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重点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内容一、中西医结合概念是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民族特点统一新医药学的过程(王振瑞)是研究中、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其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
(李恩)中西医学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陈士奎)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方针“团结中西医”(1954年)和“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1955年)。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8年)。
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1976- 1985年)重申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明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发展的工作方针(1980年)。
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1996年)。
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从法律上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方针,鼓励中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首次从法规层面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目标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1、中西结合的渗入萌芽阶段(明.万历年间-1905)2、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互参阶段(1884-1949 )代表医家:1)唐容川(1862-1918)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提出中西医应取长补短,“折衷归一”的论点,有革新但是片面。
临床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幻灯]
![临床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幻灯]](https://img.taocdn.com/s3/m/18714618a300a6c30c229f18.png)
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对减轻激素的副作
用和减少复发,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58]。本文 为国外刊物《INDEX MEDICUS》所收录。
1997-1999年我又采取同样的方法,对106例
符合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的106例患者,
随机分为单纯西药对照组(激素+CTX)和西药
学博士授权点3个,临床医学博士授权点9个,中西
医结合硕士授权点61个。
培养出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千人。造就
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优秀科学家、专家
和教授,如邝安堃教授 、季钟朴教授、陈可冀院士、 陈 竺院士、沈自尹院士、吴咸中院士、李连达院士、 黎磊石院士等。涌现出一批中西医结合各学科学术 带头人,如骨科专家尚天裕,眼科专家唐由之,急
上述资料足以表明,血瘀在肾小球疾病病
程中,自始至终均有存在,只是程度不等,
主张医学理论必须与医疗实践相结合,重
视尸体解剖。他利用当时瘟疹疫痢的流行,小
儿死亡很多的机会,不畏艰辛,不避污秽,亲
自到义冢中去剖视尸体动脉等十多条血管的走向,绘制出25幅人体 脏腑图。治病重视调理气血,善用活血化瘀 法治疗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称789人;学科带头人197人,博士后5人,博士45
人,硕士282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664人;中西
医结合病房1609个,床位10501张,重点学科94个。
初步具备一支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队伍。全国有23 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医院,这些机构在近10年内 取得的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有305项,其中国家级 16项,省部级105项,市局级184项。
在治疗上应该取长补短,采取中西药有 机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中西药在治疗疾病 上的各自优势,创最佳疗效。 我从医55年,从事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 业已30余载,深感在临床医学中实行中西 医结合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下面谈一点我对 临床医学中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供同道们参考。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心得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心得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思路和方法,旨在将中式传统医学和西式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促进医学发展。
以下是我对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心得体会:
1. 整合理论和实践。
中式传统医学和西式现代医学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将它们互补,将中式传统医学的理论和西式现代医学的实验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
2. 推崇整体观念。
中西医结合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认为疾病不仅仅是某个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异常,而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关注病因,还要考虑到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3. 加强临床验证。
中西医结合需要更加重视临床验证,特别是在新药开发和临床治疗方面。
西式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和机制,而中式传统医学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4. 提高医疗水平。
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医疗水平,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疾病和紧急情况时。
中式传统医学的临床经验和针灸、中药等方法可以在西式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基础上,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5. 发展创新药物。
中西医结合可以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特别是在针对复杂疾病的新药开发方面。
通过将中式传统医学的临床经验和
西式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需要综合考虑中式传统医学和西式现代医学的优点和不足,将它们互补,以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科学的医学体系。
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

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探索的热点之一。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的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治疗效果。
在这个领域中,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进行概述,并重点关注其中的要点。
研究思路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中,确定清晰的研究思路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研究者应该对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包括历史、现状、热点问题等。
其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点,确定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方向。
例如,可以选择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或是中医诊疗体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等。
最后,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自主创新研究提供明确的导向。
研究方法在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文献综述、实验研究、临床实验等方法,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问题来灵活选择。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吸收不同学科的优势,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还要重视实验设计的质量和科学性,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重点关注在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首先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要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为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最后是临床实践和应用,要重视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通过明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结合重点关注的问题,可以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和进展。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方向,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学共21页

体质学说研究
体质的生理病理特征(确立体质微观辨证标 准) 采用多指标、多层次的系统研究方法,从遗 传学、免疫学、内分泌学、能量代谢、血液 循环等各方面探讨不同体质的生理、生化指 标,总结其病理特征、进而确立各种体质的 微观辨证标准。 。
体质学说研究
体质在发病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观察体质强弱与致病邪气的关系以及不同体质的易感性,从内 因与外因的关系说明病因学说。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化之间 的关系也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感冒,虽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发生,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 临床表现,除共同症状外,有的以恶寒为里,而有的以口干、 便秘、面色潮红为主,还有的则见胃脘痞满、头重如裹等症。 黄疸肝炎,有的为阳黄,有的却为阴黄。 伤寒患者的热化、寒化等等,与体质究竟存在何种内在联系均 值得探讨。 此外,还可应用现代临床流行学研究方法,探讨多种疾病如心 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等与不同体质的内在相关性, 为临床体质辨证、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病因病机与病理解剖结合研究
湿邪所致的关节肿痛、泄泻、纳差等症确有其病理学 基础
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细胞浸润、充血、水肿,胃、 大小肠粘膜的糜烂、坏死。 模型动物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肾小球球囊腔的出血等 “形寒饮冷则伤肺” 可引起肺泡及支气管的病理改变 。
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的研究,疾病发展的不 同进程如表里、轻重、缓急等,以及疾病过程中正邪 相争、虚实寒热变化、气血变化等均可结合病理解剖 学进行研究。
体质学说研究
关于体质学说的文献整理 自《内经》以来,中医学曾经从不同角度对 体质问题作过较为深刻独特的论述,某些观 点确能结合实际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但比较 分散,需要系统整理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形成 因素、特征、辨证依据及用药特点等方面的 论述,为研究提供背景资料和理论依据。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一般病例医学报告上,师徒心传口授和个人经验的积累对临床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有其片面性和盲目性。
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
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
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问题。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
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的原则。
自古以来,除治疗专病的验方外,每个方剂都是为一定的证型而设立的。
这样,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其适应的证型,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
早在《伤寒论》中就是按方剂的适应证型进行病证分类,每个证型各有相应的方剂,甚至以方剂作为证型的命名,这就是所谓“方证对应”。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首先,中西医结合需要建立在对病情的全面了解之上。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综合分析疾病的症状和表现。
西医则更注重对病因和病理的研究,通过实验和检查手段来确定疾病的诊断。
因此,中西医结合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第二,中西医结合需要确定治疗的目标和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治疗的目标,并选择适合的治疗策略。
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中医或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急性、重症或需要手术的疾病,西医的治疗方法可能更为有效;而对于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或需要调整生活方式的病情,中医的方法可能更适合。
第三,中西医结合注重病因和病机的分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西医则更注重外界因素和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中西医结合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理和病机,确定治疗的重点和方向。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中医的方法可以通过调节体内阴阳的平衡、调和气血的运行来改善机体的整体功能;而西医的方法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来去除病理变化的因素。
最后,中西医结合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来动态调整治疗方法。
治疗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患者的病情和反应会随着治疗的进行而变化。
中西医结合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
如果治疗效果良好,可以继续巩固和调理;如果治疗效果不佳,需要重新评估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这种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第一,双向学习。
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各有千秋,通过互相学习,可以使双方的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西医则强调病因病机和病理学,通过双向学习,可以使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更全面、更准确。
第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中医或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一些慢性病的时候,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的气血和脏腑,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在治疗急性病例的时候,则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药和西药进行治疗。
第三,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不仅限于诊断和治疗,还包括预防和康复。
在预防方面,可以结合中医的养生和西医的健康教育,给予患者全面、个体化的预防指导;在康复方面,可以结合中医的推拿和西医的康复理论,提供更全面、更细致的康复服务。
第四,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和教育。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还需要有相关的科研和教育工作的支持。
科研方面,可以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教育方面,可以开设中西医结合的课程,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的人才。
总之,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还需要有科研和教育的支持,才能够不断推进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建国初期我国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十二字战略方针是: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体提高。
2.中西医结合研究基本方法有: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病证药结合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
3.优良的中医动物模型应具有四个方面特征:普适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可评价性,可变换性。
4.现代系统科学方法所包括的现代“三论”方法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5.脏象学说中西医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是突出了对肾本质和脾本质两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开展了对肝本质的研究。
6.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有:肠系膜微循环,耳廓微循环,皮肤循环,舌尖微循环,口唇微循环。
(任选3项)7.自鸦片战争至建国以前的中西医结合时处于中西医汇通阶段,这一阶段中西医结合的代表医家有:唐宗海,张锡纯,陆渊雷,恽铁樵。
8.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微循环研究方法,血液流变学方法,免疫学研究方法,病理学研究方法。
9.动物模型制作对模型的要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相似性,可代替性,可外推性。
10.根据中西医结合有关基础研究成果,认为作为“阴阳”物质基础的可能物质是:环核苷酸。
它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
11.微观辨证理想指标除应具有客观,敏感,特异与可计量的特征外,其客观指标还要求具备:恒定性,相随性和排他性。
12.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拟,数学模拟两大类,医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动物模型。
13.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西医结合疗效上,并探索疗效机理。
14.组织培养研究方法是指有机体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外人为的控制下继续生长,繁殖,传代,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方法。
组织培养研究多是活体观察。
15.用原来西医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用二氧化硫或烟熏法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模型,可作为中医哮喘模型。
16.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可控的致病因素复制中医证得动物模型,如采用振荡器劳倦装置,可复制脾虚证模型;模拟风吹,寒冷,潮湿气候条件可复制痹症模型。
17.模拟方法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形式化模拟和数学化模拟。
18.唾液淀粉酶活性减低,被认为是脾虚证得微观指标之一。
19.通过温肾法实验研究,认为肾阳功能的主要调节点应定位在下丘脑。
20.血液流变学所研究的内容是血液的运动规律,即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和变形的规律。
用原来西医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注射血管加压素或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模型,可作为中医血瘀证模型。
21.根据中医药学理论,选择可控制的致病因素复制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如猫鼠套笼饲养可复制肾虚模型;采用劳倦加肥甘饮食可复制脾虚模型。
22.模拟方法的三个步骤:建立模型,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推导模型。
其中至为关键的步骤是第一步。
23.经络学说研究的原则主要是一方面从微观层次探索经络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宏观经络现象研究其整体调节功能与规律。
24.藏象学说现代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脏腑的实质和寻求脏腑生理的客观反映手段。
尿木糖排泄率下降,被认为是脾虚证的微观指标之一。
25.通过温肾法德实验研究,认为肾阳功能的主要调节点应定位在下丘脑。
26.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主要是采取病理学方法研究中医病症的发病基础和致病原则。
27.血液流变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则等课题研究。
利用血液流变学说还可以对缺血性中风进行预报。
28.用原来西医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证,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用甲状腺加利血平造成甲亢模型,可作为中医阴虚证模型。
29.根据中医药学理论,选择可控的致病因素复制中医证的模型,如慢性放血加饥饿,可复制血虚证模型,自身血凝块腹腔埋置,可复制血瘀证模型。
30.动物模型制作主要方法有物理造模、药物造模、饮食造模、手术造模和其他造模。
31.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学,其中黑箱方法的研究步聚一般分三步1确认黑箱2考察黑箱3解释黑箱 32.经络研究的核心是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与经络实质的研究。
33.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明显下降被认为是肾阳虚证得特异。
34.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研究方法。
二、概念解释1.微观辨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经典宏观的辩证方法加以微观及延伸,在整体宏观分析的同时,深入到微观层次上认识中医辩证。
2.菌毒并治:使用敏感抗菌西药抑杀病原,同时配合使用清热解毒中药,拮抗解除病原毒素的致病作用从不同作用环节的药物效果,共同达到治愈严重感染中毒疾病的目的。
3.动物模型:指用人为的方法,使动物在一定的损伤因子作用下,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类似于人类病态下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通过这种手段观察人类特定病理状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规律,为研究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4.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以提高临床治疗为目的,以病的研究为基础,证的研究为关键,药的研究为重点,以病带证,以证带药,使病证药的研究组成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5.黑箱方法:不打开黑箱系统,通过对其外部行为的观察分析,探索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并实施系统的控制。
6.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分阶段结合法”:针对疾病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由各阶段病证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中西方法在不同阶段治疗上的实际效果是以中西医药配合的疗效优势灵活运用中西医方法,彼此有机结合,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7.中药归经实质:中药进入人体后,有选择性的主要作用于某一个或若干个脏腑或经络系统,是中药作用的定位概念。
8.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经符号化、计算机化的形式化语言)对原型某些主要因素受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并建立关系式。
9.多学科研究方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深入研究。
10.中西医结合临床的“综合诊治法”:据临证实际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针药并用,内外兼施,综合治疗某些疑、难、重症。
11.多因素造模: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两种以上能反映中医病证特征的造模因素来复制动物模型。
12.系统研究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着整体联系的系统,着重从系统的整体与结构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并作出处理的研究方法。
13.生理性肾虚:老年性肾虚(肾阳虚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或更高中枢)。
14.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战略性原则: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人才建设是关键和基础,学科建设是龙头,应树立人才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规划,相互促进的战略性原则。
15、微循环研究方法:通过对微循环变化的研究,探讨中医血瘀的本质,协助中医辩证分型和舌诊研究,并作为重要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常用方法有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目前多采用直接生理学方法和间接生理学方法。
16.饮食造模:人为地通过对动物控制饮食上的改变为进行的造模。
17:急瘀证:在一定条件下,疾病机体、心脏、血管、血液组织发生组织形态、生理生化、生物物理的病理改变,使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或血液溢出血管外形成瘀积,血液由均衡的动态变成静态。
18.组织培养研究方法:指离体器官、组织、细胞,在体外人为控制条件下继续生长繁殖传代维持其生理功能的方法,从而可用以研究其生长、发育等生命过程,以及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19.“证”的整体性:是疾病过程的“整体功能的定型反应式”,包含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包含机体内在各脏腑器官性相互病变的统一性。
20.微观辨证指标的恒定性:指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有某些恒定的客观指标的变化。
21.造模因素:根据研究目的,人为施加于模型动物身上的类似于某种致病因子的损伤因素。
22.经络现象:在经脉循行的线路上出现感觉传导和异常,或沿经络循行部位出现的特征性生理病理现象,是经络本质在某些生理病理条件下的客观反映的一种形式。
23.高原血瘀证:由于缺氧造成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引起血液粘滞度增高而形成血瘀的一种证型。
24.衷中原则:坚持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25.病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采取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客观方法,研究中医病证的病理基础的致病原理。
26.药物造模:由人工给药,通过药物的药理、毒理作用造模,剂量可按千克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并结合经验摸索。
27.脑窍瘀阻:脑血管栓塞、梗阻和缺血性变化。
28.经络研究基本思路:经络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和经络实质的探讨,这些研究一般都是沿着下述思路进行:从经络现象入手通过感传现象调查证实经络存在的客观性,然后对客观存在的感传现象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客观化研究,进而用现代的感觉生理学方法研究与解释感传现象,为解释经络实质提供依据。
29.证的定型性:是指机体在病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其形态学和物质基础的整体功能性定型反应形式。
30.“证”的临界标准:临床上所见病证不可能每个病都十分典型,也不可能各项临床表现齐备,有的甚至无症可辨,为此可把每种证的诊断设一个临界标准,患者虽未具备该病证的所有表现,但只要符合临界标准的基本条件,就可做出该证的诊断。
31.四诊客观化研究:采用现代科学与西方医学的新技术,中西医结合地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搜集的信息,力求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反映人体疾病。
32.急性虚证:突然发生的病势危急的虚症。
33.协同性原则:指在中西结合研究与实践中要坚持多学科研究的原则,即要围绕研究目标,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层面多途径的协作研究。
34.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系统内流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临床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微观流变学。
35、物理造模:暴力打击,持续震荡,剪尾放血,烟熏,环境模拟。
36.第三平衡系统:循经穴位可能通过植物神经与内脏联系,称为第三平衡系统。
37.证的时相性:又称动态性,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病变定型反应形式的证,随着病情的进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即有一种证变化为另一种证。
38.微观辨证指标的相随性:证的好转或恶化一定伴随客观指标的相应变化。
39.隐潜性证:临床无症可辨,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指标诊断证型。
40.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指小儿在一次或多次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后不久产生的与脾虚证相似或以脾虚证表现为主症的综合症候群。
41.现代系统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着整体联系的系统,着重从系统的整体与结构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中结合考察并作出处理的研究方法。
42.双辨诊断:即“双重诊断”,是对同一患者的疾病状况作出中医病、当时症的诊断,同时又作出西医疾病,这是目前中医院临床的诊断模式。
43.中西医融汇法:中西医融会贯通,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剖析,全面阐述它的本质,然后将它与现代医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于中西医现有水平的中西医结合的新的医学理论,并用之指导临床,这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