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

吴增强

近年来,生命教育开始逐渐受到学校的关注,这是现代教育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向。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在当前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意义更为重要。

生命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问题

生命教育的兴起,缘于社会环境变化对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急剧的社会变迁使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离异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不断出现,使得处境不利学生也逐渐增加;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等等,使得部分青少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增长,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肤浅。

我们近期对4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与价值观念的负面反映值得重视。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有人能够死而复生”,而只有4.9%的四年级小学生和7.0%的五年级小学生相信这一点;40%的初中生不相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而高中生只有20%不相信。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生命观反而越来越模糊,值得我们深思。

此外,青少年性观念开放、性越轨行为增多。校园暴力、离家出走、网络沉迷等事件也频频发生。从深层次分析这些问题,发现不少青少年学生漠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对现代教育的反思

开展生命教育紧迫性的另一个背景,缘自于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深刻反思。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就以生命哲学的视野,批判传统教育学是“没有人的教育学理论”。他在《什么是教育学》中写道:“以德国赫尔巴特、瓦茨、车勒和英国的斯宾塞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教育学,与当代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目的发生了全面冲突,这一冲突表征在对教育目标、原则、课程价值进行评价的焦点上。今天,赫尔巴特教育学已经促成了极端的倾向,即不考虑民族的差异性,以及国家对现存学校制度的需求而树立一个死板的模式,这种教育哲学理论上的失误使学校的教育陷入危险境地。在当今学校教育这一狭窄而死寂的领域,令人惊讶地又重演了18世纪没有人的教育的悲剧。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而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展开对那种今天仍然钳制着我们的教育学的批判,这愈来愈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反思20世纪的教育,同样感受到这种“没有人的教育”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学校依然是以大工业生产的模式运行着,划一的教育目标、划一的课程、划一的评价标准,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学生在学校里经受着机械的训练,而自主精神与创造精神却在日益丧失。升学主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学校,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离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我们的教育侧重于选拔精英,每一项教育内容和教育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一部分人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②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得极大的制约。功利主义的教育只教学生如何活下去,却不与学生一起探讨生命意义和目的,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

人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心智、精神的和谐发展。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的界定与内涵

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学生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素质教育就是基于生命的教育,也可以称之为生命与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近年来港台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都是属于后一种。我们在上海地区中小学开展的生命教育也是属于后一种。因此,从狭义的生命教育出发,界定如下: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对于这个概念的含义说明如下:

其一,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它是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关怀学生的生命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关怀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的历程中进行的,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在自然、在内心自我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和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对生命的理解、珍爱、关怀、敬畏与欣赏是在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种关系中得以体现。因此,生命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历程中的这三种和谐关系。

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身体是人的自然自我,心理是人的精神自我,我们既要重视精神的

生命,又要重视自然的生命。生命与自我的和谐,是指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冲突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主要面临的成长课题,顺利地解决这个危机,会使青少年变得更加成熟和社会化。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却常常体验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体验开始丰富了、深化了。他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而且感受着社会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他们不断地在内心追问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何在?他们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对生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理解。

实践告诉我们,人对生命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内心的自我信念,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个体,往往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积极的自我意识与信念。生命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生命关怀的意识和技能以及生命成长的反思能力、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探索精神,等等,使之心智不断成熟,建立个体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体生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自然人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社会人。人的社会化是生命历程的社会性基础,个体生命融和于社会之中,生命才会有意义,生活才会更精彩。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一是学会与人相处,二是学会生存。

学会与人相处是一种生命智慧和伦理规范。学会与人相处,首先要学会关心、学会爱,包括关心弱势群体、伤残孤寡老人。有了关心、有了爱,就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就不会伤害他人的生命。目前不少校园暴力事件、伤害事故从反面给了我们以警示。其次要善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心情与感受。再次是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在与人为善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等,帮助中学生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应对敲诈、恐吓等应激事件的技能。

学会生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们既要让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更新,让生命不断顺应变革的社会。又要增强学生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意志力,要让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黄、赌、毒,预防爱滋病,以及应对突发灾变的能力。

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界养育着人类的生命,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进而理解个体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懂得关心人类的危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批评道,与人文精神背离的单向度的科学知识增长,不过是表明人类的“天真”从“幼稚”走向“深刻”,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常紧张。科学知识作为工具理性,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借助于科学知识,人“不仅支配着他身体内的物质力量,而且还支配着自然中的物质力量,并能利用这种力量。”当人过度地利用自然的物质力量,就会破坏自然,自然就不再是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