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应用探讨

合集下载

第六章 软交换技术

第六章 软交换技术

信令网关(SG)
实现SCN网络与IP网络的信令互通,提供SS7信令点和IP 网内呼叫控制实体(软交换/呼叫服务器/媒体网关控制器) 双向的信令接口,实现SCN信令的中继、转换或终结处理。 信令网关的协议包含两部分: SCN侧信令协议:信令网关必须发送、接收标准的 SCN信令消息,如标准的七号信令协议。 IP网络侧协议:采用IETF的SIGTRAN协议,完成7号 信令在IP网络层的封装,解决7号信令网与IP网实体相 互跨界访问的需要。
4.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AAA 服务器 Radius SS7/IP 业务提供 SG 网络管理 应用服务器 待定
网管系统
SNMP
H.323
H.323 网络 SIP 网络
软交换
No.7 网络
SIP 计费 SSF 呼叫控制 互 通
SIP/BICC 软交换
INAP/IP SG 现有 IN
H.248 媒体网关
SIP SIP 终端
FRAMEWORK
End User
1
2
软交换系统原理
软交换概念 软交换系统组成 软交换系统协议栈 软交换系统网关和接入技术 软交换系统业务技术 软交换控制器原理
3
1.软交换概念
传统电路交换机体系结构
软交换体系结构
应用服务器
网络管理与计费
业务控制层
管理/业务控制 开放的接口协议
信令/呼叫控制 电路交换矩阵
计费功能
5.软交换网关和接入技术
H.323 电话网 核心分组网 SIP电 话网 Ethernet Switch IAD
SG
No.7 信令网 PSTN /PLMN
TG
POTS V5
AG
DSLA网关 SG

软交换技术对通信网的影响研究

软交换技术对通信网的影响研究
时 间。
( 3 ) 软交换网络在沿用 了传统 电子通信业务 的同时 , 也加
强 了 自身 对 于 网络 数 据 及 多媒 体 业 务 的 支 持 能 力 。 迅 速 地 在
集成 多媒体会话协议 S I P与 电子视频 转换功能中找到 了拓展
・— — “ —
’ 一・ ・ + ・ ・ — ・ + 一 ・ ・ — ’ - 一・ ・ — ・ + 一・ ・ — ・ + 一一 +
2 0 1 4年第 l期
( 总第 1 3 3期)
信 息 通 信
I NF ORM ATI ON & COM M UNI CAT 1 0NS
201 4
( S u m. N o 1 3 3 )
软交换技术对 通信 网的影 响研究
杨 坤 ( 中国石油天然 气管道通信 电力工程 总公 司, 北京 0 6 5 0 0 0 )
互, 运 用 计 算 机 网络 实现 对 于 电话 网络 的扩 展 与 监 督 , 电话 网 也能与计算机网络相互协作, 提 供 更好 的服 务感 受 , 同时 避 免 了设 备 资 源 的 浪 费 。
” + 一 十 一 + ・ ・ 十 ” + ・ ・ + 一 + 一 + ・ ・ + ・ ・ + ・ ・ + w+ -+ ・ ・ + 一+ * + ・ ・ 十 ・ ・ + ” — ・ + 一 ・ ・ — - + 一
中 图分 类 号 : T N9 2 9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1 l 3 1 ( 2 0 1 4 ) 0 1 . 0 1 9 6 . 0 2 新 领 域 和 新 业 务 的 空 问 ,为 更 多 增 值 服 务 的上 线 提 供 了 网络 基 础 。这 一 特 点为 实 现 电子 通 信 行 业 的可 持 续 性 发 展 做 出 了 重要贡献 。

浅谈软交换解决方案在IP公话中的应用

浅谈软交换解决方案在IP公话中的应用
FHX10 ( 到提 供4 个通 道 的FHX14 。 0 1 A) 8 0 8 上行 数据 口 支持 以太 网、 可 ADS 上行 还 提供 F L, XOH, 行提 供 下 FXS] 以太 网口。 P t和 I 公话 超市正 是利 用I 将 电话 接 AD 入  ̄I 网络 , j f P 与软 交换一 起完 成各 种 电信业 务。 同时 I AD 在 用户侧 也 提 供 以太 网接 口, 有 二层 以太 网交换 机 的 具
维普资讯
技 市” 一种面 向公 众 用户 的营 I话 、‘ 是 业性公 用电话 场所 , 由于其通 话费 用比普通 商 用、 家用或 特性 , 用户 可以利 用此功 能组 建 局域 网LAN实现 网吧 的 功 能。 Nes th HX 8O twi F c 9 4 系列是专 门 为I 终端 设 计 AD 的 实 时 计 费 系 统 , 方便 实 现 对 每 一 路 电话 的 实 时 监 可 控、 计费 , 生 成详 细 的计 费 清单 。 8 0 并 FHX9 4 采用 多级 管理, 支持RADI 协议 , 软交换 中心 计费 系统 保 持 US 与
者移 动 电话 低 廉 , 能 提 供 良好 的 通 话环 境 , 且 目前 已大
量 出现 在学 校、 网吧 、 外来 人口聚 集 的城 中村 以及 工业 区
等场所 。
我 国的I 公话 不仅 在广 东、 苏 、 江、山东 等发 达 P 江 浙 地 区有 大 量 应 用, 陕西 、 川等 西 部地 区也 有 大量 的 在 四 市 场。目 , 国电信、 前 全 联通 、 网通 等运 营 商建 设 的I 超 P 市大 约 有数干 个, 未来I 公话 还将 迎 来 一个 更大 规模 建 P 设 的阶 段 。 烽火 通 信 将始 终站 在 技 术 的 前 沿, 过硬 的 用 技 术及 产 品更 好地 服 务于 各大运 营 商 , 使运 营 商能 够从 容面 对 竞 争压 力 , 效 利 用现 有 投 资, 创 网络增 值 新 有 开

电话软交换技术在电力机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电话软交换技术在电力机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的语 音及 视频 通话 。无 线 数字 对讲 系统 在 卫星 通
信车 上部 署 l台信 道机 和 6部 手持 对讲 机 。
3 l l 系统 P CS
II S系 统 是 智 能 的 I PC P互 操 作 性 和 协 作 系
2 组 件 功 能 描 述
在机 动应 急通 信 系统 的软 交换 系统 中部署 以
所 示
应急指挥中心 电
调试 系统 , 由于受设 备 自身功 能 的限 制 , 是 相 对 都
独立 的系统 。这 些 系统 和设 备 与其 他设 备 的互 通
性能 差 ,其互 通性 目前仅 是 对部 分设 备 运行 状 态
的查 看 和监控 , 不能 进 行调 度功 能 , 并 使得 系统 的 可靠 性 和 自动 化程 度 降低 。 目前 电力 企业 的计 算 机 网络建 设 已经具 有一
理 7 5 0门 I 0 P电话 。同时 , S通 信服 务器 可采 MC 用 群集 的方 式 实现容 量 的扩充 和冗余 备 份机 制 。
3 语音 网关 。语 音 网关 功 能 由多业 务路 由器 ) 实现 。 应急 指挥 系统 中部 署 了多 台语 音 网关 , 在 并 且提 供不 同 的功能 : 台配置 1 2口 E 语 音模 一 块 1 块 , 使 用 虚 拟频 道 组 和 远 程 P 在 MC时 , 供 单播 提
电话 的呼 叫处理 中心 , 承担着 呼 叫路 由处 理 、 备 设
注册 、 管理 等关键 角 色 。在 II S中 , I PC 为 P电话提 供 I IS的服 务 , PC 提供 呼入 、 出 的路 由功 能 。作 呼 为硬 件平 台 的 MC 8 5服 务 器 ,单 台 可支 持管 S7 4
.6 . 7

基于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阿的应用

基于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阿的应用
比了解 ,进行优劣分析 以供互相学习 。 1电力调度 系统现状及问题 电力调度交换 网虽然能够满 足电力调度时的通 话需求,但系统
网络的可伸缩性和可靠 性。 2 . 3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 电力市场的 出现 以及 电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电力 信息系统 的业务将发生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会议 电视变电站视频监 控( 无人值 守) 、 输变电线路监控及 电厂视频监控等视频业务的出现; 传 统单 一主机的调度 自动化体 系架构向客 户机 / 服务器体 系架构的 转变 ; 监视 全网运行状况 ,提供 故障记录和分析 的故障滤波系统的 建设 ;电量计费 网络系统和雷 电定位系统的建设多媒体业务的 出现
中仍然存在 以下 问题 。
1 . 1 设 备 老 化
部分站 点调度交换机运行时 间长 、 故障率逐年 上升 , 存在安全 隐患,需更 换性 能高、可靠性高的新型设备来提高整网的安全稳定
性。
1 . 2组网架构不够 成熟 . 很多省级供 电公司和下属供 电公司及变 电站的调度交换机之间 相互独立,没有联网 随着 电力建设和发展 ,将会有更多等级的变 电站投运,这将会造成主用汇接点 、备用汇接点调度交换机的槽位 紧张,扩容收到限制,优化组网架构 ,有利于适应现代 电网发展需
等。
2 . 4 支持各种增值业务 引 入 软 交 换 可 以 使 电力 通 信 网 中 计 算 机 网 和 电 话 网更 好 地 配 合 ,还可 以统一不 同介质的网络 。为 以后的 电力传输网 、语音 网、 视频 网和互联 网的四网合一提供条件 。其按照 “ 整体设计 、分步实 施 ”的建设策略及设计理念 。根据 电力调度业务 的特点 ,采用 “ 电 路、软交换混合 同组 ”的网络拓扑结构。 最终实现 电路交换 向软交 换 的平滑演进 。电力调度软交换组网架构如 图 1 所示

分析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析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以通过增强 软交换、T G 等 网络 设备 的反入 侵能力 ,来增 强系统稳定性和 安全性 ,用户 的
账号和密码 等数据的安全性保 障 ,则仅 可以采取数据加密 来解决 。因此 ,在 网络数据传 输的安全性方 面,存在较大
的隐患。
3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趋 势
3 . 1 提 高O o S n  ̄ 务质 量
O o S 属于较为关键 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讲 ,软交换 自身 并不可 以解决Q o S 中存在 的问题 ,而是根据其所承载的 网络 来确保其服务质量 。承载网络现在主要有A T M 以及I P 两种形 式 。针对A T M 的承载 网络来讲 ,它本身就具有 非常强的Q o S 机制 。然而 ,针对I P 的承载网络 来讲,怎样处理好O o S 的问 题 ,在基 于软交换技术 的未来发展 中,是一个需要重视 的
2 软 交换 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 . 1 技术 经验 欠缺 目前 ,国 内行业 中,对大型 网络 的组 网和建 设经验缺
乏 ,传统 电信 网络建 设经过长 时间的积累 ,已经 有 了较为
问题 。由于从现在厂家 的设备研发状况 与网络的发展等 总 体形式来看 ,用I P 来作 为承 载网络属于顺应 形势 ,也将成 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
问题 ;软交换 技术基础上 的电话业务与 智能业务 的相 关标 准 ,也在不 断地 实现和完善 中 。目前 ,软交换技术 已经取 得较 大的进步 ,它的结构体系 成为现在业 内探讨 的热 门话 题 ,在行业 中也得到广泛 的应用 。
2 . 4 网络 安全 与 网络 O o s 问题
现今 ,行 业中还未有较 为完善 的解 决方案来处理 网络
1 . 2 软 交换 技术 的发 展现状 目前 ,我国软交 换技术 已经取 得较好发 展,其架构 、 功 能 、性 能和 使用 范 围等 都 已成型 ,在 以下方 面得 以体 现: ( 1 )在 架构 方面 ,软交换 技术 中采取 的是分 层结 构 模 型 。全部 设 备通 过标 准接 口来进 行传 输 ,提 供基 于策 略 的O S S 与 通用业 务平 台, 同时,还支 持平 面组 网形 式 。 ( 2 )在功 能方面 ,软交换技术实现协议调配 、呼叫处理 、 接入媒体 、代理业务 、互联互通 、网络资源管 理和策略支 持等众 多功能,支持业 务编程和拓 展,在功 能方 面实现多 样化 。 ( 3 )在 性 能方 面 ,软交换 可 以满 足 中大型 电信工 程设备 的需求,在数据 处理、话务量 中全部都实现 了特定 标准 。 ( 4 )在覆盖 范围方面 ,软交换的定位 为N G N ,重点 解 决通信 网络 中I N 、P S T N 、I n t e r n e t 、P L M N 和C A T V 等融合

软交换技术在空管交换网络中的应用

软交换技术在空管交换网络中的应用

浅谈软交换技术在空管交换网络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网络传输需求与传输量与日俱增,传统的程控交换网络呈现出无法适应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趋势。

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运用软交换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以华东空管局和西北空管局为例,简述软交换技术在空管交换网络中的应用。

关键词:软交换交换网络空管中图分类号:tn91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090-021 软交换技术概述1.1 软交换的概念“软交换”的术语从“softswitch”翻译而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不同于目前一代的、以数据为中心的融合网络。

根据国际softswitch论坛isc的定义,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一般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是,软交换是一种可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以及多媒体等多种业务在内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体系。

1.2 软交换网络结构传输层是软交换的承载网络,负责响应控制层的命令,建立和管理承载连接,并对这些连接进行交换和路由,为业务媒体流和控制信息流提供端到端的传递网络。

控制层负责各种呼叫控制功能及相应的呼叫请求处理,并控制传输层建立合适的承载连接。

应用层面向用户,用于处理软交换网络的业务逻辑,包括增值业务、多媒体业务、aaa(认证、鉴权、计费)和地址解析等,且通过使用基于标准的协议和api来发展业务应用。

1.3 软交换的技术优势与目前广泛应用程控交换相比,软交换具有“分离”与“开放”两个重要特点,使其应用更加灵活高效:(1)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网络分离。

通过这种分离特性,软交换真正实现了“业务独立于网络”,有利于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引入各种新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2)软交换具有开放性,并利用分布计算技术提供开放的api,易于众多的运营商、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方便地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实现各种业务的开发和应用。

IP软交换承载网技术在联通网络中设计与应用

IP软交换承载网技术在联通网络中设计与应用

外 部A 路 由器 兼做 P—S R 由器 同当地 的 I承载 网P 互连 ,承载 网A 同时 R E AB 路 P E R
扮演 P /AB 的角 色 。跨 域 方式选 择R C5 7 i的O to ,通 过B P E SR F 24 bs p inB G 的路 由Ip r /xo t mo tE pr 策略 控制 对ML 的R进 行过 滤 ,只 允许 合法 跨域 的路 由被 PS T
T 技术 ,服 务提 供 商 能够 充分 利用 现 有 的网络 资源 ,提供 多 样化 的服 务 , E 同时可 以优化 网络 资源 ,进 行科 学 的网络 管理 。
建 议I承 载 网采用l L 进行 全 网业务 、应 用的 统一 组织 。具体如 下 : P d S P 1 同城 域 网的 互连 。在 开放 了城域 网M L服 务 的 地 区 ,I承 载 网的 ) PS P
2 )通过 信令 建立 LP S ,配 置起 来 比较简 单 ,容易 维护 : 3 )网络 流量 可 以方便 地映 射到 某条L P ; S上 4 S 有优 先级 、抢 占等 多种 属性 ,可 以方便 地控 制L P )L P s 的行 为; 5 )颜色 等属 性可 以控制 LP 由的 路径 ; s经 6 PS )M L 允许 流量 聚合 和非 聚合两 种 方式 , 比I灵活 ; P 7 P S 以容 易地 集成 约束 路 由: )m L 可 8 )建立L P S 的负 荷小 ,不会 影 响网络 的 正常业 务 。 通 过M L E P ST ,运 营商 可 以精 确地 控 制 流 量流 经 的路径 ,从 而可 以避 开拥塞 的节点 ,解 决那 种 一 部分 路径 过载 ,另一 部路 径 空闲 的 问题 ,使现
综 合I 技术 来支 撑 通信 网络 进 一步 发 展 已经成 为通 信 行业 各 方面 的共 识 。 P 近 年来 , I领域 L 、M L P 、服 务质 量 、流 量 工程 、 高可 靠 性 以及管 P s P Sv N 理 运 维 技 术 的迅 速 发展 ,促 使 通 信 级 I软 交 换 承 载 网络 已经 逐 步走 向成 P 熟。 中 国联通 有覆 盖全 国 的AM T 网、 15 以及V I 、会议 电视 业 务专 网 , 6网 OP 承载 着A M T 专线 业 务 、公众 互 联 网业 务 、V N 务 、V I业 务 、会议 电视业 P业 OP 务 ,但现 有的 各个数 据 网络均 是 基于A M 术 的, 因此难 以满足 新 的通 信级换 承 载 网 技 术在 联 通 网络 中设 计 与应 用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应用探讨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电路交换网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已势不可挡,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应用的,欢迎阅读查看。

通信及 ___络技术的发展,使通信与信息的专业界线越来越模糊,趋于融合。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 ___络可靠性的提高,使得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NGN网络应运而生。

NGN也就是下一代网络,是集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网络。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核心技术之一,其特点是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

本文介绍了软交换网络的核心技术、网络架构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
对传输网而言,NGN指下一代智能光网络;对移动网而言,NGN指3G和后3G;对数据网而言,NGN指下一代因特网和IPV6;对电话网而言,NGN指软交换体系。

在传统的电话网中,用户接入模块、中继模块、交换矩阵、控制模块都集中在一台硬件设备中,各功能模块之间采用内部总线连接。

交换机提供的服务与硬件、软件及业务应用绑定在一起,开放性差。

软交换网络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出来,分别形成接入网关、中继网关、分组承载网、软交换设备等独立的网络部件和
单元,各部件独立发展,构成开放的网络架构,实现了业务与呼叫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这种结构使业务独立于网络,业务的提供更加灵活。

软交换网络的基本特点是分层、构件化。

软交换在纵向上依次可分为接入层、承载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

(1)接入层。

为用户接入软交换网络提供各种接入手段,并将信息转成能够在IP承载网上传递的格式。

(2)承载层。

采用分组技术,负责将软交换网络内各类信息流传送至目的地。

(3)控制层。

提供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功能,其核心技术就是软交换技术。

(4)业务/应用层。

用来提供各类业务。

软交换网络的基本构件包括软交换、接入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媒体资源服务器、业务服务器等,另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分组承载网。

软交换作为下一代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已被电信运营商广泛应用。

今后,各电信运营商的交换网将以软交换为主进行建设。

在电力行业,国网公司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软交换是未来重点关注的新技术之一,许多网省公司也将软交换列入发展规划。

山西省在电力行业率先启动了软交换建设,建设了覆盖全省11个地市的软交换网络。

浙江电力、广东电力目前也开始进行软交换试点应用。

目前,进行软交换技术在西北电网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西北电网的软交换如何发展呢?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分阶段进行。

(1)网络建设初期。

在网络建设初期,软交换提供的业务量比较小,网络规模也就相对较小。

软交换需要独立设点,逐步由点到面,扩展网络容量。

可以在西北电网中心汇接局设置一套软交换设备,配合综合接入设备IAD或媒体接入网关AMG和智能终端等,覆盖本地用户,提供话音和多媒体业务;设置一套通用媒体网关UMG,连接西北电力行政交换专网汇接中心及公网,实现与电话交换网络的互通。

(2)网络建设中期。

在网络建设中期,
随着业务的发展,业务需求增加,网络规模扩大,网络中软交换节点数逐步增加。

软交换所控制的包交换网与电路交换网所占用户面极其接近甚至略胜一筹时,原有的电路交换网逐步退到边缘,数据网用户不断增加。

这时,可在陕、甘、青、宁、新各省(区)电力
公司设置通用媒体网关UMG设备,通用媒体网关设备主要做为中继媒体网关来使用,连接各省运营商和电力电话交换网络,实现电力电话交换专网的汇接覆盖,开展VOIP长途业务。

随着用户和网络容量增加,可考虑在网内再增加1套软交换设备,实现双归属组网,提升网络容量和可靠性,增加业务层系统,提供更丰富的业务,并完善网络运营管理功能。

(3)网络建设后期。

网络建设后期,在陕、甘、青、宁、新各省(区)设置软交换设备,与西北公司的软交换设备通过SIP-T、BICC 协议互连互通。

各区域之间的业务通过IP承载网就可以互连互通,通用媒体网关主要作为用户媒体网关来使用,以带用户为主,中继网关的功能减弱,主要是连接各省运营商和电力电话交换网络。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及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

许多新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都纷纷被引入电力通信网,使网络的面貌日新月异。

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旧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

传统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等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设备,某些传统的通信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例如IP电话、IP视频业务等。

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

如今,电力通信业务已从调度电话、低速率远动通道扩展到高速、数字化、大容量的用户业务,例如计算机
局域网、变电站无人值守监控、会议电视等。

电力通信网则有载波网、光纤网、微波网等多种网络形式,各种网络都有自己的交换设备、复接设备等,电力通信网的结构日趋复杂化,为保证不断增长的电力信息传输服务的'要求,整个电力通信网的管理也越来越复杂。

在电力通信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可以整合资源、方便管理,还能更方便地开展新业务,满足电力系统通信的新需求。

(1)实现电力通信网中的电话网与计算机网络的互通。

软交换可以提供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可以很好的实现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之间的信令互通及不同网关的互操作问题。

计算机网可以更方便地对电话网进行管理和支持,电话网也可以和计算机网络配合,更好地提供服务。

(2)目前,电力通信网中传输的信息不仅是语音和数据,还包括视频业务甚至多媒体业务。

软交换技术不但能很好地支持语音业务,利用新的网络设施可以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补充业务,而且软交换提供了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API),非常便于提供新业务。

例如,基于软交换的电力系统呼叫中心(也称客户服务中心)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周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树立电力系统的形象。

(3)电力通信网中存在多种传输介质,如载波、光纤、微波等,且各自独立,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设备。

若引进了软交换技术,在一台交换服务器上可对多种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这不但在经济上避免了设备的浪费,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在管理上也更方便,只需对一个设备进行维护就可实现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电路交换网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已势不可挡,软交换将是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性技术,它的出现,在网络开放性和可编程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代表了网络发展的方向,将为网络的演进作出巨大贡献,不仅是在公用通信网,在各类专网包括电力专用通信网中都有应用前途,但软交换只是网络革命的前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软交换技术仍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中。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