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异同

合集下载

《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r——以《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为例

《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r——以《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为例

《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r——以《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为例王英楠【摘要】《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6(000)031【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诗经·氓》;汉乐府;弃妇形象【作者】王英楠【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六中学 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从《诗经》到汉乐府时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弃妇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笔者试以《诗经·氓》和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为代表将二者中的弃妇形象作对比,从诗中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爱情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被弃的态度等方面,简述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中国妇女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激情是爱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诗经》时代,妇女在爱情上还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吟唱热烈爱情的诗篇比比皆是。

《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执著以及被弃的那种决绝的态度正是激情燃烧的真实流露。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见复关,涕泣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对爱情执著得不顾后果的女性形象。

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决定是违背礼教的,可是这个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率真、执著的女子却不顾后果,毅然决然地维护她神圣纯洁的爱情,冒着危险,冲破了礼教的罗网,私下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相同的感情_不同的表现_诗经_与汉乐府的情诗比较

相同的感情_不同的表现_诗经_与汉乐府的情诗比较

第22卷第2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ol .22,No .22007年6月J.of Xuzhou Educati on College Jun .,2007相同的感情,不同的表现———《诗经》与汉乐府的情诗比较3赵志英(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8)[摘 要] 《诗经》和汉乐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抒情诗与叙事诗的先河,其中情诗占有相当部分。

文章从这两大版块情诗所处的社会背景、情诗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以及情诗的表现方式等方面,来探讨其内在的差异。

[关键词] 诗经;汉乐府;情诗;比较[中图分类号] I 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625(2007)02-0090-02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源头。

305篇诗歌中,情诗就占了78篇之多。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离骚》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现存乐府诗 夏、商度,服四制》载:而察焉。

”“贞”字在易经中也频繁出现,如在《易・师》中:“贞,正也”,《易・恒》亦云:“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周代出现的贞节观念,已具有了后来婚姻规范中所要求的女子要恪守妇道、从一而终等原则,可以说,西周时期是束缚女性的封建道德观念的萌芽期。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原则在当时只是一种道德理想。

礼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男女情欲的合理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男女幽会、私奔之事屡有发生,“仲春之间,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表明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限制相当宽松的。

正基于此,《诗经》中的情诗有大量诗篇反映出来画面迥然于后世,其中有表现男女两情相悦的《静女・邶风》中“静女其姝(美好),俟(等待)我于城隅,薆(隐藏)而不见,搔首踟蹰”的俏皮、幽默的场面;有《卫风・木风》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相互衷情场面;有《郑风・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调情场景;有《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约会场面;更有《郑风・野有蔓草》中“野有蔓草,零露灢灢。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诗经》和两汉乐府诗中的婚姻爱情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她们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采风运动的一些成果[1],她们多来源于民间歌谣,作者都来自社会各阶层,都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她们的一些共同点。

在很多方面,她们又呈现出各自的风貌,具有相对独立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进行分类,先从内容上把握他们的异同;继而,又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别;最后,又从形象和句式方面进一步阐述她们的区别,以求更全面的把握她们,了解她们,深刻体会她们作为我国文化典籍的意义和原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它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多数已不可考。

它反映的内容很丰富,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婚姻爱情诗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占有很大的比例。

乐府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又一里程碑,它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歌。

它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虽然保存有限,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内容,先对她们作整体的感受和了解;再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异,了解其内在的特征;最后,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和句式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

一、基本概况《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约有八十多首,她们主要保存在《国风》中,另外,《雅》中也有一小部分。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它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桧风、陈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

豳风全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2]。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就主要分布在这些风中,而又郑风最多。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4.期刊论文 严俊 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诠释——中西古代爱情诗及婚姻制度的对比研究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8,""(5)
中西古代爱情诗在所表达的情感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在此背景上形成的不同的婚姻制度和 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指出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在此背景上形成的不同的婚姻制度的造成的,从而为从新的角度欣赏中西方 古代爱情诗提供参考.
【5】5黄霖.《2州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l}18万北方方数音据乐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刘文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2009,""(1) 0次
参考文献:
【1】黄仕忠.Ⅸ婚变,道德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若唏,翟纲绪.袁明仁.高华.Ⅸ先秦诗歌鉴赏辞典》【M].陕西:陕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J#- 【3】吕晴飞.李观鼎.刘方成.《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 和平出版社.1990年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一)《诗经》中的弃盘1诗 《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弃妇涛篇当属《氓》以及《邶风》 中的《谷风》。《氓》从女事人公【Ⅱl忆的角度抒写r从议婚、迎 娶.■岁为妇到被弃的全过程。这里的女f并不是一味的谴责负 心汉。悲叹的只是“士之耽兮,犹ur说也。女之耽兮,/fiur说 也。”她也不想维持这种痛苦的家庭生活.所以她最后毅然决 然地表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谷风》篇的写法却是以 抒情为主,在富易妻的原¨j0上这首诗与《氓》篇是相心的.但与 《氓》的女丰角毅然决然扯断情丝/f;同。这酋涛的女主角性格懦 弱。对丈夫始终抱着一片痴心.直到被赶出家门.她手里还攥着 那根丈夫扯断的情丝,苦苦哀求丈夫凹心转意.悲子交加。令人 叹息.因此,《谷风》中的“弃妇情结”尤为深厚。所谓“妇人 为夫所弃。故作此涛,以叙其悲怨之情”。 总体而沦,《涛经》中的弃妇诗对负心男子的直接的道德谴 责意味非常的淡薄。自怨自艾的成分多,二怨天尤人;对负心人的 痴念胝倒决绝的念头。她们是真正的痴心,痴痴怀恋往昔的共同 生活,渴望破镜震圆。 (二)汉乐府中的弃盘1诗 再来看一下汉乐府中女性对待恋爱中的男子变心的态度。

《诗经·国风》中的情诗和南朝乐府之比较

《诗经·国风》中的情诗和南朝乐府之比较

述 两 者 有诸 多共 性 , 更 有 着 诸 多 的不 同 之处 。 但
下面 试对此 作 比较 , 以见教 于方 家 。


“ 奔之诗 已不 翅七 之五 ” 足见 情诗 所 占 比重 淫 ,

产 生 的社 会背 景不 相类 似
之 大 ; 、 郑 皆 为女 惑 男 之语 ” 说 明 这 些情 诗 的 二 “ ,
维普资讯
5 2
殷 都 学 刊
20 06矩
《 经・ 诗 国风 》 中的 情诗 和 南 朝 乐 府之 比较
郑 群
( 州 大 学 文 学 院 , 苏 扬 州 250 ) 扬 江 2 0 2
摘 要 :诗 经 ・ 《 国风 》 南朝 乐府 民歌 是 中 国诗 歌 史上 的 两 朵 奇 葩 , 和 它们 的 繁 荣 说 明 古 老 的 中 国 也 曾经 有 过
峰。
有 。 [( 芜 先 生 更 是 直 言 “中 国 缺 少 情 ”] 舒 N
诗” ]s) 样 的论 断 是 失 之 偏 颇 的。 中 国 人 由 [( g这 r
于长期 的封 建 礼 教 的 约束 , 民个 性 相对 含 蓄 内 国 敛, 不像 西 方 人那 样 大 力 歌颂 爱 情 , 此 , 因 虽然 中 国是 一个 诗 的 国度 , 情 诗 确 实 不 是很 发 达 。 中 但
《 诗经》 生 于西 周 至 春秋 中期 , 产 虽然 说 周 公
制礼 是在西 周早 期 , 就 是 说 “ 母 之 命 , 妁 之 也 父 媒
主 人公 多为女 性 , 诉的 是女 性 的心声 ; 、 郑人 倾 三 “
几 于荡然 无 复 羞愧 悔 悟 之 萌 ” 说 明 这 些 情 诗 热 ,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一、弃妇现象所谓“弃妇”,就是指缔结了婚姻,而又因为种种原因被男方抛弃并离开男方家的女子。

可以这么说,中国诗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以哀婉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一个个妇女的悲剧。

翻开一部部文学作品,我们总能不期而遇一个个女子的长吁短叹。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里面就有大量的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其中弃妇诗尤为人所关注;与先秦时代相隔不是太远的汉代,其反映民风民情的汉乐府中也同样有弃妇诗,这说明,“弃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作为被压迫的一个群体,她们有着共同的悲惨的命运,但她们在面对不幸时,往往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性格特征。

之所以产生弃妇现象,这应和古代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个人的性格等因素分不开。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以后,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式,男子拥有经济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妇女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另外,宗法礼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婚姻、家庭伦理观念严重束缚了妇女的手脚。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

”《史记?外戚世家序》也认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一方面,担负着人类繁衍使命的婚姻受到统治者重视,另一方面,正因为婚姻被作为礼之根本,社会也才会对夫妇双方提出严格的要求——其实这种要求,在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大多只会由女子承受。

作为女子,婚姻又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女子生活更是悲惨。

本文试着分析汉乐府和《诗经》中遭弃的女子,并作出比较,希望通过这种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女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探究她们不幸命运的根源,发掘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以及独特个性,表达对她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带着玩味的态度去研究她们的苦与痛。

二、《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的判定“弃妇”既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有其相通的共性,亦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女性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区别。

两者都将女性形象描绘得美丽动人。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淑美丽、温柔而聪慧的女子,如《南山有台》中的“阳之
曲则”和《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汉乐府中的女
性形象也是以美丽妩媚为特色,如《长恨歌》中的杨玉环“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其次,这两者都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和爱情执着。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达对爱情的深情,如《卷耳》中的“悠悠
我心,驰言愿言。

”汉乐府中的爱情诗也是以女性的柔情细腻
为特点,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相思入骨,
无寐。

”都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执着和对爱人的深情。

然而,在表现方式上,两者也有一些不同。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含蓄和内敛,往往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而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直接和直白,往往是通过直接陈述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女性形象在这些诗歌中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刻画了女性的美丽、柔情和爱情执着。

然而,两者在表现方式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方面的一脉相承之处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艺术特色的最大的继承我们都知道《诗经》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是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只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历代的民歌都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民歌到近代的民歌创作,几乎所有作家、诗人都以其为出发点。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由《诗经》国风开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无论是从体裁上、内容描写上,还是现实主义特色的运用上,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着后世诗人走向更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因此,它的许多诗篇都起到示范的作用。

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体裁都很相似,体现了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内容上的继承。

《诗经》民歌中有许多描写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作品。

人类自从有了阶级之分便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于是从《诗经国风》的《魏风伐檀》中我们看到了一群伐木奴隶悲惨的生活画面,《豳风七月》里劳动人民无冬无夏地劳作,仍过着衣食不得温饱、房屋不得抵御风寒的苦难生活。

到了汉代,封建统治正式确立并加以巩固,封建君主不仅从肉体上还从精神上双重地压迫着劳动人民。

对此,汉乐府民歌都有反应,而且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更加彻底,描写的事情也更加具体。

《病妇行》描述了在残酷的剥削下妻子死亡、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燕歌行》表现了流宕在他乡的破产农民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

而《平陵东》则揭露了官府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暴枉法,他们敲骨吸髓地剥削还不够,竟然绑架勒索,逼得善良的百姓只好卖牛赎人。

除此之外,无论是汉乐府民歌还是《诗经》民歌,都有许多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异同论【摘要】爱情被称作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爱情婚姻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其后的汉乐府民歌中,爱情这一主题显得别具光辉,有其各自的特色,如内容题材的异同、艺术特色的异同、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等。

它们所表现出的爱情主题,直接影响了华夏文学创作的主流和文学创作的精神。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汉乐府爱情诗;爱情;婚姻;婚爱观爱情婚姻被视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例。

司马迁说:“《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竞争。

……可不慎与?”司马迁已意识到婚姻爱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在《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问题上,余冠英先生说:“《诗经》本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汉以后的《诗经》,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里巷歌谣,同是有现实性的文学珠玉。

”但是,它们中的爱情诗的发展,由于时代的不同,就必然会产生差异。

现将《诗经》和汉乐府的爱情诗比较如下:
一、内容题材方面
(1)《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谈情说爱的诗。

《诗经》中有幽期密会的《郑风·静女》;赠物定情的《卫风·木瓜》;打情骂俏的《郑风·溱洧》;真思挚想的《郑风·狡童》;坚贞不渝的《王风·大车》等,共14小类,有20多首。

汉乐府中有欢乐愉快的《江南》和坚贞
不渝的《上邪》等。

《诗经》时代,礼教禁锢未占统治地位,男女的婚姻爱情还很开放和自由,可以不受结婚六礼等的约束,在这种社
会风尚下,各地都有青年男女聚会择偶的民俗。

而到了汉代,因为当时宗法礼教制度的原因,此举被视为不耻,就再不能出现了。

(2)《诗经》与汉乐府中都有思妇诗:《诗经》中有《周南·卷耳》《卫风·柏兮》等;汉乐府中有《饮马长城窟行》《伤歌行》等。

战争频繁,兵役和徭役繁重,“内有怨妇,外有旷夫”是产生思妇诗的共同原因。

(3)《诗经》和汉乐府都有弃妇诗。

弃妇诗有:《诗经》中的《邶风·谷风》、《卫风·氓》等和汉乐府中的《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

(4)《诗经》中有贺婚诗和“悼亡诗”,如悼“亡妻”和“亡夫”的诗。

贺婚的诗如《周南·桃夭》、《唐风·绸缪》、《椒聊》等。

悼亡妻的诗如《邶风·绿衣》,悼亡夫的诗如《唐风·葛生》等,而汉乐府中则无。

(5)《诗经》中有反抗礼教的诗,《鄘风·柏舟》乃是一首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坚决反抗“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的诗。

汉乐府中只有《上邪》有点与《柏舟》相似。

(6)汉乐府中有一首反对逼婚的诗《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据理斥责使君,并用巧夸夫婿权势之大,吓退强梁的使君。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的变化,婚姻爱情诗也在变化。

这从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婚姻诗的内容题材比较中,就可见其一斑。

二、写作的艺术特色方面
(一)《诗经》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真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

首先,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如:爱情诗《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其次,抒发情感色方式是坦率的。

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碾转反侧。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赋”,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于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比”的修辞手法,是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以此起彼伏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形式上,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字词随便而意义相同,如《关雎》。

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陌百桑》。

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起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2)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

如《上邪》罗列了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如《上邪》。

总之,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三、《诗经》与汉乐府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
(1)《诗经》中一些爱情诗表白男女的悦慕情感,表达直率,大胆而浪漫,描写男女恋爱明朗、爽快、泼辣、态度鲜明,绝无遮掩, 如《召南·镖有梅》,这首诗是一位待嫁的女子的咏唱。

描写了随着梅子的不断成熟,落地日多,她等待求婚者的心情也愈来愈急迫,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地展露出来。

(2)《诗经》中有的爱情诗与上述的大胆率直不同,有另一种风格,呈现出温文而雅。

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爱情的娴雅美好。

(3)汉乐府中的一些情爱诗表达情感含蓄而柔美。

如《江南》,在这首诗优美的小诗中,以“莲叶”之“莲”谐音哀怜的“怜”,以鱼戏莲叶隐喻男女之间的求爱。

(4)与柔美含蓄的《江南》不同的是《有所思》和《上邪》,这两首诗抒发爱情浓烈而直接。

如《上邪》一连举出五种不可能发
生的自然现象,表明她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坚贞爱情,情感表达直接、坚贞、爽直而热烈。

《诗经》和汉乐府同为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古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又云:“诗乐舞一体。

”诗可以咏诵、演奏、歌唱、伴舞。

而作为《诗经》的重中之重——爱情诗,更是熠熠生辉,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后人更是言必称“诗”。

汉乐府又被称为“汉以后的《诗经》。

”它“感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是汉乐府的渊源和基础,汉乐府是《诗经》的传承和发展。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同的历史环境对文化的积淀不同,它所孕育出的华夏文明更需后人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才会日新月异、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