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
语文课中教师语言需具备哪些特点

语文课中教师语言需具备哪些特点心田花开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更需要老师们注重教学语言,那么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呢?因为小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语文学习,由于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老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使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因而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此时他们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上体现出来。
那么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具体应该注意什么呢?1、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应具规范性。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
如果说他们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老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
我们都说师为人师表,因而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
所以语言一定要具备规范性,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
2、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应具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
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
3、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应具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
心田花开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4、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应具趣味性。
学习语文最忌讳的就是死板,死板的学习并不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因而老师的语文教学方式还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善于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使整个教学妙趣横生、熠熠生辉。
5、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应具情感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处处都是情感的的融入,教学的语言也应当充满感情色彩,力求达到“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的教学境界。
也能将学生带入到你所描述的语文世界中,从而认知深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一、科学性特点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明确和规范性上。
语言的明确和规范主要是指符合思维逻辑、词汇语法的准确、读音语调的标准等。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的词汇使用准确性、普通话的规范性都会对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对语言的准确含义和感情色彩进行充分的掌握,在向学生进行内容讲解时要清晰准确,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由于小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对象,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口语要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和接受,要尽量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二、可接受性特点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选择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并且在教学中,应将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语言时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喜好进行选择,例如风趣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动画片有关的例子等。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抽象思维训练,当学生升入到高年级后再进行严谨的语言教学。
三、规范性特点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规范性。
由于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职业,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产生影响。
教师是小学生接受教育和知识的主体,所以教师的语言对小学生具有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使教师的榜样力度和示范效果得到体现,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智力的发展方面都不够成熟,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对语言的规范性进行重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力,超过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而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进行模仿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教学语言并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对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课堂教学教学语言主要是指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以口语为主,多种语言形式互相配合、综合运用的语言系统。
因此它既有口语特点,又有书面语特点。
它的表现形式是口语,但其依据又必须是课文内容。
如何把课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教师的口头言语,将课文书面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用有声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对语言表述的功能的认识,是这种转化和传递的必要前提。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在不同的学科其要求是不一样的。
如数学教师必须使用数理语言,简洁精练,讲究逻辑和推理;文学、艺术教师则可适当运用夸张、挖苦等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1.语言要亲切自然,具有亲合力。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特点,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心灵相通和感情相融,使学生答复以下问题时少了几分拘谨,多了几分坦然,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
在讲《愚公移山》时,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们喜欢听音乐的特点,选取了江涛的《愚公移山》这首歌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学生们一开始便被那动感的画面,美妙的歌声所吸引。
当我告诉孩子们歌词所唱的就是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时,他们顿时活跃起来,并且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想看看这篇文章究竟是如何写的,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值得后人为他写歌去歌颂。
而且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孩子们良好的听课状态一直保持到下课铃响,有的同学还是意犹未尽。
浅谈语文教师语言的风格特点

浅谈语文教师语言的风格特点作者:侯荣荣来源:《当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03期【摘要】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言风格;主体素养;审美艺术;教学语境语言风格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折射着语言运用的独特性,植根于语言的材料和规则,生成于语言的运用,语音、词汇、语法乃至修辞、表达方式都具有风格功能。
在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里,教师整体语言风格体现出规范、严谨、准确、生动的总体特征,但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的表达者面对不同的接受对象,又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适时而发、一语中的是滴水穿石的风格;神采飞扬、侃侃而谈是春风化雨的风格;温文尔雅、款款道来是细雨润物的风格;汪洋恣肆、慷慨陈辞是飞流直下、江河奔涌的风格……无论哪种风格只要运用得当,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都可以采用。
1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特征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教学生学用语言,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这是语文学科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动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却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示了教师语言的魅力。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它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1.1达意及情的准确性。
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
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
谈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

谈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作者:刘丽芹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年第09期好的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学生思维和记忆的中介。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比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更讲究,要求更高。
因为语文教师讲课,要生动地描摹形象,严密地阐发事理,精要地概括事件,细致地复述情节,准确地传授知识等等。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体现以下特点:一、规范科学,简明流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有严格的科学性,只有用准确的语言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学生理解的正确性;如果教学语言词不达意,模棱两可,颠三倒四,只会干扰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思想混乱,影响教学效果。
从剖析内容到引导学生回答,教师都必须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为了追求教学语言的规范、科学,语文教师平时要广泛学习,过好语言、语法、修辞、逻辑四关。
要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听广播,向播音员学;看电视,向节目主持人学;听公开课,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学;还要向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学,善于从我国古典诗文中吸取语言的精华,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教学语言必须做到简明、流畅。
为了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师讲课要简明、干脆,而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信口开河,没完没了。
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语言,切忌“口头禅”,还要善于调整词序,注意语言形式的排列——几个结构相同的词语用在一起时,如果没有意义上的需要,可以把字数少的放在前面,如:做家务,教育孩子,孝敬老人……有了知识,有了能力,有了做人处事的经验……这样排列,读起来就显得琅琅上口。
二、生动幽默,诙谐风趣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把事物的形状和事件的情景绘声绘色地用口语描绘出来。
鲁迅先生讲课,曾用农民讨媳妇不娶“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问题。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说的也就是这个理儿。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专门论述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强调语言素养对教师的特殊意义。
语言在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教育性。
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革命的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能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给学生,把育人这一天职凝聚在课文中,灌输到青少年一代的心中。
在中小学教育中,涌透着情的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
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业绩……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恰当地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第二,严密的科学性。
它指的是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还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词汇丰富,语言准确,简炼明晰,防止语言臃肿累赘,更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第三,明确的针对性。
它要求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
语言艰深、古奥、晦涩及烦琐是盲目性的表现。
这种盲目性或随意性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第四,鲜明的直观性。
直观性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
直观性的语言富有魅力,它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青少年的心房,又像那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张张笑脸。
形象有趣的语言又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
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绝非大讲笑话之类,更不能以低级趣味迎合学生来换取笑声。
第五,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发展思维。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特点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特点塔泥中心小学作者:王桦摘要:教师的嘴就如一个“源泉”,他能把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乐。
其语言构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
教师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且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素质修养的高低,同时对整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以附小四年级语文教师为例,从课堂语言的规性、形象性、趣味性以及激励性四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特点,以及师生如何提高课堂语言的水平。
关键词:课堂语言规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列宁曾经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也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它构架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
常言道“言传身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语言更是“传道授业”的重要工具。
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应拥有优美的语言。
因为语言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以及一切情感交流的脐带。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也强调了语言对一个教师的重要性。
教师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且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素质修养的高低。
课堂教学语言也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能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表达的意思以及其传递的情感,同时学到相应的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可见原本可以讲的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完全因为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或者是乱哄哄的一团糟。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根本很少感受到老师语言的魅力,从而在一定的情况下没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效率和教学课堂质量的高低。
一、课堂语言的规性教师为人师表,其语言对学生具有示性,会得到学生的效仿,并且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发展。
浅谈小学低段教师的课堂语言特点

浅谈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特点内容摘要: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本文从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儿童化(趣味性和形象性),教育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激励性和情感性这几个方面来讲述小学低段教师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课堂语言规范性教育性儿童化直观性和启发性激励性和情感性教学是把每一课,每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个知识点,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可见原本可以讲得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沉闷死板。
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语言有规范性、教育性、儿童化、直观性和启发性、激励性和情感性等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教师为人师表,其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且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生,都基本处于模仿阶段。
所以,小学低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为学生提供良好范例。
1.采用全国通行的普通话授课在教学中,教学语言必须采用规范化的“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这要求我们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表述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等。
对学生已知的或非课本重点少说或不说,对重点或学生不懂的要详说、多说,有时可以适当强调,但要注意一个度。
语言规范还要求用词用语恰当准确,保证传情达意,符合科学性。
杜绝“啊”、“这个这个”、“对不对”等口头禅的出现,在课改理念下的新课堂还要防止“老师喜欢……”“你们想不想……”等一类新口头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专门论述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强调语言素养对教师的特殊意义。
语言在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教育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最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要能够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青少年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给学生,把育人这一天职凝聚在教学中,灌输到学生的心中。
实践证明,渗透着感情的道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
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业绩……,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
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到道德的洗礼。
第二,严密的科学性。
它指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还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课堂上尽量做到词汇丰富,语言准确,简炼明晰,防止语言臃肿累赘,更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第三,明确的针对性。
它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
语言艰深、古奥、晦涩及烦琐都是盲目性的表现,这种盲目性或随意性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第四,形象直观性。
直观性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
直观性的语言富有魅力,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青少年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的张张笑脸。
形象有趣的语言又可以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
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但不能够以低级趣味迎合学生。
第五,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包含着以下三层意思:
一是发展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设法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和学生感到困惑、易出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他们。
教师的任务在于开导学生思路,且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学生处于朦胧状态
的智慧火花。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启发学生要抓住关键处,还要善于“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是激发学生感情。
以情感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执教者在课堂上如果不能饱含深情,其教学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教学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设法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味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审美观。
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
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把美感种子深埋在心里。
三是富于想像。
新编语文教材里确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
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文学作品和广大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一道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像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能张开想像的“双翅”漫游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
高明的教师善于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开阔视野,想像不断丰富。
这对培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才能,都具有深远意义。
第六,及时的反馈性。
反馈性指教师在课堂上把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映,表现为把教师输入的信息效果如何再反映出来。
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信息反馈,不管学生能否接收教师的语言信息,一味地灌输下去,就必定造成失误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课堂上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中,观察他们的心思,并迅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调整。
可见,教师的反馈能力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我们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只要从各方面认真努力,刻苦锻炼,就能获得成效,并能成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表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李书敏,河北省沙河市新城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