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_萧红散文集
《萧红散文》读后感

《萧红散文》读后感
萧红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她的作品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在她的笔下,生活被赋予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首先,萧红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她关注了一条小鱼的命运,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鱼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热爱生命。
其次,萧红的散文也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广告员的梦想》和《茶食店》等作品中,她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批判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深刻的社会洞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同情和敬意,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此外,萧红的散文在文学表现上也堪称佳作。
她以其独特的文笔和细腻的笔触,将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她的文字既简练又富有韵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和力量。
同时,她的作品在结构上也十分巧妙,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流畅的叙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总的来说,《萧红散文》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作品集。
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对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有了更深入的
认识和理解。
同时,作品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更加热爱生命。
我相信,这部散文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地前行。
同时,我也将学习萧红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萧红

茅盾(作家、文学评论家):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 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4年夏青岛樱花公园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 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 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 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 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接了两人,一起住在观象一路1号。萧军 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两人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 迅的指导与鼓励,被称赞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
轶事典故
一半骨灰
情感纠葛
香港浅水湾萧红墓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 看到大海。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 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萧红

•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 《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 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 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 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 《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 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 兰河传》。 •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 • 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萧军? •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
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沈 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辽宁省凌海 市所属大碾乡),笔名有三郎、田 军、萧军等。1934年10月创作了著 名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 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 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 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 家群”的著名代表。抗战爆发后去 延安,50年代到北京,专门从事写 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 期间长期遭到关押,1979年平反后 重返文坛。“但得能为天下雨,白 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 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精神写照。
生平经历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 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 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 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 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 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 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 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 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 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 《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 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 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作家萧红

作家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有同名者。
1.课文简说。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
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萧红散文读后感

萧红散文读后感萧红散文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萧红散文读后感篇1初看萧红的散文集是两年前,感动于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跟着一无所有的萧军四处漂泊,身患重疾没钱看病,饥肠辘辘风餐露宿。
但最终萧军没有忠于爱情,她英年早逝,为她感到惋惜。
欣赏她的洒脱和坦然,不拘于现实的条条框框,忠于内心,活出真正的自我。
当我看着她的散文,特别心疼她,越看越难受,越难受越想看,因为她的文字很纯净。
干干净净真真实实的文字跟她这个人很像,没有华丽文字的堆积,文字如行云流水,流畅又给人启发。
《欧罗巴旅馆》中描述他们租住的旅馆,连个喝水的杯子也没有,就用脸盆。
实际上从小生活在大院的萧红没有受过这般苦痛,但她坚信真爱可以战胜一切。
虽然每天忍受饥饿,但她内心还是幸福的。
冬天租住旅馆,他们连被褥都租不起,爱情的力量真是伟大的。
《家庭教师》中萧军为了维持生计,当家庭教师,他们靠着微薄的收入活着。
生而为人活着不易,当冬天萧红在屋里饥寒交迫的时候,我就在想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每次磨难跟性格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萧红不怀孕,不遇见萧军......可能她的人生又会重新谱写。
和她相比,我的人生完全是在我母亲的安排下,有条不紊进行的,和什么人相亲,什么人合适结婚,都在母亲的安排下。
我觉得我的人生缺少说走就走的勇气,母亲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如果再不听取她的意见,就以死相威胁。
最后我没有挣扎,一毕业就催着我从郑州收拾行李回到许昌。
在郑州上大学的四年是我最开心的四年,那四年过得无拘无束,真的为自己而活。
考好考坏也没有人唠叨,但我总拿奖学金。
想学就学也没有人说你状态不好,但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单词,十点跑步,生活过得充实而开心。
结婚了离爸妈比较近,步行三分钟的路程。
基于此我一直欣赏萧红,喜欢她的洒脱,她的敢爱敢恨。
但在最后的特别心疼她,生病没钱看病,肺结核一直咳,没钱吃饭。
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解析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萧红写的散文名篇《中秋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萧红写的散文名篇《中秋节》
篇一:中秋节
读《中秋节》有感
前几日拜读了萧红的中秋节,这是我看的为数不多的几
篇散文之一,看过之后,似懂又似不懂,就浅谈一下我的看
法。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因为如今贫困的境遇使她想起了
三年前那个同样贫困的中秋节,文中从侧面描述了当时极为
清苦的生活。
如同学们对“我”在寒冬中仍穿单衣的鄙夷和
不解;感冒了却也不能吃药,而是借来十个大铜板去买烧饼
和油条;青野得知“我”患了感冒之后也只能掏出仅有的两
块钱硬币;以及文章结尾处作者的丈夫对她说去朋友家吃月
饼而不是自己买月饼吃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都写出了
贫苦家庭生活的艰难,我想,作者也是想把贫苦人民的一面
12。
作家萧红及其作品介绍

作家萧红及其作品介绍: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作品_萧红散文集
∙萧红:中秋节
∙萧红:烦扰的一日
∙萧红:夏夜
∙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孤独的生活
∙萧红:感情的碎片
∙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小黑狗
∙萧红:弃儿
∙萧红:镀金的学说
∙萧红:中秋节
∙萧红:破落之街
∙萧红:小六
∙萧红:饿
∙萧红:祖父死了的时候
∙萧红:过夜
∙萧红:家庭教师
∙萧红:来客
∙萧红:提篮者
∙萧红:他的上唇挂霜了∙萧红:当铺
∙萧红:借
∙萧红:买皮帽
∙萧红:广告员的梦想∙萧红:新识
∙萧红:“牵牛房”
∙萧红:十元钞票
∙萧红:索非亚的愁苦∙萧红:同命运的小鱼∙萧红:几个欢快的日子∙萧红:公园
∙萧红:夏夜(另一篇)
∙萧红:册子
∙萧红:剧团
∙萧红:白面孔
∙萧红:又是冬天
∙萧红:一个南方的姑娘∙萧红:十三天
∙萧红:欧罗巴旅馆
∙萧红:拍卖家具
∙萧红:最后的一个星期∙萧红:女子装饰的心理∙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感情的碎片
∙萧红:两个朋友
∙萧红:失眠之夜
∙萧红:来信
∙萧红:天空的点缀
∙萧红:女子装饰的心理∙萧红:记鹿地夫妇
∙萧红:无题
∙萧红:我之读世界语
∙萧红:牙粉医病法
∙萧红:滑竿
∙萧红:林小二
∙萧红:放火者
∙萧红:茶食店
∙萧红名言名句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