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归园田居
30诗四首归园田居

拓展阅读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 “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 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展翅北飞的“归雁” 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 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 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 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 字轻轻带过。作者以“蓬” “雁”自比,暗 写内心郁愤。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 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过了居延,感觉就像“征蓬”一样, 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 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 “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 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 “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 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 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长 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 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 黄河杳无尽头。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简单赏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归园田居》其余四首及解析

《归园田居》其余四首及解析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
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
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
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
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
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
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
⑤丘垄:坟墓。
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⑦焉:何。
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
异朝市:市朝变迁。
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
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过滤。
滤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
多人聚合欢饮称局。
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1/ 1。
归园田居陶渊明原文

归园田居陶渊明原文归园田居陶渊明原文《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六首。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下面是归园田居陶渊明原文,请参考!归园田居陶渊明原文1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篇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魏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赏析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13 诗四首《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1.新课导入师问:同学们在大鹏学习已经将近两个月,大家喜不喜欢这里呢?如果让大家不回市区,你们愿不愿意呢?2.作者及背景⑴作者介绍略⑵背景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
作者正是一朴素平淡的语言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3.诗文解析怎样理解《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确:在这两句诗里,作者以“鸟”、“鱼”自比,形象生动。
自己置身于官场,正好比鸟雀被羁于樊笼,游鱼被困于深池。
作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却因出于儒家的用世思想和“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处境去入俗求仕。
出仕后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的森严和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者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去随波逐流,这样就不能不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痛苦之中。
他把官场比做“尘网”,比做“樊笼”,正表露了他对官场深深的厌恶之情。
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顺乎人的天性,恢复人的天性,使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两句话虽则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丰,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
归园田居四首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
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
理荒秽:即除杂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
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
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
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
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
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
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人教版初二语文《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行到水穷处。
——《终南别业》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 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 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 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评朝 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 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 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秘之 笔描画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 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废情绪,但不满于社会 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 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著有《 简斋集》。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 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 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 之难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 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善于书 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 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产生 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 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 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 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 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陶渊明 归园田居_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所作的归园田居
陶渊明归园田居_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所作的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诗一共有五首,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形象的描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及感悟,抒发了诗人远离仕途重返家园的愉悦心情和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
陶渊明《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生活、理想的逐步呈现。
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首先表明辞官归隐的庆幸和喜悦之情,抒发诗人解脱了官场的压抑,重获新生的惬意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第二首“野外罕人事……零落同草莽”:描写诗人进入归隐生活后的日常生活和心境。
相较于黑暗的官场,更喜欢现在朴质、没有心机的生活。
第三首“种豆南山下……但使愿无违”:描写诗人亲身耕种劳作的情景。
短短的八句词,表达了诗人反传统观念、破陈旧思想的精神。
第四首“久去山泽游……终当归空无”:描写诗人外出漫游,偶遇之事。
由此事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对尘世的感悟。
这首诗与前三首诗相呼应,总结了陶渊明当下的心境。
第五首“怅恨独策还……已复至天旭”:描写诗人劳作归来的心情变化,由怅恨到欢欣,隐喻陶渊明从宦官生涯到隐居生活的历程。
归园田居陶渊明从这组诗中,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陶渊明对自由田园生活的炽爱、对劳动者自食其力的尊敬。
相比之下,隐含着对宦官生涯腐败浑浊的厌恶之情,体现了陶渊明宁愿忍受田园的辛劳也不愿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及保持洁身自好的毅力。
《归园田居》集体展现了陶渊明追求悠闲自在、崇尚清贫、安逸知足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的追求陶渊明的追求是实现理想抱负,追求和谐社会及追求自我。
陶渊明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有不同的追求,这一个个追求是彼此递进、彼此联系的,它们是陶渊明的思想进阶、成熟表现及对生活的要求。
陶渊明的追求图片早期,陶渊明为了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宏伟之志,沉入宦官生活十余载。
在1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上,陶渊明担任了不少的官职,期望能做出一番成就。
无奈官场昏暗、风气不正,与陶渊明的志向和人格相悖。
辗转沉浮,多次又辞又归,使陶渊明身心疲惫,失望之极。
第30课《诗四首》之归园田居教案(鲁教版初一下)
第30课《诗四首》之归园田居教案(鲁教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观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观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乐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现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寂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举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讲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举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咨询:〝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那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摸索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朗读课文,查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咨询题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咨询:〝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咨询:什么缘故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如何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后悔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后悔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然而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楚。
⑵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咨询: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然而,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如此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诗四首》篇目
归园田居(其三)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 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 叙述其事,恰当地表现了自己 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 自己的“白头”相互映衬,且暗 喻政治局势之严峻。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 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 自我写照。
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 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 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 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 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 简斋集》。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
早晨
治理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道窄 沾湿
杂草 丛生
顶着 月亮
扛着 锄头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要不违背我的意愿就行了。
只要
不违反自 己的意愿
《归园田居》问题研讨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 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 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