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ppt课件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9/10
专题整合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1
限时规范训练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
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
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
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5
限时规范训练
考查角度: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的角度思考问题
【示范4】
材料

(2010·浙江文综,3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2021/9/10
专题整合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4
限时规范训练
考查角度: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作用的角度思考问题

【示范3】 (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
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
行业
机器 矿冶业

A.2 数量(家B.) 31 72 C.373
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
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2021/9/10
专题整合
(民国二12
限时规范训练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 答案 略。 提示:要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和 工业文明的传播论证。注意题目的要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课件)
B
6.[2022·随州模拟]下图主要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 )A.交通设施改善发展B.通信产业迅速发展C.知识经济提高效率D.休闲娱乐成为时尚
B
1.[2022·重庆]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信件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
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用哪些方式与亲友联系?
上网
通信方式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材料研读
结合右表,搜集材料,说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A
2.[原创题]下表是2020年发布的近十年民生科技代表成果统计(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技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B.科学研发可以消除安全问题C.科技发展引发自然环境问题 D.我国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A
卫生健康
公共安全
防灾减灾
◆制定并推广了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150余项疾病的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防控策略
日常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上面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工 业曲折发展的状况。你认为在三座“大山”的压 力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曲折发展的呢? 会呈现怎样的特点?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 知道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和影响。 2. 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和特
征,初步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 3. 知道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
山,刺状元成激才路 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③表现: 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 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 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相关史事: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 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 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 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 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 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 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 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再次受挫
①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②原因:
状元成才路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 力卷土重来,状元成民才路 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内因: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 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 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③表现: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
3.变化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 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 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 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 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 低的民众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 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20社会生活的变化

20社会生活的变化

现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商务印书 馆
香港和台湾的商务印书馆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
改称呼 易服饰
政治气候的变化与移风易俗。
革命军在街 头剪辫子
青年时代 的孙中山
剪发后的 孙中山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 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嗣后 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 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批评。“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 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 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并出刊 《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 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 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上海沦陷时,曾 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成 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服饰及其 他
西服、中山装、高 长袍、马褂、旗装 领服装、照相、电 影的传入和流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变化? (2)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什么要颁布法 令革除 “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 称呼?
参考答案:
(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 发生了很大变化。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 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 (3)因为清朝官场“大人”“老爷” 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这是 与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是相违背 的。
照相技术何时传入中国
银版照相之术自从1837年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 就从西洋传入中国。 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 蒂耶1846年带进中国的。清人周寿昌的《思益堂日札》记 载:道光丙午年,他旅居广州,见到取影器的记述。因此 有人推断:道光丙午年是公元1846年,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的第四年。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人日渐增多。 “周寿昌看到的这架照相机就是进入广州的西方人带进来 的。”所以,至迟1846年照相机已经传入中国。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

中式酒
中式婚礼
西式婚礼
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 的趋向。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 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 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 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 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 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总体上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从行业上: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重工业基础薄弱。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 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 多元发展的特征。
本课小结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 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 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 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 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C 的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推动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图,找一找上面有那些交通工具?
人力车、马车、自行车、汽车、电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 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 作用。(6分)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 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 输等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 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 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 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 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③政府 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 洋务运动的推动; 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 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 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 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 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康熙年 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第二小问,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的政治、经 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等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近代中国经济 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运动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 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 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 年间,中国的股份 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 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 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 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 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 (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 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 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 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 中国现代化》)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A.服装的演变说明制衣技术在不断进步 B.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服装主要是因为审美意识的不同 C.服装是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 D.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
3.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 ,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 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 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D)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哪些重大 发展。
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 破;开启了“高铁时代”。
材料二 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 千米,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千米,位居世 界第一。交通运输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 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 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
2.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 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 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材料一、二中如此成就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粮 食供求矛盾突出,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稳 定粮价,出现了国家、省、市(县)级粮票。 ……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 地区先后废除粮票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票证。从1993年起, 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 ——摘编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