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催化剂的研究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催化剂的研究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催化剂的研究随着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化石燃料逐渐走向枯竭,开发生物能源逐渐成为了人们的重要方向。

其中,生物柴油因其环境友好、可再生等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将着重介绍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催化剂的研究。

一、生物柴油的制备方式目前,生物柴油的制备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为酯交换法、酯化法、水解法和微生物法。

其中,酯交换法和酯化法较为成熟,应用也最广泛。

1.酯交换法酯交换法是目前制备生物柴油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中,将油脂中的甲酯与醇交换,从而得到酯类,这种方法被称为酯交换法。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酶和酸催化剂。

酯交换法生产生物柴油的步骤包括:1) 将传统的油脂加热至大约70℃,然后加入甲醇和碳酸钠。

2) 加入少量的碱催化剂(钠或钾)。

3) 在调节好反应过程的操作条件后,生产出生物柴油。

与传统的化学反应相比,酯交换法反应后的环境污染比较少,对环境友好。

2.酯化法酯化法是制备生物柴油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在酯化法中,油脂和甲醇反应生成甲酯和水。

酯化法生产生物柴油的步骤为:1) 将传统的油脂和甲醇混合,然后加入酸催化剂。

2) 在调节好反应过程的操作条件后,生产出生物柴油。

酯化法相对于酯交换法需要更多的酸催化剂,这可能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

同时,当油脂中含有过多的酸时,将有一些非正常的反应和一些损失。

二、生物柴油催化剂研究现状随着人们对生物柴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催化剂研究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催化剂可将反应温度降至更低,改善反应产物出现的问题,因此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催化剂。

1.碱催化剂碱催化剂是制备生物柴油时常见的催化剂。

在酯交换法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常用的碱催化剂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钠醇溶液等。

碱催化剂反应速度快、成本低、易于操作等优点,在酯交换法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碱催化剂生成的反应产物相对较少,具有较好的环保性。

2.酸催化剂酸催化剂是制备生物柴油时另一种常见催化剂。

酶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酶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一、生物柴油的定义
• 生物柴油 (Biodiesel)是指以
油物作物、野生油料植物 和工程等水生植物油脂以 及动物油脂、餐饮垃圾油 等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工艺 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 再生性柴油燃料。生物柴 油是生物质能的一种,它 是生物质利用热裂解等技 术得到的一种长链脂肪酸 的单烷基酯。是典型的 “绿色能源”。是优质的 石油柴油的代用品。
链的碳氢化合物
三、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
脂肪酶 动物油脂+低碳醇 转酯化反应 脂肪酸甲脂+乙脂
• 该方法和传统方法相 比,具有提取纯化工 艺简单、设备投资少、 反应条件温和、酶用 量少、甘油易回收、 耗能低、污染小(无 废物产生)、对油脂 原料要求低等优点, 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 注。
• 可用于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脂肪酶主要有酵母脂肪 酶、根霉脂肪酶、毛霉脂肪酶、猪胰脂肪酶等,直 接使用游离脂肪酶进行生物柴油生产,存在分析性 差、催化效率低、对短链醇耐受性差、酶使用寿命 短、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固定化脂肪酶以及 产生脂肪酶的固定化细胞在生物柴油生产中得到一 定的应用。
1、固有稳定性 高、可重复性使用、可有效 保留酶活性、易从产品中分 离的特点。 • 采用脂肪酶的膜固定化技术, 使膜还作为酶催化反应的界 面、接触界面和分离界面。 • 固定有脂肪酶的膜可构成多 相膜反应器,有利于集酶催 化反应、产物分离或相分离, 以及催化剂的回收与一体, 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原料到生物柴油的过程
二、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 • • • 稀释:利用石化柴油来稀释植物油 微乳化法:利用乳化剂降低植物油黏度 热解法:高温将高分子变成简单分子 酯交换:是利用甲醇、乙醇将植物油中的甘油三
酸酯中的甘油取代下来,形成长链的脂肪甲酸,从 而降低碳链的长度

酶法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酶法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5-03-28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引导项目(2004B33401007)作者简介:汪 勇(1977-),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油脂产品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文章编号:1003-7969(2006)01-0065-04 中图分类号:TQ645 文献标识码:A酶法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汪 勇1,欧仕益1,温 勇2,刘鹏展1,薛 枫1(1.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510632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2.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510655广州市员村西街七号大院)摘要: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可生物降解、无毒的清洁能源,可以部分替代石油柴油。

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和传统碱法、酸法催化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不产生废水、反应产物容易分离等优点。

对脂肪酶的种类、特性和酶法催化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的主要工艺进行了介绍,同时展望了酶法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前景。

关键词:生物柴油;酶催化;脂肪酶;酯交换生物柴油就是长碳链脂肪酸单酰酯类物质,主要是甲醇或者乙醇等短碳链醇和脂肪酸或者甘油三酯经过酯化或者酯交换来生产,商品化的生物柴油最主要的成分是脂肪酸甲酯。

生物柴油和石油柴油相比,具有可再生、易生物降解、无毒、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它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新能源取代或者部分替代石油柴油[1]。

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一般是化学催化法。

主要用碱或者酸催化甲醇和甘油三酯酯交换生产脂肪酸甲酯。

碱催化法由于转化率高,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在工业上已经成功应用。

但是碱催化法对甘油三酯原料的品质要求较高,如果甘油三酯中存在一定量的游离脂肪酸和水就会影响反应的速度和转化率,同时增加产物分离的难度。

酸催化可以用来催化成本低廉的但酸值很高的餐饮废油脂转化成脂肪酸甲酯,但是反应速度相对较慢,设备要求较高。

化学催化法存在耗能高、甘油回收困难以及产生较多废水等问题[2,3]。

酶法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对原料品质没有特别要求。

酶法不仅可以催化精炼的动植物油,同时也可以催化酸值较高且有一定水分含量的餐饮废油转化成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收稿日期:2021-03-15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省教学示范课《化工专业实验》(13210467);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8jyxm0276);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7jyxm1258);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jyxm1258)作者简介:荣俊锋(1987-),男,实验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化工,等离子体有机废水净化,136********@ 。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综述报告荣俊锋,张晔,武成利,李伏虎,王金明,刘铭,吴姗姗(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在缓解石油危机方面有很大的贡献,甚至有望取代石化柴油。

另外,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生物柴油从来源到燃烧后的尾气排放与石化柴油相比都存在较大优越性。

就生物柴油的制备进行了综述,重点对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综合实验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物柴油;性能;酸值;碘值;浊度doi :10.3969/j.issn.1008-553X.2021.05.016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53X (2021)05-0058-03生物柴油即脂肪酸甲酯,是指以可再生资源如大豆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

生物柴油属环境友好型燃料,是常规的化学柴油的优良替代品,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有酯交换法、混合法、微乳液法、高温热裂解法、酸或碱催化法、生物酶法、工程微藻法、超临界法等。

酯交换法是由天然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重要方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8]。

1实验目的(1)了解生物柴油的优良性能及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

(2)掌握目前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

(3)以大豆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2实验原理酯交换法生产生物柴油是采用油脂(脂肪酸甘油酯)与醇(甲醇)在催化剂存在或超临界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又称醇解反应),产生脂肪酸甲酯和甘油,其反应原理如下:其中R 1、R 2和R 3为C 7~C 17的烷基或烯烃基。

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

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
1、可防止冻干的酶粉在反应过程中发生聚集 从而增大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2、产物容易纯化;
一、固定化脂肪酶法
3、有利于酶的回收和连续化生产;
4、酶的热稳定性及对甲醇等短链醇的耐受性 显著提高; 5、利用溶剂工程可提高酶与底物油脂、甲醇 的接触频率,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影响因素
不同的固定化形式、反应介质体系、酰基受体 及添加策略均会对酶活力、酶对甲醇的耐受性 等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不同的固定化形式。脂肪酶采用不同的固 定化形式对酶活力、酶对甲醇的耐受性等有着 显著的影响。
thank you!!!
当反应体系中含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水时,甲酯 得率可以高达90%。
为了提高R.oryzaeIFO4697的回用稳定 性,Kazuhiro等人还考察了戊二醛交联处理对固 定化米根霉细胞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用质量分数为011%的戊二醛溶液处理后, 经过6次回用。
结果:胞内脂肪酶的活性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另发现:利用不同的脂肪酸作为碳源,细胞膜的 脂肪酸组成不同,细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 性也不同,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提高细胞膜的通 透性,使酶催化活性提高,而饱和脂肪酸有利于 提高细胞的刚性,使酶稳定性提高。
(2)不同的反应介质体系。不同的反应介质体系 对于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得率有 着显著的影响。
影响因素
(3)不同的酰基受体及添加策略。大量的研 究表明,甲醇、乙醇等短链醇因剥夺脂肪酶 的必需水而破坏维持蛋白功能构象的氢键 体系,从而使酶活性降低或失去活性。
针对传统酶法工艺中以甲醇作为酰基受体, 过高的甲醇浓度会导致脂肪酶的严重失活, 甲醇必须分步加入且醇解反应的副产物(甘 油)容易吸附在固定化酶表面从而导致酶活 性下降的现状,开发了采用新型酰基受体乙 酸甲酯备生物柴油的工艺。

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及其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及其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及其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生物柴油因其环保、可再生、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生产技术,其生产过程能够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对于环境影响小。

因此,开展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探讨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原理和技术路线;2.分析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优缺点;3.在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过程中,优选较为适合的微生物和废弃物质来源;4.研究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反应条件,确定较为适宜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等反应条件;5.考察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及其应用前景。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实验比较法来开展研究工作。

在文献资料分析中,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期刊杂志,了解当前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并深入分析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原理和技术路线;在实验比较中,则是在实验室中选取一些微生物和废弃物质来源,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实验,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结果,验证相应的研究假设和结论。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可以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深入了解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原理和技术路线;2.分析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环保优势和发展前景;3.筛选出适用于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微生物和废弃物质来源;4.确定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较为适宜的反应条件;5.评估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五、论文结构和进度:本次研究的论文结构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对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同时阐述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理论和技术路线。

本章主要是从理论上解释了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原理和技术路线。

第三章: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优缺点分析。

生物酶生产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生物酶生产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7
致谢………………………………………………………………………………10
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于丰杰
【摘要】生物柴油是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是石油燃料的理想替代品。目前用于制造生物柴油的方式要紧有化学法、生物酶法、超临界法。生物酶法具有其他两种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酶法也存在着反映效率低、生产本钱高的缺点;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酶法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本钱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生物柴油酶法技术的进展提出了建议。
其中TG、DG、MG和GL别离为甘油三酯、甘油二酯、甘油单酯和甘油;R一、R二、R3为脂肪酸链;ROH为短链醇。
生物酶法与其它方式的比较
生物酶法是以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油脂与短链醇进行酯互换反映。相关于酸碱化学法,生物酶法醇消耗量较少,产品回收进程简单,无污染排放,适用范围广。跟超临界法相较,生物酶法又具有反映条件温和、能耗低、对设备要求低等优势。但生物酶法也存在生产本钱高、反映效率低等缺点,阻碍了生物酶法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性地研究,如何提高酶法生产效率、降低其生产本钱成了咱们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表2反映时刻对反映的阻碍
时间/h
组成(质量分数)/%
甲酯
甘油三酯
甘油二酯
甘油一酯
游离脂肪酸
2
±
±
±
±
±
4
±
±
±
±
±
7
±
±
±
±
±
10
±
±
±
±
±
15
±
±
±
±
±
24
±
±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及其发展前景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及其发展前景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及其发展前景摘要:综述了生物柴油的特性,重点介绍了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并讨论了生物柴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生物柴油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柴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产品,在各国燃料结构中占有较高的份额,已成为重要的动力燃料。

随着世界范围内车辆柴油化趋势的加快,未来柴油的需求量会愈来愈大。

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加快柴油替代燃料的开发步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生物柴油以其优越的环保性能受到各国的重视。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

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替代减轻环境压力,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物柴油的主要特性(1)优良的环保特性。

生物柴油中硫含量低,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低,可减少约30%(有催化剂时为70%);生物柴油中不含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而废气对人体损害低于柴油。

(2)较好的润滑性。

使喷油泵、发动机缸体和连杆的磨损率低,使用寿命长。

(3)较好的安全性。

生物柴油闪点高,不属于危险品,运输、储存、使用安全。

(4)良好的燃料性。

十六烷值高使生物柴油的燃烧性好于柴油。

燃烧残留物呈微酸性,使催化剂和发动机机油的使用寿命加长。

(5)可再生。

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一定的储量不同,供应量不会枯竭。

(6)无须改造柴油机,可直接添加使用,同时无需另添设加油设备、储存设备及人员的特殊技术训练。

(7)生物柴油以一定比例与石化柴油调和使用,可以降低油耗、提高动力性,并降低尾气污染。

2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2.1催化合成法制备生物柴油目前生物柴油主要是用化学法生产,即用动物和植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等低碳醇在酸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进行转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再经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综述分数低于0.0005 %,十六烷值高达73.6,在0#柴油中添加了 20%的生物柴油后,尾气排放中 CO 降低了28%,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降低了 36 %,NOx降低了24 %,全负荷烟度下降幅度达到 0.2~0.9 Rb。

蔡志强等[10]探究了固定化脂肪酶分别催化酯化与醇解两种方法合成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研究发现,酯化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是:2%固定化脂肪酶,温度为30 ℃,油酸∶甲醇=1∶1(摩尔比),分 2 次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 24 h,或分 3 次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 36 h,酯化率都可以达到 95%以上;醇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是:4%固定化脂肪酶,温度为30 ℃,菜籽油∶甲醇=1∶3(摩尔比),分 3 次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为 48 h,酯化率可以达到 95%以上,去除下层甘油后,菜籽油甲酯纯度可达 98%。

安永磊等[11]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餐饮废油与乙醇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通过实验获得了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47 ℃,有机溶剂为正己烷,醇油比3∶1,5 次投加乙醇,酶用量为 0.3 g,反应时间 32 h 时,生物柴油产率可达 81%。

徐桂转等[12]利用固定化脂肪酶 Novozym 435,在无有机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催化菜籽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

研究得到了菜籽油间歇酯交换反应的适宜工艺条件:转速200 r/min,反应温度:50 ℃,甲醇∶菜籽油=1∶5(摩尔比),酶用量 10%(与菜籽油的质量比)。

反应分两次加入等量甲醇,即先加入总量一半的甲醇,反应 10 h(菜籽油的酯交换率达到 47%);再加入剩下全部甲醇,反应26 h(酯交换率达到80%)。

唐凤仙等[13]以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固定的 A.niger Li-38脂肪酶催化棉籽毛油合成生物柴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研究发现该固定化酶的贮藏稳定性较好,室温放置 12 d, 酶活性仍能保持 80%以上。

固定化酶在30~70 ℃,pH=5.5~6.5 之间较稳定,其热稳定性和 pH 稳定性较游离酶有所提高。

固定化酶可重复使用 7 次,转化率保持在80%以上。

洪鲲等[14]研究了两种脂酶顺序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结果表明:固相化细菌 A007 脂酶催化甘油三酯(TAG)水解的最适条件为:含水量 40%、脂酶用量100 U/g、反应温度30 ℃、反应时间 12 h,此时 TAG水解率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分别为 93.3%和90.1%;在催化 FFA 甲酯化过程中,固相化 Candidaantarctica 脂酶在FFA∶甲醇=1∶5 时可达到最佳效果;在第二次甲酯化时,加入甘油有利于提高FFA 酯化率,经过 24 h 反应,可将总酯化率从无甘油时的 96.9%提高到 98.6%。

2.2液体脂肪酶法早在 1970 年代许多学者就发现脂肪酶在油水界面上催化反应速率较快,A. M. Brzozowski 等[15]将此现象解释为“界面活化效应”。

一般而言,脂肪酶活性位点为一个盖子所罩住,界面活化效应是指将此盖子打开使催化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液体脂肪酶通过催化两相(油相/水相)体系界面的转酯/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基于双相体系、油水界面活性效应的特点,液体酶法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速率较快,不受底物、产物的扩散限制,产物、副产物易分离。

此外,液体脂肪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16]。

许多学者对脂肪酶的盖式结构进行了探究。

薛龙吟等[17]比较了黑曲霉脂肪酶与黑曲霉酯酶的 3-D 结构后发现两者在盖子结构域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利用PCR 技术对黑曲霉脂肪酶的 4 个位点进行诱变,以期获得开盖型黑曲霉脂肪酶。

4 个重组质粒导入毕式酵母 GS115 菌株进行异源表达后,仅 pPC19K-anl-D99P和 pPC19K-anl-K108E 实现了活性表达。

李堂等[18]研究脂肪酶催化菜籽油乙醇解反应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的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作溶剂,能有效增加反应体系中乙醇与菜籽油的互溶性,使反应物充分接触,有效降低乙醇的局部浓度,减小其对酶的毒害作用,消除酶的团聚现象,改善脂肪酶所处微环境。

2.3全细胞法酶法生产生物柴油进入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是脂肪酶的成本太高,一个很有前景的解决方法是以全细胞生物催化剂的形式利用脂肪酶[19]。

清华大学的曾静等[20]利用霉菌 R. oryzae IFO 细胞催化植物油脂与甲醇醇解反应合成生物柴油,通过探究培养过程中各项参数对细胞生长以及该细胞催化剂对醇解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细胞的催化活性随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油脂的不同而变化。

在优化的操作参数(大豆精制油 20 g/L,蛋白胨 70 g/L,NaNO31.2g/L,KH2PO41.2 g/L,MgSO4·7H2O 0.5 g/L,培养温度35 ℃,摇床转速 130 r/min)下培养得到的细胞催化剂能有效催化大豆油与甲醇三步转化酯化反应生成生物柴油,最终得率可达86%。

3结语生物柴油的研究因当今世界石油危机而得到大力发展。

生物柴油技术的研发利用对世界能源结构、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酶法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具有清· 60·江西林业科技 2012 年第 1 期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综述郑青荷(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摘要:就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概括,探讨了固定化脂肪酶法、液体酶法和全细胞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最新工艺进展。

关键词:生物酶;生物柴油;固定化脂肪酶;液体酶;全细胞分类号:TQ645:TQ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05(2012)01-0059-03收稿日期:2011- 11- 14作者简介:郑青荷,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生物化学。

生物柴油是利用动植物油脂的低碳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酯交换反应生成的脂肪酸酯[1]。

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可再生替代燃油燃料,生物柴油在近几十年来已成为学者们热衷的研究对象。

生物柴油与化石燃料相比,具有低闪点、低含硫量、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等优势,可以替代普通柴油更为清洁、安全地使用,极具发展前景。

生物柴油的合成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催化剂可以为酸、碱或酶。

酸催化法对原料油脂要求较高,会产生大量废酸,且催化剂难以回收利用;碱催化法要求原料酸价小于1,含水量小于 0.5%,生产工艺复杂,易皂化;相比之下,酶催化反应条件温和,对原料油脂的品质基本无要求,反应产物易分离,应用较为广泛[2]。

油脂与醇进行酯交换反应通常使用的酶催化剂为脂肪酶。

脂肪酶在自然界中来源丰富,现已能从 60 多种微生物中获取相应脂肪酶[3]。

目前商业化的脂肪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 Lipase A K, Lipase P S, LipozymeRM IM, Lipase PS-30, Novozym 435等。

脂肪酶的来源不同,反应工艺往往不同。

1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酶法制备生物柴油转化速率的因素包括:油醇比、酶种类、酶用量、反应温度、水含量等。

反应时间不直接影响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转化率,但直接影响反应平衡程度和反应产物饱和度等,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生物柴油的转化率最后趋于一定值[4]。

酶活性直接受反应体系中甲醇含量的影响。

当底物为混合物时,反应体系中甲醇的含量可适当提高。

为避免酶失活,可将甲醇分次加入。

盛梅等[5]研究固定化酶催化菜籽油与甲醇合成生物柴油的反应时发现,有机溶剂的使用可以明显改善固定化脂肪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同时,分批加入甲醇可以避免一次性加入时过量甲醇对固定化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李俐林等[6]用叔丁醇作为反应介质,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优质原料甲醇醇解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消除了甲醇和甘油对酶的负面影响,酶的使用寿命显著延长。

陈志锋等[7]研究固定化脂肪酶 Novozym 435 催化高酸废油脂与乙酸甲酯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时发现,导致酶促交换反应速率和甲酯产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废油脂中高含量的游离脂肪酸与乙酸甲酯反应产生的副产物乙酸对酶有抑制作用。

此外,实验证明在反应体系中添加适量的有机碱不仅能大大提高酯交换反应速率和甲酯产率,还能显著提高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

2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与工艺2.1固定化脂肪酶法脂肪酶固定化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酶活性、稳定性高;易从产品中分离出,因此可重复使用。

固定化脂肪酶一般以硅藻土为载体,通过吸附法制备。

其中吸附法由于方法简单且成本较低,被认为是大规模固定脂肪酶的最优方法[8]。

王钰等[9]以地沟油为原料,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转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对所制备生物柴油的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能的检测结果体现出了生物柴油优良的特性:合成的生物柴油纯度达到了97.8%以上,精制后的产品闪点高于170 ℃,硫的质量· 59·洁、环保、高效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酶法催化制备生物柴油主要有固定化脂肪酶法、液体脂肪酶法、全细胞法等方法。

然而,利用这些方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大规模应用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如:原料、酶催化剂成本较高,反应条件严格,反应速率较低等,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1] Gerpen J V. Biodiesel: small scale production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Methods Mol Biol,2009,581:281- 290.[2]王巍杰,杨永强,吴尚卓.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0,(3):54- 57.[3] Prentice I C,Farquhar G D,Fasham M J R, et al. The carbon cycleto the Third Assessment. 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Basis [R]. WMO and UNEP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2001:56- 58.[4]吕鹏梅,袁振宏,马隆龙,等.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化工,2006,26(SupⅡ):19- 24.[5] 盛梅,郭登峰.固定化酶催化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稳定性研究[J].中国油脂,2005,30(5):68- 78.[6]李俐林,杜伟,刘德华,等.新型反应介质中脂肪酶催化多种油脂制备生物柴油[J].过程工程学报,2006,6(5):799- 803.[7]陈志峰,吴虹,宗敏华.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高酸废油脂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J].催化学报,2006,27(2):146- 150.[8] 廖昌珑,王晓艳,黄遵锡.脂肪酶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9,29(2):30- 36.[9] 王钰,孙海洋,王芳,等.酶催化地沟油生产的生物柴油的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34(SupⅡ):111- 117.[10]蔡志强,邬国英,林西平,等.固定化脂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4,29(8):29- 32.[11]安永磊,唐唯森,高松.酶法催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报,2006,36(Sup):147- 150.[12]徐桂转,刘会丽,张百良,等.利用菜籽油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初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162- 165.[13]唐凤仙,李春,李元元,等.酶法酯交换棉籽毛油合成生物柴油[J].太阳能学报,2010,31(11):1397- 1401.[14] 洪鲲,乙引,张习敏,等.生物柴油的双脂酶催化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0,35(2):51- 55.[15] Brzozowski A M, Derewenda U, Derewenda S Z, et al. A modelfor interfacial activation in lipases from structure of a fungal li-pase- inhibitor complex [J]. Nature, 1991,351:491- 494.[16] 陈新,里伟,杜伟,等.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化工,2007,27(8):23- 29.[17]薛龙吟,林瑞凤,舒正玉,等.黑曲霉脂肪酶盖子结构域突变对其活性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0(2):173- 177.[18] 李堂,周建红,黄朋,等.正己烷体系中酶催化菜籽油制备乙酯生物柴油[J].中国油脂,2007(12):45- 47.[19] 刘汝宽,杨喜平,王瑞霞.制备生物柴油的催化剂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73- 276.[20] 曾静,杜伟,徐圆圆,等.培养过程参数对霉菌 Rhizopus orzae I-FO 细胞催化植物油脂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10):17- 24.Research Progress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by Bio-enzymatic MethodZHENG Qinghe(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by lipase as catalysts was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developments of three bio -catalytic technologies including immobilized lipase, liquid -lipase and whole -cell catalysis werediscussed.Key words: Biocatalyst; Biodiesel; Immobilized-lipase; Liquid-lipase; Whole-cell catalyst· 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