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耦合思路

合集下载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1.加强非遗保护法律制度建设: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或
相关法规,明确非遗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违法处罚等,增加非遗保护力度。

2.加强非遗保护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渠道,加
大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和传承机构建设:建立非遗传承人培训
和评估机制,培养和选拔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同时建立非遗传承机构,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支持和保障。

4.加强非遗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充
分考虑非遗保护因素,鼓励旅游企业与非遗传承人、机构合作,开展非遗展示、体验等旅游项目,促进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5.加大非遗保护经费投入: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
非遗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培训、非遗项目研究与保护等。

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非遗保护的经
验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其保护模式和措施,提升非遗保护水平。

7.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非遗保护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
时掌握非遗保护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确保非遗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同时将非遗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XX 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重自然轻人文、重申报轻保护开展、开发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优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促成 XX 江上游旅游业沿着文旅交融的道路开展,再放异彩。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市场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满足游客对“非遗”的市场需求,进而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恰当的旅游开发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非遗”摆脱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

XX 江上游地区包括松潘、黑水、茂县、理县和汶川等 5 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以高原与高山峡谷为主。

这一区域的“非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 XX 江上游地区极具吸引力和研究價值的人文旅游资,但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如何将 XX 江上游的“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交融开展,是业界乃至学界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课题。

一、 XX 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XX 江上游代表性的文化资包括大禹文化、蜀文化、江文化、羌族文化等,古老厚重、民风淳朴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非遗”,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季节、民间信仰等,共涉及到 13 个领域。

假设干工程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包括羌年、羌戈大战、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大禹的传说、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博巴森根、川族山歌等。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也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是国家认同感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文化遗产能够提高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并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

此外,文化遗产还是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桥梁,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1. 过度商业化旅游开发中过度商业化是对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挑战之一。

一些旅游景区将文化遗产作为商品来销售,忽视了对其深度挖掘和保护的重要性。

过度商业化的结果会导致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失去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严重损害其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2. 游客行为的影响大量的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参观、拍照和触摸等行为也对其保护带来了潜在威胁。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乱涂乱刻、攀爬和乱丢垃圾等,不仅破坏文化遗产的原貌,也会增加遗产保护所需的成本和劳力。

三、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策略1. 制定合理规划为了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首先应制定合理的规划策略。

这包括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保护标准和规范,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保护需求,确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范围和游客数量限制。

2.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实现平衡的关键。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举办讲座和展览、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识,引导游客文明参观,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

3. 发展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发展可持续的旅游模式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的有效途径。

这包括推动生态旅游、农村旅游和社区旅游等多元化发展,减少对单一文化遗产景点的过度开发和游客压力。

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

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

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今天,如何在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阐述,并探讨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非遗文化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并通过口口相传、表演等方式,体现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解己所以的途径。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使命。

二、旅游业的贡献旅游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还能为地方发展带来许多优质资源。

对于保护非遗文化而言,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有积极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非遗文化的展览,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传统文化,进而保护文化遗产。

此外,旅游业也可以为地方提供财政收入,从而提高地方保护非遗文化的积极性。

三、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然而,与旅游业的发展相比,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却显得脆弱而不足,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

在旅游业的推动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很多非遗文化的展览和表演已经成了商业化炒作的工具,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从而破坏了非遗文化的本质。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盲目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的浪费等问题,给地方社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四、如何解决矛盾既然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保护存在较大的矛盾,那么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和发展,防止对非遗文化的伤害。

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加大力度,将非遗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并且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更加深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人们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非物质的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持续时间中得到了传承并保护下来。

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非遗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起来。

如何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一、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1. 缺乏保护意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保护意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人口老去,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会导致非遗资源的丢失和流失,影响到了旅游的体验和价值。

2. 商业化倾向过重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二是商业化倾向过重。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非遗资源可能会被过度商业化,导致了非遗资源的原本性质被破坏,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和文化内涵,影响到了游客的真实体验。

3. 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4. 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

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具有专业性和保护性,而目前一些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本文对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非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向。

在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

2. 平衡商业化与文化保护在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平衡商业化和文化保护的关系。

非遗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持一定的原汁原味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非遗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3. 加强宣传推广和交流合作在非遗资源的推广和宣传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推广,扩大非遗资源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经验分享和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经验分享和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经验分享和实践》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宝藏的象征,而旅游则是连接国家之间的桥梁。

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开发旅游业,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分享一些国内外的经验和实践,探讨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专家和学者应该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研究和保护。

他们可以通过文物修复、数字化保护等手段,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最后,公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可能地避免损坏和盗窃。

二、旅游开发旅游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但是,旅游业的开发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旅游业需要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

不能为了开发旅游业而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次,旅游业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应该尊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当地社会文化的侵犯。

最后,旅游业需要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国家和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旅游业也需要得到发展。

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在旅游业的开发中,注重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引导旅游业者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发展。

其次,旅游业者应该尊重文化遗产,充分发掘文化遗产所蕴藏的价值。

旅游业者可以通过文化表演、展览等形式,向游客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引导游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最后,公众也应该参与进来。

公众可以通过游览、拍照等形式,了解、传承文化遗产,同时也不应该破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四、国内外的实践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例如,在我国,故宫博物院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耦合思路——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耦合思路——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第 三类 : 音乐 。土家 族 打 溜 子 , 草 锣 鼓 、 薅 情
歌、 哭嫁歌 、 歌 、 川 小 调②、 始 丝 弦 、 间宗 儿 利 I 建 民
进 行梳理 的基 础上 , 合恩 施 州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结 保 护 的现 状 , 笔者提 出应 采用 民间艺 术 团 、 民族 文 化 生 态旅 游村 、 家 乐 、 史 文化 名 城 、 物 馆 等 农 历 博
类别①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类如下 : , 第一 类 : 曲艺 。土 家 族 有 “ 、 、 、 、 ” 南 堂 灯 傩 柳 五种地方戏剧剧种及傩面具的制作技艺。 第 二类 : 舞蹈 。土 家族舞 蹈很 丰富 , 有著名 的 撒叶尔嗬 、 摆手舞 、 巴山舞、 毛古斯舞、 麻舞、 八宝
第 2 卷 第 6期 4 21 0 1年 1 2月
青名 技术净 学报 职甚
J u n l fQig a c n c l l g o r a n d o Te h ia l e o Co e
Vo . 4 No 6 12 .
De . 2 1 c Ol
全 口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旅 游 开 发 耦
话题 , 人们 从不 同的角 度 探 讨 非物 质 文 化 遗产 对 人类 文化 生存 和发展 的重要 意 义 以及 各种保 护措 施 。湖北 省恩施 土家 族苗族 自治州 ( 下文 简称“ 恩
施 州” 拥 有独 具 特色 的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 对 其 ) 在
嫁娶礼仪、 农事礼仪等 。
作者 简 介 : 彭瑛 ( 9 2) 女 , 家族 , 北恩施人 , 师 , 士 。 1 7一 , 土 湖 讲 硕
G O
眚鸟 技 术 阮学 I 职硅 净 报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合作与冲突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合作与冲突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合作与冲突近年来,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之间既存在着合作的机会与互补性,也面临着一些冲突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合作与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合作机会:1.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地区的独特资源,可以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兴盛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

2. 旅游业的宣传与推广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平台。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从而增进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3. 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专业知识:旅游业在运营和管理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支持和指导。

旅游从业人员可以提供护理、修复和展示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专业技术。

二、冲突与挑战:1. 过度开发与破坏:旅游业发展中可能导致过度开发和破坏文化遗产。

例如,过多的游客流量可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坏,不合理的商业化开发可能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

2.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保护目标的矛盾:旅游业通常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文化遗产保护需要长期的持续性投入和保护。

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游客行为对文化遗产的威胁: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如乱涂乱画、踩踏、闯入禁区等。

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解决方案:1. 加强合作机制与沟通: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与旅游业管理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

及早识别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良性互动。

2. 制定科学规划与管理措施:加强对旅游业开发的规划和管理,限制游客流量,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 宣传教育与引导: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引导游客文明参观和行为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耦合思路恩施土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非物质化遗产对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重意义以及各种保护措。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恩施州”)拥有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恩施州非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笔提出应采用民间艺术团、民文化生态旅游村、农家乐、历史文名城、博物馆等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保护与发的良性耦合与互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护的目的,同时也为恩施州旅业的发展提升文化品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护与旅游发展双赢的目的。

一、恩施州非物质文遗产保护现状(一)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恩施州位于鄂西南,地处湘鄂黔四省市交界的武山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聚居地之2一。

这地带被专家学者盛赞为“古文化沉积带”,沉积着丰富的土家苗、侗、汉等民族的非物质文遗产。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织在《人类口传与非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规中阐述的非物质文化产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五大类类别,①恩施州非物质化遗产可分类如下:第类:曲艺。

土家族有“南、堂、灯傩、柳”五种地方戏剧种及傩面具的制作技。

第二类舞蹈。

土家族舞蹈很丰富,有著的撒叶尔嗬、摆手舞、巴山舞、毛斯舞、麻舞、八宝铜铃舞肉连响、地盘子、地龙灯、靠灯草把龙、板凳龙、耍耍、猴鼓等,礼仪有过年过节仪、婚丧嫁娶礼仪、事礼仪等。

第三类:乐。

土家族打溜子,草锣鼓、情歌、哭嫁歌、儿歌、利小调、②建始丝弦、民间宗教音乐恩施扬琴、竹琴及其作技艺等。

第四类:口传文学土家族的口传文学有神话、诗、传说、故事、谚语、歌、儿歌、笑话、儿童游戏等第五类:工艺。

土家族吊脚建筑工艺、风雨桥建筑工艺、石雕木雕、竹编、藤编、编、民间各种工匠的艺、髹漆工艺、刺绣、服装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剪纸、纸技艺、咂酒、药酒制作技艺、各种家族特色饮食品的制作技艺如油茶汤的制作技艺等。

(二)恩施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

(1)传统戏失去文化生存空间。

电视、音、卡拉OK等现代娱设施普及后,人们娱乐方式彻底改变,对传戏剧的需求消失,传统剧失去了需求市场,其生存的文化间随之消失。

故恩施州引以为豪的南、堂、灯、傩、柳五种地方戏剧,基本上处于濒危状。

(2)民间舞蹈及社会仪消失严重。

恩施州民族民间蹈十分丰富,通过多年的抢救与保,撒叶尔嗬、摆手舞、毛斯舞等已经得到了相应保护与利用,但是舞、地盘子、地龙灯、靠等舞蹈对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现今恩施州过年过的礼仪意识十分淡薄,丧嫁娶的礼仪也正在发生着很的变异。

特别是具有丰富文化内的土家族哭嫁婚礼习俗已经渐退出了婚礼仪式,沦为景区演化的项目。

(3土家族建筑技艺生告急。

华中理工大学古建筑学家良皋教授认为,恩施州家族吊脚楼是中华建筑文的重要源头,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高的地位。

③土家脚楼饱含文化交融信息,具体说来是巴楚两大文化直接交融结晶。

楚建筑曾深影响汉以后中国官室统和生活方式,土家吊楼是楚建筑的活化石,而且像遗于巴人旧乡号称“活石”的水杉树④一样,有潜的强大生命力,值得人们另眼相看[1]但是在现代化的击下,恩施州境内吊楼建筑技艺正在流失它所承载的土家族统文化也将随之消。

(4)土家族口传学濒危。

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早期的文学作品靠口耳传,文人文学用汉语记录。

在远古时代土家先民创造了本民族的创纪史诗《摆手歌》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歌谣。

文人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一席位,最有代表性的是恩鹤峰容美土司田氏诗人群留下大量优秀诗文。

唐代刘锡创作的竹枝词发端于土家地区建郡民歌,此后在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竹枝词曲牌。

但是这些口传文已远离当今恩施自治州人的日常生活。

2.恩施州非物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

施州州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州的战构想,修建了“民族大观园”,规了20个“恩施州民族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了间艺术大师命名机制,定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化遗产保护条例》,出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程实施方案》。

虽然做了一定的非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力不够,成效甚微,致恩施州没有一项遗产列入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二、三批国家名录中,才有相的项目列入。

二、恩施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开发结合的理论依据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着多重影响:一是旅开发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旅游开发为了获取经济益的目的,致使非物质文化产表演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其样性和文化空间遭到坏;二是旅游开发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产业结的调整,旅游所带来的实惠和经价值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金,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市价值可以激发相关人员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承与创新。

三是多姿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重要文化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产可成为文化旅游业开发重要目标。

四是当今已进遗产旅游时代,凡进入世界和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文化遗产,便具有了世性或者国家性的“金字招牌”文化品位随之提升到国际的或国的水平,将成为旅地的文化旅游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增强吸力,促进旅游发展。

所以在原态环境不断受到冲击、环境日渐元化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遗产的存在方式也必然元化。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不失为增加景区文化底的好方式,同时使得非物质文化产有了生存土壤,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和景区发展双赢的局。

在保护与旅游发之间把握好一个“度”,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趋利弊害,将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开发与保护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开发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护;而护是开发的目的。

三、恩施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的思路结合恩施州实际,对该州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上的耦合互动作出思考探索如何修复非物质文化产自然传承链条,力争做到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又不至于流失其“魂”。

()民间艺术团与旅结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州丰的民间戏剧与民间音在传承上存在着巨大的危机而这些珍贵的非物质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主要应该靠民间与民众来进行,民替人类承载了整个人类文化使命,民众是文化遗产创造者、传承者,是文遗产的真正主人,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充发挥民众和民间社会的积极,让他们成为保护自己文化遗产主人。

更重要的是让资源地的民众实现民族化的自我传承能保护民族化根的纯正性。

恩施州对“、堂、灯、傩、柳”等地方戏剧民歌的传承,除恩施州民族舞团的传承与创新外,还该大力发挥民间民的力量,鼓励民间艺术团结合恩州旅游发展的实际对地方剧及音乐进行传承和新,借民间艺术团的量打造恩施州民族旅游演品牌。

(二)民族化生态旅游村与非物质化遗产保护恩施州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成立了20个民族文化生态村,但封闭保护将难以为继,必须开式进行,既要达到保护的的,也要实现发展。

除了由村寨确定自己的发展模式,在离城镇较近的地方可以进行民文化生态旅游村的建设,把非物质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结合起来进行,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行土风计划”⑤的陈哲认为“文化劳动中生存,血脉便在其中传递。

承必须社会化,通过社会化形补血机制,这样才能把传承、人培育、促成文化产业等联系在一,并吸引相关利益群体这些‘品种’打造成品牌,加以利,转化成社会成果惠利本土”。

(三)郊农家乐与非物质文遗产保护农家乐成了城郊新农建设的发展模式之一这无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数千年农耕时代,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

广大的农村至今还保存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包括落的规划、各类建筑、史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居、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戏剧、曲艺、杂技、武、医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非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在农村,文化的多样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扎在村。

由于各个民族各地域的文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以及永不过时的文资源和文化资本。

[2]恩施州各县市城郊在制定家乐发展规划时,应该把施州农村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整理、展示出来,在农家乐旅游全面地展示农村的规划、建筑在生活状态中展示俗、节庆、舞蹈、民歌及各种民间传统技艺,其是土家族、苗族、侗和汉族的各种特色饮食技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对游是最具吸引力的亮点。

民族风格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与和谐也是农乐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

农家乐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能提农家乐的文化品位,增加家乐旅游的吸引力。

重要的,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原生态保护,即在其生存的文化间中传承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与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恩施州首府恩施市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湖北省唯一的一座位于少数民族居区的历史文化名城。

恩施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资源利用起来,丰富文化涵,拓展文化空间,发挥文化多性与民族性,把文化产业与游产业相结合,其具体做法,借鉴成都在武侯祠旁打造的浓成都历史民俗的休闲一条街—锦里⑥的做法。

锦里是都地标性建筑之一,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形成绝佳风景,是文旅游产业“四川模式的典型代表。

恩施市充分借鉴锦里的经验,逐步恢古街区、古建筑和名胜。

在六角亭为中心的西门、门、东门、北门及西后、胜利街上建设几民族文化街、风味小吃街、民族艺品街,在这些特色街展示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的族文化,引入身怀绝技艺的民间艺人和民间大师,传承民民间文化,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使这里成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传习中心。

[3]同时也为民艺术大师提供一个传承绝艺技的舞台。

地方风味小吃街把土家、苗族、侗族等民族民间特饮食和小吃进行集中展示,让游客市民在这里享受到美味丰富的各族饮食。

民族工艺品街把恩施州民族的特色工艺品集中起来进行示和出售,形成旅体验购物街。

历史文化区能集中展示民间技、饮食、工艺品,方便客和市民游览、观赏、休闲和购物这样的方式既提升了游的文化品位,也富了市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到了活态的保护与承。

(五)博物馆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馆旅游是几十年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种兴旅游形式,它使得游活动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化含量的游憩活动博物馆和旅游融合为双方带来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日益壮大的旅游业将数量更、范围更广的文化游者引进博物馆,有助于养公众的“博物馆意识”,并促进个新的文化——博物馆游文化诞生并发展;一方面,博物馆也为文化资源增了新的内容和景观,使得旅游业化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4]博物的性质与职责中包含着非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你有我、我中有你的双方动的过程;博物馆的“”,即可移动文物中藏品和不可移动文物,其身也有诸多的非物文化因素。

博物馆在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四大优势:是人才和科研优势;二是护、保存和收藏优势;三是展示优;四是坚实的群众或观众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