旋藻种苗的繁殖率和产量。
常用的增殖剂包括赤霉素、激素类物质等。
通过选用合适的增殖剂和调整浓度,可以增加淡水螺旋藻的分裂和繁殖能力。
2. 双层培养技术:利用双层培养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淡水螺旋藻的种苗扩繁效果。
双层培养技术是在传统培养基的基础上,增加一层富含营养的培养基。
在双层培养技术中,螺旋藻种苗首先在低浓度培养基中繁殖生长,当达到一定密度后,转移到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中进一步扩繁。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微藻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生物,广泛存在于海水、淡水以及土壤中。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为了有效培养和利用微藻,在实验室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培养方法。
本文将介绍微藻的培养方法,包括培养基配制、光周期控制、温度控制、培养容器选择、培养规模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研究者进行微藻培养。
一、培养基的配制微藻的培养基是提供营养物质供给微藻生长的溶液。
根据不同的微藻种类和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培养基。
常用的微藻培养基包括滨液培养基、波利文氏培养基、圣外秧基和BG11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配制需要参考相关文献或制备实验室的经验,并保证培养基的无菌。
一般来说,培养基的配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培养基配方中的化学品,称取适量的试剂。
2.在去离子水中溶解试剂,根据需要调节pH值。
3.将培养基溶液装入瓶中,并进行高压灭菌或自压灭菌处理。
二、光周期控制光照是微藻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影响微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率。
光周期是指光照和黑暗轮替的时间间隔,通过控制光周期可以调节微藻的生长和代谢活性。
常用的光周期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1.固定光周期法:固定光周期法是指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每天提供固定时间的光照和黑暗。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微藻的培养。
2.逐渐增加光周期法:逐渐增加光周期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加光照时间和减少黑暗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光照变化较敏感的微藻。
3.梯度光周期法:梯度光周期法是指提供不同光周期的条件,通过对比不同光周期下的微藻生长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光周期。
三、温度控制微藻的生长和代谢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不同的微藻种类对温度有不同的生长适宜范围。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微藻的生长和产物积累。
常用的温度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1.室温培养法:即在室温下进行培养,适用于耐寒性较强的微藻种类。
2.恒温培养法:通过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培养室维持恒定的培养温度,适用于大多数微藻种类。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1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河流、湖泊(水库)中火量藻类繁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为了有效控制藻类的生长,对藻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众所周知,富足的氮、憐等营养物质,缓慢的水流速度,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水湿、光照等是特定优势藻生长繁衍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目前人们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光照、营养盐水平下的藻类生长,并且找出了藻类生长与温度、光照、营养盐等之间的对应关系。
但是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群交替和生物量的变化,不仅与水体的温度、光照周期、营养物质及生物自身的生理状态相关,还受到水体流动的影响。
本实验分别以实验室培养铜绿微囊藻为实验对象,参照藻类生长的最适宜环境条件,在温度、光照、pH值及营养盐条件一定的条件下,研究影响藻类生长的规律,为生态调水、生态河道设计流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控制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1.2 藻种的分类藻类植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种群,它的分布范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
有些种类的水藻在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
不同研究系统对藻类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常用的分类系统,如,根据藻类的结构特征和藻细胞的生理生化特点,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硅藻门、黄藻门、绿藻门等共十一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植物主要为蓝藻门和绿藻门;根据藻类在水中生长的位置,将藻类分为浮游藻类、飘浮藻类和底栖藻类。
硅藻门、甲藻门和绿藻门的单细胞种类以及蓝藻门的一些丝状的种类浮游生长在海洋、江河、湖泊,称为浮游藻类。
一下简要说明蓝藻和绿藻的种类、分布、形态和繁殖特征。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植物主要为蓝藻门和绿藻门。
1.2.1 蓝藻在中国,蓝藻是有毒有害性最强、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类淡水藻。
有毒的蓝藻藻种有:铜绿微囊藻,泡沫节球藻,水华鱼腥藻,阿氏颤藻,水华束丝藻等。
蓝藻是广适性藻类,分布十分广泛。
藻类高效栽培技术

藻类高效栽培技术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藻类的高效栽培成为了研究热点,有望为人类的食品、能源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
本文将介绍藻类高效栽培技术,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藻类高效栽培技术的种类及原理1. 藻类培养基优化技术藻类培养基是藻类生长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营养物质、激素、pH值等因素。
通过优化培养基的配方和调控条件,可以提高藻类的生长速率和产量。
2. 光照调控技术光照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而光强度、光周期和光质对藻类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光照条件,可以提高藻类的光合效率,从而提高产量。
3. CO2浓度调控技术CO2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而大气中的CO2浓度有限,通过增加培养系统中CO2浓度,或者利用工业废气中的CO2,可以提高藻类的生长速率和碳固定效率。
4. 温度和pH值调控技术温度和pH值是影响藻类生长和代谢的重要环境因素,通过调节培养系统的温度和pH值,可以优化藻类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藻类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1. 食品领域藻类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适合作为食品的原料。
通过高效栽培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藻类,满足人们对营养丰富食品的需求。
2. 能源领域藻类中的一些品种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物质积累,从而作为生物能源的源头。
高效栽培技术可以提高藻类的生长速率和产量,为生物能源的开发提供更多选择。
3. 环境治理藻类可以吸收大气中的CO2,具有减少温室气体的作用。
利用高效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藻类的CO2吸收能力,还可以将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藻类生物质,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
三、结论藻类高效栽培技术在食品、能源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优化培养基、调控光照、CO2浓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可以提高藻类的生长速率和产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中文摘要随着湖库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对水质、渔业和人们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引起蓝藻水华的主要藻种是铜绿微囊藻。
为了控制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来研究铜绿微囊藻最适宜生长条件,从而培养实验课中所需的藻类,也为藻类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研究实验室内培养铜绿微囊藻,探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宜环境条件,通过查找实验、设计实验等过程,研究在不同条件下(温度、光照、pH值及营养盐),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规律,并培养出铜绿微囊藻。
关键词:富营养化,蓝藻水华,铜绿微囊藻,培养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 of lakes and reservoirs, the degree of eutrophication is increasing, which has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fisheries and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ain algae species causing cyanobacterial blooms i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order to control or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utrophication in the water body, the most suitable growth conditions for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ere studied to cultivate the algae needed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hich also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lgae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ultured in the laboratory, explores the most suit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through the search experiment, design experiment and other process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emperature, light, pH and nutrient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ffects the growth pattern, and cultivates microcystis aeruginosa.Keywords: Eutrophication, cyanobacterial bloom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ulture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许多湖库和河水中遭受蓝藻水华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治理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有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说水体富营养化中蓝藻水华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河流中和水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造成了饮用水水资源的严重破坏,对人们的饮用水安全造成了影响。
为此,对藻类植物进行充分的研究,已达到科学、有效的控制藻类植物的生长,从而治理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研究发现,引起我国水资源富营养化问题的主要藻种是铜绿微囊藻,而其生理特性已有较多研究。
本实验分别以实验室培养铜绿微囊藻为实验对象,参照藻类生长的最适宜环境条件,考察了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温度、光照、pH值及营养盐),环境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规律。
通过实践研究,研究铜绿微囊藻最佳适宜生长条件,从而培养实验课中所需的藻类。
大学本科生在植物学和生态学实验课中需要观察并研究单细胞藻类,但是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有时无法买到新鲜、高质量的实验材料,因此通过此实验找到培养铜绿微囊藻的最佳条件。
实验课程中我们还需要颤藻、水绵以及栅藻。
因此在后续的实验中,将继续进行类似实验,从而培养实验课所需的单细胞藻类。
1.2 铜绿微囊藻概述铜绿微囊藻是最常见的水华藻类之一[1],属于蓝藻门色球藻纲色球藻目色球藻科微囊藻属。
在我国出现的水库及河流中的蓝藻水华,主要藻类是铜绿微囊藻,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是以群体生存,这样不仅可以抵抗浮游动物的捕食,由于其自身细胞的垂运动,进而提高了对光的吸收,增长了繁殖速度,因此在其他藻类植物的竞争中成为优势藻种[2-4]。
并且铜绿微囊藻群体性生存的原因,在吸收磷的效率高于单细胞生物,也让其更容易克服水体和风的扰动上浮聚集[5]。
经过研究,铜绿微囊藻主要还是以单细胞生长在水体中,只有在发生水华现象或者其他环境出现变化时,才会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6]。
所以说单细胞形式存在的铜绿微囊藻不仅对水体没有影响,还会给浮游动物提供食物,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7]。
但是当铜绿微囊藻聚集成群体时,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就会发生水华现象,因此可以得出,只有群体的铜绿微囊藻才会形成蓝藻水华。
影响藻类形成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个是受生物因子,如食物链上端的浮游动物、自身分解的产物等;第二个原因就是非生物因子,如环境的温度、地区的光照、水体中的营养盐的含量等因素[8-9]。
1.3 藻类生长影响因素1.3.1 温度的影响所有生物生长繁殖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那么藻类生物生长同样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适合藻类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宜的水体温度会踧踖藻类植物的生长繁殖,主要原因是在一定的水温下,藻细胞新陈代谢快,提高了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10]。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每年夏季水质恶化严重,而冬季水质情况较好,这是因为在夏季时,水温适宜藻类植物的生长繁殖,并且繁殖率加快,水体富营养化加重;在冬季时,水温过低,藻类植物繁殖率大大降低,水质有所改善。
对藻类生物的适宜温度进行研究后,结果得出,大多数藻类最适宜的生存温度在25℃,如栅藻在温度为25℃时生长最快。
当温度达到25℃时,藻类植物繁殖率加快,水体环境温度没增加1℃,水体中的藻类植物总量增加0.15倍,随着温度的提高,藻类植物的生长繁殖率同样增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水华爆发严重。
说明水体温度对藻类植物的生长速率和水体中藻类植物总量影响较大[12]。
但是也存在一些藻类植物,最适宜温度不同,如微囊藻在温度为35℃的时候,生长繁殖速率最大;小球藻在温度为25℃-42.3℃时生长速度最大。
1.3.2 营养盐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可用以下反应式表示:由上述反应式可以得出,藻类的生长繁殖需要碳、氮、磷三种元素并且还需光照能量和一些微量元素[13]。
经过长时间对水体富营养和水华的原因分析,结果得出氮元素和磷元素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氮磷元素对藻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
并且只有适当的氮磷比次才对藻类生长繁殖具有促进作用,在藻类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时,最优的氮磷比浓度不同。
研究人员[14]通过配制不同氮磷比的培养液,来研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在最佳氮磷比下单培养液才促进藻类的生长,其他氮磷比培养液不仅不能促进藻类生长,有的还有抑制藻类的生长。
李同同研究了不同培养液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得出,培养液中磷含量较大,氮元素含量很低的情况下,微囊藻也可以正常生长繁殖。
刘静等[15]人研究了微量元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结果发现Fe3+浓度可以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但在Fe3+较低含量时,会对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1.3.3 光照的影响光照给藻类植物提供能量来源,是其生长的重要因子。
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条件下,改变光照的强弱,研究对藻类的繁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逐渐加快,在光照强度到达一定强度时,继续增加光照强度,藻类光合作用的速率基本不变[16]。
进而可以说明在夏季时,昼长夜短,使得光照的周期长,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速率高,生长繁殖速率增大,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水华爆发。
张孟等[17]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曲线,结果得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铜绿微囊藻繁殖增加,在达到3000lX后,增殖速率变缓,并且铜绿微囊藻生长状态最好的光照周期为10h,细胞数达到最大值。
1.3.4 pH的影响pH值是影响藻类生长的又一重要因素,适宜的pH环境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藻类所生长的水体中的酸碱度会影响其自身的生长繁殖,酸性过强或碱性过强都不利于藻细胞的生长,甚至破坏藻细胞组织结构,藻细胞只有在适宜的pH范围内才能生存[18]。
第二个原因是不同酸碱环境会造成藻类生物生长环境的碳酸盐平衡系统和不同形态无机碳破坏。
水体中的氧气和CO2含量受到水体中生物的控制,环境中pH随着氧气和CO2含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由于藻类生物数量巨大,则会慢慢影响水体pH值的变化[19]。
所以说,藻类生长繁殖需要一个适宜的pH范围,而藻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
通过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藻类生长繁殖所需的适宜pH范围不同,铜绿微囊藻适宜的pH值在弱碱性(pH=8.5-9.5)。
第二章实验设计3.1 研究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1)分别取4个500ml 磨口锥形瓶;(2)每个锥形瓶装入培养液250ml,并经过120℃高温对培养液进行灭菌30min。
然后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种分别定量移入培养基中,使用纱布封口避免杂质落入。
(3)将锥形瓶分成4组,第一组使用1号培养基;第二组使用2号培养基。
将锥形瓶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在一定培养温度,光暗比12:12下。
在实验期间内,每天随机时间摇动锥形瓶各5-6次。
1号培养基成分为:NaNO3 120 ppm,K2HPO4 12 ppm,无水MgSO4·60 ppm,无水CaCl2 40 ppm,Na2CO3 25 ppm,柠檬酸铁4 ppm,Na2EDTA·2 ppm,pH调节在8-9之间。
2号培养基成分为:Ca(H2PO4)2·H2O12ppm,NaHCO3 15 ppm,无水CuSO4·20 ppm,(NH4)2SO4 16 ppm,Mg SO4·7H2O 60 ppm,KCl 3 ppm,FeCl3 0.2 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