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2015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1.以太网的发展1976年7月,Bob在ALOHA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总线型局域网的设计思想,并提出冲突检测、载波侦听与随机后退延迟算法,将这种局域网命名为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DMA/CD.这种方法解决了多结点共享公用总线的问题。

早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后用双绞线,再后用光纤。

2.以太网的帧结构与工作流程(1)以太网数据发送流程冲突:多个站点同时利用总线发送数据,导致数据接收不正确。

总线网没有控制中心,如果一个站点发送数据帧,以广播方式通过总线发送,每一个站点都能收到数据帧,其它站点也可以同时发送,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CSMA/CD发送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实现公共传输介质的控制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载波侦听,冲突检测,冲突后的处理方法。

(a)载波侦听结点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首先侦听总线是否空闲,以太网规定发送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判断总线是否空闲可以判断总线上是否有电平跳变。

不发生跳变总线空闲。

此时如果有结点已准备好发送数据,可以启动发送。

(b)冲突检测方法载波侦听不能完全消除冲突,原因是数字信号是以一定的速率传输的。

例如:结点A发送数据帧时,离他1000m距离的结点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才能收到数据帧,此时间段内如果B也发送数据,造成冲突。

从物理层上看,冲突时多个信号叠加,导致波形不同于任何结点的波形信号。

解决方案:结点A发送数据前,先发送侦听信号,如果侦听信号在最大距离传输时间2倍时,没有冲突信号出现,结点A肯定取得总线的访问权。

冲突信号的延迟时间=2*D/V。

其中:D是结点到最远结点的距离,V表示信号传输速度,信号往返的时间为延迟时间。

进行冲突检测的方法有两种:比较法和编码违例法。

比较法:将发送信号波形与从总线上接收的信号比较,如果不同说明有冲突。

以太网基础问答入门知识资料

以太网基础问答入门知识资料

问:如何实现单片以太网微控制器?答:诀窍是将微控制器、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器(MAC)和物理接口收发器(PHY)整合进同一芯片,这样能去掉许多外接元器件。

这种方案可使MAC和PHY实现很好的匹配,同时还可减小引脚数、缩小芯片面积。

单片以太网微控制器还降低了功耗,特别是在采用掉电模式的情况下。

问:以太网MAC是什么?答:MAC就是媒体接入控制器。

以太网MAC由IEEE-802.3以太网标准定义。

它实现了一个数据链路层。

最新的MAC同时支持10Mbps和100Mbps两种速率。

通常情况下,它实现MII接口。

问:什么是MII?答:MII即媒体独立接口,它是IEEE-802.3定义的以太网行业标准。

它包括一个数据接口,以及一个MAC和PHY之间的管理接口(图1)。

数据接口包括分别用于发送器和接收器的两条独立信道。

每条信道都有自己的数据、时钟和控制信号。

MII数据接口总共需要16个信号。

管理接口是个双信号接口:一个是时钟信号,另一个是数据信号。

通过管理接口,上层能监视和控制PHY。

问:以太网PHY是什么?答:PHY是物理接口收发器,它实现物理层。

IEEE-802.3标准定义了以太网PHY。

它符合IEEE-802.3k中用于10BaseT(第14条)和100BaseTX(第24条和第25条)的规范。

问:造成以太网MAC和PHY单片整合难度高的原因是什么?答:PHY整合了大量模拟硬件,而MAC是典型的全数字器件。

芯片面积及模拟/数字混合架构是为什么先将MAC集成进微控制器而将PHY留在片外的原因。

更灵活、密度更高的芯片技术已经可以实现MAC和PHY的单芯片整合。

问:除RJ-45接口外,还需要其它元件吗?答:需要其它元件。

虽然PHY提供绝大多数模拟支持,但在一个典型实现中,仍需外接6、7只分立元件及一个局域网绝缘模块。

绝缘模块一般采用一个1:1的变压器。

这些部件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护PHY免遭由于电气失误而引起的损坏。

以太网工作原理42个知识点

以太网工作原理42个知识点

1.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一种在共享介质条件下实现多点通讯的方法。

其基本规则如下:(1)若介质空闲,发送数据;否则,转(2);(2)若介质忙,一直监听到信道空闲,然后立即发送数据;(3)若检测到冲突,即线路上电压的摆动值超过正常值一倍,则发出一个短小的干扰(jamming)信号,使得所有站点都知道发生了冲突并停止数据的发送;(4)发完干扰信号,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再次试图传输,回到(1)重新开始。

2.由于CSMA/CD算法的限制,10M半双工以太网帧的帧长不能小于64字节。

3.从共享式以太网发展到交换式以太网过渡时期,出现了中继器和集线器两种互连的网络设备。

4.网络范围扩大后,信号在传送的过程中容易失真,导致误码。

中继器的功能是恢复失真信号,并放大信号。

5.集线器(HUB)和中继器都是物理层上的连接设备。

6.集线器(HUB)就是这样一种基于CSMA/CD机制工作的以太网设备,其工作原理很简单:从任何一个接口收到的数据帧(不管是单播还是广播)不加选择地转发给其它的任何端口(除接收的那个端口外)。

7.故可以这样说集线器(HUB)和中继器仅仅改变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其逻辑结构仍然是总线拓扑。

8.HUB没有用MAC地址,只是对数据进行复制转发,没有过滤功能。

9.由集线器(HUB)和中继器组建以太网的实质是一种共享式以太网,故共享式以太网所具有的弊端它基本上都有,存在以下缺陷:a)冲突严重b)广播泛滥c)无任何安全性10.交换机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以太网交换机网桥需要完成二个基本功能:a)MAC地址学习;b)转发和过滤决定。

11.DMAC代表目的终端的MAC地址,SMAC代表源MAC地址,而LENGTH/TYPE字段则根据值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当LENGHT/TYPE > 1500时,代表该数据帧的类型(比如上层协议类型),当LENGTH/TYPE < 1500时,代表该数据帧的长度。

以太网GMII介绍

以太网GMII介绍

以太网知识GMII / RGMII接口本文主要分析MII/RMII/SMII,以及GMII/RGMII/SGMII接口的信号定义,及相关知识,同时本文也对RJ-45接口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在10/100模式下和1000M模式下的连接方法。

1. GMII 接口分析GMII接口提供了8位数据通道,125MHz的时钟速率,从而1000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下图定义了RS层的输入输出信号以及STA的信号:图18 Reconciliation Sublayer (RS) and STA connections to GMII下面将详细介绍GMII接口的信号定义,时序特性等。

由于GMII接口有MAC和PHY模式,因此,将会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同时还会对RGMII/TBI/RTBI接口进行介绍。

4.1 GMII接口信号定义GMII接口可分为MAC模式和PHY模式,一般说来MAC和PHY对接,但是MAC和MAC也是可以对接的。

在GMII接口中,它是用8根数据线来传送数据的,这样在传送1000M数据时,时钟就会125MHz。

GMII接口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一是从MAC层到物理层的发送数据接口,二是从物理层到MAC层的接收数据接口,三是从物理层到MAC层的状态指示信号,四是MAC层和物理层之间传送控制和状态信息的MDIO接口。

GMII接口的MAC模式定义:注意在表7中,信号GTX_CLK对于MAC来说,此时是Output信号,这一点和MII接口中的TX_CLK的Input特性不一致。

GMII接口PHY模式定义:表8注意在表8中,信号GTX_CLK对于PHY来说,此时是Input信号,这一点和MII接口中的TX_CLK的Output特性不一致。

4.2 GMII接口时序特性在GMII接口中,TX通道参考时钟是GTX_CLK,RX通道参考时钟是RX_CLK,802.3-2005定义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9 GMII signal timing at receiver input由图19可知,Spec只定义了TX通道和RX通道中接收端Setup时间和Hold时间。

以太网端口21个知识点

以太网端口21个知识点

1.以太网技术发展到100M速率以后,出现了一个如何与原10M以太网设备兼容的问题,自协商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制定的。

2.自协商功能允许一个网络设备将自己所支持的工作模式信息传达给网络上的对端,并接受对方可能传递过来的相应信息。

它使用修订过的10BASE-T来传递信息,自协商功能完全由物理层芯片设计实现,因此并不使用专用数据报文或带来任何高层协议开销。

3.自协商功能的基本机制就是将协商信息封装进一连串修改后的“10BASE-T连接测试收发波形”的连接整合性测试脉冲(快速连接脉冲FLP)。

每个网络设备必须能够在上电、管理命令发出、或是用户干预时发出此串脉冲。

快速连接脉冲包含一系列连接整合性测试脉冲组成的时钟/数字序列。

将这些数据从中提取出来就可以得到对端设备支持的工作模式,以及一些用于协商握手机制的其他信息。

4.当协商双方都支持一种以上的工作方式时,需要有一个优先级方案来确定一个最终工作方式。

100M优于10M,全双工优于半双工。

100BASE-T4之所以优于100BASE-TX是因为100BASE-T4支持的线缆的类型更丰富一些。

5.光纤以太网是不支持自协商的。

对光纤而言,链路两端的工作模式必须使用手工配置(速度、双工模式、流控等),如果光纤两端的配置不同,是不能正确通信的。

6.能使用3、4、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实现100BASE-T4,用到了双绞线4对中的全部。

100BASE-TX只能用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或者屏蔽双绞线(STP)实现,用到了双绞线4对中的2对。

7.网络拥塞一般是由于线速不匹配(如100M向10M端口发送数据)和突发的集中传输而产生的,它可能导致这几种情况:延时增加、丢包、重传增加,网络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8.在实际的网络中,尤其是一般局域网,产生网络拥塞的情况极少,所以有的厂家的交换机并不支持流量控制。

高性能的交换机应支持半双工方式下的反向压力和全双工的IEEE802.3x流控。

Ethernet-基础知识

Ethernet-基础知识

Ethernet基础知识之一一、网卡、MAC控制器和MAC地址提到MAC不得不涉及网卡的工作原理,网卡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概念“OSI参考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定义了网络通讯是分层的,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其实包含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

数据链路层则提供寻址机构、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传送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

以太网卡中数据链路层的芯片一般简称之为MAC控制器,物理层的芯片简称之为PHY。

许多网卡的芯片把MAC和PHY的功能做到了一颗芯片中,比如Intel 82559网卡的和3COM3C905网卡。

但是MAC和PHY的机制还是单独存在的,只是外观的表现形式是一颗单芯片。

当然也有很多网卡的MAC和PHY是分开做的,比如D-LINK的DFE-530TX等。

通常提到的MAC指狭义的MAC地址,其实在网卡中,一块以太网卡MAC芯片的作用不但要实现MAC 子层和LLC子层的功能,还要提供符合规范的PCI界面以实现和主机的数据交换。

以太网MAC芯片的一端接计算机PCI总线,另外一端就接到PHY芯片上。

MAC从PCI总线收到IP数据包(或者其他网络层协议的数据包)后,将之拆分并重新打包成最大1518Byte,最小64Byte的帧。

这个帧里面包括了目标MAC地址、自己的源MAC地址和数据包里面的协议类型(比如IP数据包的类型用80表示)。

最后还有一个DWORD(4Byte)的CRC码。

网卡上有一颗EEPROM芯片,通常是一颗93C46。

里面记录了网卡芯片的供应商ID、子系统供应商ID、网卡的MAC地址、网卡的一些配置,如SMI总线上PHY的地址,BOOTROM的容量,是否启用BOOTROM引导系统等东西。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基于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在以太网中,计算机通过物理介质(例如电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

每个计算机都被称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

当一个节点想要发送数据时,它先检测物理介质上是否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没有其他节点发送数据,该节点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如果检测到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该节点将等待一段时间,直到物理介质空闲为止,然后才发送数据。

在数据发送过程中,如果两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发生,它们会立即停止发送,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发送。

这种碰撞检测和重传机制被称为CSMA/CD。

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顺序性,以太网使用了帧格式。

数据被分割成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有自己的起始标志、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数据内容和一些校验位。


据包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时,其他节点可以根据帧格式的标志位来识别和接收自己需要的数据。

另外,以太网支持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

在半双工通信中,节点只能同时进行发送或接收操作,不能同时进行两者;而在全双工通信中,节点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提高了传输
效率。

总之,以太网通过CSMA/CD协议、帧格式和物理介质来实现多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并且支持可靠性、顺序性和双工通信。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以太网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技术。

局域网组建方法以太网的基础知识和配置步骤

局域网组建方法以太网的基础知识和配置步骤

局域网组建方法以太网的基础知识和配置步骤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范围内的局部地区内建立起的计算机网络。

以太网(Ethernet)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局域网技术之一。

那么,在局域网中如何组建以太网,以及其基础知识和配置步骤是什么呢?本文将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一、以太网的基础知识以太网是一种基于共享传输介质的局域网技术,其传输速度通常为10Mbps、100Mbps或1000Mbps。

在以太网中,每个计算机连接到一个集线器(Hub)或者交换机(Switch),通过共享传输介质(如双绞线)进行通信。

该网络拓扑结构通常为总线型或星型。

1. 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简称NIC):每台计算机都需要安装网卡才能进行以太网连接。

网卡负责将计算机内部数据转换为可以在局域网中传输的格式,并将外部数据转发给计算机。

2. 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每个网卡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由12位十六进制数表示。

MAC地址用于在局域网中识别每个计算机或设备,类似于一个身份证号码。

3. 集线器(Hub):集线器是以太网中常用的设备,用于连接多台计算机。

当一个计算机发送数据时,集线器会将数据广播给所有连接的设备,然后每个设备根据MAC地址识别出自己需要接收的数据。

4. 交换机(Switch):交换机也是局域网中常用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与集线器不同。

交换机会动态学习每个设备的MAC地址,并根据目标MAC地址将数据直接传输到目标设备,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

二、局域网以太网的配置步骤下面是局域网中组建以太网的配置步骤,以便帮助您更好地理解:1. 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根据网络规模和需求,选择适合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或星型。

2. 购买和安装设备:购买所需的网卡、集线器或交换机等设备,并按照说明书正确安装。

3. 连接设备:将每台计算机的网卡与集线器或交换机进行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uto MDI/MDIX--网线的 交叉线和直连线自动转换,一般用途都不用 管这个的;没有这个功能的时候,在使用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你所用的网 线是交叉线,还是直线。
9
光纤的结构示意图
10
光纤的结构
纤芯位于光纤中心,直径2a为5~75μm, 作用是传输光波。 包层位于纤芯外层,直径2b为100~150μm,作用是将光波限制在纤芯中
面两种平面波成分,沿截面传输的平面波在纤芯与包层的界面,发生全反射,每一往复传输的相 位变化是2*Pi的整数倍时,就可以在截面内形成驻波,这样的驻波光线组称为"模" 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1,多模光纤的纤芯大,入射光进入纤芯的角度多,向前传播的路径也多,所以其电磁场分布模式 多种多样,可同时传播多种模式。 2,单模光纤的纤芯小,光的入射角度小,电磁场分布模式单纯,只允许一种最基本的模式即基模 的传播,其它高次模均被淘汰。
。 纤芯和包层即组成裸光纤,两者采用高纯度二氧化硅(SiO2)制成,但
为了使光波在纤芯中传送,应对材料进行不同掺杂,使包层材料折射率 n2比纤芯材料折射率n1小,即光纤导光的条件是n1>n2。 一次涂敷层是为了保护裸纤而在其表面涂上的聚氨基甲酸乙脂或硅酮树 脂层,厚度一般为 30~150μm。 套层又称二次涂覆或被覆层,多采用聚乙烯塑料或聚丙烯塑料、尼龙等 材料。经过二次涂敷的裸光纤称为光纤芯线。
12
光纤的分类
按光纤组成材料划分
石英系列光纤(以SiO2为主要材料) 多组分光纤(材料由多组成分组成)
液芯光纤(纤芯呈液态)
塑料光纤(以塑料为材料)
光纤种类
按光纤纤芯折射率分布划分
阶跃型光纤(SIF) 渐变型光纤(GIF) W型光纤
按光纤传输模式数划分
单模光纤(SMF) 多模光纤(MMF )
13
三种光纤比较
突 变 多 模 (a)
横截面 2b
渐 变 (b) 125m 多 模
折射率分布 r
输入脉冲 Ai
光线传播路径
纤芯
包层
2a
n
t
r
Ai
50 m r
n t
Ai
14
单 (c) 125m 模
~ 10 m
n
t
输出脉冲 Ao
t Ao
t Ao
t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15
模的概念和单模和多模的区别
模的概念: 光导纤维传输中的一个重要性能就是模式分布,我们将沿纤芯传输的光分解为沿轴向和沿截
4
UTP和STP(FTP、SFTP)
5
双绞线标准
6
双绞线线序
7
直通线和交叉线
1 8
8
自协商和自动线序翻转
自动协商模式是端口根据另一端设备的连接速度和双工模式,自动把 它的速度调节最高的公共水平,即线路两端能具有的最快速度和双工 模式。
自协商功能允许一个网络设备能够将自己所支持的工作模式信息传达 给网络上的对端,并接受对方可能传递过来的相应信息,从而解决双工 和10M/100M速率自协商问题。自协商功能完全由物理层芯片设计实现, 因此并不使用专用数据包或带来任何高层协议开销。
线4对双绞线组成的。 常用双绞线4对双绞线组成的。双 双绞线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
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也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局域网 中常用双绞线4对双绞线组成的。绞线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 辐射的电波也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局域网中常用双绞线4对双绞线组成的。
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局域网中常用双绞线4对双绞线组成的。由两双绞线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
中辐射的电波也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把一对或多对双 。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也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
抵消。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局域网中常用双绞线4对双绞线组成的。根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
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局域网中常用双绞 成。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也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把一
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局域网中常用双绞线4对双绞线组成的。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局域网中
G.653光纤: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在1.55μm处实现最低损耗与零色散波 长一致,但由于在1.55μm处存在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阻碍了其应 用。
G.654光纤:性能最佳单模光纤,在1.55μm处具有极低损耗(大约 0.18dB/km)且弯曲性能好。。
G.655光纤: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在1.55μm~1.65μm处色散值为 0.1~6.0ps/(nm.km),用以平衡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适用于高 速(10Gb/s以上)、大容量、DWDM系统。
大家好
1
以太网基本知识
2
以太网分类
按传输介质分
3
双绞线
双绞线 双绞线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 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也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
管中便成了双绞线双电绞缆,线在由局域两网根中常绝用缘双绞铜线导4对线双相绞线互组缠成的绕。而由两成根绝。缘铜两导线根相绝互缠缘绕而的成。铜两根导绝线缘的按铜导一线 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 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也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把一对或多对
11
ITU-T建议的光纤分类
G.651光纤:渐变多模光纤,工作波长为1.31μm和1.55μm,在1.31μm 处光纤有最小色散,而在1.55μm处光纤有最小损耗,主要用于计算机 局域网或接入网。
G.652光纤:常规单模光纤,也称为非色散位移光纤,其零色散波长为 1.31μm,在1.55μm处有最小损耗,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光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