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合集下载

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器官皆处于衰退阶段,其生理特别,在患病时,患者处于对环境、周
围人员的 陌生 、病痛的折磨 等,往往 出现抑郁 焦虑等不 良 情 绪 ,对 临 床疗效产 生影响 。本 文通过研 究早期心 理护理 干预 ,效果 良好 ,具
体内容如下 :
1 . 2 方法 。对照组 :给予本组 老年慢性 心力衰竭 患者采 用常规慢性 心
力衰 竭护理 。观 察组 :在对 照组的基础上增 加早期心理 护理干预 ,主 要有 心理 护理 、健康教育 、运 动干预 等措施 。 1 _ 3观察指标 :对2 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护理后 ,采用抑郁 自评量
3 . 1心理 护理 :在 E l 常生活 中 ,多与患者 进行沟通 ,通过 交流的方 式 发现患者产生 不 良心理情绪 的原因 。针对 老年慢性心力 衰竭患者 出现 的不 良情绪 ,及 时进行 引导 ,消除患者 内心的孤独感 、抑郁感与焦 虑
照组 <O . 0 5 ),具 体结果 见表 1 。
原 因为 收缩功 能 不全 ,所 以主要 以心 排血量 降低 为 主 。临床 的主要
表 现症状 为体 液 潴 留、体力 活动 受 限和呼 吸 困难 等 。老年 慢性 心力 衰 竭患者 由于 自身抵抗 力 下降 ,疾病 发生 后 的,病情 更 加严 重 ,且 治 愈的概 率极 小 。长期 用药 会导 致多 脏器 功能受 损 ( 如肝 功 能、 肾
医疗相结合 ,使医务工 作者高效率完 成 日常护理 、临床诊疗工 作 ,减
参考文献
[ 1 ] 潘哲 毅 , 徐 利 民, 陈国 军. 论 临 床路 径理 论 、实 施 及 其意 义 [ J 】 . 医
表 ( S D S )与焦虑 自评量表 ( S A S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 ( 0  ̄ 1 0 0 分, 评分越高 , 表示患者的抑郁状态与焦虑状态越严 重,反之则越轻 )。 1 . 4 统计学 处理 ;根据2 组患者 的抑郁 状态 与焦虑状 态评分 ,所有数 据 均采用 均数 土标准差 ( 士 )表示 ,并用t 检验 ( 运 用S P P S 2 0 . 0 处 理 ),当2 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评分存在差别时 ,p . L P <O . 0 5 表示 。 2结 果 对 比2 组评 分 ,观 察组老 年慢性 心力 衰竭患者 的评 分明显 优于对

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病例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就患者睡眠、不良情绪情况,探究早期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2021.1~2022.6接收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92例为对象,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组例数46例。

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

观察两组不良情绪、睡眠质量。

结果护理后,对照组的SDS、SA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PSQI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

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早期心理护理的实施,能使其不良情绪缓解,提高睡眠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者;早期心理护理在心血管疾病中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多发且常见症,伴随近年来社会人口发展高龄化愈发明显,使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不断递增,由于该疾病为各类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从而能严重危害患者机体健康[1]。

此外,因病症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发作反复特点,部分患者因受病情困扰,其心态情绪会发生转化,出现抑郁、焦虑等,影响治疗效果及机体恢复。

以往常规护理的实施,因注重老年躯体情况,对心理方面疏导的忽视,导致护理不平衡,影响预后改善和疾病恢复。

早期心理护理的开展,着重对心理指导强调,经开展心理支持,能有效提高患者自信心及配合度。

本文纳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为对象,就早期心理护理应用的作用价值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基础资料纳入2021.1~2022.6接收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92例为对象,均与2019版《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中表述的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标准相符。

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组例数46例。

对照组中,男、女例数占比26/20;最小年龄62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76.24±1.53)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11年,平均(5.54±1.41)年。

观察组中,男、女例数占比27/19;最小年龄62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76.31±1.49)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11年,平均(5.46±1.37)年。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发表时间:2015-12-02T13:08:25.3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4期作者:任淑杰[导读] 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是老年患者,他们发生该疾病的几率高,死亡率也高。

任淑杰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164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和心功能受心理护理干预的影响。

方法:根据2013年我院接收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进行探讨分析,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心里护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情绪以及心功能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对照组优秀,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要比对照组低,6分钟步行距离比对照组长,两组患者的指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让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提升患者的心功能水平。

临床中使用心理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可以让患者从中获益。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6min步行;SAS;SDS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是老年患者,他们发生该疾病的几率高,死亡率也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

临床治疗的时候,笔者发现患者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临床治疗依从性低。

为了能够让患者获得积极的治疗,建立治疗的信心,我院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研究,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根据研究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3年我院共接收了6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又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最小患者62岁,最大患者79岁;观察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患者60岁,最大患者7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效果1. 引言1.1 慢性心力衰竭及其治疗依从性问题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患者常表现为气短、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是维持心脏功能、控制症状,并避免疾病恶化。

治疗依从性问题却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严格控制饮食、规律锻炼等,患者往往存在用药不规范、饮食不合理、锻炼不足等问题,导致疾病控制不佳或加重。

治疗依从性不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增加了患者再入院的风险,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1.2 心理护理干预的概念和重要性心理护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措施。

这种干预主要是帮助患者在面对疾病的过程中,调整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康复。

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在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情绪问题和心理负担往往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患者可能因为忧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影响对治疗方案的执行,进而加重病情。

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促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改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1.3 相关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一项由李小林等(2015)进行的研究发现,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明显提高,心功能也得到改善。

张琳等(2018)的研究显示,接受心理护理干预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家庭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还有许多研究针对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王芳等(2017)研究了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多种方法,获得了积极的效果。

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根据是否采取早期心理护理,对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3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心理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支持、放松训练及临床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并作对比分析。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协同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早期心理护理;心理状态慢性心衰作为心肌失代偿期终末阶段的心脏循环障碍综合症,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慢性心衰的高危人群[1]。

此外,由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生理、心理适应能力有所下降,容易出现负性情绪。

众所周知,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作为影响疗效、预后的重要因素,不良心理状态严重降低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积极性。

对此,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急需心理护理的人群,给予早期心理护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是否采取早期心理护理,对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3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患24例、女患22例;年龄范围62.7~78.6岁、平均年龄(73.4±4.7)岁;基本性疾病:冠心病18例、高血压15例、心肌病7例、瓣膜病6例;观察组47例,男患25例、女患22例;年龄范围62.2~78.7岁、平均年龄(73.5±4.2)岁;基本性疾病:冠心病18例、高血压15例、心肌病8例、瓣膜病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且观察其对患者心理状态和心功能造成的影响。

方法:收集本科室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接收的患慢性心力衰竭的96例老年患者,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包含48例患者,为其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护理组包含48例患者,在参考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

干预两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其中护理组的降低幅度较参考组更为显著(P<0.05)。

护理组干预后的6min步行距离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理护理;心功能;心理状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与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例数亦处于逐渐增加趋势。

相关研究表明,在给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的临床治疗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1~2]。

因此,本组收集本科室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接收的患慢性心力衰竭的96例老年患者,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收集本科室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接收的患慢性心力衰竭的96例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入选标准:(1)96例患者均满足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NYHA心功能评估分级为Ⅱ~Ⅳ级;(3)均属于首次入院;(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智力障碍、精神疾病者;(2)合并2型糖尿病、低血压及严重心动过缓等疾病者;(3)合并脑、肝、肾等严重器官性疾病者。

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包含48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最低年龄60岁,最高年龄80岁,平均(67.27±7.63)岁;NYHA分级:Ⅱ级16例,Ⅲ级28例,Ⅳ级4例。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摘要】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心理护理干预的定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绪特点以及心理护理对情绪和心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揭示了心理护理在改善患者心理健康和促进心功能康复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同时对心功能有积极影响。

结论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情绪、心功能、影响、干预策略、积极影响、重要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最终导致心功能受损。

患者常常出现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和患病前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对心力衰竭的耐受能力也有所不同。

在面对疾病的长期治疗和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心理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验证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和心功能的积极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能够探索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策略,为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指导。

通过对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3 研究意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肌功能逐渐下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进而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情绪和心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和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绪和心功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强调了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绪和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情绪、心功能、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特点、具体方法、结果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心脏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

据统计,老年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这些情绪问题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心理护理在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和心功能方面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状态方面的效果和作用机制;2.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方面的效果和作用机制;3.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和心功能的综合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希望为优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案,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不稳定和心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目的探究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CHF)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CHF老年患者80例,将其依据住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观察组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

采用焦虑(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结果护理前,两组的SAS、SD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实施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CHF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能明显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mental stat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Methods A total of 80 CH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h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ospitalization time,they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routine nursing was us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early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adopted. The changes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 CH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patients was scored using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s,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sychologica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nursing,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improved,but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ch was displayed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fter inter-group comparis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hificant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00%,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ing for 70.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h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elderly CHF patients,and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mental stress of patients in a broad prospect.[Key words] Early psychological nursing;Elderly chronic heart failure;Psychological state;Effect心力衰竭簡称心衰,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该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或者舒张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液循环受阻,心排血量降低[1]。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体力活动受阻,呼吸发生困难等。

由于心力衰竭属于老年人群好发病,老年人的自身免疫能力较低,发生该疾病后患者需要接受积极有效的治疗才能够保证患者康复效果,如果不加合适的护理服务,可能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导致病程延长[2]。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CHF)患者展开研究,讨论护理方法在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慢性心衰诊断标准,知晓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患有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不配合护理工作或存在干扰行为者。

本研究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许可。

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1~76岁,平均(67.2±4.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15例、Ⅳ12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0~77岁,平均(67.4±5.1)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6例,Ⅳ10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以及观察组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

其中,常规护理模式为[3]:根据医嘱实施护理工作,主要负责生理护理、用药护理等,做好患者的病房护理,给予患者舒适满意的护理服务。

观察组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为[4]。

①健康教育:在患者住院时,安排专人护理,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兴趣爱好以及病情进行个性化护理服务。

在全面了解患者的喜好后,对患者行健康教育。

以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行为等方式,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有益于提高其治疗效果。

针对患者文化程度,可利用健康宣传手册、视频教学等方式来提高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知识了解程度[5]。

②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服务,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早期心理护理干预。

其中,如患者过度担心忧虑,可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由专业的心理医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内心担忧原因[6]。

心理医师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疏导患者的内心压力,告知慢性心衰并不可怕,遵从医嘱、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治疗信念,让患者能够勇敢的面对病魔、战胜自我[7]。

③如患者无法服从医生或者护理人员的工作,则与患者家属交流,告知家属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家庭支持,与患者进行协调护理模式,共同督促患者实施心理护理[8]。

④在与患者交流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表达、面部表情等,注意保持微笑服務模式。

以温柔、鼓励的语气与患者沟通,安抚患者的内心压力,及时的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打消患者的错误想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自我能效感,使得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改善,提高其临床疗效[9]。

⑤需注意事项:由于CHF竭患者多为老年人,在与其交流时,应注意保持语速缓慢,且耐心地听从患者的问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友谊,有利于护理工作进一步实施。

在患者治疗时,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想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10]。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心理状态,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

其中,SAS评分标准分别为:50分为分界线,0.05)。

护理后,两组的SDS、SAS评分与护理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模式,在患者进行治疗前实施的心理干预,在患者全程治疗中实施心理护理,以疏导患者的内心压力为主,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11]。

早期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知晓程度,让患者不再感到恐惧、害怕,面对治疗不再产生怀疑心理,能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提高治疗依从性[12]。

早期心理干预中,通过多种心理护理方式,改善患者的内心压力[13]。

首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专业的心理医师指导患者疏导其内心不适,告知患者配合治疗的重要意义。

以个性化护理模式让患者感受到真切、舒适的护理服务。

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通过“深呼吸法”“冥想法”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在保证患者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内心压力,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SAS、SDS评分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C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能缓解患者的内心压力,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1]邱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105-107.[2]黄妙琴.6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9):1384-1385.[3]项颖卿,罗萍,章国良.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307-308.[4]王丹丹.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190-191.[5]郭姝.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况及心功能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12):1610-1612.[6]王婧,曹旭华,陈春梅,等.整体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7,38(2):200-203.[7]侯春菊,赵颖,刘爽,等.46例慢性心衰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的工作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8):83-86.[8]李晓蓉.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6,29(10):169-170.[9]张鸿.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254-255.[10]崔国峰.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19-220.[11]刘献红.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2):224-225.[12]刘琼.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7):135-137.[13]徐桂芳.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35-236.[14]黄招玲.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2):109-110.[15]朱秋霞.舒适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者的作用与护理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4(30):5828-5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