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自)

新中国早期 旳政治建设
----民主是我们旳目旳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旳史实;
★ 2、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旳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旳建立和完善旳 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旳特色 。
究竟什么是民主?民主,讲俗话就 是老百姓能起来说话、活动、想方 法。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完善发展: 1956年确立“长久共存,相互监督”八字方针
合作探究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络何区别?
(1)联络: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旳主要形式
(2)区别:
1.性质:
不是国家机构;
是国家权力机关
2.职能: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3. 产 生 和 组织方式:
二 、探索中国民主政治新局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 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1953: 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旳建立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49年6月19日,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毛泽东亲笔 写信邀请信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一 、创建新中国:
1949年 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毛泽东领导人 民筹建新中国,制定并经过了《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 〈共同纲领〉要求了: 特点新:中国具为有人广民泛民旳主主义国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旳、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旳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旳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经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确保逐渐消灭剥削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 。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1956)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知识结构
1、新中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 的决议——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各民族大团结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 地位
2.创立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2.法律 依据 3.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纷纷建立
发展过程
最迟: 1965年,西 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1958年,宁夏回族 自治区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中国的人大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有何区别
1、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2、机构本质不同
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是协商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
3、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权力主体是人民 议员由竞选产生,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权力主体 是资产阶级
意义: 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指明
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作了准备。 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背景: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 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 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 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 机业已成熟。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 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 年9月20日,与会代表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中共的人民政府的民族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确立过程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五大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新疆 、广西、宁夏、西藏
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的过程。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3)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中国的 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形成了一条新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 的国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2)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实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方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背景, 分析上述《临时约法》内容的颁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 (3)为什么《临时约法》成了一纸空文而1954年宪法却得到了贯彻 执行?
三、政治建设的新阶段 ——确立三大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
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的过程。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3)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中国的 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形成了一条新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 的国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2)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实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方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背景, 分析上述《临时约法》内容的颁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 (3)为什么《临时约法》成了一纸空文而1954年宪法却得到了贯彻 执行?
三、政治建设的新阶段 ——确立三大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
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轻巧识记 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目标: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两个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中共八大。 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
• 考试说明: • 新政协的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 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8)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 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 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 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 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 要点一
•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 制度
• [史料研读] • 主题 现代中国的民主制度的确立及特征
史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 制政治、近代以来①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 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轻巧识记 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目标: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两个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中共八大。 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
• 考试说明: • 新政协的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 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8)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 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 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 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 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 要点一
•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 制度
• [史料研读] • 主题 现代中国的民主制度的确立及特征
史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 制政治、近代以来①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 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目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确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西 宁夏 西藏 新疆 广
准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2、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 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 会。
(1)内容
A、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体现了两大原则 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初步建立: 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 (2) 1949年——1954年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后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对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的条件: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准备: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成立: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10、1 ②内容: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特色。
新中国的成立
条件:军事、政治、理论、组织
标志
意义
军事条件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 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 中国胜利指日可待。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党的工 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 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 会。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
政治协 商制度
治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 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
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
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 点
1. 多党合作以中共领导为前提。坚持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和
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 作,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2. 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是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意 义 : 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 国范围内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
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意义: 1 . 有 利 于 人 民 行 使 当 家 作 主 的 权 利 ; 2 . 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使中 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的整体;3.它有利于 我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和团结。
目 的 :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 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 义 :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阶
阶
段
段
一
三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学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评
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习目标: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新中国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 年 9 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 ①1954 年 12 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 一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②1956 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了开国大典。 3.意义 (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 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 新纪元。
【导学号:17080068】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1949 年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与各个民主党派共商建 国大业。
阶
段
段
一
三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学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评
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习目标: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新中国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 年 9 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 ①1954 年 12 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 一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②1956 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了开国大典。 3.意义 (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 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 新纪元。
【导学号:17080068】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1949 年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与各个民主党派共商建 国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