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都市区圈层结构下“生态—建设”空间的共生关系——以首都地区自然生态空间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

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

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城市生态系统密不可分。

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又是相互依存的。

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本文将从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提高建筑可持续性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首先,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如水、土地、矿产资源以及电力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建筑的排放物和废弃物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如建筑工地的扬尘、噪音污染、建筑物的废水排放等。

这些污染会对周围的土壤、空气和水体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系统。

另外,建筑的形状、朝向以及使用的材料等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微气候。

二、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耗和碳排放: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是造成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原因。

高能耗的建筑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能源,还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问题。

因此,减少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2. 水资源利用: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其中,用于生活的居民用水和用于工业的工业用水占到了大部分。

而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会导致水源枯竭和水污染等问题,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3. 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的高密度布局、大量使用的混凝土和玻璃等材料以及缺乏绿化等因素会导致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会使城市的温度升高,影响到城市的能耗、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4. 城市生物多样性:建筑物的建设和城市化过程往往伴随着原有自然生境的破坏,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由于建筑物和城市道路的堵塞,许多动植物无法在城市中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进而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城市生态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城市生态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城市生态在当今社会,建筑与城市生态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也面临着与城市生态相融合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中建筑与城市生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在城市生态中的作用和挑战。

一、建筑与城市生态的关系1.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城市地区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之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

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建造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2. 建筑的生态友好设计现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生态友好的原则。

首先,建筑的能源利用和环保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循环。

其次,建筑的隔热、保温和通风系统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并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还有,建筑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环保材料的使用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二、建筑在城市生态中的作用1. 利用空间城市发展有限,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元素,起到合理利用空间的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居住和工作的需求,减少城市面积的占用。

2. 增加生态功能现代建筑的设计注重生态功能的提升,通过增加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手段,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

绿化景观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收集并利用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通过这些措施,建筑能够与城市生态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在城市生态中面临的挑战1. 资源浪费建筑的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建筑可能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资源。

因此,建筑行业需要在设计和选材上更加注重生态友好的原则,减少资源的浪费。

2. 建筑垃圾处理随着建筑物年限的增长,建筑垃圾的处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大量的废弃建筑材料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压力。

(尔雅)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题

(尔雅)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题

绪论11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城市污染B、交通拥堵C、城市问题D、城市环境恶化我的答案:C2城市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城市人口和()。

A、城市文化B、城市历史C、城市建设D、城市环境我的答案:A3经济学观点认为()是城市经济组织的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B、劳动分工C、分配制度D、经济制度我的答案:B4社会学认为城市是()的产物。

A、社会分工B、历史发展C、人类活动D、人类属性我的答案:D5生态学认为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是城市的()。

A、无生命环境部分B、后天形成环境部分C、非自然环境部分D、人为环境部分我的答案:A6帕克1925年提出“城市生态学”之后()成为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中心。

A、城市环境B、城市生态系统C、城市系统D、城市人文环境我的答案:B7最早提出“城市生态学”概念的人是英国学者帕克。

()我的答案:×8城市既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9行政管理学派将城市看做是行政单元。

()我的答案:√10心理学将城市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的答案:×绪论二1城市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和()。

A、城市文明现代化B、城市环境现代化C、城市居民方式现代化D、城市文化的发展我的答案:C2城市系统是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综合体。

A、人B、经济C、政治D、聚居我的答案:B3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是()。

A、大学B、公园C、湖泊D、商场我的答案:D4土地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之一分为自然状态土地和()。

A、人为改造土地B、建筑用土地C、城市用地D、脱离自然状态的土地我的答案:C5一般人们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亚系统。

A、经济生态B、心理生态C、人群生态D、文化生态我的答案:A6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亚系统组成一个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都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建设

都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建设

都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建设随着都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车辆排放的尾气、大量的废水、噪音污染、高楼大厦遮蔽了阳光、蓝天变得越来越少等,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

这使得生态城市建设变得非常迫切。

那么,什么是生态城市建设呢?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将自然与人工环境有机结合,打造一个绿色、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用地规划、建筑设计、交通系统、能源利用等。

通过科学的规划,生态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提供给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城市的用地规划。

合理的用地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例如,城市中的大片绿地可以用于建设公园、花园、绿化带等,提供给居民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城市中的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划分,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减少对土地的浪费。

其次,在建筑设计上也有很多创新的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减少能源的消耗。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也要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提高建筑的舒适度。

此外,建筑物上还可以设置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太阳能来供应一部分能源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交通系统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减少汽车的使用,生态城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

例如,城市中可以修建地铁和轻轨交通系统,便于居民出行。

此外,也可以设置自行车道、步行街等,方便居民进行步行和骑行。

生态城市建设还需要关注能源利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例如,可以建设风力发电厂、太阳能发电厂等来供应城市的能源需求。

同时,城市也可以鼓励绿色建筑,通过节能灯具和节水设备,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

总之,都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城市建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城市建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城市建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城市建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城市建筑的发展需要注重生态保护。

城市建筑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必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保护的要求,采用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如,建筑师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和利用自然光线、通风等手段,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建筑外立面可以采用绿色植物覆盖,提高绿化率,改善城市微环境。

这些措施既可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又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其次,生态保护与城市建筑的协同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城市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而生态保护也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例如,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此外,绿色建筑的推广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绿色建筑产业涉及到建筑材料、技术、设备等方面,推行绿色建筑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

再者,城市建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建筑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生活质量。

而生态保护则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例如,城市中的绿化空间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生活乐趣。

同时,绿色建筑的推广也可以改善居住环境,降低空气、水质污染,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还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城市建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管理,鼓励企业采取绿色、低碳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第四章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基本功能

第四章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基本功能
1)能源类型及其特点
2)城市能源结构
3)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与特点 ①过程
②特点
能量使用:自然生态系统——新陈代谢 城市生态系统——机械设备 传递方式: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 城市生态系统——农业部门、采掘 部门、能源生产部门、运输部门 能量流运行机制:自然生态系统——自为天然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第四章
城市生态系统 的结构与功能
4.1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1)食物链结构
1)自然—相对人工食物链:绿色植物、植食 动物、肉食动物 2)完全人工食物链:环境系统提供食品、饮 品和药品
(2)资源利用链结构 1)主链:环境系统提供资源、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2)副链:废弃物部分进入主链,其余被排 入市区环境和广域环境。
2)镶嵌结构:
大镶嵌—土地利用:单一要素为主的居住区、工业
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多要素组合的工业居住-商业区、工业-交通-仓储区、行政-绿化-文化区
小镶嵌—功能区内部:居住区内部分为居住单元、
居住小区
4.2 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1)生产功能
1)生物生产
①生物初级生产:面积占城市总面积比重不大; 但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是信息的处理基地 城市是信息高度利用的区域 城市是信息的辐射源 城市信息流量与质量反映了城市现代化水平
②信息与城市规划、城市研究 确定正确的采集方法
信息的处理
信息的传播
城市间统一联网,与国际城市信息系统接轨
③生态信息利用:环境污染
城市生态系统——人工为主
能量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三废排放
不断损耗,不构成循环
除部分热损耗,其余能量都是由各类物 质携带

城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

在这个城市的环境中,人们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城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质量。

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植被、水、空气和野生动植物。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中的复杂生态系统。

城市的土地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条件。

同样,城市中的水体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关系到城市中的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维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和福利。

城市空气之所以变得越来越不好,就是因为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破坏。

经常有人抱怨城市中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域。

事实上,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车辆污染和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些都会导致城市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这些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毫无疑问是不利的。

因此,保护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保护城市居民健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个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需要很多不同的因素来运作。

首先,一个城市应该有充足的自然空间来种植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操作二氧化碳,并且带来更多氧气,同时还能够提供温度和防止土地侵蚀的效果。

此外,城市的河流和水体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河流和水体能够净化城市中的水污染,同时也能够在城市中营造一个自然环境。

尤其在夏天,城市的水体能够优美地体现出水的强大美感。

最后,我们要保证城市的绿化率。

在城市中铺设绿化植物,对于城市中的空气质量有着很大的改善作用。

特别是在大城市中,很多路面已经被铺成了非常坚硬的建筑材料。

这就导致了城市中的空气比较污浊。

而在城市中添加各种树木和花园,可以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更清新的空气。

北京的城市建设如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北京的城市建设如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北京的城市建设如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首先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决定着城市的未来走向。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资源等因素,明确生态保护的红线和底线。

比如,对于北京的山区、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应严格限制开发建设,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

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

避免盲目扩张和过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进行科学布局,减少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例如,建设多中心的城市格局,避免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缓解中心城区的生态压力。

交通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交通的发展对于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至关重要。

北京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等,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也是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的有效措施。

在城市建筑方面,要倡导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北京的新建建筑应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对于既有建筑,应进行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能耗。

城市绿化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北京要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增加公园、绿地的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在绿化过程中,要注重选择本地树种和植物,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同时,加强对城市河流、湖泊等水系的治理和保护,打造滨水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区圈层结构下“生态—建设”空间的共生关系——以首都地区1自然生态空间规划为例王巍巍董珂摘要: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和城乡建设空间概念,并研究了两类空间历史演进历程。

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针对当前两类空间失衡问题,提出建设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研究通过识别当前首都地区空间结构中的四个圈层及相应特征,提出各圈层内自然生态空间和城乡建设空间的“互补”的功能分工和“共轭”的空间结构。

关键词:都市区圈层结构;自然生态空间;城乡建设空间按照土地经济学的竞租理论,理想的平原地理空间下,大城市呈现由内到外功能分圈层布局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大城市的进一步生长,交通、环境成本日益提高,单中心的大城市到达从集聚转向扩散的拐点,外围的卫星城开始形成,与中心城共同组成都市区,这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已有所描述。

国内外都市区的发展经验证明,都市区空间形态亦呈现“中心城—近郊城市组团—远郊城市组团”的圈层化结构,不同圈层的空间承担了差异化的职能,同时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本文拟研究在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对各圈层中自然生态空间和城乡建设空间进行差异化功能分工,建立共轭的空间结构,以实现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的目标。

本文所指的“自然生态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G类),和城乡建设用地中的非建设用地(E类);“城乡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中除G类外的其他类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中的建设用地(H类)。

1.首都地区自然生态空间与城乡建设空间的规划发展历程1.1城乡建设空间规划发展历程1958年版北京总规首次提出了“分散集团式”和“子母城式”空间布局:市区内为“分1 本文定义的首都地区,包括北京市域,及与北京市域相邻、距离天安门半径60公里左右的河北省各县县城。

散集团式”,包括“中心大团”(其外边界贴近现四环路)和10个“边缘集团”(以清河、南苑、丰台等镇为核心);市区与远郊地区之间为“子母城式”,形成全市域的城镇布局体系。

1993版北京总规延续了上版总规的空间发展思路,提出了“市区、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城镇体系结构,其中市区包括“中心地区”和10个“边缘集团”,卫星城共14个。

此空间结构可解读为:中心地区内是发生紧密通勤联系的区域,边缘集团是可与中心地区发生通勤联系的区域,而卫星城应当是功能相对独立、基本不与中心地区发生联系的区域。

此结构中,边缘集团呈“岛”状贴近中心地区的边缘;14各卫星城则远离市区,呈“点”状分布于外围生态“基底”之上。

2004版北京总规提出了“中心城-新城-镇”的城镇体系结构,中心城也由“中心大团”(上版的中心地区)和“边缘集团”组成,新城(上版的卫星城)共11个。

此空间可解读为:中心大团和边缘集团的空间关系与上版总规相同,只是局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有所扩张,之间的自然生态空间受到挤压;新城规模大幅增长,呈“面”状分布于生态“基底”之上,尤其是顺义、通州和亦庄3个重点新城规划规模达70~90万人。

1.2自然生态空间规划历程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地区与“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模式相伴而生,最早出现于1958年的北京总体规划之中,确定各城市组团间由大面积绿化用地所分隔。

1993年版北京总规明确提出“严格保护并尽快实施规划市区组团间的绿化隔离地区”,确定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一道绿隔)规划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在2003年,北京市又提出建设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二道绿隔),规划范围为一道绿隔和市区边缘集团外界至规划六环路外侧1000米绿化带,总用地面积约1650 平方公里,其中规划绿色空间总面积1061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比例达到64.3%。

为落实绿隔地区建设,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

此外,还组织编制了《市区绿化隔离地区总体规划》、《绿化隔离地区绿地总体规划》、《北京市限建区规划》等专项规划。

2.首都地区自然生态空间与城乡建设空间现状特征及问题自上版总规至今的10年间,出现了以下两方面的特征:2包括《关于实施市区规划绿化隔离地区绿化请示》(京政发[1994]7号文,以下简称7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文)、包括《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00]12号,以下简称12号文)、《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暂行办法》(京政办发[2000]20号,以下简称20号文)。

(1)人口和用地规模快速扩张。

人口规模增速最快的区域位于四环至六环之间,即所谓的中心城边缘集团和新城区域(图1、图2),随之带来各组团的用地规模快速扩张。

(2)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0多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轨道总里程从2000年的53公里增长到2014年的465公里(图3),而交通成本又一直维持在极低廉的水平。

因此,居民可忍受的通勤距离有一定程度的加长,原来的边缘集团成为和中心大团发生紧密通勤联系的区域,而新城成为可与中心城发生通勤联系的区域。

由此也带了两方面问题:(1)城市组团间有绵延发展趋势。

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中心大团和边缘集团已没有明显的空间分界;同时,新城与中心城之间也呈现粘连的趋势。

(2)两道绿隔中的自然生态空间受到大面积蚕食。

北京市一道绿隔内自然生态空间占比仅剩下不足50%,且空间分散、不成体系;二道绿隔内自然生态空间占比不足60%,且高价值的林草地占比不足4%(图4)。

图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分街道常住人口规模分布图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街道常住人口规模分布图3:2000~2013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000年:53公里 2003年:100公里 2008年:200公里 2014年:465公里图4:北京市一、二道绿隔内建设用地的分布 2011年遥感卫片解译,摘自《首都地区战略空间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 当前强化首都地区自然生态空间建设的重要意义过去,首都地区的自然生态空间建设严重滞后于城乡建设空间建设。

但展望未来,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得自然生态空间建设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主要原因是:3.1顺应宏观趋势党的十八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安全已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问题。

在此宏观背景下,自然生态空间建设将成为城市政府的首要重任。

3.2对应政府事权城乡建设空间的形成是由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共同推动,而在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政府应更关注“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即公共资源管制和公共服务供给。

自然生态空间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公共资源,应当是政府管制的主要内容,这与主要由市场机制安排的城乡建设空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3.3适应发展阶段过去的二十年间,北京一直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外来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

此阶段的都市区难以形成稳态的空间结构,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也难以抵挡市场主导的强大开发动力,这与其说是管制不力,不如说是管制的时机未到。

而当前的发展形势已有了明显的变化:水与土地资源的双重约束下,北京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已经走到尽头,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更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在内外部双重压力下,北京市政府在启动新一轮总规修改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减量”规划,这意味着城市建设真正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盘活,城乡建设空间结构已逐步趋于稳态,在此时机下,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完善方能成为城乡规划中的主导力量。

综上所述,首都地区的自然生态空间建设正处于最为有利的时期,为了正确引导自然生态空间的建设,应当将自然生态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空间规划结合起来,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视角寻找到对自然生态空间有效的保护策略和路径。

接下来,首先对首都地区各圈层进行重新认知,然后分别对各圈层自然生态空间和城乡建设空间的功能进行整体安排。

4.首都地区圈层结构的重新认知图5:首都地区圈层空间结构图示参照东京、纽约、伦敦等大都市区的空间发展规律,按照圈层半径几何递增的关系,将首都地区分为以下4个圈层(图5):4.1第一圈层半径6公里范围内,约在二环之内,是古城所在区域。

该圈层内的自然生态空间包括了以“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紫禁城护城河”为核心的水系和以“景山公园—故宫—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历史上的“左祖右社”)—天坛”为核心的公园,这些地区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富含人文历史底蕴的公共空间。

4.2第二圈层半径6~15公里范围内,约在二环~五环之间,是中心城所在区域。

该地区是城市建设相对成熟的地区,原来的中心大团和边缘集团无论在物质空间还是市民的心理空间中均已接近融合。

但局部地区的城中村改造任务艰巨,例如长安街以北的四环~五环之间和长安街以南的二环~五环之间。

该圈层内的自然生态空间主要为城市公园以及一道绿隔内的部分农业用地,通过对2011年遥感卫片的解译,该区域内自然生态空间用地比例为17%(其中,包括11.9%的林草地,3.2 %的农业用地,1.6%的水系湿地)。

4.3第三圈层半径15~30公里范围内,约在五环~六环之间,是“近郊组团”(即2004版总规中提出的、六环内的“新城”3)所在区域。

该地区有正处于“发育中”的城市组团,也有集体用地建设如火如荼的乡村地区,城乡关系紧张,社会问题凸显,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最为突出。

该圈层内的自然生态空间主要为农业用地、山区林地、水系湿地、郊野公园等。

通过对2011年遥感卫片的解译,该区域内自然生态空间用地比例为58%(其中包括41.7%的农业用地,14.3%的林草地,2%的水系湿地)。

4.4第四圈层半径30~60公里范围内,约在六环~市域交界地区之间,是“远郊新城”(即北京市的怀柔、密云、延庆,及与北京市域相邻、距离天安门半径60公里左右的河北省各县县城)所在区域。

该地区大部分为乡村地区,建设冲动相对较弱,生态保护的条件相对较好。

但是在半径60公里左右的地区,由于行政边界效应和断裂点效应,在河北省依托县城出现了一批承接首都外溢功能的远郊新城,例如廊坊市的三河、大厂、香河、固安,保定的涿州等。

该圈层内的自然生态空间主要由西北部的山区林草地,以及东南部的农业用地、水系湿地等组成。

通过对2011年遥感卫片的解译,该区域内自然生态空间用地约比例为90%(其中包括53.7%的农业用地,30.2%的林草地,6.3%的水系湿地)。

5首都地区各圈层功能分工和空间结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考察北京时提出强化首都四大核心功能,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本文围绕这四大核心功能分别对四个圈层“生态—建设”空间的功能分工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