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合集下载

政府支持步伐加快产业指明生态友好

政府支持步伐加快产业指明生态友好

政府支持步伐加快产业指明生态友好作者:赵方忠来源:《投资北京》2008年第06期“自1997年至今,全市共关闭各类煤矿1326个,全市煤矿总数由原来的1363个,减少到目前的37个,到2010年,将按市政府要求实现全市小煤矿总体退出”。

市发改委煤炭管理处张善江处长用一组数字,充分说明了市里退出资源型产业、涵养保护生态的决心。

“门头沟、房山两区是老区、矿区,不但在历史上为首都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在仍然在为首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支持包括两区在内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市发改委区县经济处姚忠阳处长向记者指出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对首都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近几年对生态涵养发展区支持力度加大的四个重要方面:加强规划引导。

针对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要求,从规划上明确发展方向,本市已出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十一五”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五”山区建设规划、“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等市级规划,远郊各区县新城规划,村庄体系规划,以及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规划、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专项建设规划,并拟于近期出台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不断加强对生态涵养区发展的指导;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

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市发改委的直接投入比例在逐步提高,正在逐年减少和取消区县配套的比例,对水源地保护、废旧矿山修复、京津风沙源等公益性项目进行全额投入。

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山区生态林管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农户搬迁、矿山关闭替代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等专项资金,2005年至2007年,市政府共支付山区生态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其中山区生态林补偿资金4.59亿元。

本市探索建立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北京生态涵养区发展路径

北京生态涵养区发展路径

北京生态涵养区发展路径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一直是重要的议题之一。

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北京市积极推动生态涵养区的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涵养区的概念、发展路径和建设成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涵养区的概念生态涵养区是指在城市建设中,通过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涵养区的建设旨在通过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涵养区的发展路径1. 制定科学规划: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生态涵养区的范围和功能定位。

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系统需求,确定合理的生态恢复与保护目标。

2. 强化生态修复:生态涵养区的核心任务是修复和改善生态系统。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资源调控等措施,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 推进生态保护:生态涵养区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加强生态建设:生态涵养区的建设应注重生态建设的全过程。

包括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农业推广、生态产业发展等。

通过生态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涵养区的建设成果1. 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生态涵养区的建设使得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得到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提升。

2.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生态涵养区的建设推动了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生态涵养区的建设,北京市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 社会效益的提高:生态涵养区的建设不仅仅带来了环境效益,还带来了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旅游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实施意见发展青蛙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实施意见发展青蛙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实施意见发展青蛙摘要:1.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简介2.生态保护的重要性3.绿色发展实施意见4.发展青蛙对生态保护的贡献5.发展青蛙的措施和建议正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位于北京市的西部和北部,是北京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围绕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探讨发展青蛙这一主题。

生态保护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重要任务。

涵养区拥有众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对于保持北京市的生态平衡、改善空气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进生态移民等。

在绿色发展方面,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提出了实施意见。

这些意见旨在通过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等途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科技等产业;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低碳出行、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

发展青蛙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蛙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青蛙还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对于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业产量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发展青蛙,北京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青蛙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禁止捕杀、贩运青蛙;加强青蛙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开展青蛙繁殖、养殖、放流等技术研究,促进青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全力打造“绿色北京示范区”——访中共延庆县委书记孙文锴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全力打造“绿色北京示范区”——访中共延庆县委书记孙文锴
记 者 : 您 介 绍 , 十 一 五 ” 期 延 庆 的 发 展 成 绩 非 常 如 “ 时
倾力打造“ 色北京示范区” 绿
其一 , 生态 建设 卓 有成 效 , 庆 成为 北京 的生 态屏 障 和 延
喜 人 。 转眼 即至 的“ 在 十二五 ” . 庆 的奋 斗 目标是 什 么? 里 延 围
孙 文锴 : 过去 五年 , 延庆 县在 中央 和市委 的正 确领 导下 ,
社会养老保障、 民医疗保展 观 , 足首 都生 态涵养 发展 区功 能定 立
位 , 时俱进 更新 发 展观 念 , 善 发展 思路 , 与 完 创新 发 展模 式 , 确 立并 大力实施 “ 生态 文明发 展战 略” 主要 成果 表现 在 以下 , 四个 方 面 :
全 县统 筹城 乡就业 工作也 取得 了 突破 性进 展 , 农村 劳动力 累
位 , 庆 在 “ 一 五 ” 间 实 施 了 “ 态 文 明 发 展 战 略 ” 具 体 延 十 期 生 。
而 言 , 庆在这 一 战略指 导下取得 哪 些成就 ? 延
计 转 移就 业 7 万 人 , . 5 转移 就 业率 达 7% , 本 实 现 了城 乡 6 基
态屏 障 。在行将 收 官 的 “ 一 十
五 ” 期 , 庆 时 延 县深入实施“ 生 态文 明发展 战略 ” ,走 出了一条具 有延 庆特 色的科 学发 展道 路 。面对 即将 到来 的“ 十二 五” 中共 延 庆县委 书记 孙文 锴专 ,
门接 受 了本 刊记 者 的采 访 , 结既 往 宝贵 经验 , 总 畅谈 未来 发
项 目、 京 中航 长力 锌空气 电池 等一 批新 能源重 大项 目相继 北 落户 , 速 了新 能源 环保产 业 的集 聚。 加 同时 , 发展有 机循 着力 环农 业 , 高效设 施农业 , 建设北 京最 大 的有 机农 产 品基地 , 积 极探 索沟域 经济模 式 , 建成 了千 家店 “ 里 山水 画廊 ” 特色 百 等 鲜 明的沟域 。 其三, 城乡 一体化 进程 加快 , 宜居 城市 和美 丽 乡村 。 建设 在宜 居新城 建设 方面 , 完成 了一 批事关 延庆 经济 社会长 远发 展 的重大基 础设施 建设 工程 , 城 的宜 居性 和承 载服务 能力 新 不断提 高 。新农 村 建设 深入推进 , 城乡 环境得 到有 效整 全县 治 ,2 乡镇被 评 为国家级 环境 优美 乡镇 。 l个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17•【字号】怀政发[2006]5号•【施行日期】2006.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怀政发〔2006〕5号)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怀柔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纲要》确定了我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我区未来15年发展的远景目标和战略措施,是我区推进农村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请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和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和工作实际,明确标准,制定措施,全力以赴,为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〇〇六年二月十七日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序言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十一五”规划一、发展阶段判断二、发展的机遇三、面临的挑战四、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打造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宜居城市(四)坚持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六)深化综合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七)提升区域现代文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第三部分2020年远景展望一、远景目标二、战略措施第四部分规划实施一、组织实施二、规划调整序言为促进怀柔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区域和谐社会,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特制定《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于促进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于促进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具备发展生态产 业的现实基础 生 态产业是基于生 态经济学理 念 ,运用先进 的科学技术 和管理手

全市
1 0 o
首都功能核 区 . 0 6 城市功能拓展区 . 7 8
城市发展新区 3 8 4
2. 4 8 4. 5 8
1 7 8
83 3掘7 413 23. 7
维普资讯
● 经 济 观 察
《 经济师}08 20 年第 9 期
关季 首 态 养发 态 业发 对策 位进 都生 涵 展区 产 展的 建议
●郭 峰
摘 要: 文章对首都生 态涵养 区发展生 态产业的可行性及 必要性进 行 了分析 。 出生态农业 、 态工 业、 态旅 游业的发展 思路 , 提 生 生 以及 由发 达城 区支待生 态涵养 区生态产业发展 、研 究制定生态产业扶待政 策、 加 强生态技术推广及技 能培训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 生态涵养 区 生态产业 对策 中 图 分 类 号 :2 5 F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4 4 ( 0 8)9 0 6 0 10 — 9 4 2 0 0 — 5— 2 1
281 958
1555 8o 2 27o 404
157 91
13 85 o 124 70
163 54
1 7 09 1
72 41

生态涵养发展区 3 5 3
4 5
1 o 7 6 80
3 56 2
t52 51 )
73 23
段, 以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 为主要 特征 , 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对人 、 把产 对 生态 环境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的一种产业 发展模 式 , 包括生态农 主要 业、 生态工业 和生态 服务业 。生态 产业 中的“ 生态 ” 具有两层含 义 : 第一 , 产 品的生产过程是生态友好 的 , 通过对 技术工艺 、 生产过程实行严 格控 制 与管理 , 减少 资源耗 费和环境污染 , 这是生态产业 的最 基本要求 ; 第 二 , 品的消费过程是生态 友好 的 , 产 主要指企业 ( 或农产) 利用生态 优势 、 先进 的生产技术 和管理 , 提供对环境 、 人体更安全 的产 品或 服务 , 把产品 消 费对环境 和人类 的危 害降至最低程度 。 生态产业发展需具备一定前提条件 , 如环境基础 、 费市场 、 术及 消 技 工艺水平 、 标准化管理等 , 首都生态涵 养发展 区具备 发展生态产业 的 而 现实基础 : 第一 , 具有发展生态产业 的环境基础 。生态产业一般都对 环境 条件 有严格要求 , 如有机农业生产 的关键是生产基地本身无污染 , 土壤、 对 水 质、 大气等也 有严格控制标准 , 而且完全不使用 人工合成 的肥料 、 农药 、 生长调节剂等 ; 生态旅游首先要求旅游景点必须是保护好 、 干扰小 、 山青 水秀的 自然风景 区和 自然保护区 , 使游客能够享受到大 自然带来 的身 心 愉悦。生态涵养发展区 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 , 林木覆盖率高 , 空气 、 水质 、 土壤等污染程 度低 , 是北京市环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最为优 良的区域 , 为发展 生 态产业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基础。 第二 , 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人才和技术 优势。生态产业是一种需要 高技术手段和高水平管 理作 支撑 的产 业模式 , 需要 清洁生产技 术 、 无害 化技术 等先进技 术和规 范化、 标准化管理作 保障。而北京 市的科研院所 密集 , 人力资源丰 富, 我国行政机关 、 研机构 、 是 科 高等院校和科 技人才 最为 密集 的城市 , 国家级行 业行政管 理部 门和质量认证部 门也基本都集 中在北京 。这就 为生态产业 的生产技术 、 认证标准 和生产 管理 等提供了 人才和技术保障 。 第三 , 有广阔 的市场前景 。绿色消 费 、 具 生态消 费是 有利于环境 保 护, 有助于消费者健康 的消费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及环保 意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1.主体功能区概述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作用3.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原则和方法4.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5.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趋势1.主体功能区概述主体功能区是国家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采取一定的划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划分出具有特定功能,对区域发展和国家全局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影响的区域。

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作用主体功能区是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划分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引导不同区域按照自身特点、优势和需求,加快发展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地区发展协调性。

3.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主体功能区建设应遵循战略性、长远性、可持续性、协同性和灵活性等原则。

在划分主体功能区时,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以及地域、历史等特定因素,尽量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同时,应采取分步推进、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逐步完善和提升主体功能区建设水平。

4.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任务是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管理服务等。

5.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趋势主体功能区建设将越来越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发挥绿色发展优势,推动生态环境和产业经济和谐发展。

同时,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更加注重地方特色、区域协调和资源共享,注重实现区域发展和整体提升。

二、案例分析1.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生态涵养、产业发展、空间承载六大功能区”,在实施中注重“建立总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注重生态”的原则。

在建设中,注重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中心城区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加强环保、生态建设。

自然资源部关于《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自然资源部关于《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自然资源部关于《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2.04.10•【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自然资源部公告2022年第26号关于《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密云水库及上游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首都北部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作为首都重要地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事关首都的饮水安全。

为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保护工作,自然资源部起草了《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

为了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现将征求意见稿及其起草说明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公众可以登录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查阅征求意见稿及其起草说明。

有关意见建议可以在2022年5月11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

自然资源部2022年4月10日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障首都饮用水安全,促进密云水库及其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进行保护和开发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包括密云水库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涉及的乡(镇)区域。

乡(镇)的具体名单由北京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

第三条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的保护和开发活动应当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坚持注重民生、尊重历史。

第四条国务院建立议事协调机制(以下简称协调机制),负责统筹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协调发展、审议区域重大规划、推进重大项目实施等工作。

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水行政、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护与开发的有关工作。

北京市、河北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保护与开发的有关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郭 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本文对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以及由发达城区支持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及技能培训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对策[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420036206[收稿日期]2008204216[作者简介]郭峰(1972-),男,河北辛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观光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

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具备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为主要特征,把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对人、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

生态产业中的“生态”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生态友好的,通过对技术工艺、生产过程实行严格控制与管理,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这是生态产业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产品的消费过程是生态友好的,主要指企业(或农户)利用生态优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提供对环境、人体更安全的产品或服务,将产品消费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生态产业,其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如环境基础、消费市场、技术及工艺水平、标准化管理等,而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已经具备了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一)环境基础生态产业一般都对环境条件有严格要求,如有机农业生产的关键是生产基地本身无污染,对土壤、水质、大气等也有严格控制标准,而且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生态旅游首先要求旅游景点必须是保护好、干扰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使游客能够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身心愉悦。

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林木覆盖率高,空气、水质、土壤等污染程度低,是北京市环境质量最为优良的区域,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基础。

(二)广阔的市场前景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消费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消费、生态消费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绿色食品、绿色家电、—63—生态旅游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青睐。

欧盟的生态产品认证涉及到去污剂、衣物清洁剂、油漆涂料、纺织品、硬地板、个人电脑、冰箱、电视、洗衣机、旅游住宿服务等21类产品。

国内绿色食品售价高出普通食品50%甚至l倍以上,在未来5~10年里,绿色食品消费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将达到5%左右。

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由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将达到20%~50%。

绿色消费、生态消费观念的形成,将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首都人均收入和知识水平较高,人们普遍重视生活质量,绿色产品、生态产品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而且,首都作为窗口,产品能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三)首都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生态产业是一种需要高技术手段和高水平管理作支撑的产业模式,需要清洁生产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作保障。

而北京市的科研院所密集,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行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城市,有高等院校68所,校属研究机构309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1Π3,国家级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认证部门基本都在北京。

这就为生态产业的生产技术、认证标准和生产管理等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一)发展生态产业,实现首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200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以814%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全市G DP的7016%,而生态涵养发展区以5313%的土地资源仅实现了全市G DP的415%。

另外,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均G 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0%;地均G 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92%;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市功能拓展区低29%,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59%;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其他功能区差距亦很大,见表1。

由此可看出,生态涵养发展区与其他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缩小这一差距,实现首都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

表1 2005年首都四大功能区主要经济指标土地面积占全市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Π人)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Π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全 市100 100 4477414419613176537860首都功能核心区016241883318171850521518035城市功能拓展区7184518421331724700141720410179城市发展新区381417182985118195117156437421生态涵养发展区5313415178061035216155027233 数据来源: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5~2006)。

减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借助外力,通过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差距;二是加快不发达地区自身发展,缩短差距。

如果采取财政转移支付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预计每年转移支付的额度将达到近20亿元。

如果再加上弥补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差距、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等,需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转移支付的数额巨大,将给北京市带来很—73—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大财政负担。

单纯靠财政转移支付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助长地方的“等、靠、要”思想,容易发生“养懒汉”甚至寻租腐败现象,不利于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能够因地制宜,扶持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将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生态涵养区自身的发展能力,则是实现首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落实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北京市污染状况曾一度很严重,尽管近年来借奥运契机加强了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但距离北京市提出的生态良好、宜居城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生态涵养发展区林木覆盖率在60%以上,每天都在发挥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吸尘杀菌、净化空气等作用,堪称北京市的“绿肺”;而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水源地犹如北京市的“肾脏”,蒸腾水分、稀释氮磷、降解污染、调节出清爽湿润的气候。

整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已成为北京市不可缺少的生态屏障,为维持北京市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但这一区域范围不能只保护不发展,必须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而生态产业正是这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必然选择。

(三)调整首都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而生态产业即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及其他行业发展,完全符合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调整方向。

目前,我国生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应该利用首都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对全国生态产业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三、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对策建议 经过数十年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优势已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生态优势做文章,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山区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平原地区适当规划建设生态产业园,逐步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打造特色精品生态农业涉及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渔业等领域,产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纤维等。

我国已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以绿色食品为先导、以有机食品为补充的生态标签认证格局,这三种生态标签农产品不仅强调对人的健康无害,其生产过程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基础,注重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更低程度。

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占地8746165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5313%,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生态质量优良,农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如黄土坎鸭梨、石峨玉皇李子、燕山板栗、张坊磨盘柿、北寨红杏、京白梨、雁翅苹果、红螺大脆枣、妙峰山樱桃、珍珠泉蛋鸭、怀柔冷水鱼等,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基础。

截至2004年,共有370家企业的698个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60家基地和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但总体来讲,获得生态认证农产品的比重还比较低,生态农业生产相对分散,管理水平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

今后,应着重将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特色。

具体思路为:第一,和当地农业生产基础相结合,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

继续发展苹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鲜杏、核桃等特色林果业以及精品小杂粮、反季蔬菜、花卉、山野菜和中草药等高效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应限制自由放牧,推广果草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畜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着重生产绿色畜—83—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禽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

第二,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生态产品认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通过H ACCP 等生态产品生产标准认证,利用山区污染少的环境优势,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重。

第三,加强对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使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

第四,发挥行业协会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协调、指导作用,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提高生态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