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和粪肠球菌致下肢伤口感染 1
猪的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猪的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概述仔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是初生仔猪(3日龄以内)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
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
其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和坏死;发病快,病程短,致死率高。
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此猪病首先由英国报道,以后在美国、丹麦、美国、荷兰、新西兰、前苏联和日本等国陆续报道了本病。
我国于1964年首次从患红痢仔猪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据调查,我国近20个省、市有本病发生。
我国已研制出仔猪红痢灭活疫苗用于预防,基本上控制了本病的危害。
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也称魏氏梭菌(C1.Welchii)。
此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梭菌属中较长的大杆菌,长4~8µm,宽1~1.5µm,菌体短粗,两端钝圆,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本菌能形成芽孢,芽孢大于菌体的宽度,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呈椭圆形,似梭状,故名梭菌。
本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本菌为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菌落周围有明显的透明β溶血环,其外围有不完全溶血区。
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h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在葡萄糖鲜血琼脂表面厌氧培养生长的菌落,在25℃以上温度时,菌落与空气接触后可变成绿色,是其特征。
本菌能发酵葡萄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果糖,产酸产气。
不发酵水杨素、卫芽醇、甘醇、鼠李糖。
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H2S阳性,MR和VP试验阴性。
石蕊牛乳培养基的“爆裂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使乳凝块变成多孔海绵状,甚至冲成数段或将试管棉塞冲出管外。
本菌能产生强烈的致死性毒素。
牛魏氏梭菌病发生原因探析与防治措施

白小英 王雪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29300 杨凤梅/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畜牧工作站 029300摘 要:近些年来,由于养牛规模,养殖方式改变,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疫病防控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防控不力,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饲养过程中,由于舍饲,密度过大、卫生条件不好、日粮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为病原微生物繁殖传播创造条件和诱因,牛魏氏梭菌病是牛常发的一种疫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发病快,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因此,牛魏氏梭菌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魏氏梭,希望对养牛业提供有关帮助。
产气荚膜杆菌;发病原因;由于养牛业规模不断扩大,由原始散养模式向集约舍饲模式转变,饲养过程中也随之出现很多问题,如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差、日粮饲喂不合理、饲喂方式不科学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魏氏梭菌病就是其中较高发的一种疾病。
魏氏梭菌病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正常情况下,土壤、污水、饲料、粪便及肠道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病原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
引起发病一是外源性感染,通过消化系统或接触感染。
二是牛体免疫力下降或胃肠环境特别是胃肠酸度发生明显改变时引起自体感染。
体内病原菌大量繁殖后,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牛发病急剧死亡。
此类病多感染青壮年牛,常呈急性经过,来不及用药治疗即死亡。
少数有临床经过的慢性病牛,可用10%~25%葡萄糖、维生素C、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液等静脉注射,樟脑磺酸钠、硫酸镁等肌肉注射,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加强对病牛护理。
对其他同群健康牛可采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嘧啶等药物进行肌肉注射,实施预防性治疗。
也可将土霉素粉、氟苯尼考粉等加入水中饮服或饲料里喂服,起到预防作用。
另外,要及时找出发病原因,采取消毒、隔离病牛、紧急免疫注射、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性措施,进一步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牛魏氏梭菌病发病原因分析1.1 外源性感染因素 由于圈舍环境卫生不好,粪便、污水、垫草等长期得不到清理,大量病原菌污染饲草、饲料、饮水等造成感染;初春秋末,放牧场地低洼潮湿,土壤中存在病原菌,家畜采食污染牧草、水源而引起感染。
浅析牛产气荚膜梭菌病

2015年第2期(总第217期) 文献综述59浅析牛产气荚膜梭菌病柳美玲① 王爱华② 陈凤梅① 刘英龙① 马爱霞①(①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71 ②山东邦基集团饲料有限公司)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5)02-0059-03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对中国养牛业的危害巨大,其流行型别和致病特点较以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制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
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产气荚膜梭菌病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条件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该菌导致的动物猝死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各类家畜均有发病,尤以牛的发病最多,此病的发生可给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产气荚膜梭菌能使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牛(包括黄牛、奶牛、水牛等)发病,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引起的黄牛死亡率高达95%以上,奶牛为50%~100%,牦牛为14.3%~100%。
在我国产气荚膜梭菌病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发生以犊牛发病为主90年代以来,该病日趋严重,牛的发病数量急速增多,发病地区也不断扩大,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严重危害中国畜牧业的发展。
1 病原学产气荚膜梭状芽抱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属于芽抱杆菌科,梭状芽抱杆菌属,魏氏梭菌种,是由英国人Welchii 和Nuttad(1892年)首先从一个腐败人尸体产生气泡的血管中分离得到,并以Welchii 的姓命名为魏氏梭菌,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称之为产气荚膜梭菌。
该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和粪便,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羊梭菌性疾病

羊快疫及羊猝击混合感染: 羊快疫及羊猝击混合感染: 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 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 采食停止; (1)采食停止; 神经症状: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 (2)神经症状: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 行走时后躯摇摆,磨牙、不安; 行走时后躯摇摆,磨牙、不安; 腹痛、流泪、呼吸迫促; (3)腹痛、流泪、呼吸迫促; 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 (4)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 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 (5)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四肢 作游泳状,迅速死亡,病程2 6h。 作游泳状,迅速死亡,病程2-6h。
病变
(1)回肠的某些区段呈急性出血性炎症变 化; 心包积液; (2)心包积液; 肺脏出血和水肿; (3)肺脏出血和水肿; 肾软化。 (4)肾软化。
诊断
临床结合实验室 病原分离、检查肠毒素、 病原分离、检查肠毒素、血糖和血尿
防制
(1)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应及时转移牧场。 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应及时转移牧场。 免疫接种: (2)免疫接种: 三联苗: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 ①三联苗: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 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②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 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 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 (1)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 里急后重的表现; 里急后重的表现; 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 (2)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 病程一般为1d左右,100%死亡 1d左右 死亡; (3)病程一般为1d左右,100%死亡; 胃黏膜出血,溃疡。 (4)胃黏膜出血,溃疡。
• 羊猝击: 羊猝击: 主发于成年绵羊, 主发于成年绵羊,1-2岁绵羊发病较多。 岁绵羊发病较多。 常呈地方流行,经消化道感染。 常呈地方流行,经消化道感染。 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 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
猪魏氏梭菌病的对症施治

猪魏氏梭菌病的对症施治作者:刘国信杨果平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10期猪魏氏梭菌病又叫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其以发病急、病程短、腹胀为主要特征,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日常消毒,定期预防保健,发病后及时作出确诊,并紧急对症施治,可大大降低发病死亡率。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猪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能产生芽胞,并能形成特殊荚膜的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粪便以及人畜胃肠道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菌至少可以产生15 种以上的毒素,能对人和多种动物致病。
在感染动物中以猪最为常见,常呈区域性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秋冬气候骤然变化、阴雨潮湿条件下更易流行。
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圈舍通风不良、消毒卫生欠佳,天气骤然变化以及接种、分群、出栏、驱赶等各种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一般仔猪和种猪发生率高于育肥猪,1 ~ 3 日龄仔猪最易感,常整窝发病,病死率极高,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易感性降低。
种猪和育肥猪多呈零星散发,成年猪多发于90 ~ 180日龄,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先兆症状不明显而突然死亡的病例;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兴起,在怀孕母猪、育肥猪群中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一旦发病短期内不易清除。
(二)临床症状本病发生多呈急性经过,特征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口流涎水,鼻喷泡沫,呼吸急促,腹部迅速臌胀,猪腹痛难忍而不停起卧,摇头摆尾,剧烈抖动;全身皮肤苍白,四肢末梢及耳尖发绀,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病程一般2 ~ 3 h。
如发病于晚间,晚上喂食时会把料吃得干干净净,但早晨却见死在栏里,尸体僵硬,腹部臌气,口鼻流有白沫。
部分病例发病较慢,起初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甚至废绝,体温一般正常,大便有秘结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腹部逐渐胀大,患猪出现呼吸困难,并排带有酸臭味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肛门及尾部常有污染粪便,猪只一直呆立,不愿躺下,如果不予合理治疗,一般经12 ~ 24 h 后死亡。
气性坏疽,气性坏疽的症状,气性坏疽治疗【专业知识】

气性坏疽,气性坏疽的症状,气性坏疽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气性坏疽 (梭菌性肌坏死)由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严重感染,以肌坏死和全身毒性为特点,起病急,进展快。
主要致病菌为产气荚膜梭菌(80%左右)。
其他尚有败毒梭菌、诺维梭菌、溶组织梭菌、双酶梭菌和谲诈梭菌等。
可合并一种以上梭菌或其他细菌感染。
感染的病菌多来自土壤,内源性者多来自肠道或胆道。
梭菌产生的外毒素至少达12种,7种毒素经腹膜注射小鼠后可致其死亡。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梭菌为革兰阳性、产芽孢的厌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多数有鞭毛,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的肠道巾,多数为腐物寄生菌,少数为致病菌。
在每克肥沃的土壤中至少含103个梭菌;在人粪中含菌量可达109~1010个/g;而正常皮肤、口腔和女性生殖道则较少。
最常见的分离菌种为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Cp),常与多种梭菌并存。
人体必须存在特殊情况促使梭菌生长繁殖、产毒素,才能引起发病,单纯伤口或体表有细菌存在并无重要意义。
梭菌感染大多由Cp引起,偶尔诺维梭菌(C.novyi)或水肿梭菌(C.oedematiens)、败毒梭菌(C.septicum)、肖氏梭菌(C.chaovoei)、双酶梭菌(C.bifermentans)、溶组织梭菌(C.histolyticum)、谲诈梭菌(C.fallax)也可致病。
梭菌感染病情轻重不一,梭菌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过程包括败血症、不同解剖部位的局灶性感染和组织毒性征群。
最常见的组织毒性梭菌为Cp,其致病性系由其产生的外毒素所引起,根据其所产生的四种主要致死毒素alpha;、beta;、epsilon;和iota;(iota)的活力而分成A,B,C,D,E五型,五个型均可使动物致病。
使人致病的主要是A 型和C型,alpha;毒素是Cp最重要的致病因子。
二、发病机制诱使梭菌侵入肌肉产生毒素的主要原因为缺氧和组织氧化-还原电势(Eh)的降低。
气 性 坏 疽

6.诊断
三个重要依据 :
1.临床表现: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 不寻常的疼痛,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 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 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
2.伤口分泌物检查: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 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
3.X线检查 :伤口肌群间有气体。
主要病原菌:产气荚膜杆菌
特点:
厌氧、无动力、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粗 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两段钝圆,芽孢 大,卵圆形,位于次端,在机体内可形成荚 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可引起厌氧性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 中毒 ;
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 ,此菌具有芽 胞,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
血和坏死作用
+
坏死作用
-
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
坏死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 -
溶血素
-
溶血素,细胞毒素
±
胶原酶、明胶酶、坏死作用 +
蛋白酶
-
毒素分型
B
CDE
++ ++ ---
±+ ++ ++ +-
++ -+-+
-
-
+
+
+
+
+
+
μ (mu) ν (nu) 神经氨酸酶 其它 肠毒素
透明质酸酶 DNA 酶 改变神经节苷脂受体
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
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 异性感染。
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孢杆菌感染分为芽 孢菌性肌坏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 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孢菌性肌坏死,主 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 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
常见致病菌与其药物敏感性介绍

二、G-兼性厌氧杆菌
(一)肠杆菌科 1、埃希氏菌属:大肠埃希氏菌 2、爱德华菌属:迟缓爱德华菌 3、柠檬酸细菌属:弗氏柠檬酸菌 4、沙门氏菌属:伤寒沙门氏菌 5、志贺氏菌属:痢疾志贺氏菌等 6、克雷伯氏菌属:肺炎克雷伯氏菌 7、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 8、哈夫尼亚菌属:蜂房哈夫尼亚菌 9、沙雷氏菌属:粘质沙雷氏菌 10、变形杆菌属:普通、奇异变形杆菌 11、耶尔森氏菌属:小肠结肠、鼠疫耶尔森氏菌 12、欧文氏菌属 13、西地西菌属
(3)胃-胃酸pH 1.8~2.5,细菌通常极少(<103CFU/ml)。 常见菌为耐酸菌种,包括幽门螺杆菌、链
球菌、葡萄球菌、乳酸杆菌和极少量的消化链 球菌、梭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 (4)肠道-菌群组成差异较大。
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肠内容物流动速 度,包括大肠埃希氏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 菌、铜绿假单孢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 产气荚膜梭菌、脆弱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 菌属、梭杆菌属、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念 珠菌。
(二)弧菌科
1、弧 菌 属:霍 乱 弧 菌 2、气单胞菌属:嗜水气 单 胞 菌
豚鼠气 单 胞 菌 3、邻单胞菌属:类志贺邻单胞菌 4、发光杆菌属
三、G-无芽孢厌氧杆菌
(一)拟 杆 菌 属:脆弱拟杆菌 (二)普 雷 沃菌 属:洛氏普雷沃菌 (三)卟啉单胞菌属: (四)梭 杆 菌 属:巨核梭杆菌
坏死梭杆菌
2003
2004
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阴沟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
分泌物主要致病菌
250
200
150
100
50
0
2001
2002
2003
20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这些因素可能是下呼吸道肠球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
肠球菌属有先天固有或后天获得的耐药性,屎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根据本组耐药性的调查,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6.7%和22.2%,对环丙沙星等多种药物耐药。
屎肠球菌对多种药物耐药,其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二者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与文献报道一致4,5。
本组资料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这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鉴于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率增加,今后应加强对肠球菌感染的监测,重视病原学诊断,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汪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2(2):1152119.
2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编委会.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2肺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编委会,1999.3722 374.
3 郭玉芬,甄景慧,张美和,等.北京儿童医院血培养检出菌17年的变迁及耐药性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2):
7502754.
4 瞿介明,龚炜,周春妹,等.肠球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272329.
5 宣天芝,陶风容,李金萍,等.肠球菌耐药现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4):3082309.
产气荚膜梭菌和粪肠球菌致下肢伤口感染1例
安瑞芳,吐洪那义,古力娜,沙拉马义
(伊犁州新华医院,新疆伊犁州835000)
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粪肠球菌;伤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378.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4)0520587201
1 病 例
患者,女,4岁。
主诉车板砸伤左下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1月余,于2003年3月4日入院。
自诉1月前不慎被车箱板砸伤左下肢,急到当地诊所清创包扎,用夹板固定制动,经换药发现夹板处皮肤坏死,急诊来我院治疗。
检查:左下肢疼痛,表面可见3处3c m×5c m大小创面,表面有黑痂,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有异味,周围有坏死组织,无出血,并见胫骨外露,左下肢后侧有大片创面均发黑无渗出,下肢活动受限,搬动时疼痛加剧,经治疗效果欠佳,于4月1日取脓液培养出产气荚膜梭菌和粪肠球菌。
4月10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
5月12日脓液培养长出产气荚膜梭菌和金黄气葡萄球菌。
2 细菌学鉴定
2.1 培养特性 取脓性渗出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检出G+杆菌和G+球菌。
2.2 生化反应特性 G+杆菌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甘露醇等均呈阴性,3d后再次涂片染色镜检,菌体呈现典型的梭状形态,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生化特性。
G+球菌触酶(-)、七叶苷、胆汁七叶苷、6.5%N aC l、精氨
收稿日期:2003209208酸、山梨醇、甘露醇均阴性,棉子糖(-)。
120Λg 片庆大霉素耐药,符合粪肠球菌生化特性。
2.3 药敏实验 产气荚膜梭菌对多西环素、头孢哌酮、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特别敏感。
哌拉西林、阿奇霉素中度敏感。
氨曲南、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耐药。
粪肠球菌除对多西环素敏感外,以上其他抗生素均呈耐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唑林、多西环素敏感,对哌拉西林、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红霉素耐药。
3 讨 论
产气荚膜梭菌在有少量氧的环境中仍可生长迅速。
因此创面伤口脓液培养长出G+有芽胞杆菌时,应注意与枯草杆菌加以区别,防止当污染菌废弃。
该菌动力阴性,平皿放置3 d后再涂片染色菌体呈现非常典型的梭状形态。
而枯草芽胞杆菌则无此种情况,同时枯草芽胞杆菌动力阳性。
该患者前后3次培养长出产气荚膜梭菌、2次粪肠球菌、2次金黄色葡萄球菌。
住院108d,经用头孢唑林、头孢哌酮、青霉素、头孢曲松伤口有些好转,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
笔者认为该患者未及时采样培养以确定感染菌和敏感抗生素,以及培养出复数菌混合感染时,仍未能合理使用抗生素使伤口愈合缓慢、反复脓液培养阳性的根本原因。
・
7
8
5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第14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