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分子鉴定技术简介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采集昆虫,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同时,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提高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16日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采集到的昆虫标本2. 实验工具:- 捕虫网- 毒瓶(玻璃瓶、脱脂棉、乙酸乙酯)- 镊子- 手套- 采集管- 镜子- 记录本- 相机四、实验内容1. 采集昆虫- 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方法。
- 采集地点:农田、森林、湿地等。
2. 昆虫标本制作- 清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镊子取出,去除杂质。
- 固定:将昆虫放入毒瓶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浸泡固定。
- 压制:将固定后的昆虫放入采集管中,用压板压实。
- 干燥:将压制好的昆虫标本放入干燥箱中,干燥24小时。
3. 观察与鉴定-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触角、足等部分。
- 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
- 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
五、实验结果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标本50余种,包括蜻蜓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2. 部分昆虫鉴定结果:- 蜻蜓目:蜻蜓、豆娘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金龟子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 双翅目:蚊、蝇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了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2. 学会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3. 增强了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建议1. 在野外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昆虫。
2. 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要妥善保存,避免损坏。
3. 在观察和鉴定昆虫时,要仔细观察,避免误判。
4. 多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
昆虫病原线虫4新种所携带共生菌的分子鉴定

王 闻 ,彭 小明 , 邱礼 鸿 , 庞 义
(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及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 室, 广东 广州 507 ) 12 5
摘 要 :以1S D A为分子标记对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及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从我国采集到并描 6 N r
inx 、X jp n a X kp ehe r n ei i . o i 、 .op n o e 、 a c fi
X s n r ai .z tm i ei 、
。
X. o o o i X. k z d i、 maue n i X. ia in i X. o lo i、 m r ne ss、 r mani i、
第4 7卷 第 6期 20 0 8年 1 月 1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A T S IN IR M N T R LU U I E ST TS S N A S N C A CE TA U A U A I M NV R IA I U Y T E I
Vo. 7 No 6 14 .
P 1m nses . m e t .u ie n ,P t pr a和 P ay b ta ;致 c e a . sm i i oc
1 材料 与方法
1 1 1 Sr N 的 P R扩 增 . 6 D A C
用 于扩增共 生菌 1SrN 6 A序列 的 D A模板 采 D N 用液 氮沸水 法 提取 得 到 ;引 物根 据 G n ak中 eBn 共生 菌 的 1SrN 6 D A序列 ,利用 D A T R 的 Pi— N SA r m
e.e c 软件设计 如 下 : rSl t e 上 游 引 物 1 S — a: 5 一 G C C G r - 6 f G T A AT l
植物检疫技术 昆虫

丰富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当茚三酮与具有高浓度氨
基酸的昆虫体液接触时就产生明显的紫红色。
方法:滤纸带用茚三酮浸泡,待干后装在小型碾压器的一 个钢辊上,当粮粒被二个钢辊碟压成片状时(如小型压面 机),隐蔽性储粮害虫的卵、幼虫和蛹也同时被压破,害
虫的体液与滤纸带接触,就和滤纸带上的茚三酮发生化学
反应,滤纸上呈现明显的紫红色斑点。可根据斑点数目, 计算危害程度。
引进检疫犬,提高了旅检效率; 针对斑潜蝇的传带特点,发展出叶片染色法等。 在种类鉴定方面,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大大加
快了鉴定速度。如,采用凝胶电泳法可快速、准确地鉴别4 种多食性斑潜蝇;广州检疫局在国际上首次将SYBR Green实 时荧光PCR方法用于实蝇种类鉴定和近似种区分,使得鉴定 周期从20d以上缩短到2d以内。
根据染色剂的不同,可分为高锰酸钾染色法、
品红染色法、碘或碘化钾染色法和油脂浸润法。各
种方法各有其一定的应用范围。
1. 高锰酸钾染色法
(1)试剂 1%高锰酸钾溶液、硫酸和过氧化氢混合液(1%硫 酸100ml加3%过氧化氢液1ml)与清水。 (2)步骤
将15g粮粒样品放入30℃温水中浸1min; 然后转移到1%高锰酸钾液内染色1min; 清水漂洗; 滤纸吸干多余液体并镜检,将出现直径0.5
苹 果 实 蝇 红 色 诱 捕 器
(九)检疫犬检查
检疫犬主要用于旅客携带物的现场
检查。
在检疫人员的带领下,检疫犬对旅
客包裹进行检查,若发现可疑物品 (如水果、食品或毒品等),检疫 犬会立即以训练出的固定姿态告知 检疫人员,检疫人员可据此要求旅
客开包检查。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自20
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及其他8种常见蓟马的分子鉴定

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及其他8种常见蓟马的分子鉴定游中华;路虹;张宪省;冯纪年;石宝才;宫亚军;黄大卫【期刊名称】《昆虫学报》【年(卷),期】2007(50)7【摘要】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和其他8种蓟马的线粒体COⅠ基因433 bp片段测序,获得62个个体的序列.分子数据分析显示:种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在0~0.005之间,2003年在北京发现的西花蓟马与欧洲等地区报导的西花蓟马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9种蓟马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3.构建的NJ 树可以很好的显示蓟马的聚类,物种各单元型最初分支自展值均达到100%.结果表明,基于PCR及直接测序技术的分子鉴定可以达到准确鉴定蓟马物种之目的.【总页数】7页(P720-726)【作者】游中华;路虹;张宪省;冯纪年;石宝才;宫亚军;黄大卫【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北京,100097;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27101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北京,10009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相关文献】1.“危险性害虫西花蓟马在山东省的入侵适应机制及防控技术”项目通过鉴定 [J],2.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双基因鉴定 [J], 田虎;张蓉;张金良;王玉生;万方浩;张桂芬;3.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双基因鉴定 [J], 田虎;张蓉;张金良;王玉生;万方浩;张桂芬;4.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双基因鉴定 [J], 田虎;张蓉;张金良;王玉生;万方浩;张桂芬5.重要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的首次发现 [J], 刘若思;刘燕;王军;吕玉峰;边勇;张丽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虫学中的实验室技术和设备使用

昆虫学中的实验室技术和设备使用昆虫学实验室技术和设备在昆虫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技术和设备,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昆虫的生理机能、行为习性和进化生态等方面,为保护昆虫资源、控制农业害虫和传播疾病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昆虫学实验室技术和设备使用方法。
其次是昆虫饲养设备的使用。
在昆虫学研究中,饲养设备通常用于饲养实验昆虫,以获得足够的实验材料和数据。
常见的昆虫饲养设备包括昆虫箱、昆虫笼、昆虫恒温箱等。
昆虫箱通常用于饲养体型较小的昆虫,它可以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同时也能防止昆虫逃跑或与外界环境交叉感染。
昆虫笼一般用于饲养体型较大的昆虫,它的结构较为复杂,可以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并可以随时观察昆虫的行为和生理变化。
昆虫恒温箱用于在特定温度条件下饲养昆虫,比如研究温度对昆虫发育和生存的影响。
然后是显微镜的使用。
在昆虫学研究中,显微镜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生殖系统和内部组织等微小结构。
常见的显微镜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等。
光学显微镜是最常用的显微镜之一,它能够放大昆虫标本的细微结构,通过镜片的调节可以观察到不同层次的昆虫结构。
电子显微镜则可以进一步放大昆虫细胞和器官的微观结构,可以用来观察昆虫的超微结构或微观变化。
荧光显微镜则可以用来观察昆虫标本中的特定细胞或结构,通过与荧光染料的结合,可以使目标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明亮的荧光。
最后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昆虫学研究中。
例如,PCR技术可以用来扩增和分析昆虫基因组中的特定DNA序列;基因克隆技术可以用于昆虫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昆虫蛋白质组的快速鉴定和定量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加深对昆虫的遗传背景和分子机制的理解,还可以为昆虫防治和资源利用提供更深入的研究支持。
总之,昆虫学实验室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对于昆虫学研究的进展至关重要。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昆虫分类鉴定工具,如昆虫图鉴、检索表等。
3. 提高对昆虫形态特征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采集的昆虫标本,包括成虫、幼虫、卵等不同发育阶段。
2. 工具:昆虫图鉴、检索表、放大镜、镊子、酒精、标签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如身体颜色、体型、翅膀、触角、足等。
2. 根据昆虫图鉴,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
3. 使用检索表,进一步确定昆虫的种类。
4. 对鉴定结果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形态特征(1)观察昆虫整体形态,如体型、颜色、翅膀等。
(2)观察昆虫的头部,包括触角、口器、复眼等。
(3)观察昆虫的胸部,包括翅、足等。
(4)观察昆虫的腹部,包括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1)根据昆虫整体形态,初步判断其所属的目。
(2)结合昆虫的触角、口器、翅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科。
(3)根据昆虫的足、生殖器官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属。
3. 使用检索表确定昆虫种类(1)选择合适的检索表,如《中国昆虫名录》。
(2)按照检索表的顺序,逐项判断昆虫的特征。
(3)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昆虫的种类。
4. 撰写实验报告(1)概述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
(2)详细描述昆虫的形态特征和鉴定过程。
(3)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
(4)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共鉴定出10种昆虫,包括蝶类、蛾类、蜻蜓类、蜚蠊类等。
2. 通过观察昆虫形态特征,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在使用检索表进行鉴定时,发现部分昆虫特征存在相似之处,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4. 实验过程中,发现部分昆虫标本保存不完整,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
【硕士论文】光肩星天牛分子遗传多样性及PCR鉴定技术的研究

摘要光肩星天牛爿"印,嘶oM掣口D,和P胛”捃(Motschulsky)(鞘翅目Coleopter“天牛科cerambycidae),英文名Asjanlonghomedbeetle(简称AL玲)。
光肩星天牛是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主要危害杨树、柳树及槭树等阔叶树,在我国华北、西jb及东北(简称“三北”)地区危害十分严重,成为北方发展杨树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一大障碍。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光肩星天牛等杨树天牛的危害造成的损失达20亿元。
1996年以来,美国相继在纽约、芝加哥和新泽西发现光肩星天牛危害,该露牛的发现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美方统计,该种天牛一旦在美国传播开来,对美鞫7000万公顷的城市绿化林、槭糖工业及旅游业将产生直接威胁,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1380亿美元。
由于美国认为该虫是从中国传入的,并于1998年9月11日签署了针对中国输华货物木质包装的一项临时法令。
据统计,该项法令直接影响到我国对美出口商品的l,3至1/2,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损失。
此后,加拿大、欧盟、巴西等国家和组织纷纷对我国出口货物木质包装采取了严格的检疫措施,给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
由此看来,光肩星天牛不仅给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带严重危害,也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技术(RAPD)以及线粒体DNA(mtDN∞测序技术同时研究光肩星天牛分子遗传多样性,以便相互验证,并依据测序结果研制光肩星天牛PcR鉴定试剂盒。
应用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技术(RAPD)共研究星天牛属的5个种样品: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星天牛、四川星天牛、楝星天牛,其中有20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光肩星天牛(中国16个,美国3个.韩国1个)。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及代表性,我们分别与2001年、2003年、2004年开展了三次RAPD实验,从实验用随机引物数量到光肩星天牛地理种群数量均做了较大的调整,为总结明了,我们将这三次实验作为三组分别进行了分析。
昆虫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表达调控

昆虫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表达调控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其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于揭示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进化历程和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了解昆虫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也是研究昆虫生长发育、生殖和行为等方面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昆虫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内容。
一、昆虫的基因组结构和DNA复制昆虫的基因组通常较小,大多数昆虫基因组大小在100-500Mb之间。
昆虫基因由DNA序列编码,DNA复制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第一步。
在DNA复制过程中,复制酶会结合到DNA双螺旋结构的起始点,并将其解开为两条单链。
然后,复制酶沿着DNA链逐个核苷酸地合成新链,形成两条全新的DNA双链。
二、昆虫的基因转录和RNA加工基因转录是DNA信息的转化过程,即将基因的DNA序列转录成RNA序列。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RNA聚合酶,该酶能够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然后将RNA链逐个核苷酸地合成出来。
昆虫的基因转录过程与其他生物类群类似,其中包括转录起始、剪接和转录终止等环节。
在此过程中,还会进行RNA加工,即通过剪接和修饰等方式产生成熟的RNA分子。
三、昆虫的基因翻译和蛋白质合成基因翻译是RNA信息的转化过程,即将RNA序列翻译成蛋白质序列。
在这一过程中,mRNA分子会与核糖体结合,并通过tRNA分子将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逐个地加入到正在合成的蛋白质链上。
昆虫的基因翻译过程与其他生物类群类似,但在转译序列和翻译后修饰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昆虫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昆虫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包括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译后调控等多个层次。
在转录调控方面,昆虫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常常带有一些特定的DNA序列元件,如增强子和抑制子等,可以影响RNA聚合酶的选择性结合和活性。
在转录后调控方面,一些miRNA和siRNA等小分子RNA会与mRNA分子结合,从而调控其稳定性和翻译效率。
另外,某些转录调控因子还可以参与基因翻译调控,通过影响核糖体的组装和结合选择等方式,调控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基因不存在内含子,是 蛋白编码基因,所以便于比对, 且可通过翻译检测错误,极少出 现重组、 插入和缺失。
3014 1460
UEA5/UEA6、UEA7/UEA8和UEA5/UEA8:相对保守——高水平(科、属、种) 系统发育研究 UEA3/UEA4 (or UEA4d) 和UEA9/UEA10:较为变异——种群遗传学研究(种内 或近缘物种系统发育)
在昆虫分类学中的应用
其他用途均是由这两个用途衍 生出的。
鉴定物种:在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
蜉蝣目、弹尾目、直翅目、蜻蜓目、缨翅 目、襀翅目和毛翅目等中 DNA 条形码也被 证实可以很好地区分物种。
确定虫态关系: 可以对通常形态上无
法鉴定的尤其是完全变态的幼虫、蛹、卵 等虫态进行分类。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一、昆虫主要的分子鉴定技术
1、分子鉴定技术的必要性
现有物种正以每年约1万种的速度在灭绝, 也亟需一种更加具有效率的生物物种鉴定与 记录体系。 以现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来看, 亟需一种更加具有效率的昆虫物种鉴定体系, 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分子鉴定技术能够从不同发育时期的昆
虫标本或残缺的组织中鉴别出物种。
一、昆虫主要的分子鉴定技术
1、分子鉴定技术的必要性
自林奈创立双名法近 250 年来,仅 有 100 多万个昆虫物种被命名,而昆虫 数量巨大( 1000-2000 万未鉴定),单 靠专业的经典分类学家命名,几乎是不 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平均一个经典分类学家一生鉴定 1000 个物
种的标准来计算,需要 1 万多个经典分类学家同时 参与完成。 昆虫已命名100多万种,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
(BM)和基于阈值的最佳匹配方法(BCM))。通常基于K-2-P模型进行计算。BM方法的
常会导致假阳性的错误鉴定;BCM有所改进,该方法先对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统
计分析,得出一个相似性的阈值,即与未知序列遗传距离最小且在阈值范围内的
数据库中的物种为鉴定成功的物种。
DNA 序列比对与分析
特征法 特征法是寻找某分类单元内成 员共享、并可以将其与其他分类单 元区分开的鉴定特征。一个物种中 的固定核苷酸位点的固定碱基可以 作为鉴定该种的诊断特征,类似于
DNA 序列比对与分析
序列分析即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统计分析序列差异,主要包括进化
树法(tree based methods)、距离法(distance based methods)和特征法
(character based methods),前两者主要包括邻接法、BLAST搜索或使 用软件分析碱基遗传距离等,后者主要包括DNA序列中核苷酸的组成、
保护决策更科学合理
(宏条形码技术)。
在一些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DNA条形码鉴定物种的准 确率达到了97%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昆虫学中的应用
保护生物学:此外,为执法部门的科学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如利用DNA条
形码还可以及时地检查出非法交易中受保护的濒临灭绝昆虫,如由鸟翼凤蝶 Ornithoptera
法医昆虫学:法医昆虫学主要是利用尸体上产生昆虫的种类、生长发育情况来
推断死亡时间、地点等,对昆虫进行准确鉴定是开展法医昆虫学研究的前提。一般
成虫易飞走而导致通常收集到的都是卵、幼虫、蛹或者是残肢碎片,这些因为缺乏形态上的 鉴定特征,致使传统的形态鉴定难以实现,以往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幼虫带回去饲养成成 虫后再鉴定,这种方法不仅会拖延大量的时间,而且经常会因为饲养经验不足, 环境不适 应导致幼虫死亡,最后直接影响相关案件的侦破。
2007年5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正式筹建生命条形码数据库系统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s,BOLD)。包括序列信息,也包括完整的物种描述、地理分布信息、标本图片等。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已经开展的昆虫 DNA 条形码计划
最基本的用途就是物种间 DNA 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的相互区别和新物种的发现。
还揭示出剩余的 3 个表面上杂食性的形态种其实都是由具寄主专一性的物种组成的隐存种。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解析食物链:通常是通过特异 的引物检测植食性昆虫或捕食者 肠道内含物或排泄物中残存的寄
主植物或被捕食者的 DNA 来确
定食物链中的营养关系。如
Kaartinen 等首次应用 DNA 条形码 COI 和 ITS2 序列研究了发生在黑橡 Quercus robor Linnaeus上的潜叶鳞翅 目和造瘿膜翅目组成的食物网中的 物种成员以及相互的关系。
二、昆虫DNA条形码
1、DNA分类
Tautz于2002年提出DNA分类的概念(DNA Taxonomy ),以DNA序列为 基础建立物种识别体系,利用DNA序列的差异进行种级阶元的分类,并与林 奈命名系统一一对应。(可以解决一些形态学上的难题,发掘隐存种)
二、昆虫DNA条形码
2、DNA条形码
理想的DNA条形码应符合一些基本标准: (1)具 有足够的遗传变异性和一定的分化度,可以区分不 同的物种,同时种内变异小,具有保守性。(2) 必 须是一段标准的 DNA 片段来尽可能的鉴别不同的 分类群。(3)目标 DNA 区应该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 信息,用以定位物种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 (4) 具 有高度保守的引物设计区,便于通用引物的设计。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昆虫学中的应用
保 护 生 物 学 : 用 DNA 条 形 码 技 术 对 候 选保护区进行评估, 能 全面反映整个生态系统 的物种物种多样性、遗 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多 样性和进化潜力等 , 使 该技术将整个混合 样本的DNA片段扩增后 再进行高通量测序,目 前已用于微生物和动物 的相关研究中。
spp.制作的装饰品和一些珍惜鞘翅目昆虫标本。
医学昆虫学:为研究关于吸血性昆虫与其脊椎动物寄主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 快速通用的鉴定工具。如选取蚊、库蠓、锥猎蝽吸食的血液,结果鉴定出将近40种脊椎
动物寄主,包括23 种鸟类、16 种哺乳动物以及1 种爬行动物。
证实为物 种鉴定的有效方法。
特征法--木蠹象属昆虫DNA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研发
木蠹象属昆虫的鉴定特征(cox1基因片段长度 371 bp)
利用基因条码分析软件共检测到 46 个多态位点,其规律作为木蠹象属昆虫的鉴定特
征,可以根据特征对该属物种进行准确鉴定。标记性碱基的确定为木蠹象属昆虫的分子快 速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昆虫学中的应用
城市昆虫学:关于城市化昆虫的进化起源及其特点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
的关注。如通过利用 DNA 条形码对美国47个地点家酸臭蚁样品进行生物地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城市的城市化种群都是由其周围自然环境中的蚂蚁入侵形成的,而非所有的城市化种群 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在昆虫分类学中的应用
发现隐存种与合并异名种:在鳞
翅目等类群中,通过 DNA 条形码发现 了大量隐存种或新种( Hebert 等在发 现 DNA 条形码序列差异后结合幼虫色 型、幼虫取食植物、生态分布、成虫 头部等特征发现,双带蓝闪弄蝶其实 是个由同域分布的至少 10 个种组成的 复合体。)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分析,最后得出6 科 180 种的结果。
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确定寄生关系:明确生态系统中种间寄生关系(主要是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 间的关系、 寄生昆虫与寄主的关系等)是生态学研究与昆虫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
Smith等检验了条形码用于研究寄生蝇类的可行性,先用形态方法对哥斯达黎加西北部的关 纳卡斯帝保护区中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寄生蝇类进行鉴定,得出 20 个形态种,然后再用 DNA 条形码的方法重新鉴定, 结果不仅区分出了其中17 个具有高度寄主专一性的形态种,
(5)目标 DNA 足够的短,便于DNA的提取和PCR的
扩增。
二、昆虫DNA条形码
2、DNA条形码
Herbert 等于 2003 年提出 DNA 条形 码概念(DNA Barcoding) 。利用线粒
体cox1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
基I基因,5'端648 bp)作为通用序列, 建立全球性的物种鉴别系统。
榛梢木蠹象Pissodes terminalis在数据库里的比对结果1
榛梢木蠹象Pissodes terminalis在数据库里的比对结果2
/
以每年30 万个样本的速度在扩充
截至2015年3月,已有DNA条形码序列3,866,134条,包括157,057种动物、62,025种植 物和16,837种真菌及其他生物类群。
MP、ML法和BI法是基于特征的方法,通过比较 所有序列的每个位点,计算每棵树的得分。NJ法 为 基 于 一 定 的 进 化 模 型 , 如 : K-2-P 模 型 、 pdistance等,计算出各序列间的遗传距离,构建距 离矩阵,进而构建系统发育树。
DNA 序列比对与分析
距离法
距离法是通过计算物种间的遗传距离来鉴定物种,根据条形码间隙的概念, 即种内遗传距离和种间遗传距离之间应存在一个距离间隙,或通过定义一个能区 分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的阈值,将未知物种鉴定为已知物种或定义为新种。 TaxonDNA是基于遗传距离分析条形码鉴定效率的程序(评价方法:最佳匹配方法
在应用昆虫学中的应用
农业昆虫学:上述 DNA 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类与生态学研究中应用的很多方面 均可用于农业昆虫学研究中。如利用 DNA 条形码对北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天敌昆虫瓢虫
种类进行了分析,发现3种本地物种和2 种入侵物种。
植物检疫:随着参考序列数据库的不断完善, 条形码可用来作为全球范围内快 速准确鉴定外来入侵物种的通用方法。
在昆虫分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