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 (1996—2010年)

合集下载

湖南单招职业技能测试环保常识试题及答案

湖南单招职业技能测试环保常识试题及答案

湖南单招职业技能测试环保常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D )A地球日B节水日C爱鸟日D世界环境日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逐步形成酸性降水.A盐酸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氯氟烃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 B ),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热量4.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 C )分贝。

A 60B 90C 120D 1405.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C,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 A ).A全球性气候变暖B海平面下降C植物生长缓慢D无线电通讯中断6.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B )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A铅B甲基汞C黄曲霉素D农药DDT7.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

当污染指数在( C )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 级,属轻度污染。

A 50以下B 50-100C 101-200D 201-3008.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D )的系列标准。

A健康标准B食品工业C药品生产D环境管理9.为确保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国家重点治理淮河、(A )、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两区)的污染。

A海河B黄河C汾河D大运河10.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 B )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A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B可持续发展C生态保护D防治污染11.是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23讲解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23讲解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D)A地球日B节水日C爱鸟日D世界环境日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逐步形成酸性降水.A盐酸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氯氟烃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B),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热量4.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C)分贝。

A60B90C120D1405.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C,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A).A全球性气候变暖B海平面下降C植物生长缓慢D无线电通讯中断6.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B)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A铅B甲基汞C黄曲霉素D农药DDT7.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

当污染指数在(C)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级,属轻度污染。

A50以下B50-100C101-200 D201-3008.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D)的系列标准。

A健康标准B食品工业C药品生产D环境管理9.为确保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国家重点治理淮河、(A)、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两区)的污染。

A海河B黄河C汾河D大运河10.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B)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A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B可持续发展C生态保护D 防治污染11.是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D)A、大气圈B、水体圈C、土壤圈D、生物圈12.如果一个地区的(C)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克汀病。

中国旅游年的主题对每年的国家旅游发展的影响

中国旅游年的主题对每年的国家旅游发展的影响

中国旅游年的主题对每年的国家旅游发展的影响随着世界上各国对旅游发展的重视,中国对旅游发展的日渐增长的影响,中国旅游年的主题也日渐被很多人所关注。

从08年之后,中国逐渐的开始融入世界,所定的旅游年的主题也开始融入了当今世界的大环境里,例如:现在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在追求生态旅游,无碳生活,中国2009年的旅游年的主题就定为生态旅游年,口号是: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旅游年的主题的确定,对于国家旅游发展的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对经济上、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影响,更有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我国旅游年的主题从1992年开始实施。

1992年,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民航局重举办了“中国友好观光年”,口号是:“游中国,交朋友”。

作为首次把我国旅游产品当作一整体对海外促销的旅游年,“92友好观光年”在景点建设、线路制定和各项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果。

为了充分发挥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国家旅游局根据旅游产品的档次、市场需求、交通和食宿条件等因素,将全国旅游路线和产品划分为国家级旅游线路景点、专项旅游线路景点和省级旅游线路景点产品体系,使各地的旅游产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形成了清晰的层次。

在观光年中,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一批国线景点249处,并首批扒出了14条专项旅游路线,即长城之旅、黄河之旅、长江三峡游、奇山异水游、丝绸之路游、冰雪风光游、寻根朝敬之旅、青少年修学旅行、新婚蜜月旅行、保健旅游、烹饪王国游、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江南水乡游、佛教四大名山朝对游。

同时,作为“92中国友好观光年”的主体,14项各具特色的大型活动在依次展开,高潮迭起。

我国旅游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促销活动,92中国旅游交易会也形成了观光年的圆满成功使我国旅游业开始进入更高水平稳步发展的阶段。

1993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93中国山水风光游”。

活动除了加强了249处国线景点和14条专线外,还针对日韩、欧美、港台等不同的主要客源市场把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分成了五大片,每片各有一个汇合点,分别是黄山、桂林、拉萨、黄果树和长白山,其它山水景点都分别被包含在这五大片之中。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第 10 条 城市职能 加强和完善的城市职能: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 融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培育和凸显的城市职能: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插图:2 区域分析图一
插图:3 区域分析图二
4 区域分析图三
插图:
第 11 条 城市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 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 ⑴ 繁荣的城市—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 富充裕、社会事业发达、服务功能完善的繁荣城市。 ⑵ 和谐的城市—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安定、保障有力、诚信公平的 和谐城市。 ⑶ 宜居的城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服务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充分、居民生活舒适、 人居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⑷ 魅力的泉城—彰显泉城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融合现代文明,成为山水相融、特色鲜 明、底蕴深厚的魅力泉城。
第三章 城市规模
第 12 条 规划期内济南市人口和用地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规 律,科学预测人口与用地规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集约用地、节约用地 的发展模式。
第 13 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 ⑴ 2020 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由 2005 年的 58%增至 75%以上。 ⑵ 2020 年市域户籍总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597 万人增至 700 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47 万人增至 530 万人左右。 ⑶ 2020 年全市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58 万人增至 140 万人左右,计入城镇 总人口规模。 ⑷ 2020 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 840 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 670 万人左右。 第 14 条 规划区人口规模 ⑴ 2020 年规划区户籍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48 万人增至 450 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02 万人增至 380 万人左右。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和答案解析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和答案解析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D?)?? A地球日??B节水日??C爱鸟日??D世界环境日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逐步形成酸性降水.? ?A盐酸???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氯氟烃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B?),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热量4.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C?)分贝。

? ?A?60???B?90??C?120??D?1405.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C,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A??).A全球性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下降?C植物生长缓慢 ?D无线电通讯中断6.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B?)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A铅? ?B甲基汞?? C黄曲霉素? ?D农药DDT7.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

当污染指数在(??C?)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级,属轻度污染。

??A?50以下?? B?50-100? ?C?101-200 ???D?201-3008.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D?)的系列标准。

??A健康标准??B食品工业??C药品生产??D环境管理9.为确保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国家重点治理淮河、(?A?)、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两区)的污染。

??A海河?? B黄河 ? C汾河? ?D大运河10.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B?)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可行性报告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制二000四年六月项目名称: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建设规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建设期限:2年投资金额:905.5万元。

年产值:2745.2万元年利税:1408.6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编制单位: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制日期:二00四年六月目录一:项目背景(一)项目执行单位概况(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三)项目建设书编制依据(四)项目市场现状及竞争力分析二、项目建设方案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评价1、资源类型2、资源评价(三)旅游规划1、景区划分2、旅游线路规划3、管理和服务设施布局4、环境容量测算和游客量预测三、项目建设条件分析(一)水、电、交通和通讯等条件分析(二)人力技术条件分析四、近期建设项目投资、资金筹措及使用方案(一)项目投资金额(二)项目投资主要内容(三)资金筹措方案(四)资金使用方案五、经济效益分析(一)旅游营业收入(二)成本费用(三)营业税及附加(四)利税总额及分配(五)投资利润率和产值利润率六、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一)项目执行单位概况项目执行单位——茂兰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贵州省林业厅,始建于一九八九年,现有职工二十九人。

其中高级工程师 2 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9人。

管理局下设九个科、室、站、所,另外还设有森林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保护区内的旅游开发和建设管理工作,一九九八年开发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区。

到目前为此,已接待游客两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近二十万元,全部用于景区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保护区的实验区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项目的建设将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使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旅游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增强国民环保意识,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促进保护区工作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技术方案

《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技术方案

《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技术方案篇一:保山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保山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一、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意义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对水域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划分不同的水环境功能区,实施“高功能水域高标准保护,低功能水域低标准保护”的原则,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

为此需对我市地表水环境功能进行区划,使其在满足不同水体功能要求的同时,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保山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实施,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布局及结构调整,保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正确实施,为水质评价、总量控制及流域综合整治等提供依据。

对正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区划编制的依据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物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物防治法实施细则》 5、《中国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导则》 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I--19997、《自然保护区类型及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6 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9、《石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分类》10、《关于开展全区地表水功能区划分工作的通知》保署环保[2000]第83号三、区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应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当代和后代人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及动植物正常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

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的原则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排放污水,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源的活动;二级保护区内污染源必须严格执行一级排放标准,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若不能满足,必须削减排污总量。

3、地下水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当地表水作为地下饮用水源地的补给水,或地质结构造成明显渗漏时,应考虑对地下饮用水源地的影响,要防止地下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必须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陆上污染源进行统筹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防止地面沉降、塌陷或地裂缝的产生。

关于当前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前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前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王蕾史春林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海洋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目前总的来看,中国海洋经济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今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中国海洋经济进一步快速、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海洋强国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52-03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问题,各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一,加强对海洋经济领导和制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1991年1月全国首次海洋工作会议召开,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海洋”。

为了贯彻会议的精神,沿海各省纷纷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等发展战略。

1995年由国家计委、科委、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完成了以1996—2020年为规划期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为在宏观上指导海洋开发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1996年国家海洋局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发展纲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在“海洋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是中国进军海洋的任务书和政策指南。

1996年还制定了《“九五”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开始实行以推动海洋产业技术为目标的“科技兴海”计划。

1998年5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的白皮书,强调要把发展中国海洋事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有效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自然生态保护司时间:1997-11-24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的标准之一。

通过保护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地质遗迹和珍稀濒危物种,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这对有12亿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基础地位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在近40年的时间内,特别是80年代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在全国初步建成一个类型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这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和管理现状同我国拥有的生物多样性及各类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是远不相适应的,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必须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积极扶持。

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并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必要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经过各级政府和各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1.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截止到1995年底,我国共建立了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99个,总面积718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48%。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1719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337个,面积5140万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82个,面积40万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274个,面积286万公顷。

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浙江天目山、贵州茂兰等12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除了自然保护区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风景名胜区51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9处),总面积96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建立森林公园755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66处)。

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在保护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按照1993年全国自然保护区统计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已建立的以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551个,总面积1766.8万公顷,约占森林面积的13.2 %,几乎分布于全国所有的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已建立的以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5个,总面积134.3万公顷,约占草原面积的0.8%;——已建立的以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5个,总面积3574.9万公顷,约占荒漠面积的18.6%;——已建立的以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及湿地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80个,总面积766.9万公顷,约占内陆湿地和水域面积的20.2%;——已建立的以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及海洋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59个,总面积132万公顷,约占近海海域和海岸带面积的0.28%;——物种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中的257个野生动物种和类群以及《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的354个植物种中的绝大多数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了保护;——已建立的以自然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46个,总面积11.3万公顷,使一大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得到了保护。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

近10多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

198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公布施行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1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条例》),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行政规章,使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2、初步形成了环保部门综合管理和林业、农业、海洋、地矿、水利、建设等部门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统一规划和政策,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有力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3、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人员配备逐步得到加强。

1995年底,已建立的799个自然保护区中,有536个建立了管理机构,占67%,有570个自然保护区配备了管理人员,占71.3%。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现有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不能适应自然保护工作的需要。

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导致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危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不能满足保护的需要。

2.自然保护区建设未能得到普遍重视,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区建设一直未能很好地列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些地区和部门不理解自然保护的意义或仅从眼前和局部经济利益出发,不重视自然保护工作。

目前,全国尚有9个省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到1%。

少数地区甚至在已建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高强度开发活动,使一些自然保护区名存实亡。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但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主要依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从部门经费中解决。

由于经费所限,投入缺口很大。

4.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加快,使1990年编制的“全国自然保护区与物种保护‘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已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使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和类型更加科学合理,把一些急需保护的地区尽快保护起来,及早制定我国自然保护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5.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落后于建设速度。

由于经费、人才、法制建设、土地使用权属等因素的制约,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明显落后于建设的速度。

目前,全国尚有37.9%的自然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31.5%的自然保护区未配备管理人员,现有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比例也较底。

这些都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研、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二、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四)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以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的;根据国情和国力,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划定保护区域;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根据自然地带的递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全面合理地规划自然保护区。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

2000年前,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点放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并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确定不同生物地理区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抢救应该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出发,把该保护的关键地区尽可能划定为自然保护区。

对因开发时间较长原生态环境消失,但其次生环境有代表性,或经人工恢复,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自然恢复为有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也应划定为自然保护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三、规划目标(六)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总目标建立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建设和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七) 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分为二个阶段近期1996—2000年、中期2001—2010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一致。

分阶段目标是:1996—2000年: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000个(其中国家级140—15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9%左右,加上风景名胜区,合计约占国土面积的10%;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规体系,80%左右的自然保护区设置专职管理机构和配备必要管理人员,50%左右自然保护区具备基本的保护管理设施。

2001—2010年: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20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160—17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10%,加上风景名胜区,合计约占国土面积的12%;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90%左右自然保护区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7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设施。

四、规划方案(八)自然资源的分布及丰富程度存在着地域分异规律尤以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更为明显。

为此,应根据不同自然区域来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

(九)分区规划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等因素,参照1984年有关部(委、局)编制的《自然保护区区划》,全国共划分为9个自然区域。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区规划见下表。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区规划表1、东北山地平原区。

本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森林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原始林区,森林面积约占全国的1/4。

草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尤以呼伦贝尔草原为我国仅有的两大个片高草草原之一。

小兴安岭东南侧和长白山北端的三江平原是湿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60-170个,面积达640-66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4-5.6﹪;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以上。

2、蒙新高原荒漠区。

本区是八个陆地自然区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区内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疏而单纯,生态系统脆弱,对人为干扰非常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未来国家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应抢救性地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

规划到2000年,自然保护区总数达75-85个,面积达2255-2385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4-8.9﹪;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12﹪以上。

3、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

本区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长期垦殖和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使自然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但一些次生植被加以保护,促其恢复对保护生态环境很有意义。

西部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的破坏已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