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山西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 导致讨价还价 , 增加了闲置 、 低效土地的处置难 度。三是大 部分闲置土地 形成原 因复杂 ,既 有政府 因素也有 企业 自身因 素, 企业在签订土地 出让合同后 , 还要在不 同部门办理手续 , 常 常需要一 年以上才能完善 , 很难 认定其是否闲置 。四是矿业用 地中存在 很多低效用地 ,虽然开展了矿业存 量土地整合利 用 , 但整 合工作进程缓慢 。
样 ,山地和丘 陵 占土地 总面积 的 8 0 . 3 %。山西 省土地 总面 积 1 5 . 6 7万平方公里 , 主要 由未 利用土地 、 耕地 、 林 地组成 , 这 三大 地类面积之和 占到全省土地总面 积的 8 6 . 0 %,其余五大地类总
低效 用地再利 用方面 ,山西省加大 了旧城 区改造 力度 , 实
面积仅 占到全 省土地面积的 1 4 . o ‰ 山地 多、 平川地少 ; 旱地 多、
水浇地少 ; 难耕 、 难种 、 难利用地 多, 易耕 、 易种 、 易利用地少 。适
于耕种和开 发建设的 土地十分有限 , 土地 供需 矛盾突 出 , 土地 资源尤显珍惜。这种土地资源相对较差的天然禀赋给 资源集约
支持 、 鼓励企业利用 自有土地招 商引资 , 增 资扩股 , 提高单位土 地的投 入和产出效 益 , 使原来 已出让给企业的 土地拓 展出新的
发展空间。
同时 , 山西省全 力推进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 范县( 市) 创 建 活动 , 制定并 印发了《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 开展 2 0 1 0年度 国
二、 山 西省 土地 节 约 集 约 利 用存 在 的 问题
1 、 闲置、 低 效 土地 处置 进 展 缓 慢
九原区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分析论文

九原区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分析研究[摘要] 九原区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分析研究,通过对九原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进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得出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变化趋势,为九原区下一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土地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围绕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九原区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分析研究随着九原区经济建设快速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地矛盾、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尖锐。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多占用耕地、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低、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些问题九原区只有走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道路,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九原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空间布局合理性根据土地集约利用地的目标和土地利用的因果关系,采用目标法和因果法对九原区一般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对九原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进行计算,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九原区城市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九原区统计年鉴》、九原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以及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
1、城镇用地结构用地的合理布局,结构的优化完善是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前提。
从九原区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比较,可以看出九原区用地结构特点,见表1。
由表1可知,2008年九原区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与采矿用地分别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43.32%,26.50%,20.21%。
从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变化趋势来看,十多年来,九原区城镇用地面积基本保持稳步增加的势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城镇用地还将继续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呈平稳增长,增速逐年放缓所占比例偏高,有待进一步土地整理;独立工矿用地持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1998年的4.66%增加到2008年的26.50%。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内涵和发展方向综述

区域治理综合信息一、节约集约用地衍化为城市用地评价的过程(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的提出和升华针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保护任务日益加剧的基本国情,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集约用地首次作为国家要求被提出。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这一提法与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称为“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明确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土地管理来实现的发展方向。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同年下半年,中央对节约集约用地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的指示:一是“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三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
2012年初,中央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的指示,已将节约集约用地从土地管理的现实手段,变为国家战略。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同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
至此,节约集约用地从理念的提出,已经升华为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研究和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理念提出和升华后,国家层面研究和制定了相关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要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
阿城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 价 指 标 体 系 的构 建 一 评
响 了 粮 食 生 产 和 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 对 整 个 国 民 经 济 发 类 建 设 用 地 需 求 不 断 攀 升 , 设 用 地 增 加 在 时 空 分 布 上 也 建
的城 市 土地 集 约利 用 度 进行 评 价 , 映 “ 五 ” “ 一 主义 现代化 的关键 时期 , 节约 集约利用 土地 , 土 地资 反 九 至 十 而 是
五 ” 间 阿 城 区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度 的 变 化 情 况 , 此 , 函 源 现 实 情 况 所 迫 ,是 实 现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大 势 所 期 因 以
数 3和 函 数 4分 别 来 确 定 隶 属 函数 的样 板 值 a h。具 体 趋 。 了加 强 土 地 管 理 , 进 土 地 节 约 和 集 约 利 用 的 目标 、 为 促 计 算过 程 中 , 及 阿 城 区和哈 尔滨 市 指标 值 的确 定 。涉 实现 , 须从 强化 规划 管理 、 善 土地 市场 机 制 、 确 城 涉 必 完 明 优 及 指 标 数 据 由 《 尔 滨 市 统 计 年 鉴 19 — 0 9 和 《 城 市 功 能 、 化 土 地 结 构 等 方 面 提 出 相 关 政 策 措 施 和 建 议 。 哈 97 20 } 阿
违 法 用 地 、 费 土 地 等 问 题 没 有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 耕 地 面 用 程 度 较 高 。 全 区 建 设 用 地 率 达 到 79 , 高 于 全 省 浪 .%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以怀化市X区为例

约标准是一个 区间 , 在此 区间内都是合理 的¨ 。 ]
_ ! ~
() 1 存量用地率 c , 为存量用 地 占新 增建设 用 即
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
_ ‘
_ I
地量 的 比例 , 反映土地集约利 用韵 逆指标 。存量用 地 率越高 , 土地集 约利 用程 度越 低 , 理 的存 量用 地 率 合
地, 各类 建设 占地 需求 给 土地供 应带 来 很大 压 力 , 仅 靠新增用 地发 展建 设 已经不 大 可能 …。如何 集 约和 节约用地 对 各项土 地资 源的优 化配置 和 高效 利用 具 有 重要 的意义 。本 文通 过对 怀化 市 ×区集 约 和节 约
( ) 一 评价技术路线 鉴 于 ×区为怀 化市的主城 区 , 本文 主要对 其建设 用地进行评 价 。本 文 的技术 路 线首 先从 本 文界 定 的 土地集约利用 的内涵出发 , 分析影 响 ×区土地集 约利 用 的因素 ; 二 , 第 从宏 观层次 上研 究 ×区城市 土地 集
在我 国 目前 的技术条件下 预期达 到 的集 约利用 目标 , 指标值越大反 映土地利用 越集约 , 此时指标 的合理 集
素, 结合 实地 调查 情况 及 资料搜 集情 况 , 土 地 资源 从 的开发利用程度 、 城市用地 布局 和用地结 构的合 理性
等方 面, 初步研究宏观层次 的 ×区建设 用地 集约利 用
集约利用合 理值及 指标 量化 方 法 ; 四, 据 指标 体 第 依 系采用多 目标 决策 的方法 , 究 集约 化综 合 指数 , 研 以 此作为判断土 地集 约利 用状 况合 理 的标 准 ; 五 , 第 对
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
城 区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
关于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研究——以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为例

CASE区域治理关于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研究——以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为例向仕淼1,洪蕙21.巴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永业行(湖北)土地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有关工作,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状况开展专项评价,构建新的评价工作体系,本文以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为例,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关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5-0169-0002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是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上一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状况的变化情况及差异。
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论基础选题背景与意义:关于土地,我国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为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基本依据。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获得最大的土地价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为基础,增强产品质量,降低土地管理劳动消耗和经济投入,最大限度地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由此可见,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在提升土地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工作就是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自然资源部先后颁布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 T1018-2008),《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29-2010),2015年编制了《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
我国学者在针对土地用途有所建造,他们通过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对各个指标进行了分析,认为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制约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土地投入强度指标、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影响区域环境状况的指标以及土地利用趋势和可持续的指标等。
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安永强【摘要】为了分析武汉市目前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并为武汉市各级政府下一步制定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我们开展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研究工作。
介绍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思路,并重点阐述了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指标标准化方法等,最后给出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use intens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ture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ing on the land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polic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valuation of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 and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model,the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the quantifying of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At last,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 and its analysis are presented.【期刊名称】《城市勘测》【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70-72,76)【关键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土地利用强度;评价指标【作者】安永强【作者单位】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1土地资源是保证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城市发展以土地资源为依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
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评价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指标1.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指单位面积内实际利用的土地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
一般而言,土地利用率越高,就表明土地利用效率越高。
2.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土地集约利用指数是指单位面积内实际产出与总投入之比,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通过计算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可以评估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了解土地的利用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益。
3.土地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指单位面积内实际产出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数量。
通过计算土地生产率,可以判断土地的生产潜力,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
4.土地生态效益土地生态效益是评价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包括保持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等。
通过评估土地生态效益,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意义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土地生产率等指标的评价,可以发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2.推动农业发展通过对土地生产率的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产潜力,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土地的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利用指数的评价,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土地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对土地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通过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评估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
综合看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
术的深入探究和广泛应用,多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土地利用
方式已经逐渐从粗放向集约方向发展。国外的许多学者提出的 理论以及众多国家的有效地实践,在实践中,我国都可拿来有
效地、批判地借鉴,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研
究的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
国外世界众多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管理体制虽不相同,但发展水平 和历程几近相同,期间从未忽视过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粗放与集约的矛盾,适 时调整土地利用强度,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达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法国巴黎、德国汉堡、美国芝加哥、英国伦敦等发达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化初级 阶段的高度集中到城市化成熟阶段的空城化[5]。二战后,许多国家由于土地管 理政策的薄弱,城市与郊区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延伸,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 大量的闲置并存现象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均将土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 动,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的实践,代表国家主要有日本、英国、美国等 。日本曾先后颁布《地方开发促进法》、《国土利用计划法》等相关法律来促 使土地合理利用,并且形成一套严格制度,日本的法律对建设用地占用农地设 置了较高的门槛,作出了严格限制,体现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的理念。英国成 立《绿带法》,通过在城市周边设置绿带来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促进城市用 地的合理布局,其中央集权性的土地规划体系,强调城市内部空闲用地的循环 利用,使得英国在集约用地方面也取得成效。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实施土地用途 管制的国家,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美国的规划学界提出如“紧凑式 发展”、“精明增长”、“内填式发展”等城市土地利用的思想,建立了健全 的土地成长管理制度,实质上也体现了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4]。
——国内:
总的看来,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也取 得了较大的进展,充分认识到了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角度 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仍 然存在内涵界定不完善、微观尺度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不够系统
、还未形成统一标准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研究方法及模型简述
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空间尺度上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 个层次进行评价,本研究既是从宏观尺度上对XX县城区展开的土地节 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宏观评价是对研究区域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总体评价,总的思路是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反映城镇土地集 约利用状况与合理集约利用状况的接近程度。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是 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整体定量描述的一种评价方法[37、38]。这种 描述是建立在对社会经济多方面进行科学统计的基础上,从而取得满 意的评价结果。要对社会经济复杂的多方面进行精确的定量统计,还 得借助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反映一个社会 经济事务的特征,统计指标体系则从被研究对象的相互关系中,反映 总体多方面的特性。这个评价过程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原则,以评价对 象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样本发生作用的因素或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通过适合的模式将其予以量化并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标的 一种评价方法[39]。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国外:
近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的学者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的研究强调从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的强度,更加注重土地 节约集约利用的适度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日益被提升到各国的战略高度,并且在 技术手段、制度制定等方面深入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实践,如美 国西雅图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尤其是 其开展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的评估技术,颇为成熟;此外,不同 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构造了大量的综合研究模型,如CLUE模 型、IMAGEL模型、IMPEL模型等。以及3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4]。
二、研究方法及模型简述
数据来源:
1.实地调查、走访 2.相关部门提供 3.网站检索 4.遥感解译提取 5.相关统计资料和技术规范、规程等
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及模型简述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应采取定量与定性并重的技术思路。 定量评价要注重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因素因子的选择及其权重的确定既要体现共性,又要体现 特色,这样运用模型计算的评价指标值才能真实反映土地节约集 约用地水平,为定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得出的定性评价结论才 具有客观性和前瞻性;定性评价要着力规律性总结,这种总结应 该建立在定量的标准之上,为决策部门制定用地政策提供方法和 途径。
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2015年6月1日
汇报提纲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研究方法及模型简述
三
研究结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
国外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如大卫〃李嘉图[1]等人在其研究中对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就曾表述过,农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 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 管理方法,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较大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后期的经济学家,也在不同方面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出不同的贡 献。如早期德国的经济学家杜能[2]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 系》中,阐述了农地利用最优区位布局的思想,对城郊农用地类型 的空间分布展开了研究,其圈层论中确定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的 布局方法,对土地利用布局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韦伯[3]的《工业 区位论》、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城市中心地理学说以及后来在城市土 地利用中出现的同心圆模式、多核模式、扇形模式等都曾涉及到对 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理论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内:
在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与内涵方面的研究上,国内众 多专家学者都尝试做出阐述,如马克伟、杨兴权、朱荣勤[9]等试 着从土地投入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何芳、林 坚[10]等从土地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理解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陶 志红、谢正峰等认为应从土地结构优化和用地布局的角度来定义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龚义、陈书荣和曾华[11、12]等认为土地集约 利用是多目标追求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过程;渠丽萍和姚书振[13]则 把土地集约利用看做一个综合的开放系统。然而,随着土地利用 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和研究的逐步深化,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但对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城镇用地如何集约利用,到目前还没有 系统的阐述[14] 。
——国内:
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标准方面,国土资源部 2008 年发布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规定了“建设 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体系、程序内容、技术方法、成果 验收、更新及应用等[15]”。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宋戈、龚义、 查志强、汪波[4、16]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土地节约集约利 用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了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主 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等。均在城镇土地节约 集约利用评价的实践与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国内:
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大 多是以农地集约利用为基础引申而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 速发展,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问题逐渐显现,耕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 效率低等现象日渐突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 的重点[4]。 《土地管理法》颁布后,国土资源部在1999年又相继开展了“国土资 源大调查”项目,设立了“城镇土地价格调查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其子课题研究中,以天津、长春、济南、南京、福州、包头、义乌 共7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开展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工作[6];分 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正 式开启了我国对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并且于 2000 年编制 出台了《2000 年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实施方案》,随后又编 制完成了《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设计》[7]; 2003 年,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十五”计划纲要的通知》中提出了 “全面开展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调查与评价的任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