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的特点和艺术手法.docx

合集下载

简述园林艺术特点。

简述园林艺术特点。

简述园林艺术特点。

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园林艺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安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园林艺术注重景观的布局和组合。

园林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时,会根据场地的大小、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因素,精心布置各个景观元素,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例如,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会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形成一幅具有美感和意境的画面。

园林艺术注重空间的层次和流动。

园林中往往会有多个空间层次,比如大门、庭院、假山、亭台等。

这些空间通过合理的连接和布局,形成了一种流动感和层次感。

人在园林中游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和角度来欣赏不同的景观,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变化性。

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园林中的景观元素既包括了自然界的山水、植物等,也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建筑、雕塑等。

这种融合使得园林既具备了自然的美感和生态的价值,又具备了人文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等人工景观往往是根据历史和文化背景来设计的,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园林艺术注重细节的处理和精雕细琢。

园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比如,园林中的假山、花坛、雕塑等都是由园林设计师和工匠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打造而成的。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让园林更加美观,还体现了园林设计师对细节的关注和追求。

园林艺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园林中的设计和布置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与自然互动和交流。

园林中的景观元素不仅可以提供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放松的感觉。

此外,园林中的植物也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纽带,它们不仅可以增加园林的生态价值,还可以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氛围。

总的来说,园林艺术是一门独特而综合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设计和安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

园林艺术鉴赏--园林的形式与特点

园林艺术鉴赏--园林的形式与特点

h
59
苏州—留园
h
60
苏州—虎丘
h
61
苏州—虎丘
h
62
苏州—虎丘
h
63林
h
65
苏州—狮子林
h
66
苏州—狮子林
h
67
苏州—拙政园
h
68
苏州—拙政园
h
69
苏州—拙政园
h
70
苏州—拙政园
h
71
1.地形
自然式园林的创作讲究“相地合宜,构园 得体。”主要处理地形的手法是“高方欲 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得景随形”。 自然式园林最主要的地形特征是“自成天 然之趣”,所以,在园林中,要求再现自 然界的山峰、山颠、崖、岗、岭、峡、岬、 谷、坞、坪、洞、穴等地貌景观。在平原, 要求自然起伏、和缓的微地形。地形的剖 面为自然曲线。
h
72
东苑公园水体、地形
h
73
地形自然起伏
h
74
青岛海边地形
h
75
青岛城阳世纪公园地形处理
h
76
青岛城阳世纪公园地形处理
h
77
青岛城阳世纪公园地形处理
h
78
青岛城阳世纪公园地形处理
h
79
青岛城阳世纪公园地形处理
h
80
2.水体
这种园林的水体讲究“疏源之去由,察水 之来历”,园林水景的主要类型有湖、池、 潭、沼、汀、溪、涧、洲、渚、港、湾、 瀑布、跌水等。总之,水体要再现自然界 水景。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折,水岸为自 然曲线的倾斜坡度,驳岸主要用自然山石 驳岸、石矶等形式。在建筑附近或根据造 景需要也部分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

中国园林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的特征和造园手法我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中国园林最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当然有着它独树一帜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总特征有: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等。

主要造园手法有: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封闭中寻求空间突破,即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空间、“借景”的处理手法;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等。

根据中国园林的总体概况,我以几个实例来分别说明中国园林的具体特征和造园手法。

一、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细,施工要求高,所以创造的风景亦与一般园林不同。

1、归总起来,可有三个特征:(1)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

气魄宏大,首先表现在占地多、规模大,常常包进了真山真水景观,能创造出宛自天开的景色。

有些是平地造园,境内没有真山真水,但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同样能创造出自天开的山水风景。

(2)园中套园。

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

他们要看尽人间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

(3)主题突出,重视多姿多彩的建筑点缀。

皇帝造园时,往往招聘全国的高级匠师,修造造型优美的建筑来作为景区的主题。

2、造园手法: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它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颐和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

我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独特的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展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和心灵境界。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主要表现方式。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1. 古典园林的起源古代我国的园林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

但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代开始兴起的。

2. 园林的兴盛发展隋唐时期,园林艺术进入了繁荣期,大量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相继出现。

唐代的华清池、梨园和九成宫等园林成为了当时的风景名胜。

宋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3. 园林的传统继承明清时期,园林的建造更加追求自然美,充分展现了“山水园林”和“洞天福地”的意境,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传统风格。

二、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1.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我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调,借助园林建筑的手法,将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和谐追求。

2. 蕴涵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古典园林常常根据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或宗教故事来布置园林,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使园林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蕴。

3. 意境超脱、造型独特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假山、湖泊、建筑等手法,创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整体造型美轮美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我国古典园林的主要表现方式1. 园林布局的设计我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常常遵循“迂回曲折”的原则,打造出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景致。

2. 园林建筑的艺术表现园林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韵味,如假山、亭台、廊桥等。

3. 园林景观的人文意境我国古典园林常常以山水假象为主要景观,同时通过植物、水景、装饰等手法,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展现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第一篇: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效法自然的布局。

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如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

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

诗情画意的构思。

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

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

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

园中有园的手法。

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分隔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敞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

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创造了在“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

建筑为主的组景。

园林由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组成,而中国古典林中的建筑不但占地多(据调查占15—50%),且园林建筑常居主景的控制地位,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图中心,并往往成为该园的标志。

即使在各景区、亦均有相应的建筑为该景区的主景。

因地制宜的处理。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园林即根据南北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宋北宋之说,又自秦汉始即根据宫苑和私家园林条件要求不同而各自发挥其胜。

至今中国园林还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

各个园均有其特色,或以山称著,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古典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但又是封建社会条件下物质和精神的产物。

因此在学习时,必须按现今的社会时代要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

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性、纵深性、隐逸性和诗意性。

自然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追求与自然融合,注重模拟自然景观,力求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中常以山水为主题,山石、水池、小桥流水、假山等元素的布置都力图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在园林设计中注重追求景物的逼真性,比如通过布置奇石、模拟浪花等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自然之美。

纵深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树木、花草等景物的布置,使得园林在空间上呈现出错综复杂、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纵深感的创造,使得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不同景物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增加了游览的乐趣和趣味。

隐逸性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树木、花草、拱门、走廊等景物的遮挡与错落,创造出一种幽静、隐蔽的氛围。

这种隐逸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外界的喧嚣,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环境。

诗意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注重在设计中融入诗词歌赋的精神内涵,使得园林中的景物能够唤起游客的诗意情怀。

园林中的假山、假山水、古亭、古廊等元素常常与文学作品相结合,通过布置山水、安放石头等手法来展示文人雅士的情怀和追求。

这种诗意的设计,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最典型的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常常以宏伟、壮观的建筑和大规模的山水景观为特点;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注重自然性和雅致性,常常以小桥流水、假山玩水等布局为主;寺庙园林如灵隐寺、岳阳楼等,常常结合了宗教和文化元素,以静谧、神秘的氛围为特点。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有:
1.源于自然,胜于自然中国的园林常常利用自然的名山大川作为原型来建造,同时加以提炼,通常以艺术和自然风景为主题,以山水地貌作为构景要素,配以树木植被作装点而成。

2.做到自然美和建筑美的统一中国园林在处理建筑和自然景观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园林中总要把小山、流水、植物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突出和谐、互补的--面,避免相互对立、排斥的一面,使建筑美和自然美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3.诗画的情趣中国的园林创作,常常蕴含着古人的诗文、画作中的一些境界,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让整个规划设计都有着文学艺术的结构,使得园林作品从总体到]局部,都有着浓郁的诗话情趣。

4.步移景异“移”和“景”的相互作用表现出艺术的创造力景观设计师在园林中享受着自己的感觉和思想,并以此来唤起参观者的喝彩。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中国园林艺术一直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它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呈现,如山水、湖泊、河流等,而且注重人文元素的表现,如宫殿、庭院、亭台楼阁等。

在中国园林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场景和意境。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利用园内的湖泊,配合建筑和植物的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致。

二、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中国园林艺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并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合,使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更加独特的魅力。

例如在北京颐和园中,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园林布局与现代化的水景设施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画面。

三、追求意境与情趣中国园林艺术强调意境和情趣的追求。

意境是指通过环境和景观的营造,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抒发。

情趣则是指通过布置和装饰,创造一种有趣、愉悦的氛围,给人一种快乐和满足的感受。

中国园林中通常有一些隐喻和寓意,以及一些奇妙的亭台楼阁、奇石等,给人以意境和情趣。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形态各异,寄托着人们对自然之奇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

四、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中国园林艺术注重空间的安排和布局,追求错落有致的效果。

根据山水的分布和建筑物的位置,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构思,形成多个景区和景点,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

这种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游人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体验不同的景观和意境,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每个园林景区都通过布局和构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追求意境与情趣,古典与现代相结合,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园林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园林艺术 ]古典园林特点-中国总的来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 ,也要 ?动观? ,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 ?诗情画意? 。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沧浪亭的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 近水遥山皆有情? , 与?沧浪 ?之说暗合。

(四)、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

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 ?味?人景,以 ?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

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拙政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见山楼: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不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舜水的 ?沧浪亭?,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司马迁《史记》中《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

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苏州网师园:网师即渔父、钓叟,柳宗元有 ?独钓寒江雪?之句(原为渔隐)北京陶然亭公园有 ?陶然佳景? ,?望春浴德? ,?童心幼境?,?水月松涛? ,?九州方圆? ,?胜春山房? ,?濒岛飞云? ,?华夏名亭? 八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若干个景点。

其中?华夏名亭? ( 1985 年修建)是陶然亭公园的 ?园中之园? 。

由九个景点所组成,即以九个历史文化名亭及环境形成若干意境单元。

它们分别是:屈原的?独醒亭?,王羲之的?兰亭?及其子(王献之) 的?鹅池 ?碑亭,欧阳修的 ?醉翁亭?,陶渊明的 ?醉石? ,白居易的 ?浸月亭?,(浸月亭,名字很不错(取白居易的 ?别时茫茫江浸月?),相传为周瑜的点将台哦)扬州瘦西湖的 ?吹台亭?,无锡惠山公园的?二泉亭? ,苏州沧浪亭公园的 ?沧浪亭?,杜甫的?少陵草堂?碑。

(陶然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 ?陶然 ?二字为亭命名。

)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园林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

园林艺术法则已在前面加以论述,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

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一、主景与配景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

突出主景的方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

2 .轴线对称法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3.?百鸟朝凤 ?或?托云拱月 ?法,也叫动势向心法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4.构图重心法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

5.园中之园法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

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

景深一般分为前(景 ) 、中(景 ) 、后(背景 ) 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

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

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

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园治》云: ?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借景的类型有:1.远借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

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

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

常常需登高远眺。

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如重阁、照山楼等 ) 。

2.邻借(近借 ) 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

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

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体,就是很好的一例。

再如邻家有一技红杏或一株绿柳、一个小山亭,亦可对景观赏或设漏窗借取。

如?一技红杏出墙来?,?杨柳宜作两家春?、?宜两亭 ?等布局手法。

3.仰借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

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鸡鸣寺均属仰借。

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应设亭台座椅。

4.俯借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

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5 .应时而借系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由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的配合而成的景观。

对一日来说,日出朝霞、晓星夜月,以一年四季来说,春光明媚,夏日原野,秋天丽日,冬日冰雪。

就是植物也随季节转换,如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浓荫覆盖,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树木姿态,这些都是应时而借的意境素材。

如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等。

四、对景与抑景(障景)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

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

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 ) 等景物作为对景。

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

中国园林讲究 ?欲扬先抑?,也主张 ?俗则屏之? 。

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

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分景与隔景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

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

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 ) 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

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

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

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

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

七、透景与漏景透漏近似,略有不同。

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 ?透? ,上下漏水为 ?漏? 。

这里,景前无遮挡为 ?透? ,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 ?漏? ,有时透漏可并用( ?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 ?透? ) 。

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点景与题景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

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

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

题咏的对象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亭台楼阁、大门小桥、假山泉水、名木古树还是自然景象都可给以题名、题咏,如颐和园、知春亭、爱晚亭、南天一柱、迎客松、兰亭、花港观鱼、碑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