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1、物质⽣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劝学:标准要求执⼦之⼿——名师伴你同⾏知识能⼒⽬标过程⽅法⽬标情感态度⽬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物质⽣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服饰”、“并⾏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

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

2、变迁的原因:鸦⽚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个独⽴⾃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巨⼤变⾰,与此同时,与⼈民⽇常⽣活紧密相关的物质⽣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改变。

鸦⽚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的思想、⽂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保守的传统⽂化遭受着西⽅⽂明的冲击,⼀⽅⾯,传统⽂化不愿意放弃⾃⼰的统治地位,另⼀⽅⾯西⽅⽂明⼜来势汹涌,伴随着这⼀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场⼤的变⾰,与⼈民⽣活息息相关的⾐、⾷、住、⾏等⽅⾯的变⾰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是欧风美⾬的潜移默化。

西⽅国家资本的注⼊,把以⼯业⽂明、科学⽂化和⽣活⽅式为核⼼的近代⽂明移植到中国。

⼆是维新思潮、⾰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战争后直⾄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排外向学习西⽅、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存洋,⼜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配,⼜重新趋于封闭化、独⽴化。

改⾰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活的每⼀次⼤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的:①第⼀次变化:在鸦⽚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量涌⼊、上海等近代化⼤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民的⽣活与以前相⽐,发⽣了显著的变化。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她悠悠历史中的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使得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成熟,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影响,但是着眼于整体的趋势来看,社会变迁还是促进着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行的尤为剧烈,伴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和自我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个体绝对的服从整体的利益,同事个人之间在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之下实现平均,这种平均化是在各个由职业划分的板块中实现的,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

个人依附于集体,是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就会丧失一切。

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行政,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忘记了个人利益。

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

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政策也允许在公有制外存在多种所有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意识也开始觉醒。

同时,单位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的放松,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别的商业活动。

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

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在各个领域里迅速展开,给整个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并依靠这种活力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长期被抑制的个人利益突然的觉醒,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强烈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完全的忽略原有的规则,加之新的社会规则还没有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落后于现实,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局面,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感,从而把权力与职业方便转化为利益源泉;体制内的懒惰的竞赛;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经济犯罪的普遍化;对公共事务的冷淡,甚至产生损人不利己的社会破坏行为,等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动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对家庭的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1. 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城乡人口结构的扭曲,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 职业结构的转变传统的农业劳动逐渐被工业与服务业取代,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从事技术和服务行业的工作,而传统的农业工作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

3. 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贫困,成为了中产阶级。

这个群体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

三、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表现1. 结婚观念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迟结婚,或者选择单身。

家庭结构的单一化和多样化成为了新常态。

2.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承担起了照料年长亲属的责任。

3. 亲子关系的变迁抚养子女的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

传统的大家庭方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的关联1.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家庭变迁。

城乡差距的拉大导致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家庭更加稳定。

同时,经济独立的能力也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推迟结婚或选择单身。

2. 教育因素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
就业优先政策实施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 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 变革
汇报人:XX 20XX-01-26
目录
• 政治体制概述 • 社会变革的背景与动因 • 政治体制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 •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创新与实践 • 社会变革中的民生问题与治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政治体制概述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领导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 党派是参政党,共同合作,参
04 当代中国政治体 制的创新与实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广 泛性。
人大代表结构的优化
增加基层代表和妇女、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提高代表的广泛性和 代表性。
人大职权的强化
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推动人大在立法、决定重大事项 等方面的作用。
02 社会变革的背景 与动因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
01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交融,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 机遇和挑战。
02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以适应全球化趋
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开放
03
和多元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原因,以及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和原因城市化是指人口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聚居、生活和工作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背景和原因如下:(1)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纷纷离开农村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2)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道路、水电供应等,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

(3)政策扶持和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政策,鼓励人口向城市集聚,这包括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化规划的细化等。

二、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的变化:城市化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的提升。

同时,农村人口减少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2)人口结构的变动:城市化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

人口结构变动使得城市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移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城市生活的方式和观念逐渐传播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推动社会文化的融合和进步。

(4)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城市化使得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如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5)环境挑战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压力,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中西合璧:旗袍)(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概况: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在民国成立后开展。

(2)婚姻自由:清末民初,开始主张婚姻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电报:(2)电话:(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

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

(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于0.2 0.2-0.3 0.3-0.4
收入绝对平均 收入比较平均 收入相对合理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高于0.5
率大幅度 上升;普遍就业 也导致了人们 社会地位的平 等化倾向。 .
教育的均等化 也成为突出的 特征。全国的 小学入学率已 经达到89%, 大大高于当时 世界上的其他 低收入国家。
干部与工人的差别: ✓ 工资 ✓ 工作待遇 ✓ 出差补助 ✓ 住房条件 ✓ 医疗 ✓ 退休 ✓ ……
如何获得干部编制?
首先,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其次,根据人事部门分配的干部指标而被聘用 到干部岗位上的人,可以是干部编制。
再次,由部队转到地方上的转业人员列入干部 编制。
5、干部分层体系
干部有级别之分
6、工作单位与身份
“单位制”与“单位身份” 单位级别决定了单位员工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
群体分层结构变化 分层制度变迁
突出表现:
1)非农劳动人口,1979年只占总人口的 1/4,1993年接近1/2;
2)农民工,从2千万发展到2亿多人; 3)民族资产阶级重新出现;
1、军事领袖、新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地主;国 家官员;
2、农民、手工业者、生意人、工人(300万);
新中国建立后
三大块: • 干部 • 工人阶级 • 农民阶级
1、非财产型的社会分层
土地改革运动
(消灭“地主”)
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消灭“资产阶级”)
新中国还有社会分层吗?
阶级(成分)划分: 家庭出身划分
每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 “分层结构”,或者叫“分层体系”。
社会分层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就是“社会地位”。
社会学上常用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简称SES )来具体测量。
二、传统中国的社会分层
传统中国:秦汉——明清
1、士、农、工、商的阶级结构
1960年,出 现了经济上的 困难和食品、 生活用品等供 应上的短缺, 开始实行完全 制止农民流入 城市的政策。
从总体上说,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大大高于乡下人, 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在收入、消费、社会福利、就业等 方面所享有的条件和待遇都是持有农村户口的人所不 能比的。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4、干部与工人
城市人口之间也存在差异; 城市中的就业者:干部与工人
3、官民社会与身份等级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身份差异;
“官民”之别;
(汉代开始,官吏与平民 就形成了明显的地位差异。)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和“官本位”的社 会风气。
4、宗族、家族的穿透阶级结构的作用
血缘纽带可以把不同等级的人联结起来。
三、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 变化
1840-1949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内容提要
➢ 什么是“社会分层” ➢ 传统中国的社会分层 ➢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 ➢ 中国社会阶层的各种分层模式 ➢ 社会分层结构分化与重组的原因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
差别
财富差别
财富 声誉 权力 影响力 ……
1:皇帝、皇亲国戚、官员(士)、大地主、大商人;(5%) 2、农民、手工业者、生意人;(95%)
2、城乡分野
“国人为战胜之部族,居于城中险峻之地;野人则是 战败之部族,居于城外平邑之地从事耕耘。国人有参 政之权,野人则供租税、服徭役。”
费正清:“自古以来就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农村中为 数极多从事农业的农民社会,那里每个树林掩映的村 落和农庄,始终占据原有的土地,没有什么变化;另 一方面是城市和市镇的比较流动的上层,那里住着地 主、文人、商人和官吏——有产者和有权有势的家 庭。”
阶级成分 好
中间状态
阶级成分 不好
工人
中农
地主
贫农 知识分子 富农
下中农 自由职业 资本家 者
革命干部 小手工业 反革命分


革命军人 小商、小 坏分子 贩
烈士家属 宗教职业 右派分子 者
2、比较“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政 策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考察 团80年所撰写的报告, 改革前中国城市居民家 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 只有0.16
基本医疗卫生服 务的均等化。城 镇公费医疗制度 覆盖了城镇中的 所有劳动者,农 村的合作医疗制 度覆盖了大部分 人口。
3、户籍分层
建国初尚不十 分严格,按照 当时的法律规 定,公民有迁 居之自由。 .
50年代中期, 中央曾专门为 “劝止农民流 入城市”发了 指示,在全国 建立了严格的 户口登记制度 。.
1、主基调:工业劳动者的数量超过农 业劳动者
农业劳动者队伍的缩小 工业劳动者队伍的扩大
由于三线建设(1965-1985),改革之前的30 年里,城市化和农民职业分化处于停滞状态。
✓ 中苏交恶; ✓ 东南包围圈; ✓ 美国介入越战;
1985年终止三线建设,农民约占就业者的80%。
改革之后的新变化:
干部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和基础:
➢ (1)干部的级别分层是其他社会分层的基础。 ➢ (2)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官本位的社会结构。 ➢ (3)我国单一的经济成分,使得干部的工资收入分
层有可能成为社会财产、收入分层的本位体系。 ➢ (4)与干部的工资级别相配套的还有一系列的福利、
待遇、服务等制度。
有价值物(资源)
有价值物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东西,可以 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在大多数社会,有价值物不是平等分配的。
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人获取有价值物(资源) 的机会和能力是不一样的。
根据这种机会和能力的不同,社会成员被分为 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现象,就是“社 会分层”。
美国:3亿多人口:260万农民(农业工人) 中国:13亿多人口:?农民
(1)人民公社体制解体; (2)户籍制度开始松动;
工人阶层逐步壮大
当前,我国工人(4.7亿)分 为三类:
➢ (1)城市中的工人; ➢ (2)农村中的工人(乡镇企
业工人); ➢ (3)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
(2.6亿)
农业劳动者数量持续减少
2011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到1.5亿。 专家预测,一二十年内农民会减少到0.5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