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3篇

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3篇篇一: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构建和谐家园——武穴农村公益事业促进会调查2004年11月26日,武穴市大法寺镇步塘村口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群众聚集在这里庆祝实现了水泥路面垸垸通。
正在宣传栏上张贴“捐资修路光荣榜”的村公益事业促进会会长吴松波高兴地说:“好戏还在后头呐!过几天,我们就筹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像步塘村一样,武穴今年有150个村成立了农村公益事业促进会,占总村数的50%,全市11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农村公益事业促进会。
龙坪镇是农村公益事业促进会的发源地。
今年4月,龙坪镇五里村胡胜垸几位老党员倡议召开村民大会,选出20名代表成立村公益事业建设议事会,自愿出资,专款专用。
不到1个月,垸里农民和在村外创业的老板就筹资37。
5万元,硬化了2500米垸场小路,修砌了600米池塘护岸,并将全垸分散养殖的生猪集中到新建的两个养殖小区,使垸里面貌焕然一新。
胡胜垸的成功实践引起武穴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
他们及时总结和宣传“胡胜现象”,大力推广其经验。
全市各地纷纷效法成立农村公益事业促进会。
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老板捐赠、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使全市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武穴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依托各村老党员、老干部,通过村民推选成立公益事业议事会,并推荐人品好、实力强、税收贡献大、有号召力的民营企业家出任促进会会长、副会长。
各乡镇严格按照不违反农村政策、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把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群众最想办的事情列成清单,提出方案,提交公益事业促进会审定、实施。
促进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当家作主办好自己的事。
他们按照自觉自愿、不硬性摊派、不搞“一刀切”的原则接受群众捐款,受到村民普遍欢迎。
梅川镇从政村一位五保老人听说垸里要修路,主动捐10元钱表示心意。
花桥镇郭德元垸修路,一贫困户捐款100元,村民代表坚决不收,他就在工地上做了一个星期的义务工。
农村社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分析

非政府组织( o N n—G vrm n O gnzt n 简 称 oe et rai i 。 n ao N O) 一 般指 的是 有组 织 的 民 间 志 愿 者 组 织 及 其 活 动 。 G , 当前关 于非政府组 织 的 比较权威 的定 义是 美 国 的莱 斯
特 ・ ・ M 萨拉蒙 ( etr a m n 教 授界定 的 , Ls Sl o) eM a 他认 为
维普资讯
20 年第 6 07 期 总 第 16期 2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Ju a o B hnTa igCl g or l f CWu a rin oee n A n l
No No .2 0 .6 v o 7 S r l .16 ei a No 2
政府组织 的本质特 征体 现在 ‘ 公益性 、 民间性 、 非营利性 上’ 。公 益性特征适应 了新农 村建 设 的要求 ; 间性特 民 征有 助于新农 村建设 ; 非营利性特 征为新农 村建设提供
了保 障 ” 。 (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 村社区管理 , 以有效 的促 一) 可
织, 具体可分为“ 会团体 、 社 民间非 企业单 位 和基金 会 ”
《 中华人民共 和 国宪 法》 一百 一十一条 规定 : 城 第 “ 市和农村按居 民居 住地设 立 的居 民委员 会 或者 村 民委 员会是基层群众性 的 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 会 、 民委员 村 会的主任 、 主任 和 委 员 由居 民选 举 产 生。居 民委 员 副 会 、 民委 员 会 同基 层 政 权 的 相 互 关 系 有 法 律 规 定 。 居 村 民委员会 、 村民委员会设人 民调解 、 治安保卫 、 共卫生 公 等委员会 , 办理本居 住地 区的公 共事 务 和公益 事业 , 调 解 民间纠纷 , 协助维 护社 会 治安 , 且 向人 民政府 反 映 并 群众 的意见、 要求 和提 出建 议” 。村 民委 员会 作 为一种 自组织即农村 中的非政 府组织 ( G ), N O 在农 村社区建设 中发挥着中流砥柱 的作 用。在 当前 , 农村 社 区的建设无 论是村 容村貌等农村环境 的整治 , 还是农村 人 口素质 的 提高、 村治理的制度创新等都离 不开非政 府组 织的作 农
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思考

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思考【摘要】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从现状、困境、解决方法、作用与发展、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社会企业在参与社区治理中遇到的困境包括资源匮乏、社区信任度不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社会企业可以加强与政府、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合作,构建共赢的治理模式。
成功案例表明,通过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重要性、前景和建议方面来看,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可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社会企业、社区治理、困境、思考、现状、参与、作用、发展、成功案例、重要性、前景、建议。
1. 引言1.1 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思考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面临着诸多困境。
社会企业的定位模糊,既非传统的商业企业,也不完全是非营利组织,这使得其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难以确定。
社会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资源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区治理能力。
社会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其在社区治理中缺乏有效的约束与动力。
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给合作带来一定的阻力。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解决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也需要探讨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和制度,为社会企业的发展与社区治理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开始关注社区治理这一领域,但是他们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社会企业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源和经验,导致其在实践中遇到很多困难。
社会企业与政府、社区等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_以民族地区反贫困为例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政策研究”(项目号:2009JJD840020)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2-06-02 [作者简介]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研究;吴咏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叶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生。
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以民族地区反贫困为例*李迎生,吴咏梅,叶 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反贫困;民族地区;创新[摘 要] 近年来,境内外非营利组织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我国民族地区的反贫困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政府反贫困的不足,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
但与境外非营利组织相比,境内非营利组织在反贫困实践中尚存在不少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与不足。
本文以境内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为议题,以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实践为案例,通过与境外非营利组织反贫困实践的比较,反思境内非营利组织反贫困实践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探讨其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中图分类号]C9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8-0013-0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外非营利组织大量进入我国,境内非营利组织也有了一定的成长,在反贫困、公益事业、弱势人群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弥补了政府角色的不足,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拟以境内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为议题,以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实践为案例,通过与境外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反贫困实践的比较,反思境内非营利组织反贫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探讨其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一、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民族地区的反贫困实践 应当肯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区发展中的社区非营利组织:地位与功能

部分。 稳定作为一种社会运行的状态 , 是任何一个 I家和政府都在努力谋求和维护的一种状态, 它既
是进行正常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前提, 同时又是 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 区通过社区非营利组 社
织与居民之间存在的天然的紧密关系, 使社区在社
会的稳定中起到一种基础性作用。 社区非营利组织
V_ _7N0 0 l .4
No .2 0 v 06
社 区发展中的社区非营利组织 : 地位与功能
赵 巍
(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所,河北 石 家庄 00 5) 501 [ 要】 社 区非营利组织具有 区别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社 区 摘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 区发展的主要 力量, 在社 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扮演着 日 益重要的角色。 在 现代社 区的发展过程 中,社 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服 务、社会参与、社会 民主 、社会控 制和社
利组织。5 志愿性。参与这 组织的活动是以志 . 愿为基础 的,即只要参与者是志愿的参与就可 以
了。
的社区稳定, 避免冲突的扩大和外延, 从而实现社
会的稳定。 最后, 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社区组织系统的重要
正在日益成为社区稳定调控体系的中轴和重心, 将
利益的表达和冲突限定于基层社会, 寻求 良好有序
和畅通的利益表达途径, 力求实现社区内各利益主
性。自 治性意味着各个组织 自己管理 自己, 既不受
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和最大化, 从而实现动态的积极
制于政府 , 也不受制于企业, 还不受制于其他非营
性意味着有 内部规章制度 ( 可以是不成文的) 、有 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非正式的、临时性的、随 意性 的群体不能算作非营利组织,有无常设机构、 有无固定活动场所 、 有无活动资金不作为判断组织 程度的标准;3 .民间性。民间性意味着组织在体
农转非社区参与式治理探析--以某县M社区为例

农转非社区参与式治理探析--以某县M社区为例黄春梅;张义烈【摘要】As a product of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community presents three defi-ciencies:weak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 , lack of participatory public platform and disordered com-munity governance system .Changes of rural residents ’ living condition caused the identity predicament and the lack of attribution and led to the non-agricultural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deficiencies .“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Community gove rnance should bring government ,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residents together to foster how to participate in it together .And awareness of ascension is the key to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ance .%农转非社区作为城市化的产物,在社区治理方面呈现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性公共平台缺乏、社区治理体系混乱的状况。
生活场域的变化造成了农村居民的认同困境和归属缺失,导致了农转非社区的参与性治理缺陷。
农转非社区的参与式治理应从政府、社会和居民三个层面推进,其中居民意识的形成是参与式治理的关键。
“五联动”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北站西路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实践为例

3 . 按照“ 谁 用工谁 负责 , 谁 受益谁管理” 的原则 进行 管理。用工单位应及 时对新 到员工 的信息进 行登记 , 3日内向社 区汇报备案 , 并督促新到员工到 社 区办理居住证 ; 加强对其正式员工及 临时聘 用人 员 各 方 面 情 况 的 了解 , 及 时 解 决 员 工 的实 际 困难 , 增 强员工的归属感 ; 负责对员工 的管 理与教 育 , 结 合 员工 的需要 , 联合 社 区进行 各种 专业 和法律 培 训、 讲座 与思想教育 , 提高员工 的业务素质与 思想 道 德素 质 ; 自觉协助社 区做好 企业 内部 的安全 生 产、 环境卫生等工作 , 鼓励员工参与社 区各项活动 ; 增强企业对社区的认 同感 , 积极参与社 区建设与管
一
理效果 的优化 。顺应此种趋势 , 北站西路街道办事 处提 出了“ 五联动” 机制构想 。 具体来说 , 五联动机制是北站街道办事处根据 辖 区内流动人 口多 、 流动性大 、 居住分散等特点而 探 索 和推 动 的 一项 以 流 动 人 口综 合 管 理 为 主 的社 区管理新模式 , 是指在街道党工委 的领导下 , 以社 区为基点 和中枢 , 整合街道 、 派出所 、 用 工单位 、 劳 务 派 遣 组织 等 机 构 的 职能 和力 量 , 形成 一 个 协 同行 动 的工作网络 。其 目的是借助社 区内各方 面力量 、
共治的现代社区管理理念是契合的。 ( 二) 五联动机制参与主体 的基本构成 1 . 街道 办事处在社 区管理 中居 于主导地位。街 道 办事处是 区政府进行城市综合治理 的一个整合 资源 、 联合行动 的平台。它 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综合 协调管 理上 , 即按照 中央与地 方文件 的指示 与要 求, 着力进行联动工作 的制度性安排 , 对社 区内的 社会性 、 群众性 、 公益性工 作 , 街道 办事处 负责牵
社区工作中的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支持技巧

社区工作中的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支持技巧社区工作旨在为社区提供服务和支持,解决居民的问题并推动社会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的兴起为社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社区工作中的社会创新概念,并探讨社会企业支持社区工作的技巧。
一、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点社会创新是指在社会领域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或实践的过程。
它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区发展和改变社会现状。
社会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面向社会问题:社会创新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教育不平等等。
它关注社会不公和结构性问题,努力找到改变社会的有效途径。
2. 多元参与:社会创新需要各方参与,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区居民等。
多元的参与能够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提升社会创新的成功率。
3. 长期可持续:社会创新不仅追求即时的反馈和成果,更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它要求持续的合作与努力,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社会企业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性社会企业是指以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
它通过经营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盈利为手段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社会企业在社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如下:1. 创新的业务模式:社会企业通过创新的业务模式,为社区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它们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不同,注重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增强了社区工作的可持续性。
2. 资金和资源的支持:社会企业通过创造利润和引入外部投资,为社区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推动社区项目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创新的实践。
3. 社会创新的践行者:社会企业是社会创新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它们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三、社区工作中的社会企业支持技巧1.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社区工作需要与社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促进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和合作创新,提高社区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2. 寻找匹配资源:社区工作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寻找适合的社会企业合作伙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2-28
作者简介:常雅慧(198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2011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常雅慧(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网络化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以多元合作治理的形式实现社会共治。社区作
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场域,是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事业的基本切入点。非政府组织应明确自身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之一的角色,承担起拾遗补缺、联结互动、刺激变革的职责,以志愿服务、机构服务、政社合作、组织建设的方式参与到社区便民服务、就业指导、健康卫生、环境治理、文化娱乐、治安管理、弱势群体救助等工作领域中。政府应加大对非营利组织扶持力度、非营利组织应增强自身管理能力与水平。关键词:网络化治理;非营利组织;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5-0037-02
一、问题的提出“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纵深推进,使我国进入了社会结构的裂变期: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由领域合一走向领域分离,现代社会的开放、异质、多元、分歧性特征日趋明朗”[1]。社会结构、社会要素的显著变化,给我国社会管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政府—单位—个人”单一主体垂直方向管理模式,行将穷途末路。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集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广泛分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领域,发挥着弥补市场政府管理缺陷、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和谐管理的功能。二、理论模型所谓网络治理“就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的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互相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2],该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多中心化;治理过程合作化、民主化;公共利益的公平与正义等特点[3]。1.角色定位网络治理理论认为,“非政府组织是网络化治理的第三种力量,具有灵活、专业、高效的优势,可以重新激活公共事务领域中被政府所遗漏的治理盲区”[4]。结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具体特征,非政府组织应明确自身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之一的角色,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事业,在空间上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功能上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在发展时序上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同步[1]。2.职责功能在网络治理模式下,非营利组织成被认为是社区管理的主要主体之一[5],其职责功能丰富:对政府而言,弥补政府资源、搭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桥梁、改善社区条块分割的治理思路、促使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与服务品质的改善;对社区而言,推动社区管理服务专业化、促进社区整合,以“安全阀”的形式,缓和社会矛盾,减轻社会压力;对社区居民而言,为居民提供社区参与机会、形成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意识与自我认同感[6]。3.参与领域及方式非营利组织可以广泛参与到社区社会保障、社区就业、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服务性工作以及承接社区评估、社区调查、社区培训、社区调解、社区维权等事务性工作中,其参与社区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志愿服务,开展助人自助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二是机构服务,建立小型的专业的服务机构,针对特殊人群开展专业服务;三是政社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分包等形式与政府建立联动关系;四是组织建设,政府牵头,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机构,探索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工作机制[7]。三、个案分析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站是一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财务自主权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成立于2003年3月,截至2003年底,白下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已遍布该区6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自社工站成立后,一方面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广泛联系各方资源,组织社区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培养居民参与意识、服务意识,营造
SheHuiYanJiu☆社会研究☆
37TheoryResearch
学论理★★★★
“助人自助”的和谐社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从政府、企事业单位剥离出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展有偿服务,以增强自身资源支配能力[8]。1.运行机制白下区社会工作站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社会服务,参与社区管理。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需求评估,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与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服务目标、服务群体、服务计划。其次,联络基金会及相关政府部门,获取项目所需资源,并招募社区志愿者,开展筹备、宣传等前期准备活动。此后,通过广泛发动居民参与,落实服务项目,实现具体服务目标,并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志愿精神、凝聚力与归属感。最后,组织工作者、服务对象、督导开展项目评估工作(如下图)[8]。2.职责功能白下区社会工作站的职责功能覆盖了社区管理的多个领域,具体如下表所示(如下表1)。3.参与过程白下区社工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服务型、活动型、维权型、创业型四种类型的服务团体。服务型团体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如:洪武路街道马府街社区社工站成立了“康爱百姓服务店”,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建立了“康心茶社、康乐棋牌室、康雅交友、康居家政、康宁解忧、康爱助困”等九大系列,近30个项目,社区内500多人先后享受了该项服务[8]。活动型团体以开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各社区社工站普遍成立了腰鼓队、扇子舞队、武术队、健美操队、京剧票友、书画社、卡拉OK艺术团等文化娱乐团体,每到重大节日,各社区文化团体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8]。维权型团体用以维护社区内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主要工作内容,如建康路街道各社工站,与辖区内5所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法律服务站,为困难家庭、贫困老人提供低偿或免费服务。创业型团体以为社区内下岗工人就业指导为主要工作内容。如洪武路街道社区社工站坚持“内引外联”的思想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针对社会内下岗工人开展求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邀请已成功再就业的人员开展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内容的培训,最终近3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四、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优化1.政府应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并肯定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功效,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及制度环境。第一,提高重视程度,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倡导建立独立于非营利组织、政府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运用项目评估的专业方法,针对非营利组织的建立、项目开展、项目成效、财务等方面进行评估,以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增强其社会公信力。第二,针对实际问题,完善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针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特别是在监管、评估方面的法律规定。第三,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制定专业人员的培养、就业政策。政府应提高非营利组织在现行体制内的地位,制定非营利组织人才招聘的扶持政策。第四,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可适当放宽登记“门槛”,简化登记手续,使更多非营利组织有机会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8]。2.非营利组织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与水平近日来,多起“慈善丑闻”的发生,暴露出非营利组织在自身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网络化治理模式下,非营利组织既是社会管理主体又是社会管理客体,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举步维艰,不仅由于政府传统管理模式的阻碍,其自身的不成熟、不完善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发展过程应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本着“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壮大队伍、突出质量”的原则,采用新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推动财务管理、项目评估的完善,切实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使慈善在阳光下茁壮成长[9]。
参考文献:[1]金家厚.转型期的社会管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定位与模式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2.[3]李小梅,李尚敏.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4]田星亮.论网络化治理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学术界,2011,(2).[5]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6]张明.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J].江海学刊,2001,(6).[7]张苏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汤云刚.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南京市白下区社会工作[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9]姚远.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职能分类具体工作社区服务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便民利民服务等社会救助扶贫帮困、救灾救济、民政优抚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就业介绍、岗位咨询环保卫生环保卫生监督、除"四害"指导、建筑垃圾管理社会统计信息普查、家政调查法律援助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咨询、代请律师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疾病防治、健康知识讲座矫治服务心理卫生、社区帮教、矫治犯罪、纠正行为偏差
(责任编辑/田苗)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