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简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特点

简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特点

1.简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特点(至少三个)怒族:怒族民歌的特点是运用隐喻手法,句式简练,语言质朴,与劳动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

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

有一定格律,以琵琶,笛子,葫芦笙伴奏。

《龙潭》反映了怒族人民由狩猎生活转到农耕生活的过程;《猎人调》描绘了怒族人民狩猎时的情景和捕获野兽后的欢乐心情。

《求婚调》、《出嫁》、《逼嫁》、《迎亲调》控诉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歌颂了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

《孤儿歌》反映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哀叹调》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此外还有边舞边唱的《跳舞歌》等。

怒族民歌的形式有叙事歌、山歌、劳动歌、儿歌、哄娃娃调、祭祀歌与悼念歌等等。

特点是结构以单乐句和上、下句式为主,旋律随歌词的长短而变化,反复演唱。

北部民歌大多节奏自由、委婉悠长,具有山歌的特色;南部民歌节拍、节奏较为规整,其中以切分节奏为其主要特征蒙古族: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呼麦: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藏族: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

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

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是中国海南省黎族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充满了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

本文将从其音乐特色、歌曲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艺术特色分析。

从音乐特色来看,《舂米谣》的音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黎族特有的音乐特点。

该作品的旋律简单清晰,节奏鲜明稳定,以其特有的音调和节奏表现出黎族独特的音乐魅力。

在旋律上,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采用了大量的模唱和层唱,以及类似拉丁语言的反复韵律,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韵味。

在和声处理上,《舂米谣》由男、女两部分组成,男声浑厚低沉,女声柔美清澈,二者相互呼应,交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和谐美感。

从歌曲内容来看,《舂米谣》描述的是黎族人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歌词情真意切,充满着朴实的乡土气息。

在歌曲内容表现上,《舂米谣》以当地独具的田园风光为主题,歌颂了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及对丰收希望的向往。

歌词内容质朴自然,耐人寻味,通过对大地和土地的歌颂,展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种以劳动场景和朴实情感为主题的歌词内容,是黎族音乐艺术中的典型特征,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从表现形式来看,《舂米谣》的合唱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合唱形式的双声部和声设计,让歌曲在表现力上更为丰富和动感,同时也更具有黎族民族音乐特色。

在演唱时,黎族合唱团以共同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歌曲中所描绘的场景,使得整个演唱过程更具有戏剧性和真实感。

在音乐器乐伴奏方面,《舂米谣》通常采用简单的打击乐和弦乐,并置于歌曲的过程之中,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歌曲的节奏,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舂米谣》作为黎族合唱作品,具有清新自然的音乐特色,朴实真挚的歌词内容以及浓郁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不难发现其独具的民族韵味和生活气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舂米谣》不仅仅是一首民族合唱作品,更是黎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是黎族人民心灵世界和生活情感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长调民歌以其深情悠扬的旋律、优美婉转的音韵以及质朴真挚的情感而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长调民歌起源于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它是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

长调民歌的演唱者多为年迈的老人,他们通常带着浓厚的饱经风霜的味道,用深沉的嗓音和悠扬的旋律,用景物、事物、生活和情感吟唱出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情感。

长调民歌多以草原风光和牧民牧歌为题材,具有深沉的情感和浓烈的生活气息。

长调民歌也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内蒙古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源自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

长调民歌具有丰富的旋律变化和精湛的音乐技巧,表现出深沉雄浑的美感。

其演唱者通常以响亮的声音和独特的唱腔,表达出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磅礴景色和宏伟气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长调民歌还以其质朴真挚的情感和富有诗意的歌词,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家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情感的宣泄,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和启迪。

长调民歌的歌词往往富有哲理和智慧,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深思和思考。

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长调民歌传承了蒙古族的丰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

长调民歌还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是他们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长调民歌并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推广,长调民歌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变和升华,使其具有了更加宽广的艺术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长调民歌的新创作大大丰富了其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多的人们的喜爱和青睐,使其成为了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使得云南成为了中国民歌的发源地之一。

云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备受瞩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便是《小河淌水》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

《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中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传达了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体现了云南民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内涵。

《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上。

这首民歌的旋律优美动人,音符流畅自然,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美妙感觉。

其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采用了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如竹笛、二胡等,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歌曲的编曲和配器也十分考究,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使得整首歌曲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不乏现代时尚的音乐元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该民歌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其深情的歌词和情感表达上。

《小河淌水》的歌词真挚深情,富有诗意和感人的故事情节。

歌词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了民歌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这种对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小河淌水》深深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了一首广泛传唱的经典之作。

该民歌的演唱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云南民歌以其扎实的歌唱功底和饱满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而《小河淌水》更是深刻展现了云南民歌独特的演唱风格。

民歌演唱艺术家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往往能够运用细腻的声音表现和丰富的音乐技巧,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故事情节完美融合,使得整个演唱过程生动而富有戏剧性。

云南民歌的演唱风格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演唱者能够运用特有的喉音技巧和唱腔表现,使得演唱风格更为地域特色鲜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歌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它的优美旋律、深情歌词、独特演唱风格无不展现了云南民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

中国民歌《茉莉花》南北地区演唱风格之比较

中国民歌《茉莉花》南北地区演唱风格之比较

南方地区: 注重旋律 的优美和 情感的细 腻表达
北方地区: 注重节奏 的强烈和 情感的豪 放表达
南方地区: 演唱风格 较为柔和、 抒情
北方地区: 演唱风格 较为粗犷、 激昂
南方地区: 注重演唱 技巧和艺 术表现力
北方地区: 注重演唱 情感和民 族特色
第三章
南北地区《茉莉 花》演唱风格的 融合与创新
现代演绎技巧的运用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传统演唱技 巧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形成独 特的演唱风格
跨界合作: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 界合作,如与舞蹈、戏剧等,丰富 演唱风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创新与传承:在传承传统演唱技巧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新的演 唱风格
技术手段的应用:运用现代科技手 段,如录音、录像、直播等,推广 和传播演唱风格
跨地域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促进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提高音乐作品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推动音乐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增强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演唱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实践
融合:将南北 地区《茉莉花》 演唱风格进行 融合,形成新
的演唱风格
创新:在融合 的基础上,进 行创新,形成 独特的演唱风

创新与融合:通过对南北地区《茉莉花》演唱风格的比较,可以促进不同地区民歌的创新和融 合,推动民歌的发展。
推广与传播:通过对南北地区《茉莉花》演唱风格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民歌,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歌。
感谢观看
汇报人:
第二章
南北地区《茉莉 花》演唱风格差 异分析
语言差异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南方方言:婉转细腻,注重情感表达 北方方言:豪放粗犷,注重气势和力度 南方方言:多用轻声、气声,表现柔美 北方方言:多用重音、爆破音,表现力量 南方方言: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北方方言:注重歌词和情感的表达

西双版纳傣族民歌的艺术特点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民歌的艺术特点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民歌的艺术特点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民歌是中国南方一个独特的民歌体系,它具有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如音乐风格独特、用词简单朴素、内容丰富多彩等。

下面我们将从音乐、词语和内容三个方面来探讨傣族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音乐风格独特
傣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独特,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独唱、合唱和器乐演奏等。

傣族民歌的节奏感强烈,旋律优美动听,具有简单明快的特点。

歌曲通常采用走调唱法,曲调很容易让听众跟随,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参与。

同时,傣族民歌还有着一些独具特色的音乐演奏方式,如口弦、竹笛等。

二、用词简单朴素
傣族民歌的用词非常简单朴素,常常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感受。

这些词语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不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积淀。

同时,这些简单的词语也更能够体现傣族文化的纯朴和传统。

三、内容丰富多彩
傣族民歌的主题丰富多彩,包含许多生活中的情感和场景。

歌曲歌颂了自然、神话、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等各种主题。

在傣族民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是爱情和人生。

作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傣族民歌对于爱情问题的表现十分细腻、感性,能够很好地将神秘的爱情情感传达给听众。

以上就是傣族民歌的艺术特点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傣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简单的语言和主题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南方民歌的瑰宝。

通过傣族民歌的学习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间文化和传统,更好地传递和弘扬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完整版)浅析江苏民歌《杨柳青》的艺术特点

(完整版)浅析江苏民歌《杨柳青》的艺术特点

浅析江苏民歌《杨柳青》的艺术特点一、扬州民歌的艺术特色扬州民歌是江苏民歌的代表之一,它以独特的乡土气息,朗朗上口的旋律而广受欢迎。

随着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扬州民歌也越来越被全国各地的人所熟悉。

扬州民歌在扬州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地位。

从秦汉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民歌都在不断的充实,不断的演变发展。

扬州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种题材。

和其他民歌一样,扬州民歌的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广为流传。

但各地的民歌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扬州民歌有着它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它的方言,这是各地民歌都不一样的。

方言是民歌的典型特征,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从方言来判断一首民歌属于哪个地区。

其次是他独特的生活内涵。

一首民歌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民歌中很多用词都是和生活紧紧相关的。

山区、水乡或者高原地区,他们的生活总会反映在民歌上。

扬州是个鱼米之乡,小河特别多,所以扬州的民歌常常得以和水联系在一起,如《拔根芦柴花》、《数鸭蛋》、《撒趟撩在外》等等。

二、《杨柳青》的音乐特点(一)歌曲简介《杨柳青》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一首独具特色的民歌,它的旋律明快而又活泼,节奏简短而又跳跃,填词热情洋溢又不乏幽默风趣,是扬州最受欢迎的民歌之一。

虽然篇幅较之于一般歌曲来说,稍显简短,但因其独特的乡土气息以及歌曲中所展现出来的农民在乡间快乐劳作的情景而被广泛流传。

这首歌具体的创作年份已不得而知,大约是来自清朝,后经多年的改编而成。

在民间,当农民们在田里劳作时,这首歌就会成为他们消减疲劳的良方。

(二)音乐技法分析1.结构分析以国外的旋律分析法来看,《杨柳青》是一个四个乐句的一段体歌曲,为非方整性结构。

前三个乐句都是6个小节,第四乐句只有五个小节。

每个乐句稍长于一般歌曲,四个乐句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从其填词来说,《杨柳青》又是一个带有衬腔补充的民间二句体乐段。

歌词的内容主要在前两句中,而后两句基本是由衬词组成的,这是民歌独特的形式之一,很多民歌都具有这样的衬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滕文海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9期
【摘要】和世界各国的民歌一样,中国民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部分民歌不是某个人的创作,往往在最初的简单雏形基础上,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流传演变而相对形成的。

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年代和无数人的修改增色,并伴随着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民歌的特点就是用准确、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思想,无论在幸福的年代还是在黑暗悲惨的年代,民歌都真切地表达着人民的情感,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关键词】民歌;特色;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19-02
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大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一般属于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融入集体智慧的加工。

其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具有较为显性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区相隔越远,民歌的风格音调差距越大,比较接近的地区民歌也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

各种民歌风格的形成,受到语言、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制约。

吴语地区盈盈细语,鱼米之乡水网交叉、小桥流水,生活细致讲究,在民歌里就必然反映出这种典型的江南风格。

而中原大地—马平川,黄土地上黄河的波涛奔腾汹涌,语言铿锵有力,民歌的风格就必然是荡气回肠。

一般来说,水乡地区的民歌大多比较婉转,平原地区的民歌比较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高原地区的比较嘹亮,草原地区的则往往比较悠扬宽广。

在声音方面也同样有鲜明的特色:水乡平原地区的民歌声音比较纤细清亮,也比较柔和,山区的民歌声音比较激昂高亢,高原地区的民歌声音比较清脆挺拔,草原上的民歌则比较自然纯朴。

也有一部分中国民歌是某些音乐家根据民间流传的音调创作的,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是纯粹的地地道道的民歌,却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在民间广泛传唱后,逐渐变成民歌的—个组成部分,甚至连作者的姓名也会被慢慢地淡忘。

譬如龙飞同志的《太湖美》是一首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民歌风格的歌曲,在一些歌曲集中却被注上是江苏民歌。

与其说这是对作者的不够尊重,不如说是一种褒扬,如果某个作曲家的作品已经融化在这个地区的文化民俗之中,成为“民”的一部分,流淌在民俗音乐文化的血液里,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我们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民歌,至少要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不论是我国的民歌,还是外国的民歌,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财富。

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广的音乐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地区的民歌特点。

一、西北部民歌
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的民歌,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质朴,苍凉。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接触到的往往属于两类民歌:信天游和花儿。

信天游主要流传在陕北、宁夏和甘肃东部地区,信天游的音调高亢激越,旋律起伏比较大,如《兰花花》。

从信天游的音调上演变过来的有《二月里见罢到如今》。

花儿的特点是高亢奔放、粗犷朴素,音调嘹亮悠长,演唱的时候真假声结合,高声区由于音高很高,所以多用假声,在真假声变换的声区,喉头部分的肌肉需要灵活,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这种喉咙肌肉的灵活运用,也是在喉头固定位置的前提下,通过真假声的切换而产生的变化,不是喉头上去下来或捏紧松开的变换。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遇到演唱这类风格的民歌,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花儿的演唱中,有很多衬词,这是浓厚的花儿特色的一个重要部分,像《上去高山望平川》里的“者哟啊”、“哎哟嗬”、“勒”等。

有一首民歌《一对鸽子虚空里飞》里面,“曾愣愣愣愣仓郎郎郎郎普鲁鲁鲁鲁拍拉拉拉拉摆”是很有特色的花儿的一种演唱特点,要演唱得清晰,不能含糊不清。

二、江南民歌
江南多水,鱼米之乡水网交叉,三步两桥、小街深巷、园林秀丽玲珑,吴语细腻委婉,人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南文化秀丽的特色,婉转轻盈,细致含蓄。

譬如《九连环》、《茉莉花》等,都是这样一种风格,与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的音调有很密切的联系。

江南民歌应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这些地区的民歌,虽然丰富多彩却风格比较相近,《一根丝线牵过河》、《茉莉花》、《乌蓬船》、《杨柳青》等民歌,都洋溢着秀丽抒情的江南风格。

正是由于这样婉转细腻的风格,在演唱江南风格的民歌时,声音的运用要掌握柔和中带有明亮的原则,尽可能不出现刺耳的尖亮声音,以免破坏细腻连贯的音乐线条。

江南民歌的曲调往往音符比较多,演唱要尽可能地连贯一线,不能唱得有棱角,我们可以听听昆曲中那悠扬的笛声,那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意境正是演唱江南风格民歌的秀丽美。

如果语言上有可能的话,用苏州方言演唱更具有浓浓的真情画意。

但未必江南民歌都是柔美婉转的,也有像《拔根芦柴花》,《社员挑河泥》那样明快活泼的民歌。

江南民歌与当地的戏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民歌的音调中带有很明显的评弹、锡剧、越剧、黄梅戏的风格,在声音审美上也与之有很深的关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民歌
我国地域广阔,尤其是南北文化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南北方的汉族人因地域的不同,在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而产生于南北方不同地理背景下的民间音乐在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民歌也是如此,在歌词、旋律、风格和演唱等
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然而,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音乐符号,具有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象征意义,在这个层面而言,南北民歌又具有同样的功能性特征。

大漠荒烟、长河落日,或胡笳如诉、牛羊遍地,或三步两桥、园林秀丽,或雪山巍峨、冰川连绵,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身心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人的声音反映出的审美情趣也必然会形成符合当地风情的音色。

小巷深院、青砖黑瓦,小菜两三碟、花生七八颗、小盅酒、雨前茶,盈盈细语、品茗谈书;或春风化雪,鲜花遍野,青稞酒、酥油茶;或风啸狼烟,大块羊肉大碗酒,不醉不休的豪情气魄,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必然带来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程度差异,民歌也必然会流露出风格各异的浓厚独特的生活气息。

精耕细作、丰衣足食,或黄土蔽日、寸草不生,或野火春风、听凭自然的生活劳动方式也必然带来经济的富庶和贫脊差异,这样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与大自然的关系差别也在民歌的形成和内容中体现出来。

民歌是某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个重要部分,它清晰地反映出该民族或该地区的历史风貌,烙印着鲜明的印记。

我们决不会听到才旦卓玛的歌声而联想到江南水乡,也不可能在戈壁沙滩上感受到《太湖美》的意境。

四、结语
民歌承载着的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乃至一个家族的历史信息。

民歌是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线,对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民歌是他们身份认同的标记,这里的“身份”体现在族群的身份、文化的身份和地域的身份上。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民歌又具有极强的社会身份的认同,一些史诗性的民歌,只有族群中特殊的人来演唱,比如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以及彝族的《梅葛》等。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强势影响,如何让传统民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释放新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如何续接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链,满足现代人追忆过去重构传统的精神需求,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民歌,这一具有本土特征、最具有乡土情结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处于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南北民歌之间存在多少的差异和同一性。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歌不可避免地在多种文化符号的系统和文化表述机制中,碰撞、磨合、生存与发展。

作者简介:
滕文海(1975-),广西人,本科,研究方向:通俗歌曲音乐编辑、词曲创作研究、广播原创歌曲研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