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综述

合集下载

生物柴油酶

生物柴油酶

生物柴油酶生物柴油酶是一种能够催化生物质转化为生物柴油的酶类物质。

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日益关注,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环保的能源替代品,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生物柴油酶是一类产生于微生物中的酶,它们具有催化生物质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能力。

生物柴油酶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微生物能够分泌一种能够将植物或动物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的酶。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逐渐推动了生物柴油酶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柴油酶的催化机制主要包括酯化和酯交换两个步骤。

在酯化步骤中,酶能够将植物或动物油脂中的甘油与脂肪酸结合形成酯化产物,而在酯交换步骤中,酶能够催化酯化产物与另一种甘油或脂肪酸进行酯交换反应,生成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酶的催化作用使得生物质能够被高效地转化为生物柴油,为生物柴油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生物柴油酶具有许多优点,使得它成为一种理想的生物柴油生产工具。

首先,生物柴油酶能够催化各种类型的油脂,包括植物油、动物油以及废弃油脂等,使得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广泛。

其次,生物柴油酶的催化过程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不需要高温、高压和强酸碱等条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生物柴油酶还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能够在连续反应体系中进行长时间的催化反应。

尽管生物柴油酶具有许多优点,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生物柴油酶的催化效率仍然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生物柴油酶的催化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优化酶的结构和性能。

其次,生物柴油酶的催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等,这些副产物的分离和处理也是一个难题。

此外,生物柴油酶的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提高酶的使用寿命和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在开展各种研究和探索。

一方面,他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柴油酶进行改造和优化,以提高其催化效率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他们还在寻找新的生物柴油酶资源,如从深海微生物中分离和筛选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酶。

废食用油脂固定床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研究

废食用油脂固定床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研究

( .S ho o n i n n n ra o s u t n Wu a n esyo S i c n nier g Wu a 1 c ol f v omet dU b nC nt ci , h nU i r t f c n ea dE g e n , h n E r a r o v i e n i
陈英 明 , 吕鹏梅 肖 波 , ,常
( .武汉科技学院 环境与城建学院 ,湖北 武汉 1
杰 ,王 学伟 ,肖弥章
504 ; 16 0
Hale Waihona Puke 4 0 7 ;2 30 3 .中国科学 院 广州能源所 ,广东 广州
3 .华 中科技大学 环 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4 3 0 4 .华南理工大学 化工与能源学院 ,广东 广州
407 3 0 3,Hu e o i e,Ch n 2. Gua g h u I siu e o e g n e so b iPr vnc i a; n z o n tt t fEn r y Co v rin,Ch n s a my o ce c i e e Ac de fS in e, Gu n z o 0 4 a g h u 51 6 0,Gu ng o g P o i c a d n r vn e,Chi na;3. I tt t fEne g & P we gne rn nsiu e o r y o rEn i e g,Hu z o g i ah n Unie i fSce c d Te h oo ,W u a 3 07 v r t o i n e a c n lg s y n y h n 4 0 4,Hu iPrv n e,Ch n be o i c i a;4. S ho lo e c la d c o fCh mia n

生物柴油的制备

生物柴油的制备

由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实验方案化强0601 石磊丁佐纯目录一.文献综述1.生物柴油简介2.目前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3.本实验所采用的制备方法及各实验参数的选择及其理论依据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1.生物柴油的制备原理2.碘值的测定原理3.酸价的测定原理四.实验用品1.实验仪器2.实验药品五.实验步骤1.生物柴油的制备2.粗产物的处理3.碘值的测定4.酸价的测定六.实验结束七.本实验所参考的文献一览★★注:若实验中能够提供超声装置用来替代搅拌装置,一则可以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从原来的1.5—2小时缩短为10分钟左右),又节约了能源同时提高了转化率。

一、文献综述1、生物柴油简介1.1目前燃料情况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日益紧缺的石油资源和不断恶化的地球环境使得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寻求适合的替代能源。

我国在醇类代用燃料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用粮食生产醇类代用燃料转化能耗高,配制汽油代用燃料不能直接在现有汽车中使用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而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生物柴油在燃烧性能方面丝毫不逊于石化柴油,而且可以直接用于柴油机,被认为是石化柴油的替代品。

1.2什么是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即脂肪酸甲酯,由可再生的油脂原料经过合成而得到,是一种可以替代普通柴油使用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1.3生物柴油的优点1.3.1 能量高,具有持续的可再生性能。

1.3.2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①生物柴油中不含硫,其大量生产和使用将减少酸雨形成的环境灾害;生物柴油不含苯及其他具有致癌性的芳香化合物。

②其中氧含量高,燃烧时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显著减少;③生物柴油的可降解性明显高于矿物柴油;④生物柴油燃烧所排放的CO2,远低于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CO2 ,因此使用生物柴油,会大大降低CO2的排放和温室气体积累。

1.3.3具有良好的替代性能:①生物柴油的性质与柴油十分接近,可被现有的柴油机和柴油配送系统直接利用。

②对发动机,油路无腐蚀、喷咀无结焦、燃烧室无积炭。

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能源”

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能源”

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能源”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32 条第4 款定义为: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有柴油使用功能的液体燃料即为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主要指标与石油提炼的柴油基本一致,含碳量 18—22,与柴油(16—18)类似,颜色与柴油一样清亮透明。

它是利用原料广泛的动物、植物各种油脂将其改变分子量和碳结构形成能充分燃烧的高热值的“类柴油”。

由于它来自生物质资源故谓“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的来源生物柴油的来源十分广泛,共分六大类;1.植物类:油菜、棉花、大豆、芝麻、花生、乌桕树、蓖麻、棕榈树、椰子树、油桐树、亚麻、野苏树、桉树、油茶、麻疯树、光皮树等含油质植物所榨取的油料。

2.各城市餐馆的地沟油。

3.动物油脂:如猪、牛、羊等加工的各种油脂;4.各种动物皮革和动物骨头加工中产生的油脂。

5.各种油脂加工厂的下脚料、酸化油。

6.废机油、汽油、柴油等回收利用;废塑料、废橡胶、煤焦油提炼的柴油(调和生物柴油用。

其中植物的种子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国大约有1554种树种的种子可用来制造生物柴油,但其中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大概有150种,又其中能实现规模化的只有6种,麻风树是最主要的,麻疯树为多年生耐旱型木本植物,适于在贫瘠和边角地栽种,栽植简单、管理粗放、生长迅速,麻疯树林3年可挂果投产、5年进入盛果期。

果实采摘期长达50年,果实的含油率为60~70%,经改性后的麻疯树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并在闪点、凝固点、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颗粒值等关键技术上均优于国内零号柴油,达到欧洲二号排放标准,被称为生物柴油树,是最有种植潜力的油料作物品种。

目前,野生麻疯树的干果产量为300~800kg/亩,平均产量约660kg/亩。

纯麻疯树油可以用于烹调、照明或者发电。

它的一系列副产品包括用于化妆品的甘油,以及再加工制成的麻疯树种子饼,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其种子油渣、残油渣及树叶可作农药,去毒后也可作为动物饲料。

脂肪酶生产生物柴油进展论文

脂肪酶生产生物柴油进展论文

脂肪酶生产生物柴油研究进展【摘要】生物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由于其较高的转化率以及为了回收副产物和纯化生物柴油所需采用的下游处理工艺相对简单,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关注。

酯交换反应的生物催化使用商品纯化酶占据了成本的主要部分。

然而,具有更好成本-收益比的基于胞外酶和胞内酶固定化的技术促进了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其他影响因素,包括醇和甘油的存在以及水的活度都能对脂肪酶的活性以及反应过程中的稳定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生物柴油;脂肪酶;酯交换反应;影响因素0.引言当前世界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来自地壳中的化石燃料,包括气态和液态的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和石油)以及固态燃料(煤),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维持这样的情况。

然而,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已经强烈要求全球范围发展可持续、可替代的运输燃料。

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无毒燃料,生物柴油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已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1.生物柴油的原料当前世界上生物柴油的生产大部分来源于可食用植物油,导致了与食物生产的冲突。

缺乏足够的油料也限制了生物柴油产业化的扩大。

因此,诸如麻疯树油,餐饮废油以及微藻油灯不可食用油表现为下一代生物柴油的可持续、可替代原料。

2.酯交换反应植物油主要由甘油三酸酯组成,还包括游离脂肪酸、磷脂、固醇、水和其他杂质。

酯交换反应是从甘油三酸酯生产生物柴油的第一步反应。

酯交换反应属于醇解反应的一种,是酯中的醇被另一种醇取代的过程,类似于水解,不同的是用醇替代了水。

虽然化学催化酯交换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可接受的转化率,这种反应还是有一些弊端的,比如说能耗高、甘油的回收有难度、酸催化剂或碱催化剂必须从产品中分离,废水需要处理并且游离脂肪酸和水对反应有干扰。

因此,使用脂肪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法甲醇分解反应已经成为更具有吸引力的生物柴油生产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克服以上这些缺陷。

3.脂肪酶作催化剂脂肪酶(甘油三酸酯水解酶,ec3.1.1.3)是一种普遍分散在高级动植物体内的酶,对脂类的生物转化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生物柴油制备技术

生物柴油制备技术
+ 生物柴油不含硫,其碳循环是动态的,每两年即可 完成“CO,+光合作用一生物质一生物柴油一CO,+ 光合作用⋯ ⋯ ”的闭合循环链。
+ 生物柴油的燃烧过程比石油柴油更清洁采用生物柴 油的发动机废气排放指标不仅能满足目前的欧洲3 号标准,甚生物柴油的生物分解性高,有利于环境保护, 生物 柴油可以用于处理丁基以及腈类橡胶, 尤其在废轮 胎的处理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 化石能源:一、储量十分有限。二、燃烧 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氮化物、硫化物及排 放的黑烟等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 生物柴油:一、以植物或动物及其产物为 原料制成的可再生能源。二、对保障石油 安全、保护环境生态有重要意义。
+ 生物柴油对于解决废食用油的污染以及避免废食用 油重新进入饮食系统方面有重要作用。
+ 酶法制备生物柴油指 在脂肪酶的催化下, 油脂与低碳醇进行转 酯化反应合成长链脂 肪酸单脂。
➢ 使用固定化脂肪酶。
➢ 全细胞催化剂转酯化。
+ 超临界反应是在超临界流体参与下的化学 反应。超临界流体在密度、对物质的溶解 度及其他方面具有独特性质,可以提高生 产的产率、选择性及反应速率。
+ 酶的选择性、寿命及反应时间 + 生物柴油的倾点高, 影响低温启动性 + 催化剂的研制 + 反应的接触界面问题 + 甘油皂对油品质量的影响 + 燃烧残留物的微酸性问题 + 残留甲醇与甘油的腐蚀性问题
——新兴能源的发展
成员 徐阳杰 余冬 张春雷 张培元
+ 生物柴油概述 + 国外生物柴油发展概况 +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 转脂化存在的技术问题 + 生物柴油的使用意义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

学术研究----可再生能源我国生物柴油发展的现状轻化委沈吕宁一.前言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而富煤的国家,按美国油气杂志(Oil & Gas J) 2002年的统计,全球估算探明石油储量为143.3Gt,中国为3,288Gt,占2.3%,而2000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62.3Mt, 按此年产量计,我国现有储量开采尚不足20 年.我国自1993年起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2000年,进口油已达69.60Mt,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估计2010年我国原油需求将达到296~316Mt,同期原油产量仅170~180Mt,而2020年原油需求达380~420Mt,而同期原油产量仅180~190Mt,届时我国大部原油将依赖进口,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柴油在中国主要成品油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消费柴油67.10Mt,占汽、煤、柴油总量的 61.2%其中交通运输业占柴油消费量的 56.1%,为消费大户, 我国柴油的生产量一直低于消费量,今后15年,由于汽车柴油化的进程和农用柴油车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消费柴汽比将进一步扩大,2010年柴油需求量将突破亿吨大关,2015年预计将达到 1.3亿吨,由于今后我国对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依赖程度会逐步加大,按国家计委能源所的预测,2010年和2020年原油进口依赖程度分别为39.2%--46.2%和50.0%--59.1%,这必然危及我国的能源安全。

必须设法寻求替代燃料以减少对柴油需求的压力已刻不容缓,而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刚刚发展起来并开始实现产业化的生物柴油将是一个解决矛盾的出路之一。

(1,2)二.生物柴油的特性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发展生物柴油,具有十分丰富的原料资源。

生物柴油当前主要的原料除各类油料作物外,也可从厨房残余油脂回收,其中如食品加工厂、餐馆、快餐连锁店及大型企事业单位食堂等用废油脂等都作定期回收的对象。

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替代,减轻环境压力,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优化

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优化

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优化文章标题: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优化1. 引言在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备受关注。

而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优化的角度探讨这一过程,以期为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2. 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原理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是利用脂肪酶催化转化非食用植物油中的甘油三酯为生物柴油。

脂肪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有效降低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的能耗与环境影响。

3. 过程优化的关键因素a. 反应温度:合适的反应温度对于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至关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酶催化活性,从而影响生物柴油产率和质量。

b. 底物比:非食用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对生物柴油产率有直接影响,因此底物比的选择是过程优化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c. 催化剂用量:适量的脂肪酶用量可以提高生物柴油的产率和质量,但过量的使用会增加成本。

4. 优化过程及成果通过对反应温度、底物比和催化剂用量进行系统优化,我们成功提高了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产率和质量。

最终形成了一套稳定、高效的生产工艺,为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5. 个人理解与展望通过对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过程的优化研究,我对生物柴油生产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未来,我将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并致力于研究出更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为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了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优化技术,以及这一技术在生物柴油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也展望了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为环保和可持续能源的发展贡献了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以上是本文对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优化的探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综述赵文超(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030051)摘要:就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概括,探讨了固定化脂肪酶法、液体酶法和全细胞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最新工艺进展。

关键词:生物酶;生物柴油;固定化脂肪酶;液体酶;全细胞分类号:TQ645:TQ514作者简介:赵文超,男,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生物工程。

生物柴油是利用动植物油脂的低碳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酯交换反应生成的脂肪酸酯[1]。

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可再生替代燃油燃料,生物柴油在近几十年来已成为学者们热衷的研究对象。

生物柴油与化石燃料相比,具有低闪点、低含硫量、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等优势,可以替代普通柴油更为清洁、安全地使用,极具发展前景。

生物柴油的合成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催化剂可以为酸、碱或酶。

酸催化法对原料油脂要求较高,会产生大量废酸,且催化剂难以回收利用;碱催化法要求原料酸价小于1,含水量小于0.5%,生产工艺复杂,易皂化;相比之下,酶催化反应条件温和,对原料油脂的品质基本无要求,反应产物易分离,应用较为广泛[2]。

油脂与醇进行酯交换反应通常使用的酶催化剂为脂肪酶。

脂肪酶在自然界中来源丰富,现已能从60 多种微生物中获取相应脂肪酶[3]。

目前商业化的脂肪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Lipase A K, Lipase P S, LipozymeRM IM, Lipase PS-30, Novozym 435 等。

脂肪酶的来源不同,反应工艺往往不同。

1 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酶法制备生物柴油转化速率的因素包括:油醇比、酶种类、酶用量、反应温度、水含量等。

反应时间不直接影响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转化率,但直接影响反应平衡程度和反应产物饱和度等,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生物柴油的转化率最后趋于一定值[4]。

酶活性直接受反应体系中甲醇含量的影响。

当底物为混合物时,反应体系中甲醇的含量可适当提高。

为避免酶失活,可将甲醇分次加入。

盛梅等[5]研究固定化酶催化菜籽油与甲醇合成生物柴油的反应时发现,有机溶剂的使用可以明显改善固定化脂肪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同时,分批加入甲醇可以避免次性加入时过量甲醇对固定化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李俐林等[6]用叔丁醇作为反应介质,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优质原料甲醇醇解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消除了甲醇和甘油对酶的负面影响,酶的使用寿命显著延长。

陈志锋等[7]研究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 催化高酸废油脂与乙酸甲酯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时发现,导致酶促交换反应速率和甲酯产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废油脂中高含量的游离脂肪酸与乙酸甲酯反应产生的副产物乙酸对酶有抑制作用。

此外,实验证明在反应体系中添加适量的有机碱不仅能大大提高酯交换反应速率和甲酯产率,还能显著提高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

2 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与工艺2.1 固定化脂肪酶法脂肪酶固定化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酶活性、稳定性高;易从产品中分离出,因此可重复使用。

固定化脂肪酶一般以硅藻土为载体,通过吸附法制备。

其中吸附法由于方法简单且成本较低,被认为是大规模固定脂肪酶的最优方法[8]。

王钰等[9]以地沟油为原料,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转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对所制备生物柴油的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能的检测结果体现出了生物柴油优良的特性:合成的生物柴油纯度达到了97.8%以上,精制后的产品闪点高于170 ℃,硫的质量·59 ·分数低于0.0005 %,十六烷值高达73.6,在0# 柴油中添加了20%的生物柴油后,尾气排放中CO 降低了28%,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降低了36 %,NOx 降低了24 %,全负荷烟度下降幅度达到0.2~0.9 Rb。

蔡志强等[10]探究了固定化脂肪酶分别催化酯化与醇解两种方法合成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研究发现,酯化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是:2%固定化脂肪酶,温度为30 ℃,油酸∶甲醇=1∶1(摩尔比),分2 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24 h,或分3 次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36 h,酯化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醇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是:4%固定化脂肪酶,温度为30 ℃,菜籽油∶甲醇=1∶3(摩尔比),分3 次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为48 h,酯化率可以达到95%以上,去除下层甘油后,菜籽油甲酯纯度可达98%。

安永磊等[11]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餐饮废油与乙醇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通过实验获得了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47 ℃,有机溶剂为正己烷,醇油比3∶1,5 次投加乙醇,酶用量为0.3 g,反应时间32 h 时,生物柴油产率可达81%。

徐桂转等[12]利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在无有机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催化菜籽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

研究得到了菜籽油间歇酯交换反应的适宜工艺条件:转速200 r/min ,反应温度:50 ℃,甲醇∶菜籽油=1∶5(摩尔比),酶用量10%(与菜籽油的质量比)。

反应分两次加入等量甲醇,即先加入总量一半的甲醇,反应10 h(菜籽油的酯交换率达到47%);再加入剩下全部甲醇,反应26 h(酯交换率达到80%)。

唐凤仙等[13]以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固定的A.niger Li-38 脂肪酶催化棉籽毛油合成生物柴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研究发现该固定化酶的贮藏稳定性较好,室温放置12 d, 酶活性仍能保持80%以上。

固定化酶在30~70 ℃,pH=5.5~6.5 之间较稳定,其热稳定性和pH 稳定性较游离酶有所提高。

固定化酶可重复使用7 次,转化率保持在80%以上。

洪鲲等[14]研究了两种脂酶顺序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结果表明:固相化细菌A007 脂酶催化甘油三酯(TAG)水解的最适条件为:含水量40%、脂酶用量100 U/g、反应温度30 ℃、反应时间12 h,此时TAG水解率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分别为93.3%和90.1%;在催化FFA 甲酯化过程中,固相化Candidaantarctica 脂酶在FFA∶甲醇=1∶5 时可达到最佳效果;在第二次甲酯化时,加入甘油有利于提高FFA 酯化率,经过24 h 反应,可将总酯化率从无甘油时的96.9%提高到98.6%。

2.2 液体脂肪酶法早在1970 年代许多学者就发现脂肪酶在油水界面上催化反应速率较快,A. M. Brzozowski 等[15]将此现象解释为“界面活化效应”。

一般而言,脂肪酶活性位点为一个盖子所罩住,界面活化效应是指将此盖子打开使催化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液体脂肪酶通过催化两相(油相/水相)体系界面的转酯/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基于双相体系、油水界面活性效应的特点,液体酶法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速率较快,不受底物、产物的扩散限制,产物、副产物易分离。

此外,液体脂肪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16]。

许多学者对脂肪酶的盖式结构进行了探究。

薛龙吟等[17]比较了黑曲霉脂肪酶与黑曲霉酯酶的3-D 结构后发现两者在盖子结构域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利用PCR 技术对黑曲霉脂肪酶的4 个位点进行诱变,以期获得开盖型黑曲霉脂肪酶。

4 个重组质粒导入毕式酵母GS115 菌株进行异源表达后,仅pPC19K-anl-D99P和pPC19K-anl-K108E 实现了活性表达。

李堂等[18]研究脂肪酶催化菜籽油乙醇解反应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的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作溶剂,能有效增加反应体系中乙醇与菜籽油的互溶性,使反应物充分接触,有效降低乙醇的局部浓度,减小其对酶的毒害作用,消除酶的团聚现象,改善脂肪酶所处微环境。

2.3 全细胞法酶法生产生物柴油进入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是脂肪酶的成本太高,一个很有前景的解决方法是以全细胞生物催化剂的形式利用脂肪酶[19]。

清华大学的曾静等[20]利用霉菌R. oryzae IFO 细胞催化植物油脂与甲醇醇解反应合成生物柴油,通过探究培养过程中各项参数对细胞生长以及该细胞催化剂对醇解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细胞的催化活性随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油脂的不同而变化。

在优化的操作参数(大豆精制油20 g/L,蛋白胨70 g/L,NaNO3 1.2 g/L,KH2PO4 1.2 g/L,MgSO4·7H2O 0.5 g/L,培养温度35 ℃,摇床转速130 r/min)下培养得到的细胞催化剂能有效催化大豆油与甲醇三步转化酯化反应生成生物柴油,最终得率可达86%。

3 结语生物柴油的研究因当今世界石油危机而得到大力发展。

生物柴油技术的研发利用对世界能源结构、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酶法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具有清·60 ·洁、环保、高效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酶法催化制备生物柴油主要有固定化脂肪酶法、液体脂肪酶法、全细胞法等方法。

然而,利用这些方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大规模应用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如:原料、酶催化剂成本较高,反应条件严格,反应速率较低等,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1]Gerpen J V. Biodiesel: small scale production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Methods Mol Biol,2009,581:281- 290.[2] 王巍杰,杨永强,吴尚卓.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0,(3):54- 57.[3] Prentice I C,Farquhar G D,FashamMJ R, et al. The carbon cycleto the Third Assessment. 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 [R]. WMO and UNEP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2001:56- 58.[4] 吕鹏梅,袁振宏,马隆龙,等.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化工,2006,26(SupⅡ):19- 24.[5] 盛梅,郭登峰.固定化酶催化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稳定性研究[J].中国油脂,2005,30(5):68- 78.[6] 李俐林,杜伟,刘德华,等.新型反应介质中脂肪酶催化多种油脂制备生物柴油[J].过程工程学报,2006,6(5):799- 803.[7] 陈志峰,吴虹,宗敏华.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高酸废油脂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J].催化学报,2006,27(2):146- 150.[8] 廖昌珑,王晓艳,黄遵锡.脂肪酶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9,29(2):30- 36.[9] 王钰,孙海洋,王芳,等.酶催化地沟油生产的生物柴油的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34(SupⅡ):111- 117.[10] 蔡志强,邬国英,林西平,等.固定化脂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4,29(8):29- 32.[11] 安永磊,唐唯森,高松.酶法催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报,2006,36(Sup):147- 150.[12] 徐桂转,刘会丽,张百良,等.利用菜籽油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初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162- 165.[13] 唐凤仙,李春,李元元,等.酶法酯交换棉籽毛油合成生物柴油[J].太阳能学报,2010,31(11):1397- 1401.[14] 洪鲲,乙引,张习敏,等.生物柴油的双脂酶催化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0,35(2):51- 55.[15] Brzozowski A M, Derewenda U, Derewenda S Z, et al. A modelfor interfacial activation in lipases from structure of a fungal lipase-inhibitor complex [J]. Nature, 1991,351:491- 494.[16] 陈新,里伟,杜伟,等.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化工,2007,27(8):23-29.[17] 薛龙吟,林瑞凤,舒正玉,等.黑曲霉脂肪酶盖子结构域突变对其活性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0(2):173- 177.[18] 李堂,周建红,黄朋,等.正己烷体系中酶催化菜籽油制备乙酯生物柴油[J].中国油脂,2007(12):45- 47.[19] 刘汝宽,杨喜平,王瑞霞.制备生物柴油的催化剂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73- 276.[20] 曾静,杜伟,徐圆圆,等.培养过程参数对霉菌Rhizopus orzae IFO细胞催化植物油脂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10):17- 24.Research Progress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by Bio-enzymatic MethodZHENG Qinghe(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by lipase as catalysts was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developments of three bio -catalytic technologies including immobilized lipase, liquid -lipase and whole -cell catalysis werediscussed.Key words: Biocatalyst; Biodiesel; Immobilized-lipase; Liquid-lipase; Whole-cell cataly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