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养鱼饲料成本的综合措施
降低养鱼饲料成本十项措施

降低养鱼饲料成本十项措施1.投喂配合饲料。
投喂配合饲料是降低养鱼饲料成本的重要途径。
鱼类摄食配合饲料适口性好,营养全面,不仅有利于扩大饲料来源、降低饵料系数和生产成本,而且能提高鱼类生长速度和增肉率,缩短鱼类养殖周期,减少鱼类疾病。
2.选用合适的饲料配方。
不同鱼类或同一类鱼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中,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要根据主养鱼的食性特点、个体大小、年龄对营养的需要,选用合适的饲料配方,既满足主养鱼的营养需要,又不浪费饲料。
3.采取科学的投喂方法。
池塘养鱼,要按照“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原则投喂,这样可便于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减少饲料浪费。
投饲切忌时饱时饥,使鱼吃食不匀,影响消化和生长。
另外,还要根据鱼体规格大小和水温高低,每天多次投饵。
鱼体规格越小,每天投饵次数越多;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投饵量和投饵次数也相应增加。
总之,采用少量多次投喂方法要比一次多量投喂节省饲料。
4.注重水质调节。
良好的水质,可以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
因此,养殖季节特别是在养殖生长旺季,要定期采用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开动增养机等方式来调节水质。
5.注重鱼病的预防。
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鱼病,就会影响鱼类的摄食,患病鱼类即使摄食,对饲料利用率也不高,造成饲料浪费,因此要特别重视鱼病的预防。
主要的防病措施包括:彻底清塘,杀死各种病原体和野杂鱼;挖除过多淤泥,避免各种病原体滋生;鱼种放养,要严格消毒,不使鱼种带菌人池,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日常要注意加注新水,并定期泼洒生石灰和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调节水质;定期投喂药性饵料,预防各种危害性较大的鱼病的发生。
6.化肥养鱼。
化肥养鱼是降低养鱼饲料成本的有效方法。
常用的化肥有尿素、碳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复合肥等。
施用时应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则,每3~5天施一次,每次亩施尿素2~3千克或碳铵5~10千克、过磷酸钙8~10千克。
施用化肥能迅速增加池塘浮游生物数量,对鲢、鳙鱼效果较好。
饲料价格高,节约有门道——降低养鱼饲料成本9招

饲料价格高,节约有门道——降低养鱼饲料成本9招1. 根据鱼类生长需要,合理配制饲料不同的鱼类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不同,因此需要合理地配制饲料。
通过科学的配方可以将不必要的成分降低,从而减少了饲料成本。
2. 使用廉价的饲料原料使用廉价的饲料原料可以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
可以选择为较低营养价值的粮食、豆类等廉价原料,也可以采用替代蛋白的植物蛋白、菜籽粕等代替动物蛋白,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饲料成本。
3. 合理添加饲料添加剂添加一定量的饲料添加剂可以控制鱼类生病率,提高养殖效果。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可以明显降低饲料成本。
4. 饲养环境清洁卫生保持饲养场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疾病的爆发,减少鱼类的损失。
从而减少了需要购买的饲料量,也降低了饲料成本。
5. 控制饲料浪费鱼类需要的饲料量是有限的,饲料的过量投喂会浪费大量的饲料。
因此需要根据鱼类的生长需要适量控制饲料量。
6. 多个品种的鱼类可以共用同一种饲料不同品种的鱼类对原料的适应能力并不相同,但有些鱼类即便品种不同,但所需的营养成分是一致的。
可以根据不同鱼类的需求制定不同饲料成分,同时可以减少制造不同类型饲料的成本。
7. 使用生长周期适宜的饲料不同生长周期鱼类对饲料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同,因此使用生长周期适宜的饲料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8. 适当增加鱼类运动量适当增加鱼类的运动量可以提高它们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也可以加快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这样可以降低饲料的损失率,有效控制饲料成本。
9. 科学饲喂合理安排饲喂时间和频率,能够更好地掌握鱼类的饥饱度,从而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喂养。
科学的饲喂方式可以降低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成本。
总之,采用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但需要注意饲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定期检查清理器具,检查饲料质量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够更好地把握鱼类的需求,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北方高寒地区降低养鱼饲料成本综合措施

北方高寒地区降低养鱼饲料成本综合措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鱼类的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
而在北方高寒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养殖鱼类的成本较高,其中饲料成本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如何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已经成为了北方高寒地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合理选择鱼种不同的鱼种对饲料的需求不同,因此在选择鱼种时,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水质条件,选择适合的鱼种,降低饲料成本。
例如,北方高寒地区的水质较为清洁,适合养殖草鱼、鲤鱼等草食性鱼类,这类鱼类对饲料的需求较低,能够有效降低饲料成本。
二、采用适当的饲料在选择饲料时,应该根据鱼类的需求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饲料,避免过度喂养和浪费。
同时,应该注重饲料的品质和营养成分,选择品质好、营养丰富的饲料,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率,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三、加强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降低饲料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定期检查鱼塘水质和鱼类健康状况,及时调整饲料配比和投喂量,避免浪费和过度喂养。
同时,应该加强鱼类疾病的防治工作,减少因疾病造成的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四、利用当地资源北方高寒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严酷,但是也有一些当地资源可以利用,降低饲料成本。
例如,可以利用当地的水生植物和水生昆虫作为饲料,提高鱼类的营养水平,减少饲料成本。
同时,可以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如玉米秸秆、豆腐渣等作为饲料,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综上所述,北方高寒地区降低养鱼饲料成本的综合措施包括合理选择鱼种、采用适当的饲料、加强管理、利用当地资源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才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推动北方高寒地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养殖业成本节约方案

养殖业成本节约方案第1章引言 (4)1.1 养殖业成本构成概述 (4)1.1.1 饲料成本 (4)1.1.2 人工成本 (4)1.1.3 设备折旧 (4)1.1.4 防疫费用 (4)1.1.5 能源消耗 (4)1.1.6 其他相关费用 (4)1.2 成本节约的重要性 (4)第2章养殖场设计与规划 (5)2.1 合理布局与养殖规模 (5)2.1.1 布局原则 (5)2.1.2 养殖规模的确定 (5)2.1.3 养殖区域划分 (5)2.2 养殖设施选型与投资 (5)2.2.1 养殖舍类型 (5)2.2.2 养殖设备选型 (5)2.2.3 投资预算 (6)2.2.4 养殖场绿化与环境保护 (6)第3章饲料成本控制 (6)3.1 饲料配方优化 (6)3.1.1 原料选择 (6)3.1.2 营养平衡 (6)3.1.3 饲料添加剂选用 (6)3.2 饲料采购与储存 (6)3.2.1 采购策略 (6)3.2.2 储存管理 (6)3.2.3 饲料加工 (7)3.3 饲料利用率提升 (7)3.3.1 饲喂技术 (7)3.3.2 饲料添加剂应用 (7)3.3.3 饲料浪费减少 (7)3.3.4 养殖环境优化 (7)第4章繁殖与育种 (7)4.1 选择优良品种 (7)4.2 提高繁殖效率 (7)4.3 育种技术创新 (8)第5章疫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8)5.1 疫苗接种与免疫监测 (8)5.1.1 疫苗选择与接种策略 (8)5.1.2 免疫监测 (8)5.2.1 饲养管理 (8)5.2.2 生物安全措施 (8)5.2.3 疾病诊断与治疗 (9)5.3 健康管理与环境控制 (9)5.3.1 健康管理 (9)5.3.2 环境控制 (9)5.3.3 应急预案 (9)第6章生产管理优化 (9)6.1 生产流程标准化 (9)6.1.1 定义标准化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生产流程,保证养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降低养鱼饲料成本九招

不讯 贽饲料 备类原料 缝糟碎 匀后 制 成 混 适台 斧鱼摄 食的牲 ,有 利于营 养物质 被 鱼暇收 利用 . 少饲料损失 , 高利用 率 咄 提 3 裔理授饲 授饲 要均刮 适量 、 时 定 定
投 饲 毹保证 有8e 上 鹋 量 食 如 (; 1 / 饱 : 投 饲次 数税龟岫撮 食特 和章 节 、 黼丽宅 高 气 温期 趺散多 低温期扶 数少 鱼 阶段扶 数 多. 鲤补阶段 救敞 少; ・ 船情 兄下. 每天投 铡2
维普资讯
养酋的 饲料 礁率
般t 养
增 i池 塘浮 游生 物数 量 . 鲢 I f 『 耐
墒 色效 槊较好
殖总成 率的6 %! . 0 - 2 采取适 当 措 施 . 高饲 料 利用 宰 . 提 降低饲
料 成 率 ,是提 高养鱼 效 益的 关
班一 次由宵 3
一
位. 切忌时饱 时饥 . 肜响 鼬尝 消化和生
投
饲 壁与饲卡 的币J 车 用末 直接桕哭 生 产 上, 废 每
4 化肥 衄 化吧 养m是 降低井 鱼州丰 1 成水 的 一 种啊设 方法 + 常川 化肥 辕 索 . : I 碳 铵、 过磷麟 钙 钙 饶碡 掣台肥等 . : 艟 时晦 当’握 盟 少 多的 圳 . 坶 每 一 , ̄ 掌 { 51 5
豢 报尾 草 红 臼三 叶草 等 这 些 牧草 每 年 l量 均 在 20 k一 立 5 0g
5 0k 00 g
上 养鱼 营 荐需 求 的 倒耕 投 喂
提商铡 料的制 用率
6 瞬虫 育蛆 养 鱼.夏 秋 季 .
2 懈 蜘 耕 【营 养 :2 . l 匀 十 嚷 配合 饲料 降 低 稚 饲 料 晦斗 = 的重 噩速 径 H 嘲 f惶 水 : l -
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

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3期王文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突破,也为今后渔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平稳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一步一步向建设现代渔业目标稳步推进,在“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实现了稳中有进的可喜成绩。
但近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渔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渔业供给总量充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浮现,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一、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进入新时代,我国渔业经济步入新常态,一方面,广大消费者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精神制度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不仅对水产品的数量需求明显增加,而且对水产品的质量需求显著增强。
更重要的是,广大消费者已不满足于对单一渔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需要渔业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
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渔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渔业产业结构不平衡。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渔业经济增长都是以追求数量最大化和速度最快为目的,生产结构以单家独户分散的小农经营为主,产业低度化、同质化、无序化竞争相当严重,这种粗放式经营显然与当前现代渔业发展不相适应。
部分水产品目前出现了结构性相对过剩,一般性同质化产品量大价低,高品质水产品及加工品供给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渔业生产力发展尚不充分。
当前,渔业的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一些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还没有在渔业中全面推广,信息化建设在渔业方面也处于初步对接阶段,渔业发展方式还十分粗放,仍不能满足人民对不同渔业产品结构和质量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对各种服务的需求。
水产养殖的养殖成本与生产效益分析

水产养殖的养殖成本与生产效益分析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利用水域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多重效益。
然而,水产养殖在实际操作中所需投入的养殖成本与养殖过程中所获得的生产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的养殖成本与生产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一、水产养殖的养殖成本1. 饲料成本水产养殖最重要的投入成本之一就是饲料。
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对饲料的需求量和饲料成本都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成本占到总投入的70%以上。
此外,饲料的质量和种类也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成本。
因此,养殖户在选择饲料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2. 养殖基础设施成本水产养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养殖活动,如养殖池塘、圈网以及养殖设备等。
这些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本较高,但一旦建成,可以长期使用,具有较高的回收效益。
3. 养殖场地租金或购置费用水产养殖需要一定的场地来进行养殖,养殖户可以选择租赁或购置养殖场地。
租金或购置费用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和土地面积而有所不同。
4. 劳动力成本水产养殖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包括养殖过程的管理、操作和清洁等。
劳动力成本是水产养殖的必要成本之一,但在养殖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5. 养殖技术和养殖资讯成本水产养殖需要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和养殖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进行技术培训或购买相关资讯。
这些投入可以提高养殖效益,降低损失风险。
二、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1. 生产产量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主要反映在养殖产量上。
通过养殖技术的改进和管理的规范化,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增加养殖收益。
2. 产品质量水产养殖的产品质量对市场价格和消费者接受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优质的养殖产品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销售价格,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益。
3. 市场需求水产养殖产业的生产效益还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养殖户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养殖规模和品种选择,以确保产品销售和市场竞争力。
4. 养殖风险管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爆发等。
2023年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方案

2023年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方案为持续实施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五大行动”为抓手,示范推广一批符合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发展要求的技术模式,培育壮大各类示范推广主体,加快转变水产养殖方式、持续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全力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工作,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水产品产地兽药残留抽检合率达到98% 以上;创建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16个以上,骨干基地兽药使用量同比持续降低。
三、重点任务(一)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1.集成示范推广优势养殖品种。
重点推广一批市场前景广,遗传性状稳定、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大口黑鲈、梭鲈、黄颡鱼、松浦镜鲤、福瑞鲤、杂交鲟等优良品种。
2.示范推广先进养殖模式。
重点推广设施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大水面增养殖等养殖模式,强化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试验示范推广,开展成本效益分析,总结提炼样板典型。
设施化循环水养殖。
包括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式养殖及其他新型设施化循环水养殖等,须构建有明显的“养水区”“养鱼区”"集污区”,配套有一定的标准化养殖、水体循环净化、鱼病综合防控、立体综合增氧、物联网智能监控、水质调控、尾水处理等养殖设施,养殖尾水未直接排放,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稻渔综合种养。
科学设计田间工程,加强稻田进排水沟渠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配套建设防逃、囤鱼等设施,提高种养效率。
严格控制沟坑占比,沟坑面积不得超过总种养面积10%, 严禁超标准开挖耕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低养鱼饲料成本的综合措施
唐玉华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模式已被养殖者广泛采用。
在精养鱼池中,养殖户普遍投喂配合饲料,其费用已占养鱼总成本的60%以上,在当前饲料无降价空间,养鱼效益增幅不大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降低养鱼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笔者现将相关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选放优良鱼种
鱼种是养鱼的首要物质基础,是获取高产高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鱼种质量的优劣是决定生长速度并影响饲料系数的关键因素。
品质优良的鱼种具有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高,饲料系数低和生长速度快等优点。
因此,一定要选择遗传性状优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鱼种进行放养。
二、采取混养模式
在养殖模式上,在突出主养鱼的基础上,适当混养部分其它鱼类,但应注意同品种鱼类的放养规格应一致。
在同一池塘内放养的鱼种在食性上应无冲突,以免造成饲料利用率的下降。
对于水质较肥的池塘,鲢、鳙鱼放养的比例应占60%,草、鳊、鲤、鲫等占40%;水质较瘦的池塘,草、鳊鱼的放养比例应占60%,鲢、鳙、鲫等占40%。
鳊鱼可以摄食草鱼留下的草屑,也可以摄食池塘中藻类;草鱼摄食量较大,排泄物较多,可以培养池塘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而鲢、鳙鱼吃掉水中浮游生物后,降低了水中的肥度,有利于草鱼的生长,而鲫鱼则可以寻找塘底的食屑,翻动塘底,减少病害的发生。
因此,按鱼类食性搭配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做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投入成本。
三、合理把握放养量
在鱼种放养时,要注意放养量的准确。
若放养量过,容易造成生长速度减慢,引发鱼类疾病,甚至会造成缺氧泛塘,从而影响养殖产量,降低饲料的利用率;
若放养数量不足,则造成投饵量偏大,饲料系数上升,加重饲料成本负担。
相关生产数据表明,选择科学合理的放养量,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喂成本,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
四、坚持科学投喂
1.投喂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是根据鱼类的营养需求配制而成的,它集多种原料营养之特点,互相配合,合理利用,其主要优点有:一是消化吸收好,饲料利用率高;二是诱食性、适口性、稳定性好,可增强鱼的摄食量,促进其速度生长;三是污染程度小,可减少鱼的发病率。
2.科学掌握投喂方法
在饲料投喂中,通常采用鱼上浮集中摄食的投喂方法,这样做既可便于池鱼集中“就餐”,减少饲料浪费,也便于观察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
投喂必须坚持“四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
3.合理掌握投喂量
合理确定饲料投喂量,是投喂技术的关键和核心,是降低饲料成本的重要因素。
一般鱼种阶段的日投喂量为吃食鱼体重的4%~6%,成鱼阶段为1.5%~3%。
通常饲料投喂停止10min后鱼群还在食场内游动,说明饲料投喂不足,应增加投喂量;若饲料没投喂完就看不见鱼摄食,说明饲料投喂过量,应及时关掉投饵机,停止投喂。
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温度和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控。
五、调控好水质
1.合理施肥
池水的肥廋既影响着鱼的生长,又影响着水质的变化。
在养殖过程中,应通过合理施(追)肥培育水质,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保持池水中有一定的营养物质,辅助鱼类生长。
通常5~6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10d投施1次;7~9月份以施生物肥为主,每10~15d投施1次。
2.定期加换水
每7~10d添加新鲜水1次,每次加水20cm;每20~30d换水1次,每次换水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左右。
3.使用生石灰
通常每10~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667m2左右,方法是化水全池泼洒。
使用生石灰,不仅能调节酸碱度,抑制病菌滋生, 降低发病率,而且还增加了池水中钙离子的含量,可促进鱼类生长。
4.使用生物制剂
一般20~30d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用量为1.5~2.0㎏∕667m2。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可分解水中和水底的有害物质,可改善养殖环境。
5.适时增氧
在增氧设备上安装溶氧控制器,根据需要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大大提高了增氧效果,为鱼类营造了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6.加强鱼病预防
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以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的。
防病使用的主要药物有生石灰、二氧化氯、强氯精等。
定期投喂用中草药制成的药饵,可增强抵抗力,减少鱼病的发生。
六、其它技术措施
1.投喂草料
利用池埂、水沟等种植黑麦草、苏丹草、苦卖菜、狼尾草、三叶草等,利用这些青饲料来喂鱼,可降低养鱼饲料投入成本。
2.诱捕昆虫
在水面上方20~30㎝处安装数盏15~25w的灯抱,晚上开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虫入池让鱼摄食,可节省部分饲料,这也是降低饲料投入成本的有效途径。
3.适时捕捞
鱼的生长规律表明,其个体规格越大,相对生长速度越慢,饲料系数也明显上升。
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应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适时起捕上市销售,将饲料系数控制在较低范围,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