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门讲义-06

合集下载

天台宗简明教程

天台宗简明教程

天台宗简明教程[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一课天台宗的特色阅读:980[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课天台宗的肇始阅读:692[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课天台宗的拓展阅读:76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四课天台宗的大成阅读:725[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五课天台宗的中兴阅读:66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六课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阅读:793[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七课天台宗的发展阅读:769[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八课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阅读:769[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九课诸法实相阅读:1091[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课圆融三谛阅读:1011[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阅读:751[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二课三法无差阅读:725[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三课性具法门阅读:850[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四课无情有性阅读:763[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五天台宗的判教阅读:846[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六课本迹权实论阅读:61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七课真正的信解阅读:732[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八课皈依的境行观阅读:76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九课五悔的加行阅读:785[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课二十五方便阅读:85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一课止观法门阅读:990[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二课四种三昧阅读:763[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三课三性止观法阅读:692[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四课四安乐行法阅读:637[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五课四重四谛观阅读:702[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六课四重因缘观阅读:677[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阅读:640[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八课天台日用观修之道阅读:708[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九课天台说法观阅读:65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课天台十境论阅读:659[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一课天台十乘观法阅读:701[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二课天台宗的行证阅读:666[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三课天台宗的果位阅读:889[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四课天台禅宗观阅读:735[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五课天台密乘观阅读:798[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六课天台净土观阅读:718。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作者:张栋来源:《丝绸之路》 2019年第3期张栋(韩国东方文化大学院大学校,韩国首尔 100744)[摘要]天台宗以其精妙高深的哲学体系和成熟的佛教修持体系,带领中国迈向新的历史台阶。

在此过程中,中国天台宗的高僧大德们吸收了佛教经典《法华经》和龙树大师空观说的思想精髓并对它们进行改造、升级,同时还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做出妥协与创新,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宗教流派。

历史经验证明,宗教的发展大多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天台宗的发展,对我们了解佛教发展历程以及佛教与社会的共生关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通过对天台宗的部分核心观点进行解析,勾画出天台宗在中国本土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从而领悟天台宗思想的精妙高深之处。

[关键词]天台宗;天台思想;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 B94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074-03一、引言天台宗亦称为法华宗,以《法华经》为根本经典,但“天台三大部”则是指中国智顗大师所著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

智顗大师以自己的观点为《法华经》做出解释和发挥,借此将天台法门体系化。

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是:智顗大师把《法华经》的精神简洁地归纳为一句话:“一切世间的治世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①这和天台法门被称为“己心中所行法门”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与佛教核心思想“缘起性空”相契合。

天台宗的本源一方面来源于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法华经》,另一方面来源于印度龙树大师的空观学说,所以想要探究天台宗的思想,还须重点追溯这两个方面的思想要义。

就天台宗的宗义而言,可以概括为“教相门”和“观心门”,前者是指“一念三千”②“三谛圆融”③“五时八教”这样的理论系统,后者是指“四种三昧”④“十乘观法”“五科方便”这样的实践修行方式,这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都有具体的阐述。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天台宗是一个既讲究实践方式也讲究理论支持,“解行并进、教观双美”的宗派,它通过对实践和理论的把握及规范,追求二者的高度统一,以此步入修证的正轨,令教法得以在良好的基础上迅速弘扬。

天台宗佛学评议

天台宗佛学评议

天台宗佛学评议——潘桂明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8日来源:世界宗教研究作者:87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天台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宗派,而且就它的理论体系的规模、哲学思辨的水平而言,也在所有佛教宗派中首屈一指,它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宗派的杰出代表。

本文拟就天台佛学体系的主要方面作出基本评估,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天台佛学的兴趣,并推动天台佛学研究的深化。

一、天台佛学的形成和发展天台佛学经历了形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大约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

1、陈、隋两代是天台佛学的酝酿和形成时期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顗大师,而在智顗之前,北方慧文、慧思两代禅师以禅法递相传承,成为天台宗的先驱者。

天台学说发端于陈、隋之际,成熟于隋初。

慧文的宗教活动大约在北朝魏、齐之际。

据《续高僧传·慧思传》等资料可以推断,慧文是在北方地区聚徒坐禅且有一定影响的禅师。

结合《摩诃止观》卷首灌顶所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证明他主要依《大智度论》的大乘空观立说,并以此指导禅修。

慧思早年是一名严守戒律、注重苦行的北方禅僧,他与其他禅者的主要区别,是以《法华经》为所依;通过对该经的持诵,为后来开悟“法华三昧”奠定基础。

在见到慧文之后,他转向对“观”的重视,在大乘空宗般若思想的引导下,并通过对“心”的观察思维,获得对“法华三昧”的开悟。

其后,慧思南移至光州大苏山。

他受大众之请,讲说《般若经》和《法华经》,创建了将《般若》的中观学说与《法华》的实相理论相结合的思想体系。

同时,他还严格实修止观,定慧双开,为天台宗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道宣《慧思传》指出,慧思禅学的特点是“昼谈义理,夜便思择”。

所谓“昼谈义理”,是指弘扬佛教理论;“夜便思择”,则指具体的禅定、止观实践。

这表明,慧思在地域转移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北方佛教重视禅定实践的风格,又吸取了南方佛教注意玄理研讨的传统。

智顗出家后投慧思受学,为慧思所偏爱。

慧思南下衡山隐居前,令他往金陵弘法,并特别教诫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

隋唐佛学专题培训

隋唐佛学专题培训

阿赖耶识
❖ 阿赖耶识,可译为“藏识”, 为第八种识。它藏有世界上一 切法旳种子,此识最为主要, 又称作根本识。其中所藏旳种 子有两大类:有漏种子和无漏 种子。前者生出世间诸法,使 人生死轮回不止。后者生出出 世间诸法,是成佛旳种子。这 八识最终都依赖于阿赖耶识。
“无漏”种子 “有漏”种子
三性
❖ 一是“遍计所执性”,是指人们普遍地对万事万物 分别计较,视一切事物为各有自性差别旳“实我实 法”旳世俗认识,其实这些事物都是不真实旳。
❖ 无念,不是说对任何事物都不思索,而是在与外物 接触时不受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这也叫 “无住”(不执著)。无住,不留恋,无所住心 (《金刚经》),自由无滞碍,精神解脱。
❖ 慧能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西方;西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何国?”
❖ “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 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禅学
❖ 禅,梵语为禅那,意思是静思打坐,是印度各宗教 共同旳修行措施。佛教也把坐禅作为修行旳措施。 这种措施是打坐静虑,使心中任何念头都不发作, 最终进入一种绝对虚静旳境界。佛教以为,得到这 种精神境界,死后便能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沉 寂旳世界。佛教大小乘都讲禅定。南北朝时,天竺 僧侣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教,大讲禅学,提倡修壁观, 使心平静如墙壁一样坚定,后来被誉为中国禅宗旳 一代祖师。
空与有
❖ 华严宗把自己这一派旳教义称为“圆教”,把其他 宗派判为“偏教”。自以为其教义圆满无碍,调和 了佛教经论中旳诸矛盾思想。华严宗既不满意唯识 宗旳某些说法,以为识所变出旳境是虚妄旳,能变 旳识也不是真旳;同步也不满意般若空宗旳某些说 法,以为假如心境皆无,客观和主观都不存在,那 么佛性和涅槃世界一样也都被否定了。他们以为, 圆满旳说法应该是,物质世界是虚幻旳,佛性是实 有旳;事物是假旳,其本体是真旳。他们企图把空、 有二宗旳思想糅合起来。为了论证佛性是真实旳, 是世界旳本体,他们着重讨论了本体与现象旳关系 问题,提出一整套华严宗旳佛教学说。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初级班讲义摘抄

初级班讲义摘抄

初级班讲义摘抄我2016年的初级班写的讲义。

本文字体为楷体3号字体,以后整体的文档字体均为楷体三号字体。

讲义中经常遇到的,尤其是断大限流年的时候经常需要用到的我会加暗红色字体。

发现有错误字体请提出。

144决的来历:因为紫微斗数是12宫,我需要知道A宫是B宫的什么宫,比如财帛宫是夫妻宫的夫妻宫,因为12个宫,每个宫都可以立太极当做命宫,因此构成12*12=144。

144决是学习紫微斗数的必须学习的基础。

学习的目的在于当本命大限流年构成三盘合一,需要知道A宫是B宫什么宫才可以熟练断命。

知识点12宫顺序记忆:逆时针1命,2兄,3夫,4子,5财,6疾,7迁,8友,9官,10田,11福,12父母三方命财官三方:代表我的性格,求财能力,求财方式,我的事业,我的学业等。

父子友三方:代表众生,父母宫=长辈和年龄大的,子女宫代表年龄小的或晚辈,交友宫代表同辈的或者同事朋友;代表偏财运。

兄疾田三方:代表财富等级能力,购房置产买卖,开公司开店面,夫迁福三方:代表配偶的情况,代表我的福气。

记忆144决有几大原则:1:就近原则,找就近宫或找就近宫的对宫,这样记忆起来速度就比较快。

2:三方原则,命财官,兄疾田,福迁移,父子友为三方。

3:计算原则,例如兄弟宫的子女宫是什么你不知道,就这样算,兄弟是2,子女宫是4,因此从2数4格,2345,5是财帛宫,最后定位财帛宫,因此兄弟宫的子女宫是财帛宫。

一:命宫的一四四决命宫:以命宫立太极,就是把命宫当做1,其余11宫逆数,则夫妻宫就是我的异性缘,婚姻感情桃花,婚后感情好坏,婚姻相处模式等;财帛宫就是我赚钱的方式等等。

因为把命宫当做1,其余11宫就是本命盘的11宫,因此以命宫立太极的其余11宫我们不再说了,因为跟本命盘12宫重合了。

其实就是本命盘12宫的象义。

以下是看命宫是其它宫的什么宫。

1:(1)命宫是兄弟宫(兄弟姐妹)的父母宫,兄弟宫是我的兄弟姐妹,命宫就是我兄弟姐妹的父母,我哥我姐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故而命宫也可以理解为我的父母。

禅门要略

禅门要略
禪門要略
天台大師 出
经文信息
经名
禪門要略
责任者
【隋 智顗】出
卷数
1
来源信息
辑自
续藏经

X

55

诸宗著述部
经号
0908
[0666c06]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01]正觀。方便者凡有五種。初具五緣。一者衣食具足。二者持戒清淨。三者閑居靜處。四者息諸緣務。五者親近善知識。五緣若闕則妨安心。若無善知識則不知遮障。為此義故須具五緣也。
[0667c19] 次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歷緣有六。謂行.住.坐.臥.言語.作務也。對境亦有六。謂六根對六塵也。緣與境合有十二事。初就行中修止觀者。行者欲行之時。即應思惟。我今為何事故行。若為惡事無益等事。即不應行。若為善事利益等事。[若>]即應行。行中修止觀者。即應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今推此行及諸法悉是虗妄。求實叵得。妄念不起。是名為止。復作是念。由心運身。故有去來及行中一切法。[01]令及觀此行中之心。不見相貌來處去處。無生無滅。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於行緣中修止觀既然。餘五緣例爾。次對境修止觀者。見色之時。即知如幻如化。不起貪染。心安寂然。是名為止。當及觀見色之心從何而生。為從眼根生。為從色塵生。為根塵合生。為離根塵生。若見色從眼生者。未見色時心應[巳>已]生。若從色塵生者。何關我耶。若從合生者。撿此根塵為各有心。為各無心。若有心能生心者。合時應有兩心。若各無心能生心者。無有是處。若離根塵有心生。亦無有是處。當知見色之心本自無生。但有名字。名字性空。畢竟無實。是名為觀。於眼見色時修止觀既然。餘五根對五塵例爾。
[0667c10] 復次。於禪中沈惛睡熟頭低無記者。即須修觀。分別法相。對治沈病。若於坐禪中心散動越逸攀緣萬境。即須用止除亂想。一心念之。若修止時心安快樂。即應修止。又修止時能破睡散。即應修止。又修止時豁豁欲想清淨。即應修止。又修觀時心地靜樂。即宜修觀。又修觀時道心鬱起。即宜修觀。又修觀時能破煩惱惡見。即宜修觀。觀若有益即常修觀。止若有[盖>益]即常修[>止]。行者善須斟酌。巧用止觀調心。令妄念不起。即是善能用心。有少道理也。

天台藏书目

天台藏书目
法華大意 1巻 荊渓湛然述
■『卍続蔵』第98巻(2-3)■
隨自三昧 1巻 南岳大師撰
■『卍続蔵』第99巻(2-4)■
止觀異義 1巻 道邃述乾淑集
智者發願 1巻 天台大師
普賢發願 1巻 天台大師撰
觀心食法 1巻 天台大師
觀心誦經 1巻 天台大師説湛然注
三觀義_ 2巻 天台大師撰
法華文句 10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文句記_ 10巻 荊渓湛然撰
觀音玄義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觀音義疏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大正蔵』第36巻■
華嚴骨目 2巻 荊渓湛然撰
■『大正蔵』第37巻■
觀無經疏 1巻 天台大師説
彌陀義記 1巻 天台大師記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正蔵』第38巻■
涅槃玄義 2巻 章安灌顶撰
涅槃經疏 33巻 灌顶撰湛然再治
維摩玄疏 6巻 天台大師撰
維摩略疏 10巻 荊渓湛然略
■『大正蔵』第39巻■
金光玄義 2巻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金光文句 6巻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請觀音疏 1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大正蔵』第40巻■
菩薩戒疏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安樂行義 1巻 南岳慧思撰
大四教義 12巻 天台大師撰
八教大意 1巻 章安灌顶撰
金剛べイ 1巻 荊渓湛然述
立誓願文 1巻 南岳慧思撰
國清百録 4巻 章安灌顶編
方等三昧 1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法華三昧 1巻 天台大師撰
法華助儀 1巻 荊渓湛然撰
略法華儀 付巻
禮法華儀 付巻
次第禪門 10巻 天台大師説法慎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8
乙 教 所 被 機 ︱ ︱ 丙 欲 總 括 了 解 佛 法 之 梗 概 , 以 啟 發 菩 提 心 , 直 取 佛乘者 ︱丙 一 切 欲 了 解 乃 至 學 、 行 中 國 傳 統 佛 教 者 ︱丙 一 切 欲 了 解 乃 至 學 、 行 天 台 教 法 者 ︱丙 欲 深 化 學 、 行 自 所 依 止 之 法 門 者 乙 五 重玄義︱︱丙 釋 名 ︱ ︱ 丁 天 台 宗 ︱ ︱ 戊 天台 ︱ 戊 宗 ︱ 丁 入 門 ︱丙 辨 體 ︱丙 明 宗 ︱丙 論 用 ︱丙 判教相 乙 天 台 宗 之 創 立 ︱ ︱ 丙 歷 史 文 化 之 背 景 ︱ 丙 佛 法 教 理 之 背 景 ︱ 丙 智 者 大 師 生 平 略 表 ︱ 丙 天 台 宗 創 立 之 歷 史 意 義
300
丙 佛 法 教 理 之 背 景 ︱ ︱ 丁 大 師 時 代 以 前 之 佛 教 發 展 鳥 瞰 ︱ 丁 大 師 時 代 之 教 理 背 景 ︱ 丁 教 史 背 景 之 總 結 丁 大 師 時 代 以 前 之 佛 教 發 展 鳥 瞰 ︱ ︱ 戊 東 漢 之 佛 教 ︱ 戊 三 國 時 代 之 佛 教 ︱ 戊 西 晉 之 佛 教 ︱ 戊 東 晉 之 佛 教 ︱ 戊 南 北 朝 之 佛 教 戊 東 漢 之 佛 教︱︱ 己 傳 來 之 時 代 ︱ ︱ 庚 東 漢 明 帝 夢 金 人 求 法 說 ︱ 庚 東 漢 哀 帝 傳 入 說 ︱ 庚 楚 王 英 信 仰 佛 教 說 ︱ 己 佛 教 初 傳 的 路 線 與地區︱ ︱ ︱ 庚 西 域 各 國 經 絲 路 傳 入 ︱ 庚 佛 教 的 南 傳 ︱ 己 重 要 經 典 之 傳 譯 與 教 理 之 傳 入
306
︱癸 地 區 ︱ 壬 主 要 影 響 ︱ ︱ 癸 德 化 暴 君 ︱ 癸 北 僧 合 法 ︱ 癸 化 育 僧 才︱ ︱ ︱ 子 道 安 ︱ 子 竺 法 雅 ︱ 子 僧 朗 ︱ 子 道 進 ︱ 子 竺 法 汰 ︱ 子 竺 法 和 ︱ 子 安 令 首 尼 ︱ 子 法 首 等 ︱ 癸 功 德 垂 世 辛 道 安 大 師 ︱ ︱ 壬 簡 介 ︱壬 活 動 年 代 及 地 區 ︱ ︱ 癸 年 代 ︱ 癸 地 區 ︱壬 主 要 影 響 ︱ ︱ 癸 樹 立 典 範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305
︱ 庚 北 方 政 權 興 替
︱ 己 此 期 佛 教 發展︱︱庚 相 異 的 部 分︱ 綜述 ︱ ︱ 辛 解 行 重 輕 ︱ 辛 僧 制 全 缺 ︱ 辛 弘 佈 寬 狹 ︱ 辛 吸 納 多 寡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 庚 相 同 的部分︱ ︱ ︱ 辛 格 義 之 興 廢 ︱ 辛 佛 法 之 漢 化 ︱ 辛 文 化 之 融 斥 ︱ 辛 妙 有 之 思 想 ︱ 庚 結 論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重 要 發 展 ︱ ︱ 庚 北 方 五 胡 十 六 國 地 區 ︱ 庚 南 方 東 晉 王 朝 庚 北 方 五 胡 十 六 國 地 區 ︱ ︱ 辛 佛 圖 澄 大 師 ︱ 辛 道安 大 師 ︱ 辛 鳩 摩 羅 什 ︱ 辛 補述 辛 佛 圖 澄大師︱︱壬 簡介 ︱ 壬 活 動 年 代 及 地 區︱︱癸 年 代299(卷下)綱講来自入台天(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丙 歷 史 文 化 之 背 景 ︱ ︱ 丁 朝 代 變 遷 之 鳥 瞰 ︱ 丁 文 明 之 基 本 脈 動 ︱ 丁 本 時 期 文 化 的 特 徵 ︱ 丁 大 師 時 代 之 政 治 社 會 丁 朝 代 變 遷 之 鳥 瞰 ︱ ︱ 戊 總 結 前 代 ︱ ︱ 己 古 代 社 會 ︱ 己 帝 國 肇 始 ︱ 戊 時 期 之 分 類 ︱ ︱ 己 三 國 時 期 ︱己 兩 晉 時 期 ︱己 南 北 朝 時 期 ︱ 戊 朝 代 之 變 遷 與 分 合 丁 文 明 之 基 本 脈 動 ︱ ︱ 戊 文 明 的 定 義 ︱ 戊 文 明 的 影 響 ︱ 戊 本 時 期 的 文 明 發 展 巨觀︱ ︱ ︱ 己 總 結 前 代 之 文 明 ︱ 己 政 治 的 板 盪 造 成 人 民 的 遷 移 ︱ 己 多 元 文 化 的 相 互 激 盪 與 主 流 文 明 之 流 動
294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己 俱 舍 宗︱︱ 庚 名 義 ︱ ︱ 辛 歷 史 背 景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大 綱 己 三 論 宗 ︱ ︱ 庚 名 義 ︱ ︱ 辛 造 論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丙 宗 派 佛 教 產 生 之 原 因 ︱ ︱ 丁 個 人 因 素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293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 丙 宗 派 佛 教 存 在 之 意 義 與 價 值 ︱ 丙 面 對 宗 派 佛 教 之 態 度 丙 宗 派 佛 教 之存在︱︱ 丁 西 土 ︱ ︱ 戊 依 時 期 而 分 ︱ 戊 依 部 類 而 分 ︱ 丁 中 國 ︱ ︱ 戊 小 乘 ︱ ︱ 己 成 實 宗 ︱ 己 俱 舍 宗 ︱ 戊 大 乘 ︱ ︱ 己 三 論 宗 ︱ 己 天 台 宗 ︱ 己 華 嚴 宗 ︱ 己 淨 土 宗 ︱ 己 密 宗 ︱ 己 禪 宗 ︱ 己 唯 識 宗 ︱ 己 律 宗 己 成 實宗︱︱ 庚 名 義 ︱ ︱ 辛 造 論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295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 丁 教 理 因 素 ︱ 丁 空 間 因 素 ︱ 丁 時 代 因 素 ︱ 丁 文 化 因 素 丙 宗 派 佛 教 存 在 之 意 義 與 價 值 ︱︱丁 意 義︱ ︱ ︱ 戊 圓 音 說 法 、 各 類 隨 解 ︱ 戊 方 便 多 途 、 歸 元 無 二 ︱ 戊 雖 有 法 諍 、 不 礙 解 脫 ︱ 戊 不 別 而 別 、 別 而 不 別 ︱ 丁 價 值 ︱ ︱ 戊 應 衆 生 機 ︱ 戊 契 佛 密 意 ︱ 戊 趣 入 有 門 ︱ 戊 攝 持 有 方 丙 面 對 宗 派 佛 教 之態度 ︱ ︱ 丁 專 宗 修 學 、 一 門 深 入 ︱ 丁 括 清 各 宗 、 不 宜 混 濫 ︱ 丁 調 和 同 異 、 避 免 本 位
304
︱ 辛 二 重 要 翻 譯 ︱ ︱ 壬 ︽ 放 光 般 若 ︾ ︱ 壬 ︽ 異 維 摩 詰 經 ︾ ︱ 壬 ︽ 首 楞 嚴 經 ︾ 戊 東 晉 之 佛 教 ︱ ︱ 己 政 治 大 局 與 社 會 趨勢之鳥瞰︱ ︱ ︱ 庚 偏 安 江 南 一 隅 ︱ 庚 存 續 華 夏 文 化 ︱ 庚 民 族 文 化 融 合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重 要 發 展
302
︱ 庚 康僧鎧︱ ︱ ︱辛 來 華 年 代 ︱辛 譯 出 經 典 ︱ 庚 支謙︱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 庚 康僧會︱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與 著 作 ︱ 庚 朱士行︱ ︱ ︱ 辛 生 平 ︱辛 功 績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303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戊 西 晉 之 佛 教︱︱ 己 政 治 思 想 環 境 ︱︱ 庚 門 閥 政 治 與 山 林 清 談 ︱ 庚 老 莊 思 想 ︱ 庚 以 道 釋 儒 ︱ 庚 僧 士 相 交 ︱ 己 重 要 的 譯 經 師 ︱︱ 庚 竺 法 護 ︱ 庚 竺 淑 蘭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庚 竺 法 護 ︱ ︱ 辛 生 平 事 績 ︱ 辛 二 重 要 之 翻 譯 ︱ ︱ 壬 ︽ 正 法 華 經 ︾ ︱壬 ︽ 光 讚 般 若 經 ︾ ︱壬 ︽ 勇 伏 定 經 ︾ ︱壬 ︽ 漸 備 一 切 智 德 經 ︾ ︱壬 ︽ 維 摩 詰 經 ︾ ︱壬 ︽ 首 楞 嚴 經 ︾ 庚 竺 淑 蘭 ︱ ︱ 辛 生 平
296
︱ 丁 了 解 不 足 、 發 揮 優 點 ︱ 丁 比 較 各 宗 、 融 攝 他 宗 乙 天 台 宗 之特 色 ︱ ︱ 丙 最 早 成 立 之 中 國 化 宗 派 , 亦 是 現 存 最 早 之 中國佛教宗派 ︱ 丙 教 理 體 系 嚴 整 ︱ 丙 實 踐 體 系 清 楚 ︱ 丙 解 行 並 進 、 教 觀 雙 美 ︱ 丙 具 足 完 整 性 ︱ 丙 次 第 性 ︱ 丙 基 礎 性 ︱ 丙 發 展 性 ︱ 丙 包 容 性 ︱ 丙 教 學 體 系 善 巧 而 實 際 與 修 道 相 合 乙 學 習 天 台 宗 之 目 的 與 效益︱︱ 丙 目的︱ ︱ ︱ 丁 欲 了 解 諸 佛 出 世 之 深 意 與 設教方便
附錄三:天台入門講綱全文科判 大 科 ︱ ︱ 甲 序 說 ︱ ︱ 乙 對 於 宗 派 佛 教 應 有 之 認 識 ︱ 乙 天 台 宗 之 特 色 ︱ 乙 學 習 天 台 宗 之 目 的 與 效 益 ︱ 乙 教 起 因 緣 ︱ 乙 教 所 被 機 ︱ 乙 五 重 玄 義 ︱ 甲 正 說 ︱ ︱ 乙 天 台 宗 之 名 義 ︱ 乙 天 台 宗 之 創 立 ︱ 乙 天 台 宗 之 思 想 淵 源 ︱ 乙 天 台 宗 所 依 之 經 論 及 歷 代 重 要 論 疏 ︱ 乙 天 台 宗 之 根 本 理 論 與 實 踐 方 法 ︱ 乙 天 台 宗 之 發 展 史 略 ︱ 乙 天 台 宗 在 中 國 佛 教 之 地 位 與 影 響 ︱ 甲 流 通 ︱ ︱ 乙 融 會 他 宗 、 圓 滿 佛 法 ︱ 乙 本 末 兼 顧 、 解 行 並 進 ︱ 乙 發 菩 提 心 、 自 他 兩 利 乙 對 於 宗 派 佛 教 應 有之認識︱︱ 丙 宗 派 佛 教 之 存 在 ︱ 丙 宗 派 佛 教 產 生 之 原 因
301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己 重 要 經 典 之 傳 譯 與 教 理 之 傳入︱︱ 庚 安 士 高 之 譯 經︱ ︱ ︱ 辛 小 乘 禪 經 ︱辛 小 乘 教 法 ︱辛 小 乘 論 ︱ 庚 支 婁 迦 讖 之譯經︱ ︱ ︱ 辛 ︽ 道 行 般 若 經 ︾ ︱辛 ︽ 般 舟 三 昧 經 ︾ 戊 三 國 時 代之︱︱ 己 思 想 環 境 之 轉 變 ︱ ︱ 庚 聲 聞 教 法 式 微 佛教 ︱庚 自 由 思 想 興 起 ︱庚 士 夫 研 究 佛 典 ︱ 己 重要 之 翻 譯︱︱庚 曇 柯 迦 羅︱ ︱ ︱ 辛 東 來 年 代 ︱辛 譯 出 典 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