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分析与实践

合集下载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说课稿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说课稿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区域产业发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产业转移这一经济现象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区域发展的阶段等相关知识,为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学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3、学习兴趣学生对经济地理方面的内容普遍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可能会感到枯燥,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规律。

(3)掌握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区域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让学生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规律。

(2)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基于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实证研究

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基于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实证研究
国工 业化 和 现代化 进 程 。
另一 种是 非市 场化 F I 径 , D途 即产业 转 出国 向产业 转入 地移 植 、 输入 资金 、 术等 重要 的生产 要 素 。 技 发展 中 国家 吸收 F I通 过对 国内外两 种 资源 的合理 配置 与充 分 利用 , D, 其产 业 结 构调 整 与优 化 升级 将 受 到强 有力 推动 , 各种 外 溢效应 使转 入 国生产 效率 大 幅提 高 。 由于 国际产 业转 移通 常采 用 F I D 与对外 贸易 两种 途径 , 因此 , 理论 界在 研究 其对 我 国产业 结构 的影
第 18卷3月 2 2 年 第 2期 0 1
苏 州 syo 院 i 报 ( e学 版 g 社 Junl f uhuU i 科i f cec n会 科h ooy( oi c ne ora o zo nvr 技 学 学neadTc nl) Sca S i c ) S e t S l e
中 图分 类 号 :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65(0 1 0 0 2 —0 17 0 9 2 1 )2— 0 3 6
1 .文 献 研 究 综 述
近年来 , 随着 全球经 济 一体 化进 程发 展 , 国际产 业 结构调 整 呈现 新浪 潮 。各 国不 断提高 其产 业开 放
云, , 男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 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投 资经济与企业跨 国经 营研究 ;
皴 , , 州新 灏 农 业 发展 有 限公 司总 经 理 , 济 学 博 士 。 男 苏 经 2 3
集 型产业 , 这对 我 国产 业结构 优化 与升级具 有重 大促 进作 用 。 江小 涓通 过 对 F I 业进 行 问卷 调查 , … D企 证 明 了大部 分 F I D 企业 都提 供 了母 公 司先 进或 较 先进 技 术 , 利 于我 国产 业结 构 升 级 。 赵 红 使 用协 这 整分 析与格 兰杰 因果检验 方法 , 明了在我 国 F I 证 D 与二产 比例 不存在 协整关 系 , 是 F I 但 D 是二产 比例 的

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作者:齐伶圆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选题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对宁波市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宁波市产业结构的建议。

认为宁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应该秉承现有的结构和变动趋势,依靠科技,发展“精品农业”,使农业继续为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产业,率先发展,使宁波尽快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尽快成为宁波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拉动力量。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优化建议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及其互相联系。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的变动也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一方面,经济增长使得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从而改变需求结构,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的差异,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地区和时期表现出差异性。

本文拟以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聚焦宁波市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情况,研究二者的相关关系,为宁波市进一步的产业优化提出合理性建议。

一、选题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诸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它是一个数量的增加。

而经济发展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经济总量上的增长,也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均衡、持续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消费结构的调整)。

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良好的产业结构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同样,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作为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如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并以四川省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我们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四川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认识,也为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西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背景及四川省承接现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正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

产业转移的背景主要源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方面,东部地区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部分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资源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尤为引人注目。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四川省还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产业转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等方面展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现象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已有研究多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其促进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各地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报告,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将部分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

这些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趋势预测:未来,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将继续加速。

一方面,北京将进一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另一方面,河北、天津等地也将抓住机遇,承接更多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 产业链协同: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条较长,上下游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 资源要素协同:产业转移不仅涉及产业的物理空间转移,还涉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2024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84分

2024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84分

2024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84分产业转移是指企业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这种转移通常是因为一些地区或国家的成本优势、市场需求或政策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产业转移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逐渐增加。

而2024年,也正是全球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原因1.成本因素:成本是企业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和市场价格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往往会将生产或经营活动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也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

由于全球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多样化,企业会将生产或经营活动转移到需求更高的地区,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3.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政策、土地利用政策、产权保护等,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1.经济增长: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转移来的产业会带来资本、技术和就业机会,提升地方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就业岗位:产业转移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转移来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率,减少了失业人口。

3.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移也可能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转移来的产业通常会集中在竞争能力强的地区,使这些地区的发展更快速,而一些原本依赖这些产业的地区会面临经济困难,使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4.环境影响:产业转移还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一些转移来的产业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加剧环境问题。

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总结起来,2024年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5.2《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5.2《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总之,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对产业转移的认识,为培养未来具备战略眼光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产业转移的内涵、原因和类型,掌握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从多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反馈。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5.2《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和类型,掌握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趋势,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产业转移的时空分布特征。
4.掌握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的关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难点突破:
(1)通过具体案例,形象生动地讲解产业转移的内涵和规律,降低理解难度。
4.针对所在地区,探讨产业转移的可能趋势和应对策略,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李斌 ,陈超 凡,万大艳
( 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 沙,4 0 7 ) 湖 10 9
摘要:回顾 了湖南省承接产 业转 移和其产业结构演变的现状 ,并从理论上分析 了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 的影 响
效应。通过建立 四个时序计量模 型,检验理论分析变量与湖南 省产业 结构优化 的联系 。 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 、 研
洪 、陈翥认为促进产业跨 区域转移 的总体思路是增大
产业转 出地的推力、增强承接地 的拉力 以及缩减制约
产业转移的阻力p。 】 产业结构 是指 一 国( 地区1 或 各产业 部 门、行业之 间的质 的内在联系及量的比例关 系。 威廉・ 配第最早指
收稿 日期 :2 1 — 1 2 ;修 回 日期 :2 1 1 0 0 0 1- 0 0 卜0 - 6
二 、湖 南 省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及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从“ 十五” 十一五” 到“ 期间 ,湖南省产业 承接效 果 日益显著 ,利用境 内外资金能力极大增强,积极吸纳
基金 项 目:国家 重大 软科 学项 目(0 8 XS B 2) 2 0G 1 02 作者 简介 : ̄ (98 ) 女,湖 南湘 乡人 ,湖南 大学 经济 与贸 易学 院教授 ,博 士生 导师 ,主 要研 究方 向:管 理科 学 ,产业 经济 ;陈超 )(99 ) 16 -, q18 -,  ̄ 男 ,福建 福州 人 ,湖 南 大学经 济与 贸易 学 院学生 ,主要 研究 方 向:计 量经 济 ;万大 艳(99 】 18_ ,女 ,重庆 巫 山人,湖 南 大学经 济与 贸易 学 院学生 ,主 要研究 方 向:产 业经 济
中 图分 类号 :F 6 . 0 2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7— 142 1)2 0 1- 6 6 23 0 (0 1 - 18 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分析与实践
目录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
一般是指由于要素资源 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变 化,引起的产业(企业) 在地域空间上的位移或 迁移现象。
Relocation
(二)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工业在选择区位的时要遵 循一些规律,这就是韦伯 的工业区位理论。
国内产业转移趋势特点:
产业转移由政府主导型 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同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 与市场机制的推动也使 这种转移日趋理性化, 并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规模大、领域宽、层次提高。
东南沿海四个省市 需要转移出来的产 业约有上万亿产值
资本密集型、技术 含量高的转移产业
新兴产业转移
2.从单个企业的零散迁移发 展为集群式的整体转移
企业上下游之间、关联企业之 间,整体式、集群式的转移
0.38 58.31 3.57 75.67 1.69 74.90
2.88 56.07
工业化标准结 构的变化规律
农业和采掘业
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发达阶段, 对经济贡献一直在下降
制造业
在工业化阶段达到高峰以后,对经济的贡献就开 始逐步地衰退。
服务业
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 开始发力,对经济的贡献度就越来越高。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特殊性
空间尺度越大,产业结构就越完整, 产业结构的演变就越接近一般规律。 但是产业结构越小,空间尺度就越 小,产业结构就有特殊性。
我国最典型的三种空间区域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服务型中心城市
服务业占主导的经 济,服务业比重甚 至达到90%。
第二种类型是资源型城市
该类型早期结构比较 单一,主要是以优势 资源为主,随着资源 的采掘衰竭后,又开 始培育一些替代产业, 产业结构开始不断地 向综合型演变。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按着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来发展
工业化过程中的标准结构
人均GDP(1964年美元)
70 100 300 1000 1500 (1) (2) (3) (4) (5)
总变化
5/1 4/2 7/6 (6) (7) (%)
产出转变
初级产业 0.522 0.452 0.266 0.138 0.127 0.24
工业
0.078 0.091 0.206 0.325 0.368 4.72 0.210 0.251 0.304 0.423 0.473 2.25
服务业
城市化程度 0.128 0.220 0.439 0.634 0.658 5.14
0.31 79.69 2.33 76.86 1.67 81.17 1.22 94.72
第三种类型是县域经济 经济空间尺度最小,但要突出专业化特色。
不能用三次产业结构 的理论去分析一个镇、 县的产业结构。
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承接
(一)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意义与趋势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意义:
对产业转出的地区:
“腾笼换鸟”
把一些不适合发展的产业淘汰转移,培 育发展引进的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 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梯度理论
产业 在空间上 会发生梯度转移, 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 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
产业从产生到成熟再到退 出市场,存在一个生命周 期,在该周期中产业会发
生转移或者调整。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国际间产业会随着 贸易条件、技术条 件、市场环境的变 化,在国际之间发 生转移。
雁形模式理论由日本学者赤 松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
市场由国外市场转向 国内市场,企业由沿 海转移到了中西部。
扩大内需
第三个类型为资源驱动型
加重失重比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和内容
主要侧重单个区域 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经 济系统中不同产 业之间的比例关 系以及技术及其 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结构的三层含义: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工业
0.125 0.149 0.251 0.347 0.379 3.03 0.053 0.061 0.079 0.102 0.109 2.06
公用事业 0.300 0.338 0.403 0.413 0.386 1.29
服务业
就业转变
初级产业 0.712 0.658 0.489 0.252 0.159 0.22
(三)产业转移的类型
第一个类型为成本驱动型
产业转移是由于生产成本 发生变化,诸如劳动力成 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 本,以及排污和环境保护 成本的上升,使得产业向 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
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较高, 很多企业向中西部、越南、 柬埔寨转移。
第二个类型为市场驱动型
产业之所以要转移是由于 市场生产区、消费区、销 售区域发生了变化。
对产业承接的地区: 带动当地 大量就业
资源浪费
经济收入的 增加
污染企业 的引入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特点:
国际产业转移 长期是以制造 业为主,到现 在转向了以服 务业为主。
现在的国际资本转移中,服 务业比重已经超过了60%。
脑体分离
脑体结合
脑就是企业的总部和研发部门,身体就 是生产制造基地。
研发更加本地化,使得生产本地化, 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 律最早是由西方经济学 家佩第-克拉克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 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 第三
发达国家目前主 要是侧重在内部 结构的优化。发 展高端制造业和 现代服务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