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论》之读书心得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
《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
《劝学》是其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
是荀况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
《史记·孟荀列传》中曾写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此书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22篇,名《孙卿书》。
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即《荀子》。
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
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
其中集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的有《解蔽》《正名》;阐述人生论的有《性恶》;阐述教育理论的有《劝学》《修身》;阐述军事理论的有《议兵》;阐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有《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
《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政治性批判。
《成相》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为君、治国之道。
《赋篇》系荀子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荀子》的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
《荀子》中的《天论》篇针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读书心得——《荀子》的“圣王”概念

读书心得——《荀子》的“圣王”概念在荀子思想中,“圣王”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圣王是能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使之“出于治、合于道”的人(《性恶》),因而圣王也是能尽伦、尽制的人(《解蔽》)。
所谓尽伦、尽制,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上看,指的是那些融合了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威(权力)于一体的人,对政治秩序的形成和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探讨荀子“圣王”概念,在思路上可围绕“权威与秩序”关系展开。
鉴于《荀子》中诸多“圣王”相类似概念,本文尝试透过对荀子的“圣王”概念的清厘,说明在荀子思想中“圣王”的意涵以及荀子何以推尊圣王的内在用心。
换言之,在荀子的思想中,何谓圣王?荀子为何推尊圣王?作为权威的圣王在何种意义上关联到秩序的实现?一据统计,在《荀子》一书中,“圣王”概念总共出现了39次,分布于《王制》《儒效》《正论》《君道》《王霸》《性恶》等篇中*。
其中,最具定义效力的莫过于来自《解蔽》篇的说法,荀子云: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
(《解蔽》) 此处荀子将“圣王”一词拆开来定义,“圣”既指道德品德的极致,如云“尽之而后圣”(《儒效》),也指见识能力的极致,如云“齐明而不竭”(《修身》),故云“备道全美”(《正论》);“王”,就其人格内涵而言,谓“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王制》),就其功化而言,谓“能用天下之谓王”(《正论》)、“天下归之之谓王”(《正论》《王霸》),“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大略》),故荀子又谓“非圣人莫之能王”,亦即圣人是圣王的必要条件。
而相应于圣、王的“伦、制”概念,杨倞认为“伦,物理也。
制,法度也”。
北大本《荀子新注》认为,“伦理,这里泛指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原理”,制,指的是“制度”[2](P.363);学者也有一种简略的解释,认为“伦”主要指向道德,“制”主要指向政治。
荀子礼论

一
、
何 谓礼
鼓 管 弦等 乐器 ,陶冶喜 怒 爱憎 之情 ,这 些满足 了人们 的精神 需要 。宽敞 的房屋 、深邃 的宫室 、柔软 的席 子、 舒 适 的床 铺 、适宜 的桌子 和 坐垫等 ,使人们 的 生活 更 加 富足 和 方便 ,有 了更好 的 生存发 展基 础 ,是对 人 们
涉及神事 ;二、礼起源于人类文 明进步的需要:包括
作为 自 然人的物质需要 ,和人类的精神需要 。养 口、
养鼻 、养 目、养 耳 、养 体 ,食用 畜 肉和 细粮 ,在 满足
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以给人之 求,使欲必不穷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 礼之所 起 也 。 ”( 《 礼论 》 )礼 的重要 性在 于使 人们 无 争 ,追 求欲 望 的满 足是 人天 性使 然 ,因此 只 能从 外部 人 为加 以控 制 。古代 统 治者 制礼 就是 对 人群加 以等 级 区分 ,所谓 :“ 君 子 既得其养 ,又 好其别 。何谓别 ? 日:
荀子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筑了自己礼的思想苟子把礼作为人道之极认为礼是人道的最高准大厦起源上荀子认为礼起于圣人之伪摒弃了远则为了证明这一点需要追溯礼的终极依据古以降礼的祀神致福说也不同于孔子的礼仁本礼末王圣人制礼除了取法于人之外尚取象于天地效法说更抛弃了思孟的道德之礼
第2 3 卷 第 2期
、 , 0 1 .2 3 NO . 2
人们生理欲望的同时,也使人们物质上摆脱原始粗糙
的生活方式,进入更为文明健康 的发展阶段 ;室内放 置芳香 的兰草 ,衣服绣上美丽的纹饰,在厅堂演奏钟
3 2
贵 贱有等 , 长幼有 差 , 贫 富轻 重 皆有称者 也 。 ” ( 《 礼 论》 ) 礼 使人们 从等 级上有 所分 别 ,又规 定相应 的物质利 益 , “ 等贵 贱 ,分 亲疏 ,序 长 幼 ”( 《 君子》 ) ,使人 群在 观
《荀子》礼论篇

《荀子》礼论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故礼者,养也。
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所以人如果专门把心思放在讲究礼义上,那么礼义情性两方面就都能保全了;如果专门把心思放在满足情性上,那么礼义性情两方面就都保不住了。
礼有三本(1):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是礼之三本也。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
所以礼,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
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所以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的极点;没有尽头,是广阔的极点;圣人,是道德的极点。
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所以圣人的厚道,是靠了礼的积蓄;圣人的大度,是靠了礼的深广;圣人的崇高,是靠了礼的高大;圣人的明察,是靠了礼的透彻。
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所以说:上天和大地相配合,万物就产生了;阴气和阳气相接触,变化就出现了;本性和人为的加工改造相结合,天下就治理好了。
《荀子》礼论 的重点句子

《荀子》礼论的重点句子1. “礼者,人道之极也!”你想想,就像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礼难道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吗?比如说,在家庭中,孩子对长辈尊敬孝顺,这就是礼的体现。
如果孩子对长辈没大没小,那这个家还能和谐吗?2.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这话说得多在理呀!这不就跟我们饿了想要吃东西一个道理吗?在学校里,大家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不遵守纪律,不讲礼貌,怎么可能得到呢?3. “故礼者养也。
”难道你不觉得礼就像滋养我们心灵的养分吗?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家都遵守秩序,不插队,不喧哗,这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舒适和安心,这不就是礼在滋养我们吗?4.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哎呀!这就好比是裁缝做衣服,取长补短,让一切都恰到好处。
在团队合作中,有人能力强多做事,有人能力弱少做事,大家相互帮助,这不就是礼的作用吗?5.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你说要是一个人没礼,能在社会上立足吗?就像开公司,没有规矩和礼仪,能做大做强吗?一个国家要是没礼,能安定繁荣吗?6. “礼以顺人心为本。
”这不是明摆着的嘛!礼就应该顺应人的内心。
就好比朋友之间,真诚相待,不虚伪做作,这就是顺应彼此的心意,关系才能长久啊!7. “礼者,所以正身也。
”难道你还不明白吗?礼是用来修正自身行为的。
像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才能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呀!8.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难道学习到了懂得礼就够了吗?当然不是!但懂礼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比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这也是一种礼呀!9.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哎呀,连生死之事都有礼来规范呢!就像葬礼上,大家怀着敬意和哀思,这就是礼的体现。
10.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
”这不就跟建堤坝阻止洪水一样吗?礼就是阻止混乱产生的屏障。
在社会中,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就是这样的礼吗?11.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礼记观后感

礼记观后感前言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礼记》,是一部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礼仪、道德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经典之一。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礼记》这本伟大的著作,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文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正文1. 礼与人际关系《礼记》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礼。
礼作为一种仪式、规范和规定的行为方式,其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国家层面,礼仪之道都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基石。
通过阅读《礼记》,我深刻体会到礼的重要性,它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2. 礼与道德观念在《礼记》中,道德观念与礼联系紧密。
礼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追求。
通过遵守礼,人们能够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稳定的人格,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礼记中强调的“仁者爱人”,以及“君子之于天下也,如一家之于一人”,给人们指明了道德的方向。
阅读《礼记》后,我意识到道德不只是一种规定,更可以成为一种内心的追求和行动的指南。
3. 礼与法律制度在《礼记》中,还描述了当时古代中国几个重要的法律制度。
礼与法律在古代中国是互相联系的,礼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而法律则对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制裁和约束。
礼记中的《大学篇》就明确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这一思想不仅对古代的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也有指导作用。
4. 礼与现代社会尽管《礼记》是古代的经典著作,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却依然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如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互动也变得越来越冷漠。
因此,重新审视《礼记》的精神,培养出一种良好的礼仪观念,势在必行。
通过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营造一个友善的社会环境。
结语《礼记》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人际关系、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密不可分。
荀子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

荀子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摘要荀子,战国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在继承了前期儒家学说的思想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且他倾其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观。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且对当今的教育也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他的德育思想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荀子教育思想中学生思想品德前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号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想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在先秦诸子的影响下,采集百家思想之精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其理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讲学和教育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学习荀子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而且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演化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荀子·性恶》中所所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
徐复观先生认为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进行的探讨,教育则是以人格为中心进行的实践,因此,人性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礼仪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亦即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贪图私利,如果顺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出现争夺,谦让也就丧失了。
浅谈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浅谈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摘要: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
笔者拟通过对“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礼法关系及礼德作用诸多问题的研究,着重辨析了荀子提出的“礼”“法”与孔、孟和商鞅所述的“礼”“法”概念的异同,并探讨了荀子思想与前代各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力图通过本文对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内涵进行初步的探寻。
关键词:荀子,礼法思想,礼法关系荀子堪称先秦后期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长,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
他一方面继承、发展和修正了儒家的“礼治”;另一方面又继承、发展和修正了法家的“法治”,并在新的封建基础上以“礼”为主,使礼、法统一起来,形成了“隆礼重法”的思想。
从而为后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荀子“隆礼”中的“礼”不同于儒家传统中的“礼”。
传统中的“礼”是维护“宗法制”和“世袭制”的,而荀子的“礼”则被改造成为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的新礼。
“重法”中的“法”也不同于法家传统中的“法”。
传统中的“法”是指严刑峻法、暴力镇压,而荀子除提出了“法者,治之端也”的命题,把法看成是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外,还提出了反对“以族论罪”的思想,这比法家的“族诛连坐”的思想显然高出一筹。
一、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思想的理论基础(一)“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是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逻辑出发点。
荀子在《性恶》篇中指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显而易见,荀子所说的人性本原就是天生的“好利”“疾患”及其他的欲望,“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从而滋生罪恶。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恶”是由人的“性情膨胀、发展而导致的,这就为政治控制必要性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还从”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的思想推断出人是可以改变人性中恶的因素,人为地培养成善的本性。
这就要通过道德教化和法律手段来使人们改变恶性,既所谓的”化性起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礼论》之礼的起源及其本质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汉人为了避汉宣帝刘循之讳,
称之为孙卿。他的著作经西汉刘向校订为《孙卿子》32篇,今本《荀
子》为唐杨倞(jing)根据刘向本重新编排,也为32篇,其中《君子》
《大略》《宥(you)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七篇,或系
门人弟子所记。其他皆为荀子自著。荀子弟子很多,韩非、李斯和汉
初传(zhuan)《诗》的浮丘伯都出其门下。荀子尊崇孔子,又广泛地吸
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成为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着。
《礼论》,是荀子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系统论述“礼”的起源、
内容和作用。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制定礼义调节人的欲望,避免纷争,保持安定。
礼有“养”和“别”,“养”即“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满足人的
物质欲望和需求,“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
者”,两者相互依存。文章详细分析礼的内容,重点论述丧祭之礼,
提出“隆(兴盛)礼”的观点,指出礼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
“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
者亡”。
1、 礼的起源
荀子在《礼论》篇中说道:“礼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
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
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
必不穷乎物,物不必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在论述“礼”的起源的时候,以“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
养人之欲”。从而提出“先王制礼”,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而建
立起一系列的“礼”的规范,同时又通过“礼”来约束人们的欲望,
从而更好的维护统治。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
足,便会不断追求,追求如果没有分寸和界限,就不免发生争夺,争夺便
会发生混乱,混乱便会导致无法收拾。先王为避免这种混乱,所以就制
定了“礼”来加以约束,用来养护人们的恰当愿望,满足人们的恰当追
求。使欲望不因为物的数量少而感到压抑,使物不至于被无穷的欲望
所竭尽,使物和欲两者相护协调地增长,乃是礼之所以兴起的原因。概
括其礼起源论的实质,可以称为“养欲制乱”说。因此,它的贯彻执行
必须建立在对民众“化性起伪”的基础上。所谓“伪”,即人为,就是
“心虑而能为之”和“能习焉而后成”(《正名》),它不是先天就具有
的人的本性,而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教化和学习而形成
的一种品格。在荀子看来,“性”产生“恶”,而“伪”导致“善”,即
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符合“礼义法度”要求。在“性”与“伪”这对
矛盾中,荀子更强调“伪”的一面。因为“伪者,文理隆盛也”。(《礼
论》) 在他看来,圣人、先王创设礼义的情况,犹如陶工调和粘土制造
陶器、木工削木材制造木器一样。在这一过程中,性恶乃先王制礼之
必要性,人情乃先圣制礼之心理根据。而圣人、先王之所以能创设礼
义,是因为他们除了具有一般人所谓的“有知有义之心”外,还能够积
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性恶》)换句话说,圣人、先圣能
自“化性起伪”的工夫。所谓“化性起伪”就是圣人积伪以起礼义而
化人之恶性,使人道礼义而向善。
面对自西周以来“礼坏、乐崩”的局面,孔子挺身而出,“援仁入
礼”,他说“克已复礼为仁”,目的就是要恢复周礼,而荀子正是主要以
“隆礼”表明了他对孔子的复归。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继承孔子这样
的大儒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荀子礼学的本质
1、礼的等级性
荀子认为,礼的本质在于它的等级性。他说: “君臣上下,贵贱
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
之所以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 “礼”
可以规定等级标准,使 “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然而,它
也不是万能的,“尧、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
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然而朱、象独不化”,因此,法就
显得非常必要了,所以可以说,礼和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规
定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来维护等级关系。
2、义是礼的本质
荀子说:‘礼者谨龄治死生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
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礼论)))礼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善始善终,自生至死,都要讲究礼义,所以
荀子反对墨子的薄葬主义,“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
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礼论》)所以礼与义相互连结,
不可分割。义是礼的本质,礼是义的文理,
荀子认为“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
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
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礼论》) 文理是礼的威仪,情用是礼的内
容,各种礼仪都含蓄地表达某种情感,外在的礼仪是内在情感的发挥,
礼的重要之处在于内容和威仪的并行和统一。
(3)、礼之三本
《荀子礼论》篇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
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三本。
而将礼的本源归之于天地,必须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内在的相性。
第一,天地是礼的根源之一,是 “生之本”。我们知道,儒家
的“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 如农
业生产) 的健康运行就必须以顺天时应地利为前提。从这一角度看,
礼源于对天时地利的了解于认识,当然这里的天地并不具有宗教意
义,更大程度上是指人所认识的自然规律,恰如李泽厚所说: “人们
经常没有足够重视在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天人之分’) 思想
中,仍然有着 ‘顺天’的重要内容。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
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 ‘天’既不能主宰人的
命运,人也不能依赖 ‘天’或抱怨 ‘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
顺应和利用 ‘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这里强调礼源于对天地
的认识,表明人类 “知性”的差异可能导致先贤超越常人。
第二,先祖一方面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另一方面又是人类性情的
来源,是 “类之本”。这就是说礼源于人的情感的流露,至少丧礼
祭礼的形成于此可见一斑。另外如前述,荀子认为人虽 “性恶”,
但如果有人能让能敬,就既可以寄托对祖先的思慕之情,又可以将祖
先遗传下来的无所谓善恶的本性导向有节制的善端,那么,可以肯定
的说,荀子的 “礼”亦源于人的情感。
第三,君师是引领群体的力量,礼义要依靠君师去发现,靠君师
去推广,是 “治之本”。可见,荀子的 “礼”其实源于天时、地利、
人情,而先王只是发现并整理了已经存在并运行的礼,所以与其说
“先王制礼”是一个立法过程,不如说先王发现了长久以来人类共同
生活的经验。或许,在这一点认识上,可以略微理解先王可以做到 “化
性起伪”的原因。
这段话就是今天人们仍常说的“天地君亲师”的最早出处。此段
话概括起来是说礼义有三个根本方面: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种族
的根本,君长、老师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舍此三者,则谈不上生存、人
类种族的繁衍和天下太平。不难看出,在其礼的“三本说”中,先祖、
君师代表人和社会这一历史层面上的“本”,即人道根据;而“天地”
则属于天道意义上的“本”,即天道根据。荀子以“天地”指代相对
先于和外在于人和社会的客观自然界及其衍代的内在规律,并认为它
是礼的第一“本”。天道根据保证了礼起源的合规律性,它与其人道根
据上的合目的性一起,交互作用,保证了礼的起源不仅是需要的,合乎
目的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这双重根据使得礼起源论的历史合理
性和逻辑必然性都昭然若揭。还要指出的是,其天道根据也克服了“先
王制礼义”的神秘性,因为“先王”是指殷、汤、夏禹以及更遥远的
舜、尧等远古圣王,他们制礼义的真实性实难稽考;而天道根据则从自
然界客观规律层面论证了礼起源的自然客观性,减少了其中的先验的
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