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试卷1模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5分,每空1.5分)

1、贝类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卵胎生和幼生三种。

2、双壳纲贝壳壳面结构主要包括铰合部、楯面、壳耳、放射助、小月面、生长线和韧带,内面结构主要包括外套窦、闭壳肌痕和外套痕。

2、双壳类外套膜边缘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和四孔型类型。

3、我国牡蛎增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太平洋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和密鳞牡蛎(或褐褶牡蛎)四种。

4、头足类的漏斗是由足部特化而来,主要有水管、漏斗基部、漏斗下掣肌构成。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个3分)

1、外套膜:是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皱褶延伸形成的,由内外两层表皮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分泌贝壳、呼吸和保护作用。(必须有)外观像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鳃以及各种内脏器官。

2、颚片:是贝类特有的构造。颚片通常位于口腔两侧,由外表皮加厚形成,几丁质,边缘锐利,有时具有小齿,用来切断食物。

3、缝合线:螺层之间的界限,有深有浅,螺层数目=缝合线数十1,每一螺层上常生有生长线、突起、纵肋、横肋、棘和各种花纹,有些种类表面还生有壳皮和壳毛。

4、消化盲囊:贝类的肝脏,它是一个大型的几乎对称排列的葡萄状褐色腺体,包围在胃的周围,有时伸入到足内。在生殖季节,它经常被生殖腺包被。是主要的消化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脂肪酶等,其中的淀粉酶是主要成分。

5、平衡囊:通常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为一个囊状构造,里面具有耳石或耳沙;囊壁是由带纤毛的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相互排列构成,并共同分泌液体充满整个囊腔。当贝类运动时,囊里面的耳沙或耳

石接触纤毛并刺激脑神经,从而协调运动。

6、原生壳和次生壳:贝类幼虫期由其壳腺分泌的几丁质半透明的壳称为原生壳,以后称为贝壳的壳顶部分;贝类生长时,由其外套膜生壳突起分泌的石灰质的壳称为次生壳。

7、晶杆:为一几丁质的棒状物,其末端突出于胃腔中,它依靠晶杆囊片的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和挺进,以搅拌食物,此外,依靠胃酸的作用,使晶杆溶解,溶解,溶解液中含有糖原酶,可以消化食物。

8、漏斗:是由足特化而成的,是头足类的一个特殊游泳器官,贴附于头部腹面的漏斗陷,也是头足类排泄物、生殖产物和墨汁排出的通道。在原始种类,如鹦鹉螺,漏斗由两个左右对称、彼此复盖的侧片构成,不构成完全的管子。

9、唇瓣:位于身体的两侧,口的前方,通常呈三角形,左右各1对,共四片,每侧有一内、外瓣,外唇瓣与外套膜基相连,内唇瓣与内脏囊相连,内、外两唇瓣相对的一而具横褶和纤毛,依靠纤毛摆动,从而选择及运送食物入口。

10、体螺层:贝壳的最后一层,一般最大,容纳动物的头和足,体螺层与螺旋部大小比例不一定,有的螺旋部极小,体螺层极大,如皱纹盘鲍,宝贝,有的体螺层很小,知笋螺和锥螺。

三、问答题(55分)

1、贝类的生活型有哪些?其生活型与身体结构及体制的关系如何?(9分)

答:根据栖息的底质和生活方式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不同生活均与动物体制相对应或适应。(每种生活型1分,必须举例子)

1.游泳生活型

此类型贝类具游泳能力,头足纲十腕目的种类如鱿鱼,枪乌贼等,身体呈流线型,后方具有鳍,平时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在高速游泳的时候可以紧贴身体两侧,减少阻力。漏斗是其特有的游泳器官,通过

内部肌肉的快速收缩可以产生向前的冲力,推动身体向后运动。

2.浮游生活型

①贝类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通过纤毛环或面盘在水中浮游

②海蜗牛等异腹足目以及一些翼足类可以分泌浮筏或具有特殊的身体构造来使身体漂浮

③头足类的鹦鹉螺,可利用贝壳内气室来控制身体在水中浮游。

3.底栖生活型

①底上生活型

a.匍匐生活型(自由生活型)

此类贝类多在岩石,石块,泥或沙滩以及海藻等外物类而作匍匐式爬行活动,如大部分腹足类动物,它们通常具有十分发达宽阔的足,而且感官发达,利于发现食物。

b.固着生活型

包括双壳类中的牡蛎,海菊蛤、猿头蛤等以及腹足类的蛇螺等种类。此类动物一般具有较坚固的外壳,或其上有各种突起物,可以保护自己,通常运动器官退化。

c. 附着生活型

贻贝、扇贝、珍珠贝等一些双壳类,通过足丝附着在岩石或它物上生活,足退化较小,但足丝腺非常发达,同时在遇到环境条件不利于生活时,旧足丝可放弃而另泌新足丝,从而改变生活的原有环境。

②底内生活型(埋柄生活型)

在底内泥沙中生活的种类,大多为双壳类,此类动物按其生活的底质不同,又分为三类,即泥沙或沙泥、沙滩以及软泥。身体的体制随底质不同有一定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a栖息深度越深,足越发达,如蛏类;b栖息较深的种类,贝壳扁平而且光滑;浅潜的种类贝壳较厚,如文蛤;c深潜则水管长;浅潜,水管短或,仅有出入水孔与滩面接触,如蚶;d为于保水,生活在沙滩的种类,贝壳可完全闭合,如文蛤。生活于泥底的科类,壳两端常开口,且鳃分泌粘液的能力较强,将带入体内泥分粒必粘液粘着而排出体外,如毛蚶。

③凿穴生活型

a穿凿岩石,珊瑚

如双壳类中的住石蛤,石蛏、开腹蛤、海笋等以及腹足类中的如菊花螺、蜒螺等。有的是靠足机械的

方法,即动物利用足和贝壳钻磨岩石,还有就是化学方法,即可以分泌酸液

b穿凿木材

如船蛆和马特海笋。一般都有发达的水管伸出穴口,以摄食和呼吸,一般不再需要原的贝壳来保护身体,故受薄脆或不能完全包被身体。

4.共生和群聚

砗碟同虫黄藻共生。砗磲的排泄产物可被虫黄藻利用,而虫黄藻则作为砗磲的食物。

5.寄生

由于寄生,身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贝壳消失,生殖器官发达。

2、贝类摄食的方式及特点?(9分)

(一)舐食

鲍、泥螺、田螺、苹果螺、蜗牛、石磺等匍匐生活的贝类,具有发达的吻、齿舌或颚片和唾液腺。舐食食物时,依靠齿舌带上的肌肉伸缩作前后活动来锉碎食物,只能刮取薄薄的一层。

(二)滤食

瓣鳃纲贝类主要的摄食方式。有水管的种类还能依靠水管摄取底栖藻类及沉淀下来的有机碎屑。滤食过程比较复杂,是在贝类的外套膜、鳃和唇瓣三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浮游的腹足类动物也是这种摄食方式。一般情况下,滤食性种类,对食物的化学性质无选择,只对食物的大小进行选择。

由于滤食的特性,消化器官也相应发生特化,如口腔无齿舌、颚片和唾液腺;口呈简单的横裂状,较大;鳃具有食物运送沟。

此种方式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摄取海水中悬浮的食物,此类动物一般无水管或只具有短小的水管,如牡蛎,海菊蛤、扇贝和海螂等;另一种是摄取沉积的食物,此类动物一般具有长的水管,可以依靠进水管的延伸而将水管口放置在周围的泥面或沙面上,用来收集食物,如樱蛤、斧蛤和大多数的双壳类。这种摄食方式决定了动物体只能以缺乏或没有运动能力的生物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三)捕食

章鱼、乌贼等头足类的主要摄食方式。以捕食小杂鱼虾等为主。章鱼通常用腕试探洞穴,并可掘穴,用腕上的吸盘吸住双壳类的贝壳,打开摄取其软体部;有时还可分泌毒液,杀死或麻醉后再进行摄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