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禅的表现
园林景观学名词解释

21. 枯山水:在小空间内表现无边的大自然景观,是禅僧精神活动的创造物,也是高度的唯心主义的艺术22.群植:组成群植的单株树木数量一般在20-30株以上。
树群所表现的,主要为群体美,树群也像孤立树和树丛一样,是构图上的主景之一23.城市广场:是为了满足多中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不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体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24.道路红线:在城市规划建设图纸上划分出建筑用地与道理用地的界线。
倡议红色线条表示,故称之为红线。
25.行道树:有规律地在道路两侧种植用以遮荫的乔木而形成的绿带,是街道绿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最普遍的形式。
21. 设计概念: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炼所产生的思维总结,22.景观营造:指人工地在园林绿地中创造一种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区。
23.花园林荫道:与道路平行而且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也可称为带状街头休息绿地。
24.意大利独特的园林风格——台地园,一般依山就势,分成数层,庄园别墅主体建筑常在中层或上层,下层为花草、灌木植坛,且多为规则式图案。
25.行道树绿带: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21. 开朗风景:所谓开朗风景是指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观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钱,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22.园林构图:在工程技术,生物,经济可能的条件下,组合园林物质要素(包括材料,空间,时间),联系周围环境,并使其协调,取得园林形式美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创作技法,也称规划布局。
23.主景:指风景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景点,景区。
在园林中起到控制作用的景,是整个园林的核心,重点,它有统率全局的性质,往往是空间序列的高潮24.韵律:是有规律但又自由地抑扬起伏变化,从而产生富有感情色彩的律动感,产生更深的情趣和抒情意味。
25.框景:就是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门、窗洞、框架、或有乔木的冠环抱而成的空隙,把远景范围起来,形成类似于“画”的风景图画,这种造景方法称为框景。
日本园林——精选推荐

⽇本园林⽇本园林⽇本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以其清纯、⾃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之中见⾃然”,⽽是“⾃然之中见⼈⼯”。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然界的景观,避免⼈⼯斧凿的痕迹,创造出⼀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然时,⽇本园林更注重对⾃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静⼊定、超凡脱俗的⼼灵感受,从⽽使⽇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不露的特⾊;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的思索和领悟......⼀、园林发展史⽇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分成若⼲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本国都经常搬迁,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公元592年)在公元五世纪,建⽴⼤和国。
⼤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化,其中园林艺术就是⼀项。
⽇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虽然细节不清,但亦可追到⼀丝踪迹,如掖上池⼼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穿池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禽兽,天皇在园内⾛狗试马,远⾜⽥猎。
(⼆)、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公元710年)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园系列,所有古园今已不存,但是,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时代的园林,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垦宫庭园、苏我⽒宅园等。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794年)此期⽇本全⾯吸取中国⽂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都长安⽽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寺后院的离宫。
中国艺术设计中禅宗文化体现

中国艺术设计中的禅宗文化体现摘要中国传统设计艺术受禅宗文化影响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体现着人们的设计美学思想以及设计审美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成为表达民族情感、传达民族审美心理的独特方式。
当今设计回归民族传统的呼声不断响起,探索中国艺术设计中禅宗文化的思想则显得更为必要。
本文力图从艺术设计中的意境、空间意识、自然意识三方面为切入点,探析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在禅宗文化影响下的体现以及这种影响对当下中国艺术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艺术设计禅宗文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示码:a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力量不断改造佛教的过程。
这时的佛教已经和最初自印度传入的宗教有所不同,而是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禅宗的诞生。
禅宗既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又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
禅宗,这种本土化了的佛教形式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空灵说”体现在艺术设计中的意境美禅宗讲究顿悟净心,寻求心灵的澄澈自由,引导人们以平静淡然的态度来看待世界。
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最能向人们传达禅宗那种超越一切的人生态度。
在虚无中寻求达观的态度,在万物皆为空的生命意识中表达一种自在而为的人生追求,看似淡然的外表下隐藏着极为广阔的思想空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都构成了禅宗“空灵说”的基础。
空灵说对中国艺术思想影响深远,空灵说,在中国传统艺术上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
所谓意境,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效果。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依据。
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意境”是设计者们孜孜追求的。
浅析天禅圣境园林植物景观意境

林意 境 的诞 生和 成 熟 。 如果 皇家 园林 是通 过其 自身 恢 弘
的体 量和 富 丽 的装 饰 来表 现皇 权 的威 严和 至 高无 上 , 私
家 园林 是通 过 多变 的亭 台楼 阁 、 廊桥 组 合 来体现 园主 的 匠心 别具 , 么寺 庙 园林又 是如 何表 达 园林意 境 的呢 ? 那 天禅 圣境 作 为寺庙 园林 , 建筑 单 体营 造 上用 质 朴 的
佛禅 和 道 教所 追 求 的“ 意在 言 外 ” 美 学 趣 味 的本 的
体观 与 中 国传统 的天 人合 一意 识 的契 合 , 进 了 中国 园 促
jp nc P n ua ) 观 赏桃 花 (rn ssp 、 柏 (ai aoi a edl’ 、 Pu u p ) 龙 S b—
n hn ni c . azc) 天 竺 葵 (eagnu ot一 ac ie s v K i a 、 s u P lro im h r 0 rm) 观 音 座 莲 (t blnh sccu) 观 茎 、 u 、 Sr i te y ls等 o a 观花 、 叶 观
群 植 的方 式 为 多 。为 了避 免 季 相不 明显 时 期 的偏 枯 现
Hale Waihona Puke 樟 (in m mu a p oa 、 cn a o I c m h r) 榕树 ( i smi o ap ) 为 n Fc c c ra 等 u r
骨干 , 采用 多单 元 、 多层 次构 图 , 构成 一 幅节 奏 强烈 的植
浅析 天禅 圣 境 园林植 物 景观 意 境
口文 / 涛发 龙
摘 要 : 意境是 中 国古典 园林特 有 的 审美特 征 , 是 构成 中国 古典 园林 艺术性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文章 以寺 庙 园林 中 也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玛瑙寺”寺庙园林景观中的侘寂

“玛瑙寺”寺庙园林景观中的侘寂
姜丽南
【期刊名称】《浙江建筑》
【年(卷),期】2013(030)006
【摘要】“侘寂”来源于中国禅宗思想,在古典园林中通过朴素美来体现,在此以玛瑙寺为例,对侘寂美学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姜丽南
【作者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浙江杭州3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2
【相关文献】
1.闽浙佛教寺庙园林景观初探——以闽浙地区南普陀寺、开元寺、灵隐寺为例 [J], 王振东
2.侘寂美学在现代庭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J], 鹿熙军; 刘雅娣
3.Wabi-Sabi(侘寂)美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与应用研究 [J], 张悦;肖楠
4.浅析杭州玛瑙寺园林景观的变迁 [J], 张欣荣;陈语;卢毅军
5.侘寂之美
——葛亮《朱雀》中的历史书写与日常建构 [J], 杨柳;李雅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

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
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
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
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
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
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
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
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禅意之美

禅意之美作者:吴瑶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1期摘要:日本传统文化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形成了禅宗美学。
现代日本艺术设计中也常常能发现禅宗美学的痕迹,艺术家们常以禅宗思想为核心来进行艺术创作。
禅宗之美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日本设计在世界设计舞台上。
关键词:禅宗;美学;艺术;设计;日本日本著名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
”日本文化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现代日本艺术设计常以传统的东方禅宗思想来创作表现作品,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常常表现出一种宁静、虚空、灵性、空幽的意境。
将禅宗与设计相结合,已成为日本现代设计师表现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选择。
1禅意之美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
日本禅宗,于镰仓时代自中国传入,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禅宗系统。
禅宗是通过禅修的方式以达到心性的修持,正误到本来自性清净心,顿悟成就佛果。
心性之静是禅宗禅理的基础,同样也是禅修的关键和禅境的极致。
日本的茶道、花道、武术、传统文学等,皆受到禅宗很大影响。
当今社会,禅宗文化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情感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之中。
(1)残缺之美。
日本地处岛国,饱受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之苦,这种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这个民族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也使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萌生了一种“重瞬间、轻永恒”的“物哀”理念。
日本民族信奉禅宗,他们领悟到四季变化中生命的无常,感知大自然中植物必将死去的绝望之美,从而体会晚秋寒冬的物衰之情,日本园林设计中常常表现一种静谧、玄幽之感,这都是地理对日本人心理的影响。
禅宗主张“物体不完整的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意念。
禅宗思想认为现实中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即使有,也终不能长久,而残缺,却常常会留给人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
太过工整精致的器物,虽完美却毫无灵性,而看起来略有缺憾的器物,虽不完美却含有更为宽广的再造空间,蕴涵着勃勃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禅屋”
修建主题建筑,同时反映禅文化韵味。禅意建筑的建设理念,摒弃反映传统森严等级的对称式建筑与一味追求豪华
的铺张奢侈,转向为展现简单、纯粹的风格,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在建筑形态上,与自然地势融为一体,人工的痕迹
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在建筑材料上,至简纯粹,可以选用山石、木材、茅草等原生自然材料为主,突出自然古朴,弱
化人工修饰与人工技巧。
园林——“禅院”
以“禅意园林”提升传统旅游的庭院空间,建筑内部和建筑之间强化禅境的设计,可充分吸收我国传统禅意园林及
日本“枯山水”园林艺术,构建别具一格的禅式园林。
禅式造园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作用,
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从"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
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
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
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的影响,日本造园艺术中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
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
境界,透露“空寂”的情趣。“枯山水”仅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
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的性格特征。
(三)环境——“禅景”
以“自然禅”为理念,构建禅意山水景观,弱化人工化痕迹、杜绝粉饰化装饰,以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融禅学理
念入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从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禅意思想,创造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景致的打造,强调和谐性与原真性,展现与自然的和谐,营造隽永深悠、纯粹自然的体验氛围。
(四)景观小品——“禅品”
禅品是禅境的构成单元,以佛法禅理为内涵,用现代园林和雕塑手法,突出体验性与互动性,构筑不同禅主题的景
观节点。禅品以意见长,做到“一品一意境”,能让游客驻足沉思、有所思有所悟,方为好的“禅品”。
(五)餐饮——“禅宴”、“禅茶”
禅宴、禅茶,是佛教旅游从传统观光祭拜到当前修身体验进化的重要元素。禅宴、禅茶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可
挖掘的文化资源丰富,故其开发不求宽泛而重深度,做到精致与特色,方为最佳。
禅宴的开发以佛门素斋为本底,进一步引入禅文化元素,如菜名体现禅机、菜肴制作反映历史典故、用餐环境强调
禅意等。同时,引入绿色食品和养生食疗的概念,突出养生理念,构成主题餐饮,通过禅宴,获取养身、养心双重体验。
“禅茶一味”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禅与茶自古便如影随形,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从茶的使用价值看,
禅宗重茶是因茶有“三德”:坐禅时可以提神,可通夜不眠;腹满时可以助消化,心烦时可以去除杂念,平和心态,从
这一点看,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而更重要的是,禅宗把茶从使用价值推至精神文化宗教哲学的高度,通过饮茶,
把禅宗的哲学思想与茶的精神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在茶中贯穿了“理”,赋予“道”,蕴含了禅机。“吃茶去”、“一
杯茶”、“竹庵点茶”、“神通饮茶”等典故流传甚广。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盛产各种名茶,禅茶将是佛教旅游的重要文化内容和旅游产品,包括禅茶的茶艺表演、品茶参
禅、禅茶SPA等。
(六)音乐——“禅乐”
佛教音乐始自三国,源于印度“五明”之“声明”,由梵呗发展而来,通俗讲就是僧侣念经的声音。
禅乐佛音是引导游客深度体验禅文化的重要方式,包括:寺院内日常的经声佛乐;开辟专门场所,进行经过艺术加
工的禅乐表演;在自然环境中引入声景艺术,通过音响系统播放禅文化主题的环境音乐,结合自然景观和景观小品的氛
围渲染,营造更浓郁的文化情境。
(七)游线——“禅行”
“禅行”在游线中的借鉴,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以“禅”为主题打造游线;其二是以“禅意”组织管理游线。
“禅主题”游线方面。在旅游节点之间通过小品设计和概念营造、活动组织的手法,以禅为主题,串联游览线路。
如以“禅喻”为线索,将禅行的“八喻”,即“登山喻”、“种树喻”、“流水喻”、“推车喻”、“寻物喻”、“萤
火喻”、“月光喻”、“划船喻”演绎为游线,并以最终达到“光明之顶”、“光明之塔”等概念作为游线安排的高潮。
以“禅意”组织管理游线方面。感悟佛法禅意,要求庄严的氛围和神圣的仪式过程。在我国受参拜者人数多所限,
一些宗教旅游目的地的禅行体验不尽人意,而日本禅寺的相关措施,值得借鉴。以西芳寺为例:西芳寺是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者必须提前预约和申请。申请批准后,参观者还需经寺里僧人审核后方可进入。进入寺院后,参观者还必须经过一
道程序:发给笔墨纸砚,临摹《金刚经》,然后才能穿着参观鞋,在寺里僧人的带领下,做限时45分钟的参观。手续繁
多是因为寺院占地仅2.5公顷,庭院狭小而意境深远,以防人多失去观赏意趣;门票昂贵,用以阻隔只为闲游之人;描
红经书,只为净化己心,酝酿意境;特制用鞋,是为了避免踩踏楚楚可怜的青苔;规定时间,以凝练观赏者的思绪。寺
院这些限制,只是想让观赏者通过观赏而达到洗涤精神的作用。
(八)导游词——“禅词”
导游讲解中多体现禅机妙语,并将禅寺、禅理的历史、典故、文化等作为重点进行表达。禅词将直接面向宗教游客,
禅词的内容和表达对禅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禅词的编撰要精益求精,禅寺导游具有一定的佛法禅理修养。
(九)服务——“禅饰”
景区内的服务人员的服饰体现禅主题,服务人员不要求披禅衣在身,但应该在服饰上与禅寺的氛围相符,整体上突
出衣服的素雅、穿着的庄重。
(十)商品——“禅物”
开发系列的禅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纪念品在倾注禅文化内涵和信仰象征的同时,也应该追求品质和质量,突出
禅寺的佛教宗理和禅理的独特性,做到“一寺一禅物”。
(十一)名称——“禅名”
除延续、重现各景点历史上的名称外,对新建的景点和设施进行具有禅意的命名。如佛书《四世因果录》中有偈语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此语意境悠远,意蕴无穷。后来,清康熙年间重建普陀山普济寺,化此偈语作
为牌坊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使庙宇门楼有容纳天地之悠远禅意。
总之,禅主题应通过硬件、软件,静态、动态,具象、抽象等多种形式进行体现,营造主题色彩鲜明的旅游体验目
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