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非生命物质的关系为探究领域,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本册教材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1、顺应儿童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熟悉的现象出发,以儿童喜欢的活动为线索展开学习,有利于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非生命物质”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将科学与人文、技术与科学融为一体,有利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形成。

3、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注重科学概念和技术的实践应用,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点目标:初步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及保护环境的意义。

2、能力习得目标: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提高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关爱生命、关注环境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意识;培养儿童学习科学家们的勤奋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本教材共设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每课建议授课时间为40分钟,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1、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资料搜集和分析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包括实验、观察、制作等环节,同时根据需要,结合教材中的拓展资源,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物体研究植物、动物、石头等自然物体的基本特征。

2. 观察天气描述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天气现象。

3. 熟悉我们的身体了解眼、耳、鼻、口等身体器官的功能。

4. 感知磁铁探索磁铁的特性,如吸引铁、两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3. 使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磁铁的两极、天气现象的形成等概念。

重点: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物体的特征,认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探索磁铁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石头等自然物体,磁铁,人体器官模型等。

2. 学具:画笔、画纸,观察记录表,磁性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不同植物,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介绍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天气,描述并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界物体特征。

4. 知识巩固(1)进行磁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磁铁的特性。

(2)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身体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2)布置拓展任务,如观察身边的物体,了解其特征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内容:自然界物体:植物、动物、石头天气现象:晴天、阴天、雨天身体器官:眼、耳、鼻、口磁铁特性:吸引铁、两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特征,并画出来。

(2)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原因。

(3)列举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

2. 答案:(1)示例:玫瑰,红色,有刺,花瓣呈螺旋状排列。

(2)示例:周一晴天,周二阴天,周三雨天,原因:气温变化、湿度增加等。

(3)示例: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嘴巴吃东西。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差,主要表现在: (1)课堂参与能力较差;
(3)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几乎没 有进行课外探究的习惯。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表现在:
(1)学生几乎没走出课堂,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大自然,更没有收集资料 的习惯;
(2)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但真正能利用资 料的学生却很少;
(3)家长对课外探究这一块更不陌生,也未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尽量突出新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在 教科书的具体编写上:有
需要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的,课文已做指引让学生课前去做收集;教科书所涵 盖的科学窗里的内容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开展活动和布置作业;探究活动 的难易程度不同。分别安排在不同单元里;为降低难度,“课文”里上午内容以 “看一看、读一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如天气、动植物的生长; 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颜色、大小;探究自然规律,如物体的运动、 水的循环。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现象,培养其 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 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 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 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本学期共16周,每周安排2次科学课,总计32课时。每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将 在8周内完成,其中生命科学4周,物质科学4周,地球科学4周。最后两周将用于 复习和考试。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 工作目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促进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建立学生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

2. 教学内容安排本计划将按照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合理安排科学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3. 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计划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 观察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 探究式研究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 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合作。

4. 教学评估与评价本计划将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估与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研究效果。

具体评估与评价方法如下:- 学生观察记录: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了解他们对实验和观察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平时表现、互动参与等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

-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中的表现和贡献。

5. 教学资源准备为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视频、图片和实物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生课堂用具和实验工具。

6. 教学进度安排本计划将按照每周4课时的进度进行教学,预计教学进度如下:- 第1周:科学探究与观察- 第2周:物体的性质和分类- 第3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第4周:动物的生长和变化- 第5周:天地与宇宙- 第6周:科学实验与探究方法- 第7周:科学知识运用7. 教学活动安排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兴趣,我们将安排以下教学活动:- 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探究性研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性研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 实地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地观察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内容:
1. 春、夏、秋、冬的变化。

2. 天空中的云、太阳、月亮。

3. 水的变化:液体、固体。

4.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5. 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其动手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图片、实物等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现象。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规律。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学期:
- 春、夏、秋、冬的变化:2周
- 天空中的云、太阳、月亮:1周
- 水的变化:液体、固体:1周
第二学期:
-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2周
- 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2周
教学评价:
1. 定期进行学生的科学实验、观察成绩评定,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
力的表现。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

通过本学年科学教学计划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从小培养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从而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在
科学教学中能够愉快学习,主动思考,实践动手,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生命世界:认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章节内容:第13章,动植物的认识、分类及生活习性。

2. 物质世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了解其性质和变化。

章节内容:第46章,物质的认识、性质及变化。

3. 地球与宇宙:初步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章节内容:第78章,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教学重点:观察、实践、探究、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画图工具、观察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身边的动植物,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答案:(1)动植物特点介绍示例:蝴蝶——翅膀有花纹,会飞;蚂蚁——有六条腿,善于搬运食物。

(2)物质性质与变化示例:水——无色无味,能结冰、沸腾;纸——白色,可燃。

(3)地球自转与公转描述示例: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产生四季变化。

一年级上教科版科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教科版科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教科版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一年级上教科版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自然界的一些基本现象和规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内容1.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奥妙;2.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物体的特征、用途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比较能力;3.季节和天气:了解四季的变化和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认识;4.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5.动物的特征:认识和描述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6.人的健康:了解保持健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7.安全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和常见事故的预防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实验教学: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3.观察教学:通过观察自然界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4.游戏教学:通过游戏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的能力;(2)生活中的物体: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分类思维和比较能力;(3)植物的生长: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关注能力。

2.教学难点:(1)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的能力;(2)植物的生长: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关注能力。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一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趣味,对学校、老师、同学、课堂等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

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

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本册科学教科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

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
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

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

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第一单元“植物”:
(1)科学概念目标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④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3)科学态度目标
①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②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1)科学概念目标
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③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④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⑤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

⑥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⑦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

⑧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3)科学态度目标
①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②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③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

⑤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⑥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

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
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五、教学进度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