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3 劳动价值理论

合集下载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

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资本论经典段落

资本论经典段落

资本论经典段落资本论经典段落《资本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本论经典段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经典段落篇11、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生产的历史前提。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现代生活史。

2、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3、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4、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资本,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定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过这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照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5、在W-G-W的循环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

因此,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总之,是使用价值。

相反,G-W-G循环是从货币一极出发,最后又返回同一极。

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

6、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值——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

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

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运动。

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求狂,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贮藏者。

经济管理党校在职研究生资本论答案

经济管理党校在职研究生资本论答案

《〔资本论〕选读》思考题和作业题第一单元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答: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因素关系:对立统一体。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

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⑴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

⑵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⑶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⑷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

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无论生产者或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

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什么是商品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怎样?答:(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PDF版)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PDF版)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一、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一)简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是马克思经过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和蒲鲁东主义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的批判)(二)对“达里蒙”货币理论的批判达里蒙将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罪于货币的存在,归结于金银的特权地位,提出了“劳动货币”的解决方案,一克服生产和交换的矛盾(三)内容1、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并科学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特殊性、自然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价值或交换价值是商品一般性、社会属性,是商品纯经济的或社会的存在形式关系: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但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2、首次科学的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生产交换价值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意义:正确揭示了是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及如何形成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明确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物的主客观关系颠倒,即物对人的奴役,任何人的主体间关系的物化。

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全面的、深刻的异化社会(1)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商品的一种神化,在思想观念中把商品看作支配人类命运之神,从而加以盲目崇拜。

反映的是商品的一种神秘属性和对人的神秘控制力量社会关系的物化,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其最深的社会根源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2)货币拜物教货币形式: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用物的形式演变改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作为纯抽象的财富,货币成为具有支配人的活动的真实的权力由于货币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和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而被当作万能之物(3)资本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给人一种自我生产的错觉,似乎它本身就具有增殖能力,能动的生产出财富这使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以一种强权和欺骗成立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4、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初步阐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考察了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指出货币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交换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没有对价值形式作系统考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只是简单探讨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直到《资本论》第一卷,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价值形式的全部理论,还有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从而使劳动价值论成为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变革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理论创立过程①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工资》等著作中对剩余价值初步研究②《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科学的制定剩余价值理论③《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理论深化与完善,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二)内容1、科学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使资本增加值,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资本运动的两个阶段:一、货币G——商品W(形式平等)二、商品W——货币G'(差额形成)价值增值必须是在劳动力商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2、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绝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价值的出发点和基础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资本的趋势: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加以结合既要使工作日延长到最大限度,又要使同时并存的工作日达到最大数量(绝对)一方面要使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工人人数减少到最小限度(相对)3、揭示了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不变资本:劳动之前就存在的部分可变资本:可以同活的劳动能力相交换的生活资料三、《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1867年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竞技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和本质特征:资本原始积累(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他特征①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商品生产(与简单的商品生产相对应)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过程的考察)③科学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发展生产力)及其作用④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二)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使唯物史观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1)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2)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3)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1)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生产(2)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为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策略作了理论论证(3)在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命运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进行了科学预测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生产和劳动、按劳分配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四、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历史趋势(一)资本积累理论从资本主义运动趋势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从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级是财富的积累,一级是贫困的积累考察资本原始积累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潜藏在它自身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小私有制的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有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而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价值论时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商品1,为什么从商品开始,为什么从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①]《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

“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莫也不是。

”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

不可理解的具体。

因此,因此,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这就是马克思的研究从商品开始分析的原因。

这就是马克思的研究从商品开始分析的原因。

商品作为分析劳动价值的逻商品作为分析劳动价值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资本论的起点。

辑起点,同时也是资本论的起点。

2,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具有不可比较性。

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第二国际理论家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及当代价值

第二国际理论家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及当代价值

第4卷第2期2021年3月深圳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Vo4. No.2Mar. 2021第二国际理论家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及当代价值*贾淑品 于树杰 徐朝哲(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其中“劳动二重性”学说被看成《资本论》三个新要素之一。

但是伯恩施坦却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成“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把其当成一种主观的想象。

第二国际理论家意识到伯恩施坦这种思想的危险性,对伯恩施坦“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的抽象”的错误言论进行了批判。

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存在,是现实到可以拿来剪裁、捶打、秤量和模压的。

伯恩施坦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在于他故意曲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攻击辩证法,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考茨基认为,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实的深入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从而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成为“理解当代生产方式的钥匙”,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研究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正确说明当前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部分雇佣和异化现象,科学回答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关键词] 第二国际理论家 劳动价值论 论争 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C97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983X(2021)02-0120-09收稿日期:2020-09-29*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2020BKS008);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晚年恩格斯与第二国际理论家政治观的比较研究及当代价值”(2017ZDIXM172)作者简介:贾淑品,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向带头人,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面的研究;于树杰,硕士研究生;徐朝哲,硕士研究生。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考研政治冲刺复习阶段,小编给考生划重点!劳动价值理论是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考前要加深记忆,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看看你疏漏了哪些要点:劳动价值理论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①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②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③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④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②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①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

       ②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真题示例】(201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是因为无论谁穿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二、劳动二重性       内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3、流通中的价值规律
等价交换的规律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但等价 交换交换不意味着每次交换商品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 现实中价格与价值往往不一致。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科学的抽象法
研究经济学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的抽象法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抽象再上升到具体 的思维方法。
研究方法
叙述方法
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思维活动 的两条道路。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 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 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 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 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价值规律的 作用
一、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有用物可以从质(性质)和量(多少)两个角度考察 物的有用性(即物的效用)决定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过程中得到实现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同人们取得它时所耗费的劳 动没有必然关系 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客观上决定着商 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性质。
私人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利 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的 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一是劳动的社会化或 社会生产过程;二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侧重 点有时强调前者,有时强调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