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_论舍伍德_省略_小说_鸡蛋_中_父亲_的悲剧命运_杨静

合集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2024年11月(答案在最后)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小说选择一个视角可能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

但是,许多作者,甚至那些已有作品出版的作家,面对视角问题也经常一头雾水,一知半解。

掌握好视角是所有小说作者必备的技能,因为它跟冲突与悬念关系密切,是小说成功最需要的东西。

可供你选择的视角有两种: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在第一人称的下面还有两个选项:现在时和过去时。

在第三人称的下面也有两个选项: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无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你或许会想:“怎么把第二人称给落下了呢?”是的,有的小说家确实用过第二人称视角。

我的建议是你不要跟风这样做。

假如你真的非要这样做,那么请记住这条建议:你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然后以第二人称视角开始创作。

这似乎是你拓展自己文学风格的好办法。

你知道这会减少你的作品出版的机会,而且大多数读者会发现这部小说是令人难以卒读的。

但是,你还是决心要把它统统弄明白,然后再用它创作,看看效果如何。

你希望自己有个好运气。

全知型视角又是怎么回事?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知道一切,所以全知型视角有时候也被称为“准上帝视角”。

叙事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任何时候都可以洞悉任何人物的心灵深处,或者叙事者可以腾空而起,然后像摄像机一样描述事态。

这种全知的口吻可以评论世间百态,比如他可以发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感慨;或者,作者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超然物外。

既然这个视野源于“上帝之眼”,作者可以灵活自如地把主观看法强加于人物,其主观程度可高可低。

如今,全知型叙事已经很少见了,可是对于某些风格的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史诗性小说来说,这个视角还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它允许作者向读者灌输大篇幅的背景信息。

但是,如果你不知节制地运用这个视角,那么你的小说就会变得拖沓冗长。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小人物,通常是指在社会中地位较低、影响力较小、被忽视的人群。

他们的生活往往并不被重视,他们的悲剧往往也不被关注。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才构成了社会的一部分,而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注。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从何而来?古语有云,岁月蹉跎,生活多艰。

在社会的阶级体系下,小人物的出身和环境往往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他们可能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受到教育的机会有限;他们可能因为身体残疾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他们可能因为社会的偏见而受到歧视和排挤。

这些种种,都使得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贫困是小人物悲剧人生的常见原因之一。

贫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使得他们很难摆脱困境。

他们或许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辛苦工作一辈子也难以改变命运;他们或许无法承受得起生病的费用,任由疾病摧毁他们的身体和家庭;他们或许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贫困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梦想和希望,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在当今社会,信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小人物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他们可能因为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而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生计;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息的渠道而无法获取到新的就业机会,被迫长期失业;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人脉和资源而无法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渐渐沦为社会的边缘人群。

科技发展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和悲惨,也让他们的悲剧人生更加深刻。

除了物质上的困难,小人物的悲剧人生还经常受到精神层面的伤害。

他们可能深受家庭暴力和家庭纷争的困扰,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可能长期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挤,导致自卑和自闭;他们可能无法获得婚姻和家庭的幸福,孤独终老。

精神上的创伤使得他们的人生充满了不安和痛苦,也让他们的悲剧更加深刻。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让我们怎么办?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关怀。

他们并不是懒惰、愚昧或者是社会的废物,而是因为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才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何婷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7)6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在短篇小说<鸡蛋>中成功的塑造了"我"的父亲这样的一个屡遭失败和挫折的一个畸人,<鸡蛋>也是被公认为他的最好的两篇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小说中通过"鸡蛋"作为象征物来展现人物命运的这一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于人物的塑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何婷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感悟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作品之美r ——评《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选》[J], 龙奇玉
2.舍伍德·安德森的人与自然——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蛋》和《森林之死》[J], 蒋秀青
3.美国梦的破灭——读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 [J], 黄婷婷;
4.欧·亨利和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对比——以《警察和赞美诗》和《鸡蛋》为例[J], 倪邵楠
5.欧·亨利和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对比——以《警察和赞美诗》和《鸡蛋》为例[J], 倪邵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象征意义

(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象征意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沃尔玛策略研究2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黑色幽默3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4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5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 y Fair6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7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8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9 论古诗的翻译技巧10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11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1213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14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15 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16 浅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癫狂17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18 残酷的战争和脆弱的爱情----再读《永别了,武器》19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20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21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22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23 从高等教育看中英文化的差异24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25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26 英文商务信函中的礼貌策略研究27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28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29 安妮•赖斯《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形象研究30 On Romanticism in Ode to the West Wind31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32 英汉拒绝语对比研究33 从人格特质理论探析简爱的个人特质34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35 不同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其翻译36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37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38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39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40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不称职母亲41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42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43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44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45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46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47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48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49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50 英语习语汉译的策略探讨51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52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53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54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55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56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57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58 后殖民主义视阈下的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59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60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61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62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63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64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6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US Courtesy6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67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68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69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70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71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72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73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74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75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76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77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论冠名广告的营销策略78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79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80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81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82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83 从目的论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84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85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86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87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88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89 浅析中英恭维语90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91 浅析英语外加状语的语用功能92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93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94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95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96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97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98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99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100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101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02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103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104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105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106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人物情感分析107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108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109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110 Joy Luck Club:Chinese Tradition under American Appreciation111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12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113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114 论中国特色时政新词的英译115 论二十世纪后期西方服饰发展116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17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118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119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120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121 扬•马特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象征主义122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123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12412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产品说明书的翻译126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127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128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129 谈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130 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1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132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133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134 揭开马丁伊登死亡之谜135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136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137 浅谈英语中歧义138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139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40 基于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思想渊源141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42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143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144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145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146 亨利•詹姆斯的《金碗》中的婚姻观147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148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49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50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151 论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152 盖斯凯尔夫人工业小说研究1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55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156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157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158 《荒原》隐喻探析159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60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161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62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163 An Analysis of Daphne du Maurier’s Female Identity Anxiety Reflected in Rebecca 164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165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166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16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168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169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1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172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173 On Sentenc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in C-E Literature Translation174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175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76 On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177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78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179 大学生通过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180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181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182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183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184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185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186 美国梦——《嘉莉妹妹》主题探析187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88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9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19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191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192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193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194195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96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197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198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199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200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逃脱不了的命运——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中人物的悲剧性

逃脱不了的命运——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中人物的悲剧性

逃脱不了的命运——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中人物的
悲剧性
杨梅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07(000)037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享有盛誉、影响深远的现代作家,他在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群社会畸人的悲剧命运.本文以其中的一篇小说《母亲》为范本,阐述了造成畸人悲剧的两大主要因素:社会环境及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
【总页数】2页(P127-128)
【作者】杨梅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时代与命运的悲怆——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鸡蛋》解读
2.试析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3.时代与命运的悲怆——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鸡蛋》解读
4.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鸡蛋》中"父亲"的悲剧命运
5.无力的挣扎,扭曲的灵魂--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蛋》中的畸形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中之死读书报告

林中之死读书报告

林中之死读书报告《林中之死》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简要讲述了一名女子从少女时起到结婚之后所遭遇的一系列不幸,以及最后死于林中的悲惨结局,整部小说充满了象征意味及悲剧色彩。

小说揭示的第一重悲剧是社会重压下女性外在美所受到的压抑与摧残。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老妇人”称呼主人公,但事实上,主人公在故事发生时的年龄还不到四十岁,她的“老”是仅就外在形象做出的评价。

这种提前衰老是由巨大的生活压力和过度操劳产生的,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处于最底层,而地位在她之上的丈夫和儿子却长年处于堕落的生活状态,她在不得已的境况下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责任,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下,她作为女性的外在美逐渐流失,最终导致未老先衰的结果。

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挣出赔偿项链的钱,不得不投身于繁重的劳动中,在艰难的积攒过程中外貌变得衰老,这与《林中之死》“老妇人”衰老的直接原因相似,然而究其根本,马蒂尔德的衰老与她的爱慕虚荣不无关系,而“老妇人”却并没有明显的自身过错,相比较而言,这种无过而遭受苦难的境遇更具悲剧意味。

在“老妇人”在林中死去之后,人们看到她的尸体纤细、洁白,“像一个少女迷人的身体”,这段描写无疑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她在生前受到压抑而消失的女性外在美却在死后得以展示,生命于她而言似乎成了束缚美的枷锁,这时候死亡反倒成全了她,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在那种畸形的社会环境下,像“老妇人”这样的弱势女性群体生活与生命的绝望、无助,将悲剧色彩贯彻到对人生命本身讨论的层面。

小说揭示的第二重悲剧是男权思想下女性天然欲望与权利意识的捆缚。

《林中之死》的故事发生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女主人公少女时期是一户经营农场的德国家庭的养女,身份低微,被迫与农场主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她对农场主产生了深度的恐惧,之后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对施害者的行为进行掩饰,因此当农场女主人与她后来的丈夫杰克问起她时,她并没有吐露自己遭受侵害的真情。

[试论,汪曾祺,小说,其他论文文档]试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

[试论,汪曾祺,小说,其他论文文档]试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

试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摘要】汪曾祺笔下的小人物善良、谨慎、与世无争、自足自乐,虽然也有悲哀,但是这些悲哀和悲伤是读者所感受到的,而那些小人物却是很平静坦然的接受了。

在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我们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奋斗,也没有看到悲壮的反抗和斗争,有的只是沉默、平凡和与世无争。

这些并没有给读者的心灵上以强烈的情感震动和深刻的思考,只是让人读后感到伤感。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小人物;悲剧内涵汪曾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独具特色的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著有《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等多篇小说。

我们综观汪曾祺的全部小说,对故乡及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生活的描绘,是其创作的主要部分也是其成就最大的部分。

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是通过对故乡的小人物的描写,来展现故乡民俗风情的融洽和美丽的,但是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运是很悲哀的,充满了悲剧色彩。

汪曾祺自己也曾说过:“我自己觉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情感是忧伤的,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快乐,比如《受戒》、《大淖记事》;一部分作品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化出一种带有苦味的嘲谑,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

在有些作品里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较复杂”[1]。

如《岁寒三友》中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徙》中的高北溟,《八千岁》中的米店老板“八千岁”,以及《陈小手》中的妇科医生陈小手等人。

他们都是勤劳于本、无取于他人的小人物。

他们的愿望也十分平常、无一丝非分之想。

王瘦吾虽然想发财,其动机只不过是想让女儿穿上雨鞋、儿子穿上球鞋,以让他们跟上学校里的大众水准;高北溟只不过是想保住一个教职,以求积累点来实现自己的两个愿望;“八千岁” 似乎想拒绝各种人际关系,通过自己一家人勤勤俭俭、本本份份,来发家致富,但是当“八舅太爷”一出现,“八千岁”勤俭致富的的美梦也随之破灭;陈小手是一位医术精湛、救人于危险之中的男性妇科医生,他救活了团长的妻儿,却命丧观念封建落后的团长枪下,让人一阵痛心。

时代与命运的悲怆

时代与命运的悲怆

时代与命运的悲怆作者:余茜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7年第05期【摘要】《鸡蛋》被誉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佳作。

本文从美国梦的欺骗性,工业化的冲击,人性的弱点来解读小说,认为父亲的悲剧是时代与命运的悲怆交响。

【关键词】畸人;美国梦;工业化;人性的弱点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作家。

作家出生在美国中部俄亥俄州的卡姆登小镇,经历了美国从农业、手工业时代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变化,其作品大多以小镇生活为背景,讲述小镇中普通阶层的故事。

有学者这样评论他的作品:见证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其时美国社会正从战前的农业化过渡到工业化时代,表现了一个特定地域。

作家擅长描绘美国中西部小镇的风土人情,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畸形人物形象。

1921年,作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及其它》(The Triumph of the Egg and Other Stories),大获成功。

其中的《鸡蛋》被认为是有关畸人形象的最佳作品。

一小说以《鸡蛋》命名,寓意这一家的两次悲剧都与鸡蛋有关。

父亲原本是个质朴快乐的农民,没有任何想出人头地的念头。

这种生活本可以继续,可就在父亲35岁那年娶了“我”母亲之后,生活发生了变化。

第二年春天,“我”出生之后,父母开始变得雄心勃勃,希望通过经商发财。

父亲在母亲的提议下,辞工卖房,白手起家办起了养鸡场。

十年幸劳,换来的是父亲过早的谢顶和白发,以及鸡场的破产。

不甘心失败的父亲,举家迁到镇里,在铁路对面开餐馆。

但生意冷清,门可罗雀。

为了发财,或说受美国梦的诱惑,他变得近乎偏执疯狂。

为方便顾客,他和母亲轮流休息以确保24小时营业。

为吸引顾客,他煞费苦心地表演与鸡蛋有关的把戏,甚至想靠展出畸形鸡来致富。

但顾客看着这些模样怪异的鸡,或不以为然,或厌恶不已,或拔腿就跑。

当父亲极力想挽留的一位重要客人也被他吓跑后,父亲的梦想破灭了,他气得恨不得把所有的鸡蛋都摔碎,但最后又轻轻放下,扑在母亲怀里大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 “人不 可 貌 相”, 或 许 在 “父 亲” 其 貌 不 扬 的外表下,隐藏 着 他 的 一 番 雄 心 壮 志 呢? “父 亲 ” “对他所处的地位是相当满意的”,他完全 “没有要 在这个世道上向 上 爬 的 念 头”。 即 便 还 是 一 个 农 场 雇工,所拥有的不过是 一 匹 马 的 时 候, “父 亲” 未 曾有过 “向上爬的念头”——— “父亲” 是一个满足
杨静
(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01632)
摘 要:《鸡蛋》 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讲述了 “父亲” 两次奋 斗却都惨遭失败的悲惨命运。从小人物角度入手,探讨了 “父亲” 的小人物典型性,从 “父亲” 小人物性格、西西弗斯神话与存在主义对 小 人 物 命 运 的 影 射 ,剖 析 了 “父 亲” 这 一 小 人 物 悲 剧 命运的必然性。希望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篇优秀的短片小说。 关键词:小人物;悲剧命运;存在主义;西西弗斯神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 (2010)06-0736-04
— 738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9卷 (第6期)2010年
巨 石 向 上 爬 , 结 果 ——— 巨 石 还 是 和 上 次 一 样 , 滚 回 了山底。
“父亲” 两次期望通 过 勤 奋 的 工 作 和 努 力 奋 斗 创业,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他自己反思屡遭失败的 原因是自己 “不 够 开 朗”, 没 能 以 乐 观 进 取 的 态 度 对待生活。但从希腊古老的神话中,从西西弗斯的 身上我们看到了 “父亲” 这种无力抵抗的小人物的 命运。当面对命运,不论是西西弗斯还是父亲都根 本是无足轻重的, “父 亲” 的 两 次 奋 斗 经 历 简 直 就 是西西弗斯无效无望劳动的副本。从西西弗斯神话 中,我们看到了小人物命运与西西弗斯命运的相同 之处,都是一样的无助、无效与无望,这也便注定 了 “父亲” 的奋斗注定会失败,注定只是重复这种 推石的劳动,注定拥有悲剧命运。从古老的希腊神 话人物西西弗斯身上,我们看到了 “父亲” 这一小 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父亲” 没 有 极 为 “重 要” 的 工 作, 不 过 是 一 个农场雇工;没有太多的财产,顶多就是那匹马; 仅有的生活爱好,大概就是每个周末到镇上的酒吧 里与朋友一起喝两杯啤酒。文章开头这段简洁却十 分生动的描述告诉我们:父亲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 中典型的 “小人物”。
罗丹说过: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 心中的感情,体 形 表 现 他 内 在 的 精 神。[3]人 的 外 在 特征常常会显露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特征。那 “父 亲” 的形象如何呢?在 年 轻 的 时 候, “我 父 亲 头 上 还有两小片头发,正 好 长 在 耳 朵 的 上 方”; 但 经 营 了这十年惨淡的养鸡 场 后, “父 亲” 已 然 “成 了 秃 顶”, “人 也 有 点 发 福 了 ”, 而 且 “变 得 沉 默 寡 言, 变得沮丧了”。显然,“父亲” 并没有被意图塑造为 一个潇洒、胸有成竹的成功者形象,而就是一个外 表普普通通的中年男人。因此,从 “父亲” 并不出 众的外表中,我们可以 看 出, “父 亲” 是 一 个 普 通 的小人物。
The Inevitability of Small Potatoes'Tragic Fate———Analysis of" Father's" Tragic Fate in Sherwood Anderson's The Egg
YANG Jing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China) Abstract:The Egg is one of the best short fictions of Sherwood Anderson.It talks about" father's" two failed experiences of establishing his own business.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small potatoes" ,tries to analyze the inevitability of" father's" tragic fate with some ideas of ex- istentialism,so that it can provide a different view to understand this great fiction. Key words:Small potatoes;Tragic fate;Existentialism;The Myth of Sisyphus
舍伍德·安德森 (1876~1941) 在美国现代文 学史中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或许他称不上美国 文坛中一流的文学大师,但他却被福克纳奉为 “我 们这一代作家之父”,[1]被马尔科姆·考利誉为 “作 家的作家,是他那一代讲故事者中对后一代的风格 和视野都造成影响的唯一一位”。[1]他曾深刻地 影 响 过海明威和福克纳两位大师,曾从他那里获得或启 发和灵感的作家还有斯坦贝克、卡森·麦卡利锡以 及弗兰尼·奥康纳等等。安德森对美国现代小说做 出了开创性 的 贡 献, 是 一 大 批 美 国 现 代 小 说 “巨 匠” 的 “导师”。
三 、 “父亲” 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上面 我 们 已 经 讨 论 了 一 些 “父 亲 ” 的 内 在 性 格,他是一个容易满足、没有太大进取心的人,是 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的种种小人物性格也加剧了 他的悲剧命运。
首先, “父 亲” 是 消 极 态 度 和 投 机 心 理 的 受 害 者。乐观通常是伟人以及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优秀 品质。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失败、挫折是无可避 免的,就像 《鸡蛋》 中提到的华盛顿、林肯、加菲 尔德,他们 的 成 功 背 后 也 有 着 无 数 次 的 失 败 与 挫 折,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抱着乐观 的精神态度,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从头来过,才成 就了他们一 个 个 令 人 赞 颂 的 伟 业 与 传 奇。 那 “父 亲” 呢?第一次奋斗失败,他就是已经 “变得沉默 寡言,变得 沮 丧 了”。 抱 着 这 种 消 极 的 态 度, 怎 么 可能 取 得 奋 斗 的 成 功? 相 反, 它 只 是 助 长 了 “父 亲”的投机心理。在养鸡场里瘟疫、死亡不断的情 况下, “父 亲” 不 是 着 力 于 寻 找 治 疗 方 法, 却 对 “grotesque chicken”———那 些 孵 化 出 来 的 怀 胎 鸡 极为着迷:
一、“父亲” ———一个典型的小人物
文学的功用性决定了小人物在文学艺术中存在 的必要性。小人物通常指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中下 层、过着极为平常生活的劳动者。他们每天早起, 上班,下班, 回 家, 到 了 周 末, 约 几 个 朋 友 吃 吃 饭,聊聊天,重复着这种简单而平实的生活。他们 可能是一个小职员,一个小官员,或者一个勤劳的 农民。《鸡蛋》 中的 “父亲” 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二 、西 西 弗 斯 神 话 ——— 古 老 神 话 的 启 示
阿尔贝· 加 缪 (1913~1960), 法 国 著 名 的 哲 学家和存在主义学者,曾在他的作品中向人们讲述 了 那 个 十 分 有 趣 的 希 腊 神 话 ——— 西 西 弗 斯 神 话 。 西 西弗斯因为得罪了河神和死神,众神惩罚他把一块 巨石推上山顶,由于自身的重量,巨石很快又滚落 下来,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在神看来,再也没有 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西西 弗斯是一个凡夫俗子,完全没有能力反抗众神,只 能重复着推石这一劳动,无法解脱,只能接受他的 悲剧命运。
如果说第一次的经历是由于运气不佳,那么第 二次小饭馆的经营取得成功了吗?答案恐怕依旧。 “在皮 科 尔 维 尔, 父 亲 和 母 亲 像 往 常 那 样 努 力 干 活 ”, 甚 至 24 小 时 营 业 , 但 小 饭 馆 的 生 意 不 过 平 平 淡淡。 “父 亲” 又 决 心 殷 勤 接 待 客 人, 表 演 小 把 戏 讨他们欢心,反而弄巧成拙招来了客人的嘲笑,愤 怒、失态将 “父亲” 一步步逼近了崩溃的边缘。如 西西弗斯的又一次上山, “父 亲” 和 “母 亲” 怀 着 对生活的希望,又一次尝试着推动他们期许的奋斗
收 稿 日 期 :2010-09-10 作者简介:杨静 (1986-),女 (汉),山西太原人,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
杨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 《鸡蛋·安德森这篇小说的研究中,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它 的 象 征 意 义、 “美 国 梦” 的 破 灭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人性的扭曲,本文则尝 试从小人 物 的 角 度 和 存 在 主 义 的 一 些 观 点 来 分 析 “父亲” 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安德森出生于美国南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 迫于生计,他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正是这些工 作,为他接 触 生 活 在 社 会 底 层 的 小 人 物 提 供 了 机 会,也为日后奠定他文学盛誉的小说 《俄亥俄温斯 堡》 以及短篇小说集 《鸡 蛋 的 胜 利》 积 累 了 素 材。 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孤独而愤懑的小人
DOI:10.13842/ki.issn1671-816x.2010.06.011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9卷 (第6期) 001359
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Vol.9 2010
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 《鸡蛋》中 “父亲”的悲剧命运
“我相 信 父 亲 天 生 就 是 一 个 快 活、 和 善 的 人。 他当过农场雇工,为俄亥俄州比德维尔镇附近一个 名为托马斯·巴特沃斯的人干活,一直干到三十四 岁。那时他自己有一匹马。星期六晚上,他总要骑 着它到镇上去,跟旁的雇工们一起聊上几个小时。 在镇上,他总泡在本·黑兹酒吧间里,喝上几杯啤 酒 …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