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爆发痛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癌症爆发痛治疗进展

癌症爆发痛治疗进展

癌症爆发痛治疗进展作者:廖亚勇陈耀成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4期[摘要] 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而爆发痛作为癌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起病急、持续时间较长、疼痛程度高,对患者及社会常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关注爆发痛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文从爆发痛的定义、分类分型、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通过不同给药途径综合治疗特点等方面分析爆发痛。

[关键词] 癌症;爆发痛;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015-03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不完全性统计,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1]。

根据WHO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多数癌痛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有效的控制[2]。

爆发痛因其呈突发性、短时间的剧烈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饮食、睡眠、日常活动、与他人的关系,加重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影响阿片类药物的疗效和治疗满意度。

临床医生对爆发痛的控制常感到非常棘手。

爆发痛作为癌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值得我们去关注。

1 癌症爆发痛的一般特征1.1 爆发痛的定义爆发痛(breakthrough pain,BTP)系指在慢性疼痛持续镇痛治疗的基础上,仍出现过急性、突发性的剧烈疼痛,BTP通常发作迅速,持续时间约半小时,疼痛程度分级多为重度。

2009年,英国和爱尔兰保守治疗协作委员会(简称APM)就针对爆发痛提出以下观点,认为只要同时达到以下三个条件就可确诊为爆发痛:①存在慢性癌痛的基础;②近1周癌痛得到充分的控制(NRS评分≤3分);③疼痛短暂地急性加重[3]。

1.2 爆发痛的分型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突发型、自发型和镇痛药物剂量不足型。

突发型是爆发痛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可预测,常为肌肉或骨骼活动后直接引起,例如起床、翻身、去卫生间、咳嗽等;也可与内脏平滑肌的收缩或痉挛有关,例如肠或膀胱痉挛,后者有时不能预测。

沙利度胺治疗癌痛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沙利度胺治疗癌痛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沙利度胺治疗癌痛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2单位是内蒙古林业总医院,022150【摘要】癌性疼痛(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之一。

癌痛为患者带来强烈不适,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活动以及自理能力。

阿片类药物是癌痛药物治疗的基石,但阿片类药物成瘾性、耐受性和不良反应限制了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辅助镇痛药物能够加强阿片类镇痛作用、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轻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

沙利度胺为谷氨酸衍生物,于1954年在前西德合成并作为镇静、止吐药广泛使用, 但后来发现其具有很强的致畸作用从而被禁用。

随着对沙利度胺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抑制血管新生作用和抗肿瘤活性。

于1998年、2006年沙利度胺被FDA批准应用于治疗麻风病结节性红斑和多发性骨髓瘤[2、3]。

本文将对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在癌痛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简单综述。

关键词:沙利度胺;癌痛;作用机制;应用;进展1.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1.1分子靶点CRBN沙利度胺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多靶点药物,因为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包括TNF-α产生减少、COX-2表达减少、VEGF和FGF下调、NF-κB抑制、前列腺素E2分泌抑制。

Ito等人将沙利度胺与磁珠固化后进行亲和纯化分析,将CRBN蛋白(cereblon)确定为与沙利度胺结合和致畸作用的直接靶点[4、5]。

CRBN蛋白是一类大脑相关蛋白,其具有离子蛋白酶活性,其基因位于染色体3p36.2区段。

CRBN蛋白参与细胞间信号传递、蛋白质修饰、细胞能量代谢等过程[6]。

有研究证实,CRBN蛋白是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等)发挥抗骨髓瘤效应的作用的重要靶点[5]。

1.2抗血管生成作用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受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

在动物角膜血管生成实验中,发现沙利度胺可以抑制VEGF和bF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粘附,从而减少血管生成[7、8]。

爆发痛介绍及处理

爆发痛介绍及处理
爆发痛介绍及处理
爆发性疼痛〔BTP〕
爆发痛是癌痛患者经常面临的临床问题
肿瘤患者中的爆发痛正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 视,成为癌痛管理中的研究热点
爆发性疼痛〔BTP〕的定义
什么是爆发性疼痛
目前为大家所公认的BTP定义: 在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稳定的疼痛形式〔持续痛 , Presistent Pain 〕的根底上,而出现的疼痛短暂剧 烈的发作
Ashby等(1992)
晚期患者医院
Mercadante 等 (1994)
Portenoy等(1999)
[2]
家庭或门诊患者 肿瘤中心
Petzke等(1999)[7] 疼痛门诊
Caraceni和 Portenoy(1999)
国际多中心研究
Zeppetella等(2000) 晚期患者医院
Gomez-Batiste等 (2002)
爆发性疼痛〔BTP〕的评估
爆发性疼痛〔BTP〕的评估
● 2005美国疼痛学会指南以及欧洲姑息治疗协会推荐 的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 — 发作频度 —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 强度 — 诱因 — 以前和目前对于基线〔持续性痛〕的治疗及其效力
● 疼痛评估还应该包括推测的病理生理以及疼痛综合征的起 源。
爆发性疼痛〔BTP〕的评估
爆发性疼痛的分类
60
50
46%
40 30%
30
20
14%
10%
10
躯体痛 内脏痛 神经病理痛 混合性疼痛
Ref: G Zeppetella,J Pain Symptom Manage . 2000;20(2):87-92.
爆发性疼痛〔BTP〕的发生机制
爆发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爆发痛的机制和肿瘤痛的机制相似,可以是肿瘤本身引起 的,也可以是针对肿瘤的治疗引起的。

2019年版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完整版)

2019年版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完整版)

2019年版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完整版)关键词癌性爆发痛共识阿片类药物药物治疗前言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80%肿瘤患者在其疾病诊疗过程中会出现癌性疼痛(简称癌痛)[1]。

在癌痛患者中,癌性爆发痛(breakthrough cancer pain,BTcP)的发生率可达33%~95%,BTcP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导致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的下降,还会增加医疗资源的支出[2],而且常常提示临床预后较差且对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抗拒[3]。

BTcP为一种难治性癌痛,主要体现在疼痛多不可预测,病理机制复杂,任何解救性药物均有滞后性。

虽然去除病因对于BTcP的治疗较为重要,但由于多数患者已处于肿瘤终末期,因而对抗肿瘤治疗的应答和耐受能力均下降。

近年来,随着“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难治性疼痛示范基地”等项目的推广,国内对BTcP的关注日趋重视,但关于BTcP的诊断、评估、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等方面仍不规范。

为此,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难治性癌痛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癌痛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研讨,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识,并结合国内临床实践及治疗经验,编写完成《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为国内BTcP的诊疗提供依据。

1、癌性爆发痛的定义和诊断标准1.1 癌性爆发痛的定义1990年,Portenoy等[4]首先提出BTcP的定义,是指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稳定基础上出现的短暂性疼痛加重。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BTcP的定义和特征也不尽相同[5-6]。

虽然国际上对BTcP的定义仍存争论,但普遍推荐2009年英国和爱尔兰姑息治疗协会(APM)[7]的定义,是指在背景痛控制相对稳定、镇痛药物充分应用的前提下,自发或在某些可预知或不可预知因素的诱发下突然出现的短暂疼痛加重。

1.2 癌性爆发痛的诊断标准参照APM的诊断标准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本共识提出BTcP的诊断标准如下:1)在过去的1周患者是否存在持续性疼痛(背景痛);2)在过去的1周患者的背景痛是否充分控制(数字化疼痛评分≤3分);3)患者是否存在短暂疼痛加重的现象(数字化疼痛评分≥4分)。

我国肝癌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肝癌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肝癌研究的现状与前景一、本文概述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性、高死亡率疾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肝癌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肝癌研究的现状,包括基础研究、临床治疗、预防控制等方面,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文期望能够为肝癌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我国的肝癌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我国肝癌研究的现状我国肝癌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肝癌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和预防策略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肝癌研究领域聚焦于肝癌的发病机制、分子标记物的发现以及肝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等方面。

科研人员通过深入探索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发现了多个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临床治疗方面,我国肝癌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

手术仍然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肝癌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也在肝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肝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预防策略方面,我国肝癌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通过加强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以及推广乙肝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也为肝癌的预防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我国在肝癌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肝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仍存在困难,肝癌的复发和转移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肝癌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肝癌的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我国肝癌研究的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我国肝癌研究的前景充满希望。

癌症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癌症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癌症治疗的现状与未来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治疗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癌症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癌症治疗的现状1.传统治疗方式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手术是治疗癌症的常见方式,通过切除肿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疗利用射线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化疗则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癌症的生长和扩散,但是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和副作用也较大。

2.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癌症治疗的新趋势。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种治疗方式对晚期癌症患者有重要意义,可以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让机体自身与癌细胞进行抗争,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免疫治疗在某些癌症类型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被认为是未来癌症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癌症治疗的未来1.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未来癌症治疗的重点之一是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

随着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医学界将针对更多的癌症类型开发具有特异性的靶向治疗药物,这将进一步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和降低治疗的毒副作用。

2.免疫治疗的个性化未来免疫治疗将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合的免疫治疗方案,实现治疗的精准化和定制化。

3.癌症免疫监测技术的创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免疫监测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创新。

新型的免疫监测技术可以更准确地监测患者免疫系统的状况,及时调整免疫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4.新型治疗方法的涌现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还有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涌现,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未来癌症治疗的重要突破点,可能改变癌症治疗的面貌。

三、癌症治疗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靶向治疗的耐药问题靶向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患者对药物的耐药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爆发痛介绍及处理

爆发痛介绍及处理



Ref: 疼痛治疗管理
爆发性疼痛(BTP)的药物治疗
●爆发痛的控制标准
24h内发生BTP的次数控制在2~3次以内
EAPC(欧洲姑息治疗学会)推荐治疗BTP的阿片
类药物,应是每日吗啡总剂量的5%—17%,然后谨慎 地根据临床效果增减剂量 如果治疗后每24h仍发生2次以上爆发痛,则应增加 日用药剂量而非用药次数以达到更强的镇痛效果
Ref: 1, Portenoy RK ,Pain. 1990;41(3):273-81.
爆发性疼痛(BTP)的药物治疗
爆发性疼痛(BTP)的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基础持续性疼痛,缓解爆发痛
有效治疗基础持续性疼痛需要按时给予(ATC)镇痛药,多采用长 效或控缓释药物。 ● 如果患者接受即释阿片类药物治疗基础持续性疼痛,应将剂量逐渐减
Petzke等(1999)[7] Caraceni和 Portenoy(1999)
Zeppetella等(2000) 晚期患者医院 Gomez-Batiste等 (2002) Hwang 等(2003) 西班牙加泰罗尼 亚姑息治疗组 血液病学/肿瘤门 诊
稳定的止痛剂控制的基线痛 控制相当好的慢性痛 肿瘤相关痛患者,疼痛≥4(0-10) 一般肿瘤痛 晚期肿瘤
Stromgren 等(2004) 姑息治疗小组
爆发性疼痛的发病率
2000年针对英国伦敦414例癌症住院病人进行的爆发痛的调查
其它 11%
其中:33例因病 情不能参加调查, 136例无痛,其 中245例报告疼 痛404次,其中 218例(89%) 发生爆发痛
爆发痛 89%
Ref: G Zeppetella,J Pain Symptom Manage . 2000;20(2):87-92.

乳腺癌现状研究报告

乳腺癌现状研究报告

乳腺癌现状研究报告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女性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

本文将简要介绍乳腺癌的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超过200万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大杀手,并且该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更高。

乳腺癌的死亡率主要与癌症晚期确诊和缺乏早期筛查有关。

二、乳腺癌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年龄、生育史、饮食等。

乳腺癌的遗传因素主要与BRCA1和BRCA2基因变异有关,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大幅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三、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对于提高治愈率非常重要。

常见的早期筛查方式包括乳房自检、乳腺超声和乳腺钼靶摄影等。

当存在可疑乳腺肿块或异常结果时,需进一步进行乳腺活检等手段确诊。

四、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早期乳腺癌患者通常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结合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五、乳腺癌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基于乳腺癌遗传基因的突变,科学家发现了一些针对这些特定靶点的药物,如帕瑞布(PARP)抑制剂。

此外,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也在乳腺癌治疗中得到应用。

六、乳腺癌的预防与健康教育乳腺癌的预防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除了通过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外,科学家们还研究出了一些乳腺癌的预防措施,如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饮食健康等。

同时,对于女性来说,乳腺癌的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要,包括如何进行乳房自检以及了解乳腺癌的风险和症状等知识。

总结: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女性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近年来,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早期筛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普遍存在的和令人焦虑的临床症状之一。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根据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可有效控制多数疼痛患者的症状[1],但是爆发痛的

控制仍是临床医生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国外大量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表明,爆发痛对患者及社会可能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2]。鉴于目前国内对爆发痛的研究数据尚少,本

文旨在对爆发痛的定义、临床特征、不良影响和治疗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综述,使对爆发痛有更为精准的理解,以利于该项工作今后在临床治疗中得以更好的开展。

癌症爆发痛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李 华,刘 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石家庄 050011

[摘要] 虽然癌症患者的基础疼痛控制相当稳定,但也可能会遭受短暂的疼痛加重,即癌症爆发痛。典型的爆发

痛有快速发作和持续时间短等临床特征,这种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卫生资源的不良影响显而易见。即释型口服阿片类药物目前已广泛用于爆发痛的治疗,但其起效时间及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并不适合治疗大部分的爆发痛。相比之下一些芬太尼制剂,如芬太尼透黏膜口含剂 (oral transmucosal fentanyl citrate,OTFC)、芬太尼口腔泡腾片(fentanyl buccal tablet,FBT)、芬太尼舌下含片(sublingual fentanyl citrate,SLF)和芬太尼鼻喷雾剂(intranasal fentanyl spray,INFS)等,为癌症爆发痛的治疗带来了令人欣慰的疗效。另外,国内对布托啡诺鼻喷剂治疗癌症爆发痛也已有一定的研究。[关键词] 肿瘤;爆发痛;类阿片[中图分类号] R730.2;R44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431 (2011) 11-1046-04

Current research and advances in cancer breakthrough painLI Hua, LIU Wei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ABSTRACT]

Although the control of background pain is satisfying, the patients may also suffer from

transient exacerbation of pain, which is known as cancer breakthrough pain (BTP). A typical episode of BTP has a fast onset and a short duration. The BTP can apparen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may also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healthcare resources. Normal-release oral opioids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BTP, but the late onset and long duration of action of oral opioids may not appropriate for controlling a typical cancer BTP. Some formulations of fentanyl provide more favourable effi cacy in the control of cancer BTP, such as oral transmucosal fentanyl citrate (OTFC), buccal fentanyl citrate (FBT), sublingual fentanyl citrate (SLF), and intranasal fentanyl spray (INFS). In addition, some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BTP with transnasal butorphanol.[KEY WORDS] Neoplasms; Breakthrough pain; Opioids

[TUMOR, 2011, 31 (11): 1046-1049]

Correspondence to: LIU Wei(刘 巍)

E-mail: hebeiliuwei@yahoo.com.cnReceived 2011-06-09 Accepted 2011-09-29

1 癌症爆发痛的一般特征1.1 爆发痛的定义 随着对疼痛研究的深入开展,癌症患者疼痛的变化逐渐明朗,目前已经确认的疼痛可分为2类:

基础疼痛和爆发痛。简单的说,基础疼痛是存在于1 d内大部分时间的疼痛,而爆发痛则为在基础疼痛背景上短暂的疼痛加剧。

1990年Portenoy等[3]首先提出爆发痛的定义,认为

爆发痛是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稳定基础上的癌症患者疼痛的短暂加重。而在不同国家地区爆发痛的定义和特征也不尽相同[4]。目前国际上普遍推荐的是2009年英国和爱

尔兰保守治疗协会(Association for Palliative Medicin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APM)提出的定义,即在基础疼

016DOI: 10.3781/j.issn.1000-7431.2011.11.Copyright© 2011 by TUMOR

www.tumorsci.org 肿瘤2011年11月第31卷第11期 TUMOR Vol. 31, November, 20111046

综述·Review痛控制相对稳定和药量充足的前提下,自发的或有相关的

可知或不可知的触发因素引发的短暂疼痛加重[5]。

APM提出下面3个问题有助于爆发痛的确诊:(1)

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疼痛(在上周中疼痛持续的时间每日≥

12 h);(2)在上周中基础疼痛是否被完全充分控制(疼痛强度分级为无或轻度,而不是中度和重度);(3)患者是否存在短暂疼痛加重的现象。若以上3个问题回答的答案都是“是”,则可确诊患者存在爆发痛[5]。也即需上述3个

条件全部符合后,患者才可确诊存在爆发痛。

1.2 爆发痛的分类 爆发痛可分为偶发性爆发痛和自发性爆发痛2类。偶发性爆发痛一般为与意志上的、程序(可预知)造成的活动有关,如散步、咳嗽等;或与非意志(不可预知)上的活动有关,如肠道和膀胱的膨胀。自发性爆发痛一般与规律的镇痛无关,和身体的活动和功能也无关[6]。以往将剂量终末镇痛失败归为爆发痛[7],而APM

认为剂量终末镇痛失败的原因是基础疼痛的未被完全充分控制,故不属于爆发痛[5]。

据研究统计,有32%~94%的癌痛患者存在偶发性爆发痛,28%~45%的癌痛患者存在自发性爆发痛。自发性爆发痛发作时无触发因素,可以随机的、不可预知的发生。

与偶发性爆发痛相比,自发性爆发痛的疼痛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其不可预知的特点给治疗增加了难度[8]。

1.3 爆发痛的流行病特点 2004年的一项关于癌痛患者的现状研究中,1 095名癌痛患者中约有65%癌痛患者存在爆发痛[9]。北欧一项多中心研究调查了320名癌痛患者,

有83%癌痛患者存在爆发痛,其中44%癌痛患者为偶发性爆发痛,39%癌痛患者为自发性爆发痛,17%的患者2种疼痛可都存在[10]。

1.4 爆发痛的临床特征 爆发痛具有快速发作(在3 min内达到高峰)、疼痛严重[数字疼痛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7]、持续时间短(30 min)、1 d中多次发作(中位日频率为4次)等显著的临床特征[6]。

1.5 爆发痛的不良影响 爆发痛不仅对患者本身,而且对社会也有重要的消极影响 。与无爆发痛的癌痛患者相比,疼痛对伴有爆发痛的癌痛患者有更严重的功能损害(P <0.001)。疼痛简明评估量表提示,与无爆发痛的患者相比,伴有爆发痛的患者疼痛对其活动水平、情绪、行走能力、工作能力、社会关系、睡眠和娱乐等有更严重的消极影响(P<0.001),且更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抑郁和兴奋等情绪的反应(P<0.01)

[11]。

对于卫生保健部门,未予充分控制的爆发痛的治疗大大增加了护理费用,亦造成了卫生保健资源的浪费和安置不当[12]。一项爆发痛在医疗服务上的经济影响评估表明[13],

和普通患者相比,存在爆发痛的患者与疼痛相关的就医和住院的频率更高。调查估计相关爆发痛的癌痛患者的住院、

急诊和就医的总费用为每年12 000美元,而无爆发痛的癌痛患者每年只要2 400美元。另外,在社会水平上,爆发痛对生产力同样也有不利影响[12]。

2 爆发痛的治疗爆发痛治疗的目的是降低爆发痛的发作次数,以及每次爆发痛的强度和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最终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爆发痛治疗的良好疗效的获得,首先疼痛的评估和再评估是基础,同时也需要医生和患者的良好交流,

并鼓励和增加癌痛患者和护理参加者对治疗疼痛的信心,

这些方法综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爆发痛的治疗,目前多推荐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

即以阿片类药物治疗为主,联合放疗、辅助化疗及介入治疗等手段以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阿片类药物是爆发痛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目前国内肿瘤科医师在治疗癌痛患者时一般给予2种阿片类制剂,一种是缓释阿片类药物,用于控制慢性疼痛;另一种是即释剂型阿片类药物,用于爆发痛的解救性治疗[14]。

口服阿片类药物治疗爆发痛的推荐剂量为每日总剂量的10%~15%。若每天爆发痛的发作次数仍超过4次,则应适当上调缓释阿片类药物的剂量[15]。

口服的即释阿片类药物曾广泛用于爆发痛的治疗,但其起效时间慢(通常需要30 min)和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16],不适合典型爆发痛的临床特征,也即当口服的阿片

类药物开始起效的时候,爆发痛疼痛强度已经改善了。而当前国外致力于研究的芬太尼制剂具有起效迅速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17],因此更适合用于治疗爆发痛。目前国外治

疗爆发痛的芬太尼制剂主要有:芬太尼透黏膜口含剂(oral transmucosal fentanyl citrate,OTFC)、芬太尼口腔泡腾片(fentanyl buccal tablet,FBT)、芬太尼舌下含片(sublingual fentanyl citrate,SLF)和芬太尼鼻喷雾剂(intranasal fentanyl spray,INFS)等。其他的形式,如BEMA1和吸入性芬太尼仍然在研究中。另外,国内对布托啡诺鼻喷剂治疗癌症爆发痛也有一定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