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损伤病因、临床表现、检查与治疗
宝宝坐骨神经痛的预防与治疗

宝宝坐骨神经痛的预防与治疗宝宝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受到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疼痛症状。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的神经之一,从脊柱后面一直延伸到小腿和脚底。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坐姿不正确、长时间坐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痛的发生。
因此,对于宝宝来说,预防坐骨神经痛非常重要。
首先,预防宝宝坐骨神经痛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坐姿。
当宝宝开始学坐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关注和指导,确保宝宝的坐姿正确。
宝宝应该坐直,双腿自然垂直,不要交叉或扭曲。
父母可以用一些软垫来支撑宝宝的背部和下部,以保证宝宝的身体处于正常的姿势。
另外,在给宝宝选择座椅时,要选择符合宝宝年龄和身形的座椅,不要选择过高或过低的座椅,以免对宝宝的坐姿造成影响。
其次,经常给宝宝进行运动锻炼也是预防坐骨神经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宝宝需要充足的运动来保持身体的灵活度和力量。
父母可以带宝宝进行一些适合年龄的游戏和锻炼,如爬行、跳跃、伸展等。
这样可以帮助宝宝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增强宝宝的平衡力和躯干稳定性,减少坐骨神经受压的可能性。
此外,保持宝宝的体重也是预防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因素。
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宝宝腰椎和盆腔的压力,容易导致坐骨神经受到压迫。
因此,父母需要合理控制宝宝的饮食,保证宝宝摄入均衡的营养,并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食。
当宝宝已经出现了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时,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宝宝的痛苦。
首先,要让宝宝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父母可以用软垫或枕头支撑宝宝的腰部和下身,以减轻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其次,可以用温水瓶或热毛巾敷在宝宝疼痛的部位,温热可以舒缓宝宝的症状。
另外,轻柔的按摩也可以帮助宝宝缓解疼痛,但要注意力度和方式,避免过度按摩造成更大的伤害。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疼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和体检结果确定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药物使用和康复训练的要求进行。
(完整版)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精品资料

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燕好军一、概述坐骨神经痛系指由坐骨神经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腰、臀部直至下肢, 沿坐骨神经走行及分布区放射性疼痛为临床特征。
其发病原因颇为复杂, 而不同病因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又非常相似.二、病因坐骨神经由腰4~骶3神经根组成。
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干性和丛性坐骨神经痛三种,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多见于椎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为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
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
丛性坐骨神经痛相对少见,病因有来自邻近盆腔或腹腔脏器、神经的肿瘤以及创伤、骨折、感染、缺血性损害等导致的腰骶丛疾患。
三、临床表现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
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起病。
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
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时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
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
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
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
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 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
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
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三) 丛性坐骨神经痛:由于坐骨神经为骶丛的主要终支,单纯骶丛损害时坐骨神经痛表现将相对突出。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之一周围神经疾患(干性坐骨神经痛) :创伤、卡压、缺血、肿瘤浸润或压迫、感染、炎症等均可累及神经引起疼痛, 麻痹、肌肉萎缩、感觉异常或反射改变、疼痛特征及物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并可结合神经电生理或影像学检查。
一、神经卡压:周围神经远端卡压可表现为无痛、进行性肌肉无力或以根性疼痛假象出现。
Saal 等报道一组因下肢周围神经卡压引起腿痛但初诊时考虑为神经根损害的病例, 将其称为假性根痛综合征。
经肌电图诊断, 根据病因分为股神经、隐神经、腓总神经或胫神经卡压。
其中44 %的患者表现为阳性神经根牵拉征及脊柱1、闭孔神经卡压:多由较大的闭孔疝引起, 表现为大腿内侧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特征为因腹压升高或大腿后伸而加重, 可为两侧性。
肌肉无力不常见, 可累及髋内收肌, 表现为两下肢交叉困难、站立不稳。
应注意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后者也可表现为屈髋或大腿内收无力。
当耻骨上支骨折时也可损伤闭孔神经。
2、隐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内侧、小腿前内侧及足痛, 因行走及上坡而加重, 休息后可缓解。
伸膝及大腿内收时于筋膜出口处(股骨内髁上方5~6 cm) 压迫隐神经可引起疼痛。
有学者报道, 隐神经卡压时肌电图检查可无异常, 而诱发电位检查则更有价值。
3、股神经卡压:常见原因为髂腰肌损伤或血肿, 疼痛多位于腹股沟区、股前以及小腿内侧呈放射性,也可包括下腹部、阴囊及股内侧。
如有髂窝部疼痛及压痛诊断并不困难。
有时可与隐神经卡压混淆。
此外还可有屈髋或伸膝无力致行走及上坡困难、股神经牵拉征阳性及Tinel 征阳性等表现。
有时腹股沟疝也可引起股神经卡压。
4、髂腹股沟神经卡压:表现为腹股沟部疼痛, 易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所致L1 或L2 神经根损害混淆。
5、髂腹下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上外侧疼痛。
6、股外侧皮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疼痛及感觉异常, 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引起,坐位减轻。
感觉减退区位于大腿前外侧, 相当于裤袋位置。
坐骨神经痛病历范文

坐骨神经痛病历范文英文回答:Patient Name: [Patient's Name]Date of Birth: [Patient's Date of Birth]Gender: [Patient's Gender]Date of Visit: [Date of Visit]Chief Complaint:The patient presents with complaints of severe pain radiating from the lower back down to the legs,specifically along the path of the sciatic nerve. The pain is described as sharp, shooting, and sometimes accompanied by numbness or tingling sensations. The symptoms have been present for [duration].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The patient reports that the pain started [duration] ago after lifting a heavy object. The pain initially started in the lower back and gradually radiated down to the legs. The patient has tried over-the-counter pain medications and hot/cold packs for relief, but the symptoms have persisted.Past Medical History:The patient has a history of [med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specific conditions]. There is no history of previous episodes of sciatica or similar symptoms.Physical Examination:Upon examination, the patient exhibits tenderness and muscle spasm in the lower back region. Straight leg raise test is positive, indicating sciatic nerve involvement.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s decreased sensation and reflexes in the affected leg.Diagnostic Tests: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of sciatica, the followingtests were performed:1. X-ray of the lumbar spine: to rule out any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or degenerative changes.2.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f the lumbar spine: to visualize the spinal discs, nerves, and surrounding structures for any signs of compression or herniation.Diagnosis:Based on the patient's clinical presentation, phys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and the results of diagnostic tests, the diagnosis of sciatica is established. Sciatica refersto the inflammation or compression of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in radiating pain, numbness, and tingling sensations along the nerve pathway.Treatment:The patient was prescribed a combination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and muscle relaxants to alleviate pain and reduce inflammation. Physical therapy sessions were recommended to improve flexibility, strengthen the core muscles, and relieve pressure on the sciatic nerve. Additionally, the patient was advised to avoid activities that aggravate the symptoms and to practice good posture during daily activities.Prognosis:With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adherence to the recommended exercises and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the patient's symptoms are expected to improve gradually.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sciatica can be a recurrent condition,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may be required to prevent future episodes.中文回答:患者姓名,[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患者出生日期]性别,[患者性别]就诊日期,[就诊日期]主诉:患者主诉严重的疼痛从腰部向下放射到腿部,特别是沿坐骨神经的路径。
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评定与治疗

主题: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评定与治疗
目录
1
坐骨神经损伤的评定
2
坐骨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
1
康复评定
1.肌力评定 2.感觉功能评定
3.疼痛评定
4.患肢周径评定和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5.特殊检查
6.电生理检查
1
康复评定
1.肌力评定 常采用徒手肌力评定,也可采用仪器测定法。 2.感觉评定 常用评定方法为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分级法
(MCRR 1954) (1)浅感觉 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 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3)复合感觉 两点分辨觉,实体觉。 3.疼痛评定 通过采用目测类比法 (VAS),简化McGill 疼痛问卷和压力测痛法等评定方法。 4.患肢周径评定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1
康复评再生时,由于早期无髓靴, 神经纤维裸露,在外部叩击时可诱发疼痛,放射痛 或过敏现象,随神经轴索向远端生长,Tinel征可向 前推移,以此可了解神经再生速度,但不能说明再 生质量和反射再生情况。 (2)诱发试验:慢性神经卡压神经时,可通过加重 神经受压的方式来诱发疼痛、麻木、无力等,如直 腿抬高试验诱发疼痛。
6.电生理检查
电诊断、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对判断周围神 经损伤的范围、部位、性质、与程度有重要价值。
2
康复治疗
进行跟腱牵伸,足背屈、跖 屈运动,足趾伸展运动。足 跟着地,足尖提起练习或足 尖着地,足跟提起练习并进 行穿矫形鞋的步态训练。
对损伤所致运动障碍、肌肉瘫痪 者,宜配戴支具或穿矫形鞋,以 防止膝、踝关节挛缩及足内、外 翻畸形,维持踝足稳定等。
作业治疗可进行踏自行车、缝纫 机等练习。
THANK YOU
坐骨神经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实验报告坐骨神经实验报告引言: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的神经之一,起源于腰骶段的脊髓,并通过臀部、大腿后侧一直延伸到小腿和脚部。
坐骨神经在人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坐骨神经的特性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我们首先对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
通过解剖学标本,我们观察到坐骨神经是由腰骶段的脊髓根神经所组成,并通过骶骨的孔洞进入骶骨盆腔。
在盆腔内,坐骨神经与其他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了骶骨神经丛。
随后,它沿着臀部和大腿后侧的肌肉和组织分布,最终分支到小腿和脚部。
实验二:坐骨神经的感觉功能为了了解坐骨神经的感觉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触觉实验。
实验对象是健康成年人,我们用一根细小的尺子轻轻触碰他们的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和脚底部。
实验结果显示,当尺子触碰到臀部和大腿后侧时,实验对象能够明显感受到触觉刺激。
而当尺子触碰到小腿和脚底部时,实验对象的感觉反应则更为明显。
这表明坐骨神经在感觉功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下肢的感觉传递中。
实验三:坐骨神经的运动功能为了了解坐骨神经的运动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肌肉活动实验。
实验对象是健康成年人,我们请他们做一系列的下肢运动,包括蹲下、站立、走路等。
实验结果显示,当实验对象进行这些运动时,坐骨神经能够有效地传递运动指令,使相应的肌肉得以收缩和放松。
这进一步证明了坐骨神经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实验四:坐骨神经的疾病与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通常由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
为了了解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药物实验。
实验对象是患有坐骨神经痛的患者,我们给予他们常用的止痛药物和抗炎药物。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根治坐骨神经痛,因此,综合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对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以及相关疾病与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坐骨神经痛的科普知识

症状
肌肉无力:由于神经受损,腿部肌肉可 能无力。
感觉异常:可能出现感觉减退或过敏。
预防与治疗
预防与治疗
保持良好姿势:避免久坐或姿 势不当造成压力集中在腰椎处 。
加强腰背肌肉:通过有针对性 的训练,增强腰背肌肉的稳定 性。
预防与治疗
避免超负荷活动:避免长时间承重或剧 烈运动,以减轻腰椎压力。 应用热敷或冷敷:适时使用热敷或冷敷 物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病因
病因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物压 迫坐骨神经,引发疼痛。 脊椎关节紊乱:脊椎关节异常 活动,导致坐骨神经受压。
病因
肌肉痉挛:肌肉痉挛压迫坐骨神经,引 起坐骨神经痛。
其他病因:如脊椎骨折、肿瘤等。
症状
症状
电击样疼痛:从臀部向下腿部 传播,感觉像电击。 麻木或刺痛感:腿部、足部可 能出现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
生活调整
生活调整
合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分配工 作和休息时间。 健康饮食:合理摄入营养,保持体重, 减轻腰椎负担。
生活调整
注意体位:睡觉时使用合适的 枕头和床垫,坐姿时保持腰椎 支撑。
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
积极心态:保持乐观,正视疾病,接受 并适应治疗。
应对压力: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学会 放松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坐骨神经痛的科普知识
目录 背景介绍 病因 症状 预防与治疗 诊断和监测 生活调整 心理调适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神经及疼痛的简要解释:神经 是人体内负责传递信息的电信 号通道,疼痛是身体对损害或 炎症的一种防御反应。
坐骨神经:起源于脊髓,通过 臀部和大腿传输信息,直到脚 部。
背景介绍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受压迫或损伤, 导致疼痛和其他症状。
坐骨神经痛如何鉴别诊断?

坐骨神经痛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目前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常见的有寒湿凝络、湿热侵络、瘀血阻络、肝肾不足等四型。
1、寒湿凝络:证候:腰胯持续性钝痛,并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散,受寒加剧,得热痛缓,静卧时痛不减。
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候分析:因寒性收引,湿性凝滞,故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常兼夹风邪,而有向下肢放散的特点。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静卧时湿邪易于停滞,故痛不减。
苔白腻,脉沉而迟缓,均为寒湿停聚之象。
2、湿热侵络:证候:腰腿痛呈烧灼样剧烈胀痛,口渴、心烦、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壅塞,经络阻滞,不通则痛,且感疼痛烧灼而剧烈。
热邪偏盛则出现心烦、口渴,湿热下注膀胱则尿赤。
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3、瘀血阻络:证候:腰腿痛持续剧烈,咳嗽、解便、行走均使疼痛加剧,坐卧屈膝则痛稍减,疼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下肢麻木,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证候分析:由于腰部损伤,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腿持续疼痛,患肢拘挛屈膝,痛有定处,剧烈如刺,动则痛剧且拒按。
气血阻滞,故肢体麻木。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征象。
4、肝肾不足:证候:腰腿痛缠绵不愈,向下放射,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腿膝无力,舌淡,脉沉细,或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腰为肾府,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正虚邪入,其痛缠绵难愈,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腿膝无力均为虚证所见。
舌淡,脉沉细为阳虚之象;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阴虚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坐骨神经痛的诊断标准:1.在某些致病原因的基础上。
急性发病,也可见反复发作。
2.临床多见起自腰、臀部、大腿后侧或大腿后侧向下放射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
3.站立、弯腰、咳嗽、打喷嚏时均可使疼痛加重,故患者常保持一种特殊姿势或体位。
4.检查感觉障碍常不明显,或仅在小腿外侧和足部腓神经分布区有感觉障碍。
5.坐骨神经诸压痛点为阳性,拉塞格氏征及坐骨神经牵拉征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骨神经损伤injury of sciatic ne...坐骨神经损伤概述概述:坐骨神经由腰4,5和骶1~3神经根组成,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其起始处直径为15mm左右。
经坐骨大孔穿出骨盆,坐骨神经一般自梨状肌下孔穿至臀部,亦有少数情况(36.21%)坐骨神经分成2股,一股穿梨状肌,一股出梨状肌下孔;也有分成多股出骨盆者。
进入臀部后,位于闭孔内肌、上下孖肌和股方肌的表面,为臀大肌覆盖,此处为臀部坐骨神经最浅表部位,此段无较粗分支、周围组织疏松、紧邻髋关节,肌内注射、髋关节脱位、骨盆骨折等均易造成该处坐骨神经损伤。
在其疏松的结缔组织鞘内,胫神经位于内后侧,腓总神经位于前外侧,胫神经较腓总神经粗大。
坐骨神经呈弧形向外下走行,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内1/3交点处下行,临床常用此点来检查坐骨神经的压痛点。
坐骨神经垂直而下,至股骨下1/3分成胫腓2支(图1)。
坐骨神经分支点的变异很大,有的由骶神经丛即分为2支,有的则在股部下段才分为2支。
流行病流行病学:无相关资料。
坐骨神经损伤病因病因:药物注射性损伤特别是注射青霉素,是导致坐骨神经损伤的最常见的病因,又称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好发于儿童,其损伤原因与注射部位不当直接损伤或药物剂量太大刺激坐骨神经有关;锐器伤、髋臼骨折、骨盆骨折以及髋关节脱位特别是后脱位亦是导致坐骨神经损伤的常见病见。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目前暂无相关资料坐骨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运动如损伤部位在坐骨大孔处或坐骨结节以上,则股后肌群,小腿前、外、后肌群及足部肌肉全部瘫痪。
如在股部中下段损伤,因腘绳肌肌支已大部发出,只表现膝以下肌肉全部瘫痪。
如为其分支损伤,则分别为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支配区的肌肉瘫痪。
2.感觉除小腿内侧及内踝处隐神经支配区外,膝以下区域感觉均消失(图2)。
3.营养往往有严重营养改变,足底常有较深的溃疡。
坐骨神经损伤并发症并发症:足底常并发溃疡。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其他辅助检查:唐铭阳提醒关于电生理检查:典型的神经电生理表现为患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下降,F波或H反射潜伏期延长;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波间期延长;坐骨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检查多为失神经电位,而健侧正常。
患侧股四头肌肌电图多无异常,膝腱反射稍强也与该肌功能正常而拮抗肌功能减弱有关,这些表现有助于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和脊髓灰质炎。
诊断诊断:外伤史或注射史,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神经分支支配区肌肉瘫痪。
小腿以下区域部分感觉丧失。
肌电图检查可确诊。
坐骨神经损伤治疗治疗:臀部坐骨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中最难处理和疗效最差的损伤之一。
其各段损伤与局部解剖关系密切。
治疗应持积极态度,根据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药物注射伤应争取尽早行神经松解术,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采用高压氧治疗,可有效促进损伤坐骨神经再生修复,患者年龄越小,手术越早,效果越好;如为切割伤等锐器伤,应一期修复,行外膜对端吻合术,术后固定于伸髋屈膝位6~8周;如为髋关节脱位或骨盆骨折所致的坐骨神经损伤,早期应复位减压,解除压迫,观察1~3个月后,根据恢复情况,再决定是否探查神经;如为火器伤,早期只做清创术,待伤口愈合后3~4周,再行探查修复术。
晚期足踝部功能重建可改善肢体功能。
修复神经对促进感觉及营养恢复意义较大,可防治营养性溃疡。
坐骨神经的显露如下述。
1.臀部及股上部坐骨神经的显露(图3)俯卧体位。
手术步骤如下。
(1)切口:自髂后上棘下外4~5cm处斜向下外,经股骨大粗隆内侧约2cm处呈弧形向内至臀皱襞远侧中点处,再沿股后正中线向下切开至需要的长度(图3A)。
(2)显露坐骨神经:切开臀筋膜,分开臀大肌直至股骨大粗隆处,再纵行切开股部筋膜至臀皱襞处。
切断臀大肌外侧附丽于髂胫束及股骨的腱性纤维,将臀大肌连同其神经血管翻起,以显露坐骨神经及梨状肌(图3B)。
必要时切断梨状肌,以显露坐骨神经在梨状肌深面的部分。
可用咬骨钳咬除部分骶骨或髂骨,显露坐骨神经出骨盆处。
2.股部坐骨神经的显露(图4) 俯卧体位。
手术步骤如下。
(1)切口:沿股后正中线切开,长度视需要而定。
可由腘窝延伸至臀皱襞(图4A)。
(2)沿切口切开深筋膜,注意保护股后皮神经(图4B)。
(3)沿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分离,并向两侧牵开,继续向深部分离(图4C)。
(4)向外侧牵开股二头肌,向内侧牵开半腱肌与半膜肌,分离神经周围的脂肪,显露坐骨神经。
分离神经时应注意保护肌支(图4D)。
预后预后:如为部分损伤,术后恢复尚可;如为完全损伤,预后很差。
坐骨神经损伤预防预防:无相关资料。
肘管综合征;delayed ulnar ... cubital tunnel 肘管综合征概述概述: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是指尺神经在肘部被卡压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1957年。
Osborne首先报告了此病并称之为迟发性尺神经炎。
1958年,Feined和Stratford称此病为肘管综合征。
流行病流行病学:无相关资料。
肘管综合征病因病因:任何使肘管容积绝对或相对减小的因素均可引起尺神经的卡压,常见的原因有:1.慢性损伤肱骨内、外髁骨折和髁上骨折以及桡骨头骨折都可因畸形愈合产生肘外翻或其他畸形,使提携角增大、尺神经相对缩短,从而使尺神经受到牵拉、压迫和摩擦。
2.肘关节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或类风湿病变侵及肘关节滑膜,使之增生肥厚,晚期引起肘关节变形、骨赘增生,从而亦可引起肘管容积减小。
3.肿块如腱鞘囊肿、脂肪瘤等,但较少见。
4.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肘外翻、尺神经沟变浅而致的尺神经反复脱位、Struthers弓形组织等。
5.其他长期屈肘工作,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卡压。
枕肘睡眠引起的“睡眠瘫”。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肘管是一骨纤维性管道,尺神经伴尺侧副动脉通过肘管从肱骨后面至前臂屈侧。
肘管的底为肘内侧韧带,肘内侧韧带的深面即为滑车的内侧唇和肱骨内上髁后下方的尺神经沟;顶为联结肱骨内上髁和鹰嘴内侧面的三角形的弓形韧带,因而弓形韧带也就桥接于尺侧腕屈肌的肱骨头和尺骨头之间。
肘管的大小随着肘关节的屈伸而有所变化:伸肘时,弓形韧带松弛,肘管的容积变大;屈肘至90°时,弓形韧带紧张,而每屈曲45°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间的距离就会加宽0.5cm;另外,在加宽0.5cm状态下屈肘时,肘内侧韧带隆起也使肘管的容积减小,因而尺神经易受压迫。
有人测定,肘关节伸直时肘管内的压力为0.93kPa,屈肘至90°时为1.5~3.2kPa。
尺神经在经过肘关节时发出2~3个细支至肘关节;在肱骨内上髁以远4cm内,尺神经发出支配尺侧腕屈肌的运动支,一般有2支,它们从肌肉的深面进入。
支配环、小指指深屈肌的分支在尺侧腕屈肌支稍远侧,从肌肉的前面进入并支配此二肌肉。
肘管综合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人,尤以屈肘工作者如键盘操作、乐器演奏者、投掷运动员,以及枕肘睡眠者。
患者可因尺神经卡压的轻重及病程的长短不同而表现为疼痛和一系列尺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
疼痛位于肘内侧,亦可放射至环指、小指或上臂内侧,疼痛的性质为酸痛或刺痛。
感觉症状先表现为环指、小指的刺痛、烧灼感,随后有感觉减退,最终发展到感觉丧失。
运动症状有手部活动不灵活、抓捏无力,手内在肌及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爪形手。
检查时可见肱骨内上髁或其后方压痛,尺神经沟处Tinel征阳性,表现为在肘管上、下各2cm处轻轻叩击尺神经疼痛可放射到环指、小指。
有的患者屈肘时可扪及尺神经前脱位,但并非所有尺神经前脱位的患者都有症状。
两点间距离辨别力减弱或消失通常为最早表现。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抓捏无力、夹纸力减弱,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爪形手。
肘管综合征并发症并发症:可并发迟发性尺神经炎。
骨科医生唐铭阳认为此类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其他辅助检查:1.肌电图检查对尺神经卡压的具体部位没有确定或诊断不清楚的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是有帮助的,可表现为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尺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经的自发电位出现。
2.X线片可发现肘关节周围的骨性改变。
应对怀疑或诊断为肘管综合征的患者常规应用。
诊断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Tinel征阳性,肌电图检查及X线片检查,能够确立诊断。
肘管综合征治疗治疗:1.保守治疗适用于患病的早期、症状较轻者。
可调整臂部的姿势、防止肘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避免枕肘睡眠,带护肘。
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物偶尔可缓解疼痛与麻木,但不提倡肘管内类固醇激素封闭。
2.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4~6周无效,或有手内在肌萎缩的患者。
手术的方法可分为局部减压和神经前植两大类。
局部减压分肘管原位切开减压和内上髁切除,因分别有尺神经前脱位、术后复发、肘关节不稳等缺点,现已很少应用。
尺神经前植包括皮下、肌间、肌下前植三种。
肌间前植因术后并发症少而应用最为广泛。
预后预后:经手术治疗,疗效良好。
肘管综合征预防预防:无相关资料。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us ... fat概述: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FES)是外伤、骨折等严重伤的并发症。
自1882年Zenker首次从严重外伤死亡病例肺血管床发现脂肪小滴和1887年Bergmann首次临床诊断脂肪栓塞以来,虽然已经一个世纪,并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但因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病例来势凶猛,发病急骤,甚至在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即很快死亡,有的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死后尸检发现。
因此直至近20年对其病理生理才有进一步的认识。
Bagg(1979)等认为该综合征是骨折创伤后72h内发生的创伤后呼吸窘迫综合征。
创伤早期如出现心动过速,体温升高超过38℃,动脉氧分压(PaO2)下降以及肺部出现“暴风雪”阴影等特殊征象,可以确诊。
Broder认为除外伤外,灼伤、代谢性疾患、减压病、结缔组织病、严重感染、新生物、骨髓炎等也可诱发FES。
流行病流行病学:1.发病率及发病情况脂肪栓塞是创伤,特别是骨折的重要合并症,其准确发生率难以统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约占10%,第二次世界大战时60名尸检占65%。
平时外伤中发生率约在0.8%~25%之间,有的高达55%。
Rokkanen等人报道694例骨折发生率为4.2%,其中股骨干骨折为4.7%,股骨、胫骨同时骨折发生率高达28%,而单纯胫骨干骨折仅占2.7%,各类骨折的平均发生率约为16.3%。
近年来,由于机动车辆增多,创伤病人增加,脂肪栓塞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脂栓一旦发生,病死率可高达50%。
据统计,每年死于脂栓的病例超过5000人。
脂肪栓塞的发生,多数人认为与骨折未进行制动、处理粗暴及骨折端不断发生错动,使脂肪栓子释入血流的机会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