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功利主义的思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标签: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
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
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
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
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
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
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
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南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外文题目:Bentham’s theory on utilitarian ethnics学号:0311234姓名:邓潇栩年级:2003 级学院:哲学系系别:哲学专业:哲学指导教师:王中田完成日期:2007 年4月摘要功利主义伦理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学派。
相对于康德的义务论,功利主义伦理更带有唯物主义的成分。
边沁作为功利主义伦理的开创者,建立了一整套功利主义的体系。
除了将自己的体系根植于人性、人的需要之上以外,他更认识到道德同社会关系以及同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联系,并且加深了这一层联系。
他的功利学说涉及到立法、道德哲学、政府制度等各个领域。
本文主要从苦乐原理、功利原则的内容以及后果论方面阐述了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内涵,试图指出了由于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而造成的思想缺陷。
关键词:功利;功利主义伦理;私利;最大幸福AbstractIn terms of the history of moral science, utilitarian ethics is an influential theory. Compared with Kant’s deontology, more materialistic factors contained in the utilitarianism. As the inaugurator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ist ethics, Bentham founded a utilitarian system on human being, especially human nature. He was cognizant of the relation among moral, social relation and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His theoretical system refer to many domain, including legislation, ethic, and politics. The article gives an exposition of the ideology of utilitarian ethics of Bentham including principles of pleasure and pain, consequentialism, and principles of utility. Also it mentions its limitations for the localization because of the class and the times.Keywords: utility;utilitarianism ethics;self-interest;maximal happiness目录引言 (1)一、边沁功利思想的理论渊源 (1)二、功利主义伦理的思想内涵 (2)(一)苦乐原理 (2)(二)功利原则基本内涵 (4)(三)功利主义的道德评价体系——效果论 (7)(四)依赖于立法的道德外在制裁理论 (7)三、对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不同意见 (8)结语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引言十八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萌发,迫切要求私人利益从神学道德的限制和束缚中释放出来,得到认可。
教育功利性

教育关注的对象首先是人, 是人的发展, 这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所谓发展是指“人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成长过程, 包括天赋特性和后天获得的一切量变和质变”。
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
一味追求功利的教育不利于人的成长,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它使受教育者更看重教育结果而不是过程, 它使实施教育的学校更加看重商业价值而不是探究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已不仅仅是人们求得生存、寻找专门技能的出路, 而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 将会不断地改变职业, 所学非所用将成为一种普通现象, 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将成为历史, 于是, 创新、个性、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一个人所必需, 因此学校教育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 淡化功利性,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导致教育过分追求功利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模糊认识。
人们往往从功利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奉行科学至上, 认为教育传递给学生的就是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方法,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生存。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第三世界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之后, 发表了一份报告《学会生存》, 从题目就可看出报告所传递出的基本理念。
全书在分析了第三世界的教育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现状之后指出“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技术成为儿童、青年和成人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以帮助个人不仅控制自然和生产力, 而且也控制社会力, 从而控制他自己、他的抉择和他的行动。
”这句话体现了这个报告的又一基本理念, 认为教育只要奉行科学至上, 就能解决生存和贫困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多年来, 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三世界仍处在贫困之中, 世界仍然充满了杀戳、不人道和强权, 科学技术并没有把世界引人公正。
美国的世纪年代初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就是对科学至上主义的拨乱反正。
对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观的思考

对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观的思考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著有《君主论》一书,影响深远。
他的政治观点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基石,而他所提出的“以目的论为出发点”的政治思想也成为了后来政治思想的重要影响力之一。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却备受争议,在他的作品中,他认为政治家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行事,甚至可以不惜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国家的安全。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成为后来人们对他思想评价的争论焦点之一。
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学者们争论和思考的对象。
下面将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进行思考分析。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政治家应该以达成政治目的为出发点,而不必拘泥于道德规范或是宗教信仰。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自己的权力之间做出权衡,不惜一切手段来达成目的。
这种功利主义的政治道德观,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相左,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和批评。
马基雅维利却认为,政治领袖必须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果断和决断的品质,即使这种行为可能违反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但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说是必要的。
这种政治道德观与现代政治现实有一定的接近,也引发了对其思想的深入思考。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是威权主义的。
在《君主论》中,他认为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秩序,而政治家必须有权力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认为,强大的政府和领袖是国家强盛的基础,而这种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通过任何手段来巩固和扩张国家的权力。
他强调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种思想被后来一些国家的政治家所借鉴和实践。
威权主义的政治道德观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和反感,因为这种思想容易引发权力滥用和独裁统治,不利于民主和人权的普及。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确实有其局限性和缺陷,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也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性。
翻译目的论利与弊的思考——基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视角

调 整后才 再度 崛起 ,形成 了现代 功利 主义 的两 大 流 派— — 以斯 马 特为 代表 的行 为功利 主义 和 以布
兰 特为代 表 的准 则功 利 主义 。
生 了浓 厚 的兴趣 。但 笔者通 过搜 索 中 国学术 期 刊 网 。发现 研究 者的研 究方 向 主要侧 重 于如 下几 个 方面 :将 目的论 放在 功能 翻译 理论 的框 架 下进 行 讨论 。 用 目的论 来解 释一些 翻译现 象 。 目的论指 导 下 的翻译 实践 研究 。却鲜 有人 从 目的论 的伦理 立
加或 是 痛苦 的 免除 来判 断行 为正 当与 否 。 “ 一个 行 动 的总倾 向在 多大 程度上 有 害 。取 决 于后 果 的 总
和 .即 取决 于所 有 良好后 果与 所有 有 害后果 之 间
因素是受 众—— 译 文 预期 的接 受 者 。既然 每一种 翻 译 都 指 向一 定 的受众 , 因此 , 翻 译便 是 在 “ 目的
宁 德 师 范 学 院学 报
‘ 哲掌社会科学版)
2 0 1 3 年第 2期 ( 总第 1 0 5期)
翻 译 目的 论 利 与 弊 的 思 考
— —
基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视角
黄 培 清
摘
要: 首 先 指 出翻 译 目的 论 的 伦 理 立 场 是 翻 译 功 利 主 义 , 继 而从 功 利 主 义 伦 理 学 的 角度 出发 , 进 一 步 分析 了
目的论 的利与弊 。 指 出 目的论在译 员培训方面以及对于一些应用性文本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但 不 能盲 目夸 大 其 在 翻译 实践 中的 适 用 范 围和 作 用。目的论 不能 作 为指 导 翻 译 实践 唯 一 的理 论 , 而应 该 与 其他 译 学理 论 相 辅 相 成 。 从 而促 进 译 学的 健 康 发展 。
伦理学的重要理论

《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及其价值》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道德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伦理学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思考道德问题、规范行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伦理学理论,它强调行为的后果对于道德判断的重要性。
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边沁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的总量。
穆勒则进一步完善了功利主义理论,他认为快乐不仅有数量之分,还有质量之分,高级的快乐比低级的快乐更有价值。
功利主义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相对客观的道德判断标准,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道德问题时做出决策。
例如,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可以考虑哪种政策能够带来最大的社会效益。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过于强调结果,可能会导致忽视行为的动机和过程。
其次,功利主义在计算快乐和幸福的总量时存在困难,不同的人对于快乐和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很难进行统一的衡量。
二、义务论义务论是一种以义务为基础的伦理学理论,它强调行为本身的道德价值,而不是行为的结果。
义务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应该遵循道德法则,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
义务论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能够为我们提供明确的道德准则。
例如,“不杀人”“不撒谎”等道德准则是普遍适用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守。
然而,义务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可能会导致过于僵化的道德判断,忽视了具体情境的复杂性。
其次,义务论在确定道德法则时存在困难,不同的人对于道德法则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美德伦理学美德伦理学是一种以美德为核心的伦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品质和性格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西方收入再分配理论的思考与借鉴

四 、西 方 再 收 入 分 配 理 论 的 借 鉴 我们所讲授 的专业课教材 ,存在这样一个逻辑 :市场是一 种有效率 的经济运行机 制,但 是市 场资源 配置 功能 不是 万能 的 ,即存 在市 场失 灵 ,其的表现之一 是收人 分配不 公 ,政府被 赋予 了收入再分配 的职能 。 我们似乎可以用一个 例子来解释 这种逻辑 :假如一个 家庭 中有 A、B两 个人 ,经过相同的时间后 ,A获 得月 工资 6 0 0 0元 ,B获得 月工资 1 0 0 0 元 ,政府认 为 A ,B之间存在严重的收入分配不 公 ,政府认 为应该 调节 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又要保障激 励机制 ,防止 A不 再像 以前那 么勤奋 , 而 B变得 懒惰 ,即保证公平 又要存在差距 ,因此决定让 A给 B 1 0 0 0元 , A变成 5 0 0 0元 ,B变成 2 0 0 0元 。政府显然 变成了 “ 生产” 公平分配结 果 的工具 。在这样一个逻辑下 ,很容易使政府的公共政策走 向极端 。 我们通过借鉴西方社会再分配理论 ,寻找造成收入分配结果不公 的 根源 ,而不是单单把政府 当成无理 由的 “ 生产”分配结果 的工具 。探讨 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如果 A代表 了这样一部分具有不可控的先 天优势 的人例如 :体格健壮 ,天资聪慧 ,机遇较好 。B代 表了这样 一部 分具有不可控 的先天劣势 的人例如 :疾病伤残 ,体弱多病 。在这 样的情 况 下 ,我 们 可 以用 自 由 主 义 分 配 正 义 论 ,为 政 府 干 预 结 果 上 的 收 入 分 配 ,关注弱势群体提供依据 。因为在初始状态下 ,谁都不清楚 自己是否 会 成 为幸 运 的人 还 是不 幸 运 的 人 ,人 们 都 担 心 收 入 最 底 层 的 福 利 水 平 。 那么政府 通过对 富人征税 补助穷人 时,每个社会成员也就为 防止不可控 的因素成为穷人进 行了保 险,使 每个人 生在一个有保 险的生活中。我们 借鉴罗尔斯的 《 正 义论》 ,得 出的结论 是 , 政 府不能在 收入不公 的结果 上随意的干预 ,但 是也 不赞成政 府在结果上完全不干 预,因为有不可控 因素的存在 ,先天不足 和后天 灾祸 的任 意性很 大 ,即使这一 代 比较保 险 ,那么对下一代的忧虑 ,富人应该 也愿意 为 自己或下一代 可能成为穷 人而保险 ,政府能正是在这个 逻辑上 ,才 进行的 干预收入分 配的结果 , 这是严重区别于政府 “ 生产” 收入分配结果 的。 第二种情况是 :我们借鉴诺齐克的持有 正义论 ,找到政府在如此情 况下 的收入再分配职能定位 ,政府在这样一个情况 下 ,应 该是着 眼机会 平等 ,政府不应该干预结果的分配 ,而是确保 每个人有 同样发挥 自已才 能 的机会 。只要建立 了使每个人充分发挥 自己才能的制度框架 ,政 府就 没必要为改变收入分配结果而操心。 通 过 对 第 一 第 二 种 情 况 的 思 考 , 以及 对 西 方 收 入 再 分 配 理 论 的 分 析 借鉴 ,我们可 以得 出这样一种结论 :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论理论与 自由主 义持有正义论理论 并不 是完全 排斥 的,同时政 府职 能也不 是 只能处 在 “ 生产 ”分配结果或作为一 个公 共权力 机构 只需创造 一个平 等 的环 境。 每个人 总有可能 因为某些不可控 因素而变穷 ,先天障碍或天灾人 祸 ,在 “ 无知 的面纱” 下 ,人们因为都担心 自己成 为最不幸 的人 ,而希望 政府 关 注弱势群体 ,所 以仅仅按照诺齐克 的观点 ,让政府只创造平等 的竞争 环境 是远远不够 的。但是 政府 的职责也该是 有限 的,弱 势群体 的存 在 , 为政 府干预分配结果提供 了合理 的理 由,但是诺齐克 的持有 正义论 ,也 提出了政府 干预 的限度 ,在可控 因素造成 的收入分配差距 ,政府 是不应 该 进行干预结果分 配的 ,而更需要做 的是追求和维护 “ 机会 的平 等” 。 一、主要原 因。
功利主义PPT课件

第三,物质尺度和精神尺度。在我国精神领域中出现的商品1化1 、 世俗化行为。
这样势必会影响学校德育 的发展,也说明了学校没有给 与同学于恰当的帮助,学校对 学生的思想没能正确的引导, 是学生处于迷茫状态。
3
女大学生功利感情调查:为嫁入豪门频繁 相亲大学生相亲是“校园恋情”发展的新现 象。十多年来,大学生恋爱从最初的“欲说 还羞”到后来的“爱情是日常用品”,再到 “相亲”,表明了大学生恋爱易发性很高, 而且越来越务实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大学 生幸福观的转变。有些女大学生为了迅速成 功,减少奋斗愿意嫁入豪门。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4
题越来越多,因而所承受的压力也远远超过往年大学生, 人们常用“新三座大山”来形容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以 “蜗居”为标志的住房和物质压力,以“蚁族”为代表的 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以及职场上的争斗等社会现实。尽管 尚未踏入社会,但是大学生也感受到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 的焦虑感,为了避免离开象牙塔的庇护就遭遇生存与生活 的窘境,为了在社会上获取一席之地,大学生在学校的一 举一动都会隐隐约约受到这些压力的影响,无形中学习的 动机就转变为了“为工作而努力”,自然而然那些看似枯 燥、无多大现实意义的理论知识就成了残羹冷炙,无人问 津,这也是许多大学教师唱独角戏的原因吧!
4
那么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1 什么诱发了大学生的功利心理?
2 这种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你是 怎么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功利主义的思考
“功利主义在这里所知的是这样的伦理学理论:在特定的环境下,客观地正当的行为是将能差生最大整体幸福的行为,即把其幸福将受到影响的所有存在物都考虑进来的行为。
”
——亨利.西季威克功利主义,是一门伟大的伦理学说,和“自由主义正义论”,“道德应得正义论”成为当今正义鼎足而立的三大学说。
从边沁到密尔,功利主义体系堪称完美,难以攻破,成为当今社会人类决策的重要评判标准。
然而,从正义的角度上,我是至死也不会用功利主义去评判正义的,对于正义的评判,我坚定地站在自由主义正义论的阵型,更具体的就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学说。
在此援引一个例子: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在海上漂流,其中有一个生病的男孩。
在海上迷失19天之后,船上的食物和水已经不足以支撑,于是其余三人决定,杀死这个生病的男孩,这样可以维持得更久。
最后,幸存的三个成功获救,但之后在法庭上,三人因犯谋杀罪而被判绞刑。
可见,从功利主义的角度,集体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显然是救更多的人,获取更大的快乐。
但是否就可以允许杀害一个影响整体利益的人呢?可以拓展成为一个大问题:是否为实现功利最大化,就可以对小群体肆意妄为?成为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这与我们的常识有悖,世上总有些事物难以衡量,不是一个人说他从这件事获得的快感很大,就可以允许他剥削别人的快感,哪怕对于他人的痛苦极少。
这里就引出了功利主义最难实现的问题:快感衡量问题。
如何衡量快感,可以说是功利主义是否能生存的安生立命之说。
首先,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套科学的,或是公认客观的测量体系,去支撑功利学说的标准。
纵然密尔提供了七个标准:“1.强度2.持久性3.确定性或非确定性4.时间上的远近5.继生性6.纯度7.范围”,但显然,这七个标准根本无法量化事情的快乐或痛苦程度。
如果功利主义无法量化,那就成为一门空洞的学说,毫无实际意义。
退一万步说,即使可以量化,如果两者相等,又该如何决策?或两者几近相等,又该取谁舍谁?又何谓“几近相等”,该
如何定一个标准或百分比去衡量“几近相等”?所以,如何衡量的问题,成为功利要实现的最大软肋。
其次,即使功利主义可以量化衡量快感,即将出现一个问题,即多数可以压倒小数。
举个极端的例子,当中国决定出兵去攻打任何一个国家的时候,我们都将是正义的,因为我们的人口数量压倒世界任何一国,按照密尔的快感标准,如果每个人的快感都是同一个数量级的话(因为每个人敏感程度不同,同意数量级之内表示相差10之内),中国可以去侵略任何小国。
这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会觉得荒谬的结论。
虽然大多数人都赞成决策的时候采取“小数服从多数原则”,但是从对“小数服从多数”决策原则的支持,到对“多数人的暴政”的荒谬的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虽然推论都是一样,但只要把原则无限放大,就会出现多数人暴政的结论,这显然是现代民主社会所无法容忍的。
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而且两者必有其一:
1.从量变到质变,功利主义存在发展的矛盾,至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某些必要前提。
2.只是量变,但只是一开始的谬误不大,不容易被人察觉,即功利主义本身存在问题。
但无论何种结果,功利主义都无法避免一个问题:即经过功利衡量的结果和我们现存的某些伦理道德相不符。
在美国,某一间权威的烟草公司,用最精密的计算,证明了香烟的交易,对整个美国社会有利大于弊的。
其中,交易的双方的获益,政府的税收,都将超过政府对医疗的支出等等,由此证明美国政府限制香烟交易是错误的。
但显然,香烟会严重影响健康,人的生命,用金钱去衡量,普遍是难以接受的,即使功利主义可以提供定价,但这一行为是大众普遍不能接受的。
换言之,能否进行衡量这一行为,是功利主义第二个困难。
最后,纵然整个功利主义的核心:快感衡量系统完美无瑕,它的前提仍然存在极大的问题:我们的人性,是否仅仅是趋乐避苦?显然,人是一种动物,生物性决定了人要趋乐避苦。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和动物相区别,换言之,除了生物性之外,我们还有什么?——那就是人性。
我们是生物,需要生存,自然就难以脱离生物性,也不可能脱离。
但是,恰恰是另一样性质:人性,才让我们有了文明社会,有了人道主义,有了动物所没有的原则。
人性,以及所包含其中的德行,是人类最最宝贵的特质,也是根本无法衡量或比较的特性。
从前提上定义人性是趋乐避苦,可以说是对人类的要求是在太低,我们实在需要一些原则或文明,去证明我们人类是理性的存在,自由的存在。
这就是我反对“功利主义”而崇尚“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原因,人的一生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生物性的快感,这是可耻的兽性行为,我们只是不自由的、被支配的工具,而不是主体。
简而言之,人是为了活着而吃饭,而非为吃饭而活着。
可以说,生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唐君毅曾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其内在精神自我之扩大,以达到那宇宙的大精神”,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会以生存作为人类的最终目的。
尽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面,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但是,自从文明的出现之后,即人类已经满足生存需要之后,特别是现在生产如此富裕的时代,“生存”并不能作为我们的目的。
我们要活着,更要有尊严的活着,否则就是行尸走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但是,以上的前提仅仅是功利衡量以后的结果和普遍原则不符的情况。
那么,又是否存在一种情况:功利衡量以后的结果和现实普遍原则相符?如果这样,功利衡量的结果就完美了,因为功利衡量的过程是理性地配置人的效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自由的,因为他是充分考虑了人的各种效用(快感)。
但这种完美的结果,仅且仅当和现实普遍原则相符,也就是说,只有在符合道德原则的前提下,再去用功利衡量,才可以达到完美结果。
道德原则,优先于功利衡量。
关于正义该如何,又该如何做的问题,在这里就已经很清晰了。
做正义的事,必先从正义的角度去考量,在此就是以自由主义正义观去判断,充分考虑人道、人权、自由之后,或是用无知之幕判断之后,才可得知这一行为是否正义。
确定之后,第二步再使用功利衡量,这里只是方案的选择,对事情本质再无影响,考虑的只是前提确定的情况下(包括有哪些原则不能抛弃,哪些原则必须坚持),整体资源的最优配置。
说得容易,做却十分艰难。
在中国,功利主义绝对是令国民迅速提升“素质”的方法。
仁义道德,可谓中国文化之根。
可惜的是,公众现在对中国文化的根一知半解,对仁义道德也只是略懂皮毛,只关注人际关系,却甚少考虑此事本事的正误,这是形成中国人情社会的根本原因。
选择“功利主义”,比如使用严刑峻法,只顾效率,会使国民的法制意识迅速增长,即道德的前习俗阶段,紧紧因为怕受到惩罚而不做坏事,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是坏事。
功利主义能使我国整体现状迅速变好,是“整体”,而非个人。
如果中国能狠下心,效法俄罗斯彻底痛一次,或许能在功利主义的桎梏中,慢慢回到仁义的王道里面。
但由于笔者也是个理性经济人,自然会考虑到如果自己就是那些弱势群体会怎么样,所以“无知之幕”令我反对中国采取“功利主义”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