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晶陶瓷

一、陶瓷总述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

1、黏土(由多种水合硅酸盐和一定量的氧化铝、碱金属氧化物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组成,并含有石英、长石、云母及硫酸盐、硫化物、碳酸盐等杂质。

黏土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决定着黏土的工艺性能:可塑性、结合性、触变性、收缩、烧结.

2、氧化铝

3、高岭土Al

20

3

·2Si0

2

·2H

2

0等。

二、陶瓷烧结过程

原料经过加工,配制,混合,成型,烧结等工序制成陶瓷,其中烧结是陶瓷显微结构形成的关键过程。

烧结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如果粉料为球形,颗粒之间以点接触,当接触部分熔化变宽,形成晶界。在表面能的推动下,物质通过各种途径和机理向气孔扩散填充,使瓷坯中连通气孔缩小,相伴有晶界面积的扩大,晶粒开始生长,即进入烧结中期。随着气孔总体积的缩小,晶粒间的晶界相遇,形成晶界网络,晶粒间接触部分不断扩大,球形颗粒变为多面体状。由于物质扩散填充气孔,而形成被切断的孤立状的闭口气孔,闭口气孔的形成即进入烧结的后期阶段。

随着晶界扩散的进行,晶粒逐渐长大,晶界物质逐步向气孔扩散、充填,将孤立的气孔移至晶界,进一步扩散排除。坯体进一步致密化,气孔随晶界一起移动,晶粒均匀长大,完成最终的致密化。

此后由于在高温下继续进行烧结。此期间只是单纯的晶界移动和晶粒长大。在晶粒长大过程中,可能出现气孔的迁移速率低于晶界扩散速率的情况,造成气孔脱离晶界而包在晶粒内,形成晶粒内气孔。此后由于扩散路程远,晶粒内的气孔很难消除,使致密化进一步难以推进,同时还会出现异常晶粒生长现象。

冷却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如果熔融物进入二相领域,则会引起组成不同的二种熔融物的液相分离。同时,即使高温状态下,由单相结晶构成,冷却时进入二固相邻域,随温度降低固溶度变小,亦会从均一的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而产生固相分离。未晶化的熔融物黏度很大。充填于晶粒周围,最后固化成玻璃相。同时亦相伴有组成相的膨胀或收缩,体积变化和界面应力的产生等。因此,烧结过程中瓷坯变化相当复杂。

简单来说,陶瓷材料是多相多晶材料,陶瓷结构中同时存在晶体相、玻璃相、气相。各组成相的结构、数量、形态、大小及分布决定了陶瓷的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