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大全之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浅析电影《情书》

合集下载

《情书》镜像理论分析

《情书》镜像理论分析

《情书》镜像理论分析
《情书》是一部经典浪漫爱情电影,该电影中呈现了镜像理论的情感表现方式。

镜像理论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去模仿和投射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需求。

在电影中,角色之间的感情互动和决策都可以通过镜像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男主角吉吉通过自身的经历与女主角艾米一起创作音乐,并在音乐中找到了共鸣。

这种相似的经历和情感需要促使他们在一起创作,并且建立了某种共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促成两人之间更深入的了解和交流。

其次,在精神层面,吉吉和艾米也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吉吉和艾米可能是通过最初的相识和交流,发现彼此的内心大致相似,需要相似。

对于艾米来说,她被自己的过去所困扰,尝试忘记过去的经历和痛苦。

而吉吉的生命中也经历着自己的痛苦和接受过去的挫折。

两个角色逐渐了解到彼此需要同样的关注和安慰,他们逐渐彼此打开心扉,共享自己的内心体验,并进一步建立了感情互信。

最后,在行为层面,吉吉和艾米也在行动上互相呼应,建立情感共鸣。

比如,两人约定在某个地方见面,并且他们在那里相遇。

从行为上,艾米和吉吉可以看到对方做相似的选择和决定,他们彼此真正认识、理解和支持对方,并且确定了建立长期关系发展的方向。

总之,镜像理论在《情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成了吉吉和艾米之间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并且共享了彼此的情感需求和体验。

在镜像理论分析中,不仅仅是面对面表现的互动,更是隐含的心理层面上互相呼应的情感体验。

《情书》分析

《情书》分析

现实整体的赏析故事的吸引人之处,然后从导演的拍摄手法上来写故事的细节感受。

整篇故事之所以成功吸引人之处,就彷佛呼应了片中那本男藤井树借的书“似水年华的回忆”,诉说著大家心中都曾经可能有过的似水年华的回忆。

导演以回忆的手法来带领观众逐渐进入男藤井树的内心世界,像片中安排柏原崇刻意到酒井美纪家还书的一段,原想表白的他,因为时机的不对,终归欲言又止;当悠悠的配乐响起时,柏原崇不舍地看了看美纪,随后将围巾甩到肩上,一语未发地骑上单车离去,清楚地描绘出树心中的那种暗恋,这时旁白说明了这是两人最后的见面之时,的确令人感触良多。

那个叫藤井树的男孩两年前在一次登山中遇难,两年后的他已然被人慢慢忘却,只有对他一往情深的未婚妻博子还陷在失去他的悲痛中不能自拔,在翻阅他的遗物时,博子得到了藤井上国中时的家庭住址,为了排解无处安放的对他的思念,博子按照地址寄去了一封信;“阿树,你好吗?我很好。

博子。

”这封寄往天国的信居然寄到了同样也叫藤井树的女孩儿的手里,倍感奇怪的女藤井树给博子回了信,于是,两个女孩儿的通信,向我们慢慢呈现出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

女藤井树与逝去的男藤井树是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两个人经常因为名字相同而产生纠葛,有时还被同学取笑,女孩儿因此感到苦恼,一直苦恼了三年,而她不知道的是,那个因她而和别人打架的男孩儿;那个故意拿错卷子,让她等到天黑,然后一起和她在车后灯的灯光下慢慢看卷子的男孩儿;那个在图书馆里躲在飘动的窗帘后面,一边看书,一边偷偷看他的男孩儿;那个把纸袋扣在正在骑车的她的脸上的男孩儿;那个经常借一些莫名其妙的书却不看只为在借书卡上写下“藤井树”的男孩儿;那个腿受伤却执意去参加运动会的男孩儿;那个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背面画上她的画像的男孩儿.,其实一直在羞涩地爱着他,男孩儿不懂得表白,他用一些看似无理和怪异的行为来引起她的注意,而女孩儿就这么一直苦恼着,烦着他,疏离着他,直到男孩儿转学离开。

情书影评-专业文档

情书影评-专业文档

情书影评情书影评情书影评(一)青春的爱情是场祭奠。

男藤井念着女藤井树,博子念着男藤井树。

女藤井树需要的是回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记。

因为无法忘怀,她会选择向天国投递情书;因为在意,她会嫉妒男友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的影子;因为难以忘情,她始终不能接受另一个好友的爱。

但是所有这些,即使藤井树回忆起了那美好时光中藏着的深沉感情,即使博子忘记了短暂时光中的一个影子,有一个悲伤的事实在电影开始时就存在,男主角已然遇难离去。

岩井俊二无疑是唯美的,即使他能够用《莉莉周》来撕裂青春的痴狂,但是他的《情书》始终以纯净的姿态,凝固在白色的世界。

背景的音乐除了一首松田圣子的日文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钢琴曲,修葺着如飞雪和樱花般意象的伤感。

直至谢幕,眼睛和耳朵都会轻轻地生疼。

然后回忆起来,只有那个午后的图书馆,男孩在窗边看书,女孩在忙碌着整理书目,外面是明朗的好天气。

风将白色的窗帘吹得飘起来,在男孩年轻的面庞前飞舞。

多年以后,男孩已不在人世,图书馆里依旧阳光明媚,白色的窗帘依旧在风中飞舞。

这便是似水年华,即使很多年后还是一样的风吹到脸上,但是我们依旧能想起多前的那个午后,和那个人。

影片的结尾,一群女藤井树的学妹告诉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秘密。

那幅藤井树的侧身素描,藏在最深的角落,也象藏在藤井树的心灵最深处。

藤井树不说话,用手揩揩眼睛,倔强地不流泪。

此时碧空如洗,落叶缤纷。

影片《情书》是一个关于爱、记忆的优美故事,情节似乎相当单纯。

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影片文本,就会发现,在青春剧偶像剧的表象之下,《情书》是一个充满痛楚的青春篇叙述。

这则似乎淡薄而迷人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是一则没有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孤独与里丧的故事。

以下的分析将显示,影片看似随意的叙述,事实上有着极为精致、细密的结构于其中。

影片中的每个情节段落,每个细节都相当准确地组织在影片韩而不露的意义结构中,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一:人与镜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始终可以视为一个人和一面镜的故事,讲述着一个人绝望地试图获得或达到自己镜中的理想自我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个情节段落与影像构成,始终以欲望对象的缺席为前提。

电影作品分析:岩井俊二《情书》 拉片

电影作品分析:岩井俊二《情书》 拉片

《情书》影视分析《情书》是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给人一种震慑的美,“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是将“悲哀即美”表现的完美。

《情书》色调淡雅,表现淡淡的哀伤和淡淡的喜悦,以白色等冷色为色彩主调,因为女主角博子小姐带着淡淡的忧伤回忆着去世的爱人,因为是忧伤所以选用冷色,因为只是淡淡的,所以选用白色而不是黑色。

影片一开始以优美的构图唯美而静谧的画面开始,女主人公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她心里强大的孤独感,想走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企盼。

她如同沉默的雪,绵延浩瀚。

在她的神情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希望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

穿着黑色的大衣,感觉笼罩着巨大的悲伤。

“坚强”的站起来,仰望天穹,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错落,白色的山间,整个画面的白茫茫的雪,这是难以言表的沉浸,也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伤。

博子从雪上爬起来,走下雪山的一段,博子身着黑色大衣走在无边的雪地里,对比非常鲜明,在片头产生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非常抓人眼球,并渲染出一种至真至纯,悠扬远静的氛围。

她从白茫茫的雪地走向房屋错落的地方,而且是向左走,表示她在走向回忆,寻找回忆。

走向未知。

在寻找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自我。

之后知道了这是渡边博子在参加男朋友藤井树的周年祭。

这是日本特有的东西,也是雪白的像是新娘子,表现出渡边博子此时内心的悲伤这是男藤井树母亲对渡边博子说的一段话,整个说话过程是从镜子里看见的她的面部,镜子里的物体都是虚的不真实的,在这也表现出她所说的话的不现实与不真实,一切都是虚的。

渡边博子进了男藤井树曾经生活过的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明亮的窗户,外面仍然是皑皑白雪,然后是几幅山的风景画,,让人能够更加了解到男主人公藤井树的性格以及爱好。

相当于间接地介绍了男主人公藤井树这个人物。

她在他家中看到了男友藤井树的毕业纪念册,看到了她最爱的人滕井树的名字,怀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记了下来,她先要将地址写在手掌上,继而改变主意写在手臂内侧,构成可一种写在自己的身体上,写在自己的隐秘中的视觉呈现。

情书电影赏析

情书电影赏析

篇一:日本电影大师岩井俊二电影《情书》课件解析情书导演编剧:岩井俊二演员:中山美穗藤井树/渡边博子丰川悦司秋叶茂柏原崇男藤井树酒井美纪.少女藤井树上映日期:日本 1995年3月25日《情书》是岩井俊二指导的第一部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立即在日本等各国引起轰动,至今仍然有着简单纯净的艺术内涵,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

其它作品:《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梦旅人》《烟花》、《爱的捆绑》1.唯美含蓄的爱情故事。

影片其实是在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是博子怀念死去的未婚夫藤井树,又要面对善良的老师的追求,她处于失去爱喝被爱的矛盾境地,只好借助死去的未婚夫来寄托哀思;另一个故事时讲述中学时期的暗恋。

通过一场误会,逐渐揭示了三个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将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暗恋呈现出来。

这个暗恋是在影片最后才揭示出来的,也就是那封女藤井树没有勇气寄出的信。

由此导演揭示出男藤井树真爱的是少年女藤井树。

而他对于博子的爱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暗恋的寄托。

两段爱情中,博子的爱浓烈深沉,藤井树却如此内敛羞涩。

影片以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

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这两段爱情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通过细腻感人的影象深深地印在心里。

是女藤井树的回忆让博子终于走出了自我情感的深渊,也是博子让藤井树了解到从未深究过的记忆中的自己。

彼此照亮却从未相逢,似乎没有人为她们遗憾。

在影片中两人已然融为了一体,成为爱与记忆的印象。

主题:爱记忆与遗忘孤独和离丧2.一人饰演两个角色的精妙之处。

影片成功的让一个演员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而这两个角色是结束影片主题的关键。

通过成年女藤井树和博子极为相似的长相,来表现中学时期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暗恋。

3.对岁月的怀念在精心描绘爱情的同时,岩井俊二还着意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尘封的爱情和青春在主人公的回忆中逐渐清晰、复活。

电影情书剧情解析

电影情书剧情解析

电影情书剧情解析
《电影情书》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纽约,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为萨拉的青年少女,她曾停止学业,离开家乡,来到了纽约,寻找属于她自己的未来。

在纽约,萨拉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家乡的男子,威尔士,他们同为犹太裔,经过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他们之间发展出了深厚的友谊,最终演变成爱情。

电影一开头,影片以威尔士正在路上旅行正在寻找一个朋友的方式开始。

期间,他遇到萨拉,迅速建立了一段友谊,并介绍她去了解犹太人的文化。

他们共浴约在河边,威尔士把犹太人的信仰传达给了萨拉,并让她明白了犹太人的信仰有多么重要;他们共赴旅行,这次旅程也使两人更加了解彼此。

在旅程中,两人之间发展出了感情,威尔士向萨拉表白了他对她的爱,这也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深厚。

他们的爱情一路顺利,却受到了犹太人的歧视、逼迁等外在因素的干扰,甚至成为威尔士被征召入伍的直接原因。

萨拉为了让威尔士安全归家,写了一封情书,用来祈求上帝,祷告他安全归家。

萨拉也祷告上帝,让她和威尔士重新相聚在一起。

最后,威尔士回来了,他们再一次重温了他们之间的爱情,重拾他们之间的友情,并继续他们的幸福旅程。

恋爱中,有时候就算有着最坚强的信心,也不一定能把爱情保持下去,但威尔士和萨拉他们之间的爱情,最终还是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影片整体来说,让人从中感受到深厚的友谊和爱情,也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当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困难的时候,不管外在的压力多
大,都要一直坚持自己的爱情,永远相信爱情最后会得到美好的结局。

《情书》影评分析范文

《情书》影评分析范文

电影《情书》的影评分析范文东方式的电影构思——由日本影片《情书》引发的思考近年来,被日本电影评论界称为“日本新电影的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世人瞩目。

特别是1995年他的爱情影片《情书》,不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且获得了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好评。

在同年的横滨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年度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影片《情书》的魅力何在?岩井俊二自己说他只不过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东西。

所谓“个人化”,我以为既是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是民族心理、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艺术构思。

本文拟从《情书》的结构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情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细密的蒙太奇结构在世界各国的许许多多爱情影片中,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形形色色。

有的直率倾情,有的明争暗斗,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夺人所爱,或悲或喜,亦悲亦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故事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是:铺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历程。

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却独辟蹊径,在众多爱情影片中脱颖而出。

其实,严格地说,《情书》算不上爱情片,因为影片中三个男女主人公都没有真正相爱过,所谓“情书”也不是其中一对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书信,而是通过两个女孩之间的通信唤起回忆的媒介。

那么,《情书》用什么打动了不同国界的千百万观众呢?这正是岩井俊二东方式电影构思的秘密所在。

《情书》的叙事文本很简单: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中学生藤井树深深地暗恋着与自己同姓同名的女孩藤井树。

尽管他这种纯真的感情很强烈、很执着,但却始终不曾向她表白过,只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以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一丝丝内心的隐秘。

而女藤井树全然未觉,根本感受不到他的爱恋。

中学未毕业,男藤井树内心埋藏着那种青春的暗恋情愫转学来到了另一座城市,认识了另一个叫博子的女孩。

博子的相貌、气质与女藤井树几乎一模一样,于是,男藤井树便把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倾注在博子身上。

后来,男藤井树在一次爬山中,意外坠山身亡。

520情书岩井俊二电影 情书电影剧情详解

520情书岩井俊二电影 情书电影剧情详解

520情书岩井俊二电影情书电影剧情详解一、《情书》的故事背景画面,是一片白茫茫的大雪。

影片开头,主人公渡边博子穿着黑色的大衣,躺卧在雪中。

她在思念故去的未婚夫藤井树。

两年前,藤井树在与朋友们登山的途中不幸遇难。

博子虽然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恋情,但却仍然无法走出对旧日恋人的怀念,因此在藤井树的两周年祭日,来到大雪纷飞的墓地中祭祀。

从雪地上起来的博子,先后遇到了藤井树的家人和朋友,寒暄过后,她发现所有人都似乎已经从悲伤中走出来,只有她一个还无法完全释然。

拜祭完毕,博子来到藤井树的家中,藤井树的母亲拿出儿子中学时的毕业纪念册给她看。

博子随手翻到最后一页,看到藤井树在转学前,住在小樽市时的家庭住址。

于是趁藤母取东西的间隙抄在手腕之上。

藤母回来对她说,以前的家现在已经变成了公路。

博子依照已经不存在的家庭住址,寄了一封信给过去的恋人。

但是,却意想不到的收到了回信,这让她激动不已,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现在的男友秋叶茂。

尽管博子沉浸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但是秋叶茂却想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他不仅冒名写信向对方索要证据,而且带着博子去小樽市看个究竟。

博子来到藤井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且去了那条原来是藤井家所在的公路。

最后,她与秋叶茂一起来到自己写信给藤井树的那个地址。

直到这时才真相大白,原来她误抄了另一个藤井树家的地址,将信寄到了与昔日恋人同名的中学同班女同学的手中。

而在感冒中接到莫名其妙来信的女藤井树也明白过来。

原来博子的这些信,是写给那个与自己同名的男同学的。

发现真相的博子在空欢喜一场后倍感失落,但同时也有新的收获,于是继续给女藤井树写信,让她将中学时代男藤井树的事情告诉自己。

女藤井树由此开始回忆她与男藤井树之间的点滴过往,并将对往事的回忆,通过信件寄给博子。

在她的印象中,男藤井树是一个冷漠孤僻,行为怪异的男孩。

他总是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一个人看书,而且借阅那些很少有人看的书,只是为了让借书卡上出现藤井树的名字。

在那些青春懵懂的日子里,他们因为同名,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让女藤井树常常感到尴尬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浅析电影《情书》

【摘要】这则似乎淡泊而又迷人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是一则没
有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孤独、离桑的故事,它作为一部包装在青
春偶像剧表象之下的青春片,讲述的是爱和爱所印证的孤独,片中
的人物镜像关系,又讲述一个人绝望试图获取或者达到自己镜中之
理想自我的故事。
【关键词】镜像关系;情书(信);博子;藤井树
选择《情书》作为解读对象,是借助精神分析的视野将其解读
作为一代人的自我寓言,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无疑带着极大的理
论预设性。
一、人和一镜的故事
1、欲望对象缺席为前提
镜像理论虽看似玄妙,其中包含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辩证观,它
是每个人作为介体的“真实存在”与作为“理想的我”与在社会规范下
存在的“社会化的我”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的缩影。其中讲述着一个
人和一面镜的故事。影片的序幕中,博子独自一人躺在无人踪迹的
雪原之中,近景的镜头中,雪花慢慢飘落到她的脸颊,微微睁开双
眼,仰望着天空,而起身,再次像寻找什幺仰望着天空,之后默默
的离去。作为影片的开端,它更是像一次假象式的、再生的仪式,
渴望追随死去的恋人,但终于不能去丢弃生命。
2、忘我的他恋
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当中,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强烈的自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没一人坠入情网,当发觉自己深深的爱恋着
对方之时,也许就会爱恋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深沉的爱,同时,
恋爱中的自己就会从对方那里获得完美的理想自我的镜像,换句话
说,在没有比恋人目光更美好的镜子。在影片的开端,死去的藤井
树的两周年祭,几乎像生者的欢乐派对,昔日的好友缺席,母亲称
病逃走,父亲迫切等仪式结束一醉方休,只有博子拒绝加入,她拒
绝这一切的“常人长情”,她拒绝遗忘曾经,也无法遗忘曾经。就在
博子,朝着一个应该已不复存在的地址寄去“天国”的情书,在信中
有着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语句,“藤井树君,你好幺?我很好。渡边博
子。就在这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语句中,透露着博子心中巨大的伤感,
拒绝心中爱人死去的事实,祈求着他还健在的愿望。
3、信的双重意义
当博子寄出一封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信时,寄往“天国”的信件,
似乎最为准确的表达就是用心去否认去拒绝死者已经去世的消息。
而也许是出自某种潜意识的希望,再度去证实缺席,在潜意识之中,
博子需要让自己去相信,自己心爱的他已经逝世。而此后她对着深
爱她的秋叶茂说:我是因为寄不到所以才寄得,那是寄给天国的信。
当时几乎是迫使博子前往寄信地址藤井树初中家时,其中有一个场
景,三个人在积雪里行走,不断地去辨认门牌,两个走在前面的男
人发现博子并未跟上来,全景画面中,我们看到博子独自站在积雪
的涵洞边,似乎能听到她内心之中的独白:这封信是寄到这里的吧。
覆盖着积雪的没有任何生机的高速公路,涵洞映射下浓重的阴影,
在此时此地此景孤独的站立着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姑娘,面带忧郁,
表情忧伤,似乎像一幅已经不加修饰的画,而一眼仿佛就能读懂这
幅画中主人的内心深处不想去表达的独白。寄给心爱的他,是为了
去否认他的死亡,也是为了去证实他的死亡。映入博子眼帘的这个
场景,凄凉,大雪积压,仿佛要压得自己喘不过气。而又在藤井树
(女)那里,唤起的是一份困扰,一种身份的疑惑,联系着年少时
代那份青涩。她也将开启一段自己所被掩埋的回忆,描述另一个自
我的故事。
二、水中月镜中花的故事
1、自己只是影子
借助精神分析学的领域,可以说,当博子发现了“树”(女),
她同时在发现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发现了他人,他在异乡的街头邂逅
了属于自己的自己,同时她还惊心的认为自己也许就是他人,在此
之前自己曾经梦幻的爱情王国随之崩塌支离破碎,她也许没有去意
识到他对藤井树(男)的爱情不自禁的思念。但她却痛苦的意识到
自己的爱情或许是别人爱情的影子,她害怕痛苦的意识到自己的爱
情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当博子拖着相册问树(男)的母亲:我们想
不想?母亲反问:像怎样?不像又怎样呢?一向矜持的她竟然失声
啜泣:如果像,我就不能原谅,他曾经告诉我他对我是一见钟情,
如果是这样,他在骗人。母亲惊讶的问道:难道你在嫉妒那个初中
的女孩幺?她只有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是他人的影子,那撕心裂肺不
能自拔的思念或许只是别人的影子。在影片之中,藤井树与藤井树
的爱情故事,又是一种自恋,博子和他的爱,又不像是影恋,又像
是对影子的影之恋。“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也许只是在追逐回忆
之中映射出来的影子,当他过迟的感受到领悟到自己曾经所拥有的
爱情的时刻,又同时的得知自己心爱的他早已经故去的消息,当她
看到那幅素描勾勒出少女的脸庞时,她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时候,
在此时才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曾深深的被爱。
2、博子终于获救
在影片的尾声,博子站在高高的雪原上,大声的对着逶迤的山
脉喊着,回答她的只有回声,仿佛回声就是心爱的他给他的回应,
听到那一声声回音的同时,博子心里的重重束缚自己的石头也被击
碎,而在某种意义上上讲,博子已经打开了身上这幺多年的无法释
放四年的枷锁。博子之恋,她的回声则是旧式恋情的回声,也是对
于思念的压抑。
三、总结
依照精神分析学理论,影片《情书》中,包含着一个不断转移
又转移的过程,在博子寄给藤井树(男)一封情书时,收到信并回
信的是藤井树(女),当看到藤井树(女)时,她在她人的身上,
样貌形象,自己的身份,并且丧失的独一无二,历历在目曾经藤井
树男(男)与藤井树(女)的故事,不断地的瓦解着博子内心爱情
城堡,而故事的发展又瓦解了这其中的故事。在其中博子的潜意识
里,它们又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
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
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
在影片的“镜”中,正借助拉康关于镜像的论述,运用其中的正
是镜像阶段之境,银幕中当然并不能映照我们的身影,却能够成功
的制造出一种混淆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构的状态,比如博子与
藤井树(男),藤井树(男)与藤井树(女)之间的故事,充分唤
起了一种心理认同机制。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 着. 电影理论与批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荣 格. 荣格文集[m]. 新泽西: 普林顿大学出版社, 1967:
133.
[3] 杨远婴. 电影概论[m].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