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事例
李思德出生仅7个月,母亲便因病离开人世。
临终前,把他过继给了叔父母抚养。
5岁时,李思德就跟着家人砍柴、采野菜、打猪草,早早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15岁时,养父因劳累过度不治身亡,不久妹妹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从此,他和养母相依为命。
1933年10月,18岁的李思德报名参加红军,被编入长胜县独立团,随部队作战。
他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无论战斗多么残酷,他总是冲锋在前,渐渐地由一个普通的农家青年成长为一位具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
红军战士,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小老虎”。
1933年12月,一伙反动地主武装配合川军杨森21军一部,控制三河场至长胜县城的交通要道,阻截红军南下道路。
上级要求独立团配合主力行动,迅速消灭这股敌人。
任务交给李思德所在的2营,他主动向营长聂绍红请缨,带领尖刀班10名勇士趁着雾色爬上九打杵山梁,沿羊肠山道攀至关口梁寨门的山崖边对敌军进行突袭,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乱作一团。
李思德和尖刀班战士一起,身背鬼头刀,冒着枪林弹雨,搭人梯爬上山寨,炸开大门,为大部队开路。
2营官兵乘势追击,全歼守敌,顺利完成夺回关口梁的任务。
1935年7月,为执行“松潘战役计划”,李思德随部队来到黑水河边。
当时,河水湍急,两岸尽是悬崖峭壁,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条锈迹斑斑的铁溜索。
为了给大家开路试索,李思德不顾腿伤抢先把绳索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在原来挂竹筐的滑轮上,顺溜索滑了出去,
一段一段地检查溜索的坚固性,全然不顾危险。
部队顺利渡过了黑水河。
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向甘南进军,进入草地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粮食稀缺。
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部队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
茫茫草地,遍地野草,但这些野草中却往往毒草丛生,要识别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都要付出很大代价,轻者中毒,重者死亡。
李思德总是抢在前边,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
一天,李思德和一个小战士在水草丰盛的洼地上寻找野菜,发现水塘边长着一丛叶子形状和萝卜差不多的野草。
小战士兴奋地喊着:“野萝卜!”拔起就要往嘴里送,李思德赶快喊住他,自己撕下一片叶子放在嘴里细细咀嚼,不一会儿就感到头晕脑涨,肚子一阵绞痛。
他急忙对身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告诉同志……”话未说完就晕了过去。
卫生队员闻讯赶来,只见他面色发青、脸上浮肿,忙取来解毒的草药,抢救了好一阵,李思德才苏醒过来。
建功平凡岗位
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李思德翻雪山、过草地,作战勇敢、多次负伤,站过岗、送过信、开过荒、种过地、喂过猪、烧过炭……对党忠诚、信念坚贞,革命第一、服从需要,高度负责、任劳任怨,无私无畏、敢于牺牲,友爱互助、情系人民,在平凡岗位上彰显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精神。
1938年7月,李思德被调到泾阳八路军115师后方留守处警卫连任一排三班班长。
一天接到上级的紧急命令:全副武装,乘车将一
批重要的抗战物资护送到延安。
当车队行进到黄陵山区时,山陡路窄,颠簸不止。
后半晌时分,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雇佣来的原国民党部队司机把车子横七竖八地搁在山坡上,只顾披上雨衣避雨去了。
夜里,暴雨一阵大似一阵,李思德每巡查两个来回,就叫醒休息的战士和警戒的同志换班,自己片刻没有停留。
天亮之后,战士们解开头顶上的帆布,一眼看到李思德浑身都是泥泞,已经成了一个泥人!那些司机见八路军战士这样拼命,没再讲什么就钻进了驾驶舱,顺利地把物资运送到了延安。
1942年秋,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
李思德被分配到1连2排4班当战士。
一天,团总支书记找李思德谈话,问他当战士有啥想法?李思德腼腆地一笑:“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干啥都是为人民服务!”
1943年3月,李思德被调到枣园,分配到毛主席身边当警卫员。
他感到无比光荣、自豪,也感到责任重大。
他把对领袖的爱倾注到工作中,雨天换哨,少不了他;雪天上岗,他总要多站一个时辰;有的同志生病,不等班长派,他就主动要求去替补;遇上连里发戏票,他常常让值勤的同志去,自己代值班。
枣园位于延安城的西北方向,距城里有10余里路,毛主席经常要到城里开会,每次外出李思德都站在车后的一块踏板上担任警戒。
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冽,冻得手脚麻木。
有一次,大雪天非常冷,下车后毛主席看到李思德耳朵长出了冻疮,便关切地问道:“为什么不把棉帽子的护耳放下来,护一下
耳朵呢?”李思德回答说:“我们有规定,耳朵要听着周围的动静,捂上之后就听不到了。
”
一天夜里,下起了瓢泼大雨。
正在发烧的李思德突然从睡梦中坐了起来,他担心雨水会渗进毛主席的窑洞,便急忙穿上衣服,抄起铁锹冲了出去。
同执勤哨兵打过招呼后,他急忙爬上窑顶检查排水沟。
大雨中,李思德把排水沟挖宽,让雨水顺畅地往下流,他顾不上自己正在发着高烧,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雨水渗到毛主席的窑洞。
很快,窑顶上几十米的排水沟畅通了,看着雨水顺着窑沿流到院子里的坡地下,李思德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李思德每天把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干净,并把毛主席经过的土路垫平填实。
毛主席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
李思德就早早起床,悄悄地把毛主席窑洞附近的牲畜赶走,用小石块把在附近树上啼叫的鸟儿撵走,好让主席能多睡一会儿。
李思德还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信方法,在院子的树上系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端通向警卫班宿舍,里面挂一个小铃铛。
如主席这边发现情况,只要哨兵一拉绳子,警卫班就可以立即出动,又不会打搅主席休息。
李思德所在的长胜独立团团长陈明保,在与川军战斗中,喊着“共产党员跟我上”的口号,带头冲锋突围,最终壮烈牺牲。
这次战斗给年轻的李思德心灵以极大的震撼,使他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员”这四个字饱含的精神特质。
1936年李思德跟随部队来到了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中国工农
红军在这里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初春,由于在行军
和战斗中3次负伤未得到根治,组织特意安排李思德在云阳安吴堡“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学习疗养。
李思德正在和战友一起烧炭其间,李思德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深切感悟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加上四年战火的洗礼,使他对党有了极其深厚的阶级感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由于思想过硬,表现出色,组织上很快接受了他的申请,1937年10月,李思德光荣加入了党组织,更加坚定了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1944年秋,中央机关和枣园警卫人员组织一个小分队,到离延
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烧炭。
李思德被选为农场副队长。
他率
先垂范,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
开窑出炭非常辛苦,里边极度闷热,每到出炭时,他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
烧炭要经过伐树、打窑、填窑、烧火、封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复杂工序,其中封火尤为考验技术。
11个人的烧炭队伍中,真正烧过炭的仅李思德
一人。
面对重重困难,也没有畏缩不前,而是积极主动想办法克服困难,带领烧炭队在实干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
1944年9月5日一大早,天空下起了小雨,李思德和战友小白
冒雨进山了。
寂静的山林,李思德和战士小白又在打一孔新窑,两人紧李而有序地干着活,不时地交谈着。
“我们烧好炭,回枣园,又到毛主席身边啦!”革命工作的幸福感充溢在李思德的心间。
快到中午,眼见一口窑就挖成,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
李思德发现情况有异,大喊一声,一把将小白推向洞口。
两米多高的窑顶坍塌下来,李思德被压在了窑土里面......当战友把他从土中扒出来时,李思德的心脏
已停止了跳动。
他把生留给战友,把死留给自己,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得知李思德不幸牺牲的噩耗后,首长和同志们都为失去这个优秀的战士悲痛万分。
毛主席第一时间作出指示:第一,给李思德同志身上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给他站岗;第二,搞一口好的棺材盛放李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来;第三,开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