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 复习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提高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的一种医疗模式。
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医学领域。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医学模式,强调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互动和互补。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西医则以解剖生理为基础,强调病因病机病理。
中西医结合将两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二、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理论、辨证施治等内容。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以整体观念看待疾病,强调平衡和协调。
2. 西医理论西医理论主要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以病因病机为研究重点,强调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经验1. 诊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技术,以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西医诊断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2. 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西医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以求疗效最佳。
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西医结合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习和实践中,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中西医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建国初期我国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十二字战略方针是: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体提高。
2.中西医结合研究基本方法有: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病证药结合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
3.优良的中医动物模型应具有四个方面特征:普适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可评价性,可变换性。
4.现代系统科学方法所包括的现代“三论”方法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5.脏象学说中西医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是突出了对肾本质和脾本质两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开展了对肝本质的研究。
6.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有:肠系膜微循环,耳廓微循环,皮肤循环,舌尖微循环,口唇微循环。
(任选3项)7.自鸦片战争至建国以前的中西医结合时处于中西医汇通阶段,这一阶段中西医结合的代表医家有:唐宗海,张锡纯,陆渊雷,恽铁樵。
8.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微循环研究方法,血液流变学方法,免疫学研究方法,病理学研究方法。
9.动物模型制作对模型的要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相似性,可代替性,可外推性。
10.根据中西医结合有关基础研究成果,认为作为“阴阳”物质基础的可能物质是:环核苷酸。
它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
11.微观辨证理想指标除应具有客观,敏感,特异与可计量的特征外,其客观指标还要求具备:恒定性,相随性和排他性。
12.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拟,数学模拟两大类,医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动物模型。
13.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西医结合疗效上,并探索疗效机理。
14.组织培养研究方法是指有机体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外人为的控制下继续生长,繁殖,传代,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方法。
组织培养研究多是活体观察。
15.用原来西医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用二氧化硫或烟熏法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模型,可作为中医哮喘模型。
16.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可控的致病因素复制中医证得动物模型,如采用振荡器劳倦装置,可复制脾虚证模型;模拟风吹,寒冷,潮湿气候条件可复制痹症模型。
临床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把中医辨证和现代医学的诊断学结合起来,即先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和方法,明确是什么病,然后按中医辨证的方法辨明是什么证(也即什么证型),施行“病证结合” ,即“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内涵,这样才能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严重程度和预后,又能选择中西药在治疗上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进行中西药有机结合的治疗,才是最好的诊疗方法。
第四条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际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国家《中医药条例》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这一方向努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如以慢性胃炎来说,首先通过胃镜及活组织检查、Hp检测、自身免疫学检查,确定: 非萎缩性(浅表性):主要病因是Hp感染→根除Hp+ 调理脾胃功能。 多灶萎缩性(胃窦部):根除Hp 萎缩性: +调理脾胃 自身免疫性(胃体部):PCA攻击 PC→胃酸分泌减少乃至丧失;PC分泌内因子缺乏→恶性贫血。治疗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
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我采取中西药有机结合分阶段治疗的方法,即:
第一阶段是标准剂量激素首始治疗阶段,病人服用大剂量激素后常出现阴虚火旺的症候,如兴奋失眠、怕热多汗、满月脸、手足心热、口干咽燥、 血压升高、舌红少津、脉数等,就应配合中医滋阴降火法治疗,既能拮抗外源性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又能提高病人对激素的敏感性。
为此,我从7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130例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结合13项实验室指标,对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提出的四个本证(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五个标证(风邪、水湿、湿热、血瘀、湿浊)相结合的辨证分型方案,1985年南京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上采纳修定为全国试行方案,并由卫生部收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指导慢性肾炎的诊治起到了良好的效应。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概述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概述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和疾病预防策略的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是源于对中医和西医之间互补性的认识,通过综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为人类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研究思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是关于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的概述:1.文献回顾与综述研究:首先,进行中医和西医领域的文献回顾,了解两种医学体系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然后,通过综合回顾分析,总结出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临床观察研究:在研究中,可通过临床观察收集病例数据,比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效果、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可以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3.实验室研究: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细胞培养模型或动物模型,对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病理组织、遗传表达等,了解中西医治疗的机制和功效。
4.技术创新与转化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转化。
可以通过新技术手段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解析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可能性。
5.评价指标研究: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还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6.多学科合作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师、药师、护士、生物学家、统计学家等。
通过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可以更好地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
总之,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的概述包括文献回顾与综述、临床观察研究、实验室研究、技术创新与转化、评价指标研究和多学科合作研究。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不断深入,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重点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及目标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相互融合、互相补充的医学模式。
其目标是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1. 辨证施治:中医最重要的特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和体质特征,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治疗方案。
2. 中西医结合的选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合理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发挥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
3. 整合中西药物:结合中西医理论和病情特点,选配中西药物,以达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的目的。
4. 强调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注重个性化诊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疾病的治疗重点1. 高血压中医治疗重点:- 辨证精准:根据高血压的不同病因和病理变化,辨证施治,如肝肾亏虚型、气阴两虚型等。
- 调理阴阳:通过调理阴阳平衡,调节血压水平。
西医治疗重点:- 药物治疗:选用降压药物,如ACEI、ARB等。
-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饮食、减少盐摄入、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
2. 糖尿病中医治疗重点:- 辩证施治:根据糖尿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和分型,如阴虚火旺型、脾胃湿热型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 调养气血:通过调养气血,改善胰岛功能。
西医治疗重点:- 药物治疗:选用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等。
- 规范饮食:合理饮食控制,控制血糖水平。
- 运动疗法: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3. 冠心病中医治疗重点:- 辨证施治:根据冠心病不同的中医病机,如气滞血瘀型、痰浊郁闭型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 活血通络: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消肿等中医方法,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西医治疗重点:- 药物治疗:选用抗栓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
- 心血管介入治疗:如冠脉扩张术、支架植入等。
四、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新技术和研究进展1. 病因诊断技术:包括基因检测、代谢指标检测等,可以帮助提高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准确性。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复习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法复习⼀.中西医结合概念1.是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医学⼈才,⽤现代科学⽅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民族特点统⼀药学的过程(王振瑞)。
2.是研究中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式、对象内容、研究⽅法,⽐较其异同点、吸取⼆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李致重)。
3.中西医学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提⾼临床疗效为⽬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
4.★综合运⽤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中产⽣的新理论、新⽅法,研究⼈体结构与功能,⼈体与环境(⾃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类健康、疾病及⽣命问题(陈世奎)。
⼆.中西医结合⼯作的⽅针1.★“团结中西医”(1954年)和“系统学习,全⾯接受,整理提⾼”(1955年)。
2.★“中医药是⼀个伟⼤的宝库,应当努⼒发掘,加以提⾼”(1958年)。
3.★中西医结合⼯作⼗年发展规划(1976-1985年)。
4.★重申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法,明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量并存、发展的⼯作⽅针(1980年)。
5.★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标(1996年)。
6. ⼤⼒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1年⼗⼀五计划纲要)。
7. 《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中西医并重⽅针,⿎励中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次从法规层⾯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标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1. 中西医结合的渗⼊萌芽阶段(明、万历年间—1905)2. 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互参阶段(1884—1949)(1)唐容川(1862—1918)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出版于1884年。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幻灯片PPT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一、中西医结合概念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 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 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两 者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会 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 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整体医学。
三、中医西结合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已成为当代医
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中西医结 合医学是二者优势互补的必然产物,出现了 “三个医学”并存,为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 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由于产生的时 代不同,在思维方式、医学模式、研究内容 和研究方法等均有各自的特点与相对不足。 中西医结合医学就是在中西医二者的比较中, 吸取二者之长,创建的一门新医学,形成自 身的医学体系。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模式
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身心统一的整体观
辩证施治的治疗观
意义:
1、生物的进化和演变,首先受自然环境的 影响,适者生存。代谢类型决定物种的生存和 进化。因此研究健康与疾病,要体现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
2、人类属于生物属性。由于参加社会的群 体交往,产生心理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对健 康与疾病的认识必然是身心统一的整体观。
3、取二者之长,就是要吸收中医的整体观、 辩证观的学术思想和西医的理论与近代科学研究 方法。
4、综合研究中西医的学术思想和特点,对健 康和疾病提出新理论。
5、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在于发展现代医学,更 好地为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服务,并体现整体医 学(或称系统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

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探索的热点之一。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的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治疗效果。
在这个领域中,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进行概述,并重点关注其中的要点。
研究思路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中,确定清晰的研究思路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研究者应该对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包括历史、现状、热点问题等。
其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点,确定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方向。
例如,可以选择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或是中医诊疗体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等。
最后,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自主创新研究提供明确的导向。
研究方法在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文献综述、实验研究、临床实验等方法,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问题来灵活选择。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吸收不同学科的优势,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还要重视实验设计的质量和科学性,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重点关注在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首先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要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为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最后是临床实践和应用,要重视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通过明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结合重点关注的问题,可以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和进展。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方向,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西医结合概念
1.是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整理、
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民族特点统一药学的过程(王振瑞)。
2.是研究中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研究方法,比较其异同点、
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李致重)。
3.中西医学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
4.★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
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陈世奎)。
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方针
1.★“团结中西医”(1954年)和“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1955年)。
2.★“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8年)。
3.★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1976-1985年)。
4.★重申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明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发展
的工作方针(1980年)。
5.★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1996年)。
6. 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1年十一五计划纲要)。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方针,鼓励中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首次从法规层面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目标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
1. 中西医结合的渗入萌芽阶段(明、万历年间—1905)
2. 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互参阶段(1884—1949)
(1)唐容川(1862—1918)
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出版于1884年。
书中肯定了中医理论与西医有所不同,并认识到近代中医学术与中国一切固有文化制度一样,在全新世界环境中面临严重挑战;对当时西医的影响感到忧虑,提出中西医应取长补短,“折衷归一”的观点,主张“并存中西,西说为证”,其革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却片面认为中西医理一致,不难汇通的观点却有些牵强之嫌。
(2)张锡纯(1860—1933)
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中西汇通中,无论从理论到临床,中药到西药,他都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属实验学派。
其以衷中参西为指导思想,集中早期汇通医家真实思想,目的在于发展我国医学。
曾创建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倡导中西医汇通教育,在早期中西医结合方面多有建树。
(3)恽铁樵(1875—1935)
代表作《群经见智录》,刊于1922年,潜心于中医理论和中西医汇通研究,指出“中医是符合国情的医学;西医自有长处;中西医汇通是必然的趋势;”主张“改进中医,整理学术,欲使退化之中医进步,零乱之学术整齐”及“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只能取西医学理论补助中医,可以借助他山,不能授儒入墨”,足见其学术思想非常鲜明,曾创办上海国
医学校,弟子众多。
(4)陆彭年
主张中医科学化,认为“今用科学以所求其效,解释其已知者,进而发明其未知者,然不信国医可以信,不知国医可以知,合国医之特长,可以公布于世界医学界,而世界医学界亦可以因此而有长足进步也”。
3. 发展队伍,广泛的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阶段(1950—1976)
4. 孕育着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研究的发展时期(1977——)
四.★“三个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比较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模式
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辩证论治的治疗观
六.★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机遇
1.世界“中医热”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发展
2.医学模式转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
3.疾病和人口谱变化,赋予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内容
4.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诞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另附师兄师姐资料:(复习课时老师好像没提,大家自己把握喽)
“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
“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
第一个提出中西医结合:季老(季?)
骨折小夹板固定:尚天裕
针麻:曹小定,章肖龄
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成就:
a)国家在全国各地创办了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新型医院和研究所,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基地)
b)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人才)
c)中西医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科研)
d)中西医结合研制的新药不断问世(新药研制)
e)中西医结合专著与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经验不断涌现(学术)
f)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不断发展(机构)
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趋势:
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a)继续深入研究证的本质
b)建立现代中医生理学
c)经络研究
2.提高中医临床辨证的客观和规范性
3.发挥中医优势攻克世界性难治病症
4.应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a)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积极寻找代用品、类同品
b)应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资源
c)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
d)研制、开发、生产中成药(单方或复方)
e)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药理学、毒理学和植物化学,进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5.继续深入开展针刺研究
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设计。
研究方法:综合与分析相结合;合理设计观察指标;联系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分析和评价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