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

合集下载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4.30•【字号】渝府发[2014]19号•【施行日期】2014.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4〕1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加快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五大功能分区规划布局、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科学研究、统筹规划,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镇化质量;着力抓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区域协调,分类指导。

统筹五大功能区协调发展,针对不同功能分区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规划引领,建设统筹。

坚持规划先行,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统筹推进相关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约化、现代化建设水平。

民生优先,安全为重。

优先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生态环保,绿色优质。

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水平,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机制创新,市场主导。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015年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答案解读

2015年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答案解读

2015年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答案单选题1. 重庆以前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现在进入了一个( 精细化)发展的模式。

√2. 重庆将“一圈两翼”的“一圈”范围细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是为了拓展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3. 我们要留给后代良好的生态系统,开发一定要考虑资源的(C承载)能力√4.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用于建设土地占总面积的比重,我们称为(B开发强度) √5. 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是我市发展的(A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

√6. 自然资源和(C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以及珍稀动物和植物基因的资源保护地带,都属于禁止开发区。

√7. 五大功能区域划分之后,(B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是未来人口转移的主力中心√8. 渝东北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要走一个快速的发展道路,要以(C生态农业)作为基础,跨越工业发展等传统的发展模式√9. 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地理位置,包括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处于内环以外的区域,以及(C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的全域。

√10.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我们称之为(C生态城)。

11. 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科学划分,是立足重庆“直辖体制、省域面积,城乡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市情,在坚持深化、细化“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县(B功能定位),确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决策。

12. 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定位是现代服务业、(B金融服务)、国际商务、高端商贸、文化创意、都市旅游。

√13. 重庆以(C主城九区为核心区域,沿着周边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一个2.8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大城市带。

√14. 在五大功能区域中,作为全市的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和未来新增城市人口宜居区的是哪个区域?(C都市功能拓展区)√15. 渝东北地区可依托(C矿产资源,发展相应的特色工业、农业、旅游业、特色效益农业。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解读路径1: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路径2:构建垫江一梁平一丰都一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路径3:构建奉节一巫山一巫溪一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在五大功能区中,由万州、开县、梁平、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忠县、垫江、丰都、城口等11个区县组成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环境保护任务最重,发展压力最大。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一一从市委、市政府对该功能区的未来发展定位,也可看出该功能区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上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那么,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县将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有关专家、部门和区县负责人认为,渝东北各区县应该在坚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大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三大发展路径。

1、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带动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依托国家级万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 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定位比以前更加明确、更具指导性,万州发展的任务也更重了! ”万州区区长白文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委、市政府过去对万州的定位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除进一步明确万州作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外, 还明确了万州打造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的新定位。

他认为,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发展要求。

四届三中全会

四届三中全会

十七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推进经济建设的新目标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市情分析
我国人口最多3200万、面积8.2万平方公里最大的直辖市, 具有中等省的规模。
发展阶段呈现“两个欠发达”的基本特征: “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 “四大” 加“一大”:
五大功能区划分的重要意义
五大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任务
一、五大功能区划分的重要意义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定性阶段
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79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198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社会主义
200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资本主义
● 2007年6月,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2010年,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
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
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
国家竞争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区域竞争, 而区域竞争则更多地依赖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拳头握紧才有力”

工业区、农业区应该角色固定,优势“锁定”,
才能体现规模效应,呈现收益递增。

重庆此时推出功能分区,顺应了改革发展 的方向,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


德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实行了严 格的国土空间规划。
通过“空间鼓励”、 “空间准入” “空间限制” 等手段,协调城市和乡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讲话
5月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 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

两生态区生态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两生态区生态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五) 顶 层 设 计 差
开发利用不足 ,两生态 区丰富 的优质农 副产品多 数是 自产 自销或直 接人市 ,很少通过精深加 工进入大 众消 费市场 , 如彭水 的 3 0万亩红薯 、 秀山的 l 5万亩金 银花等 。 加工方式粗放 , 部分特 色优势 资源如 中药材大 多 只是简单 的粗加 工 , 没有向 中成药 、 中药制 剂等成 品 药方 向发展 , 如秀 山的银杏 叶 、 奉节 的紫 杉醇 、 酉 阳的 青蒿 素 , 仅是 植物提取过程 , 深度开发不够 。产能提升 难, 现有农 副产品加工企业 因无技术 、 品牌 、 资金 、 渠道 优势 , 无力拓 展产 品市 场 , 致使 产 能严 重不 足 , 如 彭水 的晶丝苕粉 龙头企业 因 自身实力不足 ,无 力拓展产 品 市场 致使 产能上不去 。 联 动发展差 , 对特色优势资源 的 精深 加工 , 因缺乏统筹规划布局 , 区县之 间难 以联动发 展精 深加工 , 如很多 区县 因有 中药材 资源 , 都想在本地

两 生 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 临 的 困 难 和 挑 战 ( 一) 经 济 规 模 小

与都市功能拓展区 、 城市发展新 区相 比, 两生态 区 生态工业经 济总量小 。2 0 1 6年 , 两 生态 区规模 工业 总 产值 2 6 6 8 亿元 , 仅 占全市 的 1 1 %, 区县 规模工 业平 均 只有 1 5 6 . 9 亿元 , 是全市平均水平 6 3 2 . 9 亿元 的 2 4 . 8 %, 其 中规模最 大 的万州 8 6 5 . 6亿元 ,规模最小 的城 口只 有8 . 2 亿元 。 产业 规模 小 、 企业实力小 , 2 0 1 6 年, 七 大绿 色制造业规模工业 总产值 1 4 0 0 亿元 , 约 占两生态 区规 模工业 5 0 %, 装备制造 、 生物 医药 、 纺织服装 、 电子信息 2 0 0亿元左 右 , 其它 均在 1 0 0亿元左 右 , 绿 色食 品不 到 5 0 亿元 。 企 业实力小 , 七大绿色制造业 中 , 规模工 业企 业数量大概 占企业 总数 的 4 0 %,多数企业还是小 而散 地分 布在各 区县 , 且受要 素成本近年大幅上涨影 响 , 企 业生产经 营效益也 不好 ,七大绿色制造业企业利 润率 整体水平低 于全市 1 - 2 个 百分点 。

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3月19日201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区重点发展区的定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和“123”总体思路,狠抓“五个一批”重点工作,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全区呈现出经济稳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201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75.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42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78.80万人。

常住人口160.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2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8038人,人口出生率为10.26‰;死亡人口9799人,人口死亡率5.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9‰(公安口径)。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万州生产总值7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比全国、全市分别高3.7和0.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7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92.0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324.40亿元,增长10.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万州生产总值48201元(7847美元),比上年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3年的7.4:51.5:41.1调整为7.1:50.8:42.1,第三产业占万州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城乡就业不断扩大。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6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0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8%。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87个。

城镇就业培训9545人,农村劳动力培训7209人。

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就业5129人,“4050”人员就业人数7995人。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涨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表1 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布局 城市 空 间 、 农业 空 问 、 生 态空 间 , 优 化 空 问结 构 , 实现 人 口、 经 济和 资源 环境均 衡 分布 , 有利 于争 取政 策支 持 , 建 设万 州百 万人 口的第 二大都 市 、 开县 五十 万人 口的大城 市框 架 。 ( 四) 优 化 重 大交通基 础设 施 布局 。业 已建 成 的 渝万 高速 、 万 开高 速 、 万 巫 高速 、 万达 高速 公路 , 即将 竣工 的开 达高 速公 路 、 浦万快 速 通道 , 正在 规划 的开 城高 速公 路 、 渝西 过境 铁路 等重 大基 础设施 , 以及天 然 的长江 黄金 水道 ,将 极大 地改 善渝 东北 片 区的交 通条 件 , 提升 交通优 势 。 ( 五) 形成 “ 万 开云” 特 色产业板 块 。加 强 与长 角、 珠三 角尤 其是 成渝 经济 圈 的合作 , 提升 渝东 北 片 区整 体竞 争力 和对 外开 放水 平 。依托 国家 级万 州经 济技 术 开发 区 , 发 展特 色产业 集 群 , 承接周 边地 区人 口转 移 , 建 成 重 庆第 二 大城 市 、 二 三 峡 库 区 经济 中心 , 带动 万 州 、 开县 、 云 阳特 色 产业 板 块 , 形成“ 万开 云 ” 经 济三 角圈 。 ( 六) 培 育 壮 大特 色优 势 产业 。根据 资源 环境 承 载 能力 , 培育 壮 大有 资 源依 托 、 环保水平高 、 吸 纳 就 业 多 的特 色优 势产 业 , 重点 发展 特色 资源 加工 、 机械 加工 、 轻纺 食 品 、 生 物 医药 、 清 洁 能源 、 商 贸物 流 等 。 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 ,着力发展特色效益 农业 。大力发 展 生态旅 游 、 人文 旅游 , 加快 建 成长 江 j 峡 国 际黄金 旅 游 带 , 打造 巫 山 、 巫溪 、 奉 节 旅 游 金 j角, 形 成金 _ - 二角 旅游 支柱 产业 。 ( 七) 注重培 育城 市群 。在成 渝城 市群 上 升为 国 家 战略 的背景 下 , 应 调 整人 口布 局 , 推 进农 村人 L ] 有 序就 近 向 中心 城市 、 县 城集 聚 , 重 点 引导 区域 内超载 人 口向都市功 能 拓展 区和城 市发 展新 区转 移 ,培育 形成如“ 万开 云 ” 、 “ 巫巫 奉 ” 等 若 干 人 口和经 济 密集 的城 市群 ,通 过 推进城 镇化 带动 地 区发展 。增 强 开 县、 梁平 县 、 丰都县 、 垫 江县 、 忠县 等 国家农 产 品主产 县农 业综 合生 产 能力 ,推进 县城 及市 级特 色 丁业 同 区开 发 , 构 建农 产 品特 色经 济板块 群体 。 ( 八) 加 快特 困地 区扶 贫 开发 。 加快连 片特 困地 区 的扶 贫 开发 , 建设 秦 巴山片 区扶 贫开 发示 范 区 , 实施 高 山生态 扶贫搬迁 ,加强三 峡后续 1 _ . ‘ 作规划 的实施 。 增强 奉节 县 、 云 阳县 、 巫 山县 、 巫 溪县 、 城 口县 等 国家 重点生态 功能县生 态产品供 给能力 , 因地制 宜发展 资 源环境可 承载 的特 色产业 , 构建特 色旅游经 济带 。 ( 九) 加 强 地 灾防治 。 突 出三 峡库 区水 源涵 养 、 水 土保 持 , 维护 生 物多 样性 , 提供 生 态 产 品 功 能 , 加 强 地 质灾 害 防治 , 加强 石 漠化 、 水土流失 、 三峡 库 区 消

重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重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重庆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实施细则(试行)2015年12月可编辑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统一重庆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法,科学指导噪声区划工作,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环境规划与科技标准处组织制订。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总则1.1 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技术规范》(GB/T15190-2014)(以下称规范),为统一声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的内容和深度,加强重庆市环境噪声管理,改善声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制定本细则。

1.2 本细则适用于由重庆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乡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具体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声环境管理。

1.3 本细则是和规范配套的具体规定,声功能区划分方法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区划原则2.1 区划应以城市规划为指导。

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主城区)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为指导,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其他区县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总体要求下,以各地方的城市规划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2.2 单块的声环境功能面积,原则上不小于0.5 km2,实际划分中可根据实际地形特征确定适宜的区域面积。

应严格控制4类声环境功能区范围。

2.3 调整声环境功能区类别需进行充分的说明,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

3 区划依据3.1 区划主要以《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各类标准适用区域为依据。

根据GB3096-2008中的相关定义,找出《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可能涉及的用地类型见表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大发展路径——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解读路径1: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路径2:构建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路径3: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在五大功能区中,由万州、开县、梁平、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忠县、垫江、丰都、城口等11个区县组成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环境保护任务最重,发展压力最大。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从市委、市政府对该功能区的未来发展定位,也可看出该功能区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上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那么,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县将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有关专家、部门和区县负责人认为,渝东北各区县应该在坚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大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三大发展路径。

1、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带动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依托国家级万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定位比以前更加明确、更具指导性,万州发展的任务也更重了!”万州区区长白文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委、市政府过去对万州的定位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除进一步明确万州作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外,还明确了万州打造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的新定位。

他认为,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发展要求。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幅员面积大、人口多、距离主城远、承接主城辐射带动的能量有限,有必要形成自己的“经济中心”,以产业和城市扩张来吸纳人口,推动渝东北大生态区的建设。

从这个角度讲,万州最有条件形成这个“经济中心”。

一方面,万州拥有水运、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立体交通优势,目前的城区人口超过83万人,城市功能较为完善,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另一方面,万州拥有万州经开区这一国家级开发区,该开发区规划面积近60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能源建材、特色化工、食品药品、机械和电子、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去年实现工业产值345亿元。

万州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蒲彬彬认为,《意见》提出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对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口上看,这三个区县的总人口462万,占到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50%以上;从地理位置上,万州、开县、云阳三区县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互距离只有30分钟车程,具备一体化发展基础;从产业上看,万开云板块远离重庆主城,不能像主城周边区县那样走产业配套的路子,必须形成自成体系的产业链条,打造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有利于产业互补、互为配套,完善产业链条。

事实上,近年来,“万开云”合作已有了实质性的效果:落户万州的长安跨越30万辆整车项目,有上万个配套部件,其中相当部分已由开县、云阳加工;依托万州的三峡纺织城,开县大力发展纺织企业,已与万州囊括全市纺织业前两名;云阳有丰富的石英硅矿,就地进行初加工后,将半成品运到万州再进行精加工。

2、构建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

——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构建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既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等五县,生产条件、地理环境较好,在温度、阳光、水资源上拥有较好优势,原本就是国家农产品主产区。

其中,垫江县素有“重庆粮仓”和“重庆菜篮子”之称,年产粮食40万吨、蔬菜50万吨,近年的垫江白柚、垫江牡丹等也颇负盛名;梁平县除“粮、油、猪”三大保供产业外,鸭子、梁平柚、竹子三大产业也已形成规模;丰都肉牛的年饲养量已达30万头,占全市总量的40%,年屠宰加工肉牛总量占全市的80%;忠县则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柑橘产业覆盖全县16个乡镇、11.8万户,并形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产业链条。

夏祖相认为,农业原本就是一项环保产业,以水稻为例,上述五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其实就是湿地,在涵养生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夏祖相表示,下一步,市农委将根据《意见》要求,重点扶持以上各县农业发展:一是与各县一起确定发展的主导产业,适度推进规模发展,让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多起来、农业产业强起来;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水利、道路、机耕道都跟上来,提高农产品产出总量;三是进一步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既要提高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又要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垫江县委书记罗德认为,要构建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必须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去年,垫江为保护农业发展,在该县特色工业园区专门规划了1.5平方公里,用于建设食品工业园,目前已入驻了3家企业。

在这3家企业中,有一家火锅底料生产企业,该企业将当地种植的生姜、蒜、花椒加工成火锅底料,销到全国各地;还有一家花生浆生产企业,产品远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每天的销售额达30多万元,带动了垫江、梁平花生基地的快速发展;另外还有一家糖果厂,主要是用当地的蜜本南瓜加工成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糖果,该企业投产后,将彻底解决垫江10万亩蜜本南瓜的销路问题。

3、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增强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

——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城口、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5个县的主体功能之一便是提供生态产品。

那么,什么是生态产品?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认为,生态产品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应同时具有价值和生态价值。

生态产品有形价值的体现方式,包括木材、林下经济产品如林下养鸡、林下种菌等。

而无形的生态产品则体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等。

尽管这5个县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但其落脚点仍然在“发展”上。

那么,如何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彰显生态产品的有形价值?对此,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认为,旅游无疑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切入点。

在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

罗兹柏认为,在旅游资源分布上,这4个县各具特色、互为补充。

奉节、巫山两县均地处长江沿线,位于新三峡核心景区,拥有“高峡出平湖”的峡谷风光和三峡文化,地处大宁河沿线的巫溪县则以秀美的溪谷风光和神秘的巫文化为主,而地处重庆最北端的城口县气候宜人,近年来不但生态旅游业开始发展,红色旅游也深具发展潜力。

此外,城口、巫溪紧邻陕西,而巫山则靠近湖北宜昌,一旦四个县形成旅游环线,则同时盘活了南北客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目前重庆三峡旅游仅停留在“过境游”上的尴尬局面,下“活”重庆三峡旅游一盘棋。

城口县县长卢鹏飞表示,城口将通过加强与巫溪的互动来构建这条特色旅游经济带:一是目前已经通车的城巫公路已经连通了城口与巫溪,城巫路沿线的中国亢谷景区已经迎来了不少经巫溪过境的游客;二是目前城口正在启动从城口到巫溪红池坝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届时,四县的旅游环线将进一步成形。

巫山县委书记何平认为,要打造这条旅游经济带,必须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共同打造景区基础设施、增强景区进入性,共同组织游客和优化线路等方式来实现。

随着明年渝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及巫山到神农架的旅游高等级公路正式通车,奉节—巫山—巫溪—城口旅游经济带也将连通湖北、陕西,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巫山已从发展旅游上尝到了甜头。

何平介绍,仅今年上半年,该县已接待游客265.8万人次,同比增长29.2%,旅游综合收益同比增长22.7%。

“对于巫山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用多少GDP都换不来的无形财富。

”何平说。

而城口县也从发掘生态资源上尝到甜头,近日被中国气象学会正式授予“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称号。

“这将成为城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

”卢鹏飞说,作为生态产业的代表,旅游业未来也将成为该县县域经济的战略支撑产业。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八大发展任务1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依托国家级万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2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

3增强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

4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壮大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特色优势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观光旅游,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5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撑能力。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库区人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6加快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

建设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加强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实施。

7千方百计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

8调整人口布局,重点引导区域内超载人口向“一圈”转移。

(本报记者周雨龙丹梅实习生王竣夫本版漫画/乔宇制图/李梦妮江丽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