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交换机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以太网交换基础》课件

《以太网交换基础》课件


复杂性

云计算
《以太网交换基础》PPT
课件
网络交换技术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本课件将详细介绍以太网交换的基
础知识、原理和应用。
以太网交换基础介绍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传输介质,掌握以太网交换的定义和作用。
以太网交换的原理和概念
1
MAC 地址
2
帧转发和过滤
3
无碰撞传输
了解 MAC 地址的作用和
掌握交换器利用 MAC 地
介绍交换器的管理接口,
讲解交换器的基本配置,
探索交换器的监控功能和
如控制台端口、Web 管理
如端口速度和双工模式。
故障排除方法,如端口监
界面和远程管理。
控和链路聚合的故障排查。
以太网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
优点
缺点
应用场景

高速数据传输

网络安全性

企业局域网

低成本

广播风暴

数据中心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10/100 交换机
高速交换机
软件定义网络(SDN)
回顾以太网交换器从最初的
介绍10GbE、40GbE和
展望SDN对以太网交换技术
10/100Mbps到后来的千兆交
100GbE等高速以太网交换技
的前景和变革。
换技术的演进。
术的发展。
以太网交换器的配置和管理
1
交换器管理接口
2
交换器配置
换器如何通
结构,理解以太网数据帧
址表进行帧转发和过滤的
过隔离链路和广播域实现
和帧头中的源 MAC 和目
过程。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资料讲解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资料讲解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

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

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

和HUB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 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

《交换机基础知识》课件

《交换机基础知识》课件

交换机的防护措施
访问控制列表(ACL):通过设置ACL, 可以限制网络流量,保护交换机免受未经 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VLAN隔离:将不同的用户或部门划分 到不同的VLAN中,可以减少广播风暴 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端口安全:通过绑定MAC地址和端口, 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接入网络
加密传输:采用SSL/TLS等加密技术, 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交换机路由配置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介绍交换机路由配置的实际应用和效果,包括 网络拓扑结构、设备连接方式、路由协议选择等。
交换机的性能指标
吞吐量
时延
定义:时延是指交换机接收数据帧后,处理该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影响因素:交换机的硬件性能、软件算法、数据帧长度等
分类:转发时延、排队时延、转发时延+排队时延 测试方法: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并计算平均时延来测试交换机的时延性 能
交换机的应用场景
企业网络中的应用
企业局域网建设
企业数据中心建设
企业广域网建设 企业分支机构互联
校园网中的应用
添加项标题
校园网概述:介绍校校园网中的应用,如接入层交换机、 汇聚层交换机和核心层交换机
添加项标题
校园网中的交换机选型:根据校园网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交换机 型号和配置
丢包率
定义:丢包率是指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丢失的比例
影响因素:网络拥堵、设备故障、线路质量等
测试方法: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并统计丢失的数据包数量来计算丢包率
性能指标意义:丢包率越低,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越高
带宽利用率
定义:交换机在单位时间内传输数据的能力 影响因素:数据包大小、网络拥堵程度、交换机性能等 评估方法:通过测试网络带宽利用率来评估交换机的性能 优化方法:合理配置交换机参数、优化网络结构等

交换技术汇总:交换机的116个基本知识点

交换技术汇总:交换机的116个基本知识点

交换技术汇总:交换机的116个基本知识点1. 以太网最初基于同轴电缆.1972年发明,1979年Xeroxinter 和DEC提出DIX版.2. 1983年,IEEE802.3标准提出.3. CSMA/CD 通讯过程,传输—监听—干扰—随机等待—传输。

4. 传统以太网用网桥来分割主机,用路由器连接网段。

5. 交换式以太网,平时主机都不连通,当需要通信时,通过交换设备连接对端主机,完成后断开。

交换设备包括,交换式集线器和交换机。

6. 交换式以太网物理逻辑均为星型。

分割冲突域,将网络冲突限制到最小范围。

7. RMON共九组,常用的端口统计、历史、告警、事件4组。

8. 数据流量区分,按组织行政构成、按主机类型、按物理分布、根据应用类型。

9. 80/20规则,80%在本地,20%其他网段。

20/80规则,相反。

10. 交换机单个百兆口64字节包转发1488810pps,路由器整机64字节包转发小与100100pps。

11. 三层交换技术的实现硬件的路由转发,转发路由表也是由软件通过路由协议建立的。

12. 三层交换与路由均为根据逻辑地址确定路径、运行三层校验和、使用TTL、对信息处理和相应,分析报文、用MIB更新SNMP管理。

13. 三层交换优点:基于硬件包转发、低时延、低花费。

14. 四层交换基于数据流,实现一次路由,多次交换。

考虑端口号和协议字段。

15. 局域网设计原则,考察物理链路、分析数据流特征、采用层次化模型、考虑冗余16. 局域网管理系统功能:配置功能、监控功能、故障隔离。

17. 必须保证的网络性能,带宽和时延。

其取决的一个重要因素,线缆的类型和布局。

18. 为用户增加带宽,增加总体带宽&减少在一个共享介质上的用户数量。

19. 快速以太网(100M)标准为802.3u。

20. 自协商使用物理芯片来完成,不需要专用的数据报文。

发送16bi的报文,整个保文按16ms间隔重复。

21. 速率不通过自协商一样可完成,但工作方式会产生问题。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胶片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胶片
更节能环保:以太网交换机将采用更节能环保的设计,如降低功耗、减少辐射等,以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帧。
交换机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连接多个网络设备,实现数据交换。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是基于MAC地址的,即根据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包。
交换机通过学习MAC地址,建立MAC地址表,实现数据包的快速转发。
交换机还可以实现VLAN(虚拟局域网)功能,将网络划分为多个虚拟局域网,提高网络安全 性和网络性能。
接收数据:以太网交换机从网络接 口接收数据帧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 训胶片
汇报人:
目录
以太网交换机概述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 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 指标
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 和管理
以太网交换机的故障 排除和维护
以太网交换机的发展 趋势和未来展望
以太网交换机概述
定义: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用于连接多个以太网设 备的网络设备,可以实现以太网设备的互连互通。
分类:根据端 口数量、传输 速率、功能等 可以分为多种
类型
应用场景:企 业网络、数据 中心、校园网、
家庭网络等
应用领域:金 融、教育、医 疗、政府、企
业等
应用特点:高 速、稳定、安
全、可扩展
智能化:以太网交换机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动识别和配置网络设备 高速化:以太网交换机将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虚拟化:以太网交换机将支持虚拟化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分配和管理 绿色化:以太网交换机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 作原理
以太网协议是局域网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规则和方式。 以太网协议分为两个部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输的物理介质和接口,如双绞线、光纤等。 数据链路层定义了数据传输的逻辑链路和帧格式,如MAC地址、帧校验等。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以太网协议的,它通过MAC地址来识别和转发数据

交换机及路由器基础知识及配置

交换机及路由器基础知识及配置

冲突域和广播域区别
两者区别: 1、连接在一个HUB上的所有设备构成一个冲突域 , 同时也构成一个广播域; 2、连接在一个没有划分VLAN的交换机上的各个端 口上的设备分别属于不同的冲突域,即每一个交 换端口构成一个冲突域,但同属于一个广播域
一些常见的广播通信
ARP请求:建立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 RIP:一种路由协议。 DHCP:用于自动设定IP地址的协议。 NetBEUI:Windows下使用的网络协议。 IPX:Novell Netware使用的网络协议。 Apple Talk:苹果公司的Macintosh计算机使用 的网络协议。
CONSOLE口的使用
• 一般高档路由器和交换机都有本地配置口,称为CONSOLE口,设 备端一般为RJ45接口,主机端一般为9针RS-232接口(串口),若 主机无串口可使用USB转串口进行连接。
SecureCRT软件简介
• 终端仿真器securecrt介绍:适用于 internet 和 intranet,支 持 ipv6 标准。对于连接到运行 windows、unix 和 vms 的 远程系统来说,securecrt 是理想的选择。 主要特性: 广泛的终端仿真: vt100,vt102,vt220,ansi,sco ansi, xterm,wyse 50/60,和 linux console 仿真(带有 ansi 颜 色)。 优秀的会话管理特性: 新的带标签的用户界面 和 activator 托盘工具,最小化桌面的杂乱。会话设置可 以保存在命名的会话中。 协议支持: 支持 ssh1,ssh2, telnet,rlogin,serial,和 tapi 协议。 secure shell: secure shell 加密登录和会话数据,包括以下支持: - 端 口转发使 tcp/ip 数据更安全 - 口令,公钥,键盘交互和 kerberos 验证 - aes,twofish,blowfish,3des,rc4,和 des 加密 - x11 转发 文件传输工具: vcp 和 vsftp 命令行 公用程序让使用 sftp 的文件传输更安全。

交换机学习笔记

交换机学习笔记

交换技术一、 以太网以太网技术标准主要定义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规范。

同一层次的技术标准包括令牌环网等等。

TCP/IP 协议本身是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无关的,TCP/IP 协议栈可以架构在以太网技术上,也可以是令牌环网。

LLCMA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太网技术范围以太网是广播网。

半双工传输时采用CSMA/CD 技术,全双工模式不需要。

在采用CSMA/CD 传输介质访问的以太网中,任何一个CSMA/CD LAN 工作站在任何一时刻都可以访问网络。

发送数据前,工作站要侦听网络是否堵塞,只有检测到网络空闲时,工作站才能发送数据。

工作站在发送数据帧时需要等待一个时间片的时间,用来检测刚才发送出去的帧是否发生冲突。

冲突发生时,采用时间指数退避算法,延后一段时间后在发送数据包。

一层设备:代表设备是HUB ,作用于7层网络模型的第1层,物理层,主要用于电信号的放大,以增加传输距离。

一层设备不存在交换。

以太网HUB 工作于半双工状态,HUB 连接的所有主机同时只能有一台主机发送以太帧,并且所有的主机都能够接收到这个帧,所有的端口处于同一个冲突域,一个广播域。

以太网帧结构:最小以太帧为64字节,若小于64字节,则需要“填充”。

二、 交换机基本结构目前的L2/L3交换芯片一般采用分布式交换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CPU (带管理的交换机)或者EEPROM (不带管理的交换机)、交换结构、MAC 芯片、物理层芯片几个部分,如果是提供光口还需要光模块。

其中的核心是MAC 芯片,实现了MAC 源地址学习和L2层以太帧转发,以及流量控制功能,如果是L3芯片,则在MAC 层芯片中还有路由模块。

所有的2层地址学习、2层转发和3层路由都是分散在各个MAC芯片中完成的。

虽然地址学习是分散在各个芯片中完成的,但是系统中的所有MAC芯片会通过内部通讯协议通过交换结构互相交换地址学习信息,使得整个系统中的地址学习表是统一的。

图中所示的是一个L2/L3层交换的MAC芯片,它主要包括了L2交换模块、L3路由模块、流分类模块和转发引擎等几个部分:1、L2交换模块主要进行MAC地址学习和L2层转发判断2、L3路由模块主要根据路由表进行L3层路由转发,如果是L2芯片则没有这个模块3、流分类模块主要是对进入以太帧做QOS方面的调整或者流量限制。

网管培训-以太网交换机基础

网管培训-以太网交换机基础

0260.8c01.1111 0260.8c01.2222 0260.8c01.3333 0260.8c01.4444
B
F0/1 F0/2
F0/3 F0/4
0260.8c01.3333
C
D
0260.8c01.2222
0260.8c01.4444
未知单播帧,广播帧: 未知单播帧,广播帧: 执行广播操作Flooding 执行广播操作
谢 谢!
B
0260.8c01.1111
0260.8c01.3333
F0/1
C
F0/2
X X F0/4
F0/3
D
0260.8c01.2222
0260.8c01.4444
已知单播帧: 已知单播帧: 过滤操作Filtering 过滤操作
二层交换技术
MAC 地址表
A
0260.8c01.1111
F0/1: F0/2: F0/3: F0/4:
交换机转发帧的模式
存储转发式
存储转发模式下,交换机将收到的一个完整的帧先放 入缓存,之后才将其转发。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对转 发的数据帧进行线路速率匹配、协议转换或差错检测 的情况,如果在差错检测的过程之中,发现数据帧出 错,则将这个错误的数据帧丢弃。此时交换机转发数 据帧的延时于具体learning) 地址学习(Address learning) 帧的转发和过滤(Forword/filter decision) 帧的转发和过滤(Forword/filter decision) 环路避免(Loop avoidance) 环路避免(Loop avoidance)
课程议题
以太网介绍 交换机工作原理 交换机接口及连接线缆 交换机常见性能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交换机帧处理流程
• MMU负责对帧进行缓存排队(buffering)处理和调度处理(scheduling), 它从Ingress逻辑中接收帧,并调度、暂存这些帧,随后传送到Egress逻辑。 所有的帧存储和对帧缓存的维护管理都是通过MMU完成的,MMU表现为调 度的核心所在。
交换机帧处理流程
• 由于数据帧在芯片内部的流程很复杂并且不同的厂家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这 边只对BCM各模块的基本功能概括如下,有兴趣的请详细参考芯片厂商的PG 文档。 Ingress包含下面一些主要处理功能: 1、数据包检查、拆分; 2、VLAN处理; 3、地址学习; 4、L2交换; 5、L3路由交换; 6、快速过滤处理(FFP); 7、其他附加功能,如CPU包处理、Mirror、Trunk功能等;

SMI-串行管理接口
802.3定义的SMI寄存器集
SMI-串行管理接口
一些寄存器举例
SMI-串行管理接口
一些寄存器举例
SMI-串行管理接口
一些寄存器举例
• 五、衡量交换性能的指标
衡量交换性能的指标
• • • • • • • • • • Throughput Latency Back to back Head of line Address handling Many to one (One to many) X-stream Filter illegal frames Forward pressure Broardcast proportion
衡量交换性能的指标
• Throughput
• Throughput是指被测设备在所提供的帧不丢失情况下的最大速率 (RFC1242),该项测试 用来确定设备在不出错的情况下转发帧所能达到的最大速率。
对于 store and forward 设备 : 从输入帧的最后一位 (bit) 到达输入端口开始到输出帧 的第一位出现在输出端口为止的时间间隔; Back-to-back 用于测试被测设备处理 back-to-back 帧 ( 指以最小帧间距存在的固定长度的 一连串的帧)的能力,可用来衡量被测设备的缓冲能力。
• • •

交换机帧处理流程
• 大部分BCM交换芯片采取下面这种结构方式来做,并且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 • 下图示意性的表示了以太网帧在进入交换芯片以后,一个基本的物理处理流 程是从“Ingress”单元到“MMU”单元再到“Egress”单元,该过程描述了以太 网交换芯片对帧从进入到送出的处理流程。
• Latency

• Back-to-back

衡量交换性能的指标
• Head of line
• Head-of-line Blocking是指一个输入接口同时向一个拥塞端口和一个非拥塞端 口转发帧时,在非拥塞端口的帧丢失或延迟的增加 (RFC2285),用来决定被测设 备怎么处理拥塞(设备是否执行拥塞控制,在一个端口的拥塞是否影响非拥塞 端口)。 该项测试的模型(10M)为:
• 三、交换机帧处理流程
交换机帧处理流程
• • BCM数据帧流程的大致介绍 1、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 MAC地址,这 样它就知道具有该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接在哪个端口上的,这样一组对应 信息将被存放在地址表(L2 Table)中; 2、随后将读取包头中的目的 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与该 MAC地址对 应的端口; 3、如果在地址表中查到有与这个目的 MAC 地址对应的端口号,则将数据包 直接复制到这个端口上; 4、如果在地址表中找不到相应的 MAC地址以及对应的端口号,则将数据包 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收到这个数据包以后,如果对源主机进行回 应时,交换机又可以按照 1中所描述的方式,又学习到这个 MAC地址与端口 的对应关系,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 5、依此类推,对于与该交换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MAC地址信息都可 以实时的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的。

AST所进行的测试操作是:Port1向Port2发以Port2为目的地址带若干个不同源 地址的学习帧,Port2收到后发出相应的控制帧(以Port2为源地址,学习到的源 地址为目的地址),而Port3作为监控端口用来侦听溢出的帧(若有则表示地址 表已满)
衡量交换性能的指标


其他的一些指标还有:
该项测试决定被测设备在错误帧和异常帧情况下的行为 (RFC2285),其结果表示设备在 此情况下是过滤错误,还是简单地按照目的地址传送帧. 使用专业的设备进行交换性能的测试(SMB6000)
• Filter Illegal Frames


• 六、一些技术点 (自协商、流控、VLAN)
一些技术点-自协商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知识
——基本架构和原理
大纲
• • • • • • • 一、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架构(P3) 二、802.3分层结构(P10) 三、交换机帧处理流程(P16) 四、SMI串行管理接口(P22) 五、衡量交换性能的指标(P28) 六、一些技术点(自协商、流控、VLAN)(P34) 七、产品开发借鉴(P54)
一、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架构
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架构
基本网络拓扑
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架构
接入层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架构
汇聚层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架构
核心层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架构
产品内部架构-单机产品
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架构
产品内部架构-机架式产品
业务卡 百兆管理 管理板1 百兆管理 管理板2 黄色的代表低速接插件,其上所走信号速率最高位SGMII,1.25G。包含其 它信号,百兆管理(100M),控制信号(主要是状态采集/输出),还有 I2C/MIIM信号等。绿色的代表高速接插件,其上目前所走的信号最高速率 为3.75G(Higi),4对信号线合成12G数据流量。从图上可知,S76的架构 为双星形拓扑,即所有的业务卡的通路均在管理板处聚合。管理板之间没 有数据通路。 控制 控制 SGMII Higi/Xaui
• •



802.3分层结构
• PMD • PMD子层的功能是支持在PMA子层和介质之间交换串行化的符号代 码位。PMD子层将这些电信号转换成适合在某种特定介质上传输的形 式。 • 比如10BASE-T的曼彻斯特编码,100BASE-TX的MLT-3和 1000BASE-X上的1.2G SERDES信号。
802.3分层结构
以太网接口分层
802.3分层结构
各子层功能介绍-以100BASE为例
• • • • • • PCS The 100BASE-X PCS realizes all services required by the MII, including: a) Encoding (decoding) of MII data nibbles to (from) five-bit code-groups (4B/5B); b) Generating Carrier Sense and Collision Detect indications; c) Serialization (deserialization) of code-groups for transmission (reception) on the underlying serial PMA, and d) Mapping of Transmit, Receive, Carrier Sense and Collision Detection between the MII and the underlying PMA.
交换机帧处理流程
• • • • • • • • • • Egress执行如下步骤: 1、从MMU请求帧传送; 2、若帧输出不需要带Tag则它将VLAN Tag移除; 3、如果端口是uplink端口并且HTLS模式使能,则添加HTLS包头; 4、对L3 IPMC报文进行修正; 5、将IPMC报文复制到VLAN中每个正确的端口; 6、可能的话重新计算CRC(看Tag是否有变化); 7、Egress对包的老化做处理; 8、Egress速率控制; 9、将帧传送给发送MAC;若是往CPU方向传送的帧,则CMIC Egress将把帧 通过DMA通道直接传送给CPU。
背板示意图
二、802.3分层结构
802.3分层结构
• 802.3以太网标准位于ISO/OSI 7层参考模型的第1层(物理层) 和第2层(数据链路层),全称是“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重 访问机制CSMA/CD和物理层规范”。802.3标准仅仅是由IEEE 802标准制定的第1和第2层标准之一。其他标准还包括802.4 (令牌总线)、802.5(令牌环)、802.11(无线网)、802.12 (需求优先级)等。
802.3分层结构
• • PMA The PMA provides a medium-independent means for the PCS and other bitoriented clients (e.g., repeaters) to support the use of a range of physical media. The 100BASE-X PMA perform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a) Mapping of transmit and receive code-bits between the PMA’s client and the underlying PMD; b) Generating a control signal indicating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PMD to a PCS or other client, also synchronizing with Auto-Negotiation when implemented; c) Optionally, generating indications of activity (carrier) and carrier errors from the underlying PMD; d) Optionally, sensing receive channel failures and transmitting the Far-End Fault Indication; and detecting the Far-End Fault Indication; and e) Recovery of clock from the NRZI data supplied by the PM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