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散射大作业
第五章电磁散射 _简版

第五章 电磁散射 5.1 雷达散射截面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缩写RCS )是雷达隐身技术中最关键的概念,它表征了目标在雷达波照射下所产生回波强度的一种物理量。
RCS 是一个假想的量,我们将RCS 等效为一个截面,将其放置在一个与电磁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它可以无损耗地把入射功率全部地、均匀地向各个方向传播出去,并且,在接收处的回波功率密度与实际目标产生的功率密度相等。
将RCS 定义为目标在单位立体角内向接收机处散射功率与入射波在目标上的功率密度之比的4π倍。
假设入射波,r k j i i ie E E ∙-=0,则有ii i E k H ⨯=η1入射波平均功率密度21Re()22ii i i i E S E H k η=⨯= 目标截取的总功率为入射波功率密度与目标“等效面积”σ 的乘积,即:202i i E S P ησσ==假设目标功率是各向同性均匀地向四周散射,则在距离目标R 处的目标散射功率密度为:220284RE R PS i s πησπ ==散射功率密度亦可用散射场强表示:η22s s E S=由上可得:222R 4,s is c i iE R E E S E S σπ===∝∝接收天线处目标散射总功率距离目标处散射总功率目标处入射总功率目标处入射总功率另外:1. σ与R 无关;2. 符合远场条件:R 远大于目标特征尺寸 ;3. σ与入射波方向,散射波方向,散射体形状,表面粗糙度以及介电特性等相关。
雷达散射系数是指单位照射面积上的雷达散射截面,是归一化处理的结果,它是入射电磁波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结果的度量,定义为,为照射面积为入射角,或者A A Ai io o θθσσσσ,cos ,==雷达散射的三个特征区域若目标的特征尺寸为a ,则ka 为其电尺寸。
其中λπ2=k 为雷达波数。
目标RCS 随电尺寸的变化分为三个区域。
以金属球为例,令02=rσσπ,其中r 是金属球的半径,λ 为入射波波长。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班级: 021061学号: 02106020姓名:赖贤军电子邮件: 92065436@日期: 2013 年 06 月成绩:指导教师:姜文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精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 technology)。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法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以及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1.隐身技术及其历史背景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战争中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愈来愈严重。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及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
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
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
当前电磁波隐身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
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雷达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同时展开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的研究工作,最后向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方向发展。
2.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隐身技术的主要就是反雷达探测。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他位置的装置。
雷达的问世使人类的探测技术和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向反探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大作业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 1302014学号:姓名:张瑞电子邮件:日期: 2016 年 06 月成绩:指导教师:姜文飞机隐身的措施手段前言:隐形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不陌生,虽然这些说法大多数来自小说和神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隐形的例子。
比如说变色龙就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颜色来进行隐形。
人们通过研究仿生学,并且应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终于在庞大的飞机上也实现了隐形。
从原理上来说,隐形飞机的隐形并不是让我们的肉眼都看不到,它的目的是让雷达无法侦察到飞机的存在。
隐形飞机在现阶段能够尽量减少或者消除雷达接收到的有用信号,虽然是最为秘密的军事机密之一,隐形技术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隐身技术作为一门尖端的综合军事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是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雷达探测设备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军事上隐蔽自己,避免被敌人发现,借以增强突击能力或保护自身的重要手段。
雷达和通信设备工作时会发出电磁波,表面会反射电磁波,运转中的发动机和其他发热部件会辐射红外线,以与飞机会反射照射向它的电磁波,这样,就使武器装备与它所处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容易被敌人发现。
通过多种途径,设法尽可能减弱自身的特征信号,降低对外来电磁波、光波和红外线反射,达到与它所外的背景难以区分,从而把自己隐蔽起来,这就是电磁隐身技术。
从1936年荷兰飞利浦实验室研究并取得法国专利的第一批电磁波吸收材料算起,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
飞机的隐身主要是为了提高武器的生存和防御能力而制作的,它在军事战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在的信息化时代,该项技术更是得到很多军事机构的青睐。
它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与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隐身技术的定义与分类隐身技术定义是: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当前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外形隐身技术。
电磁散射的计算和测量

=
Lmt Lr Lp
PtGtσ ArGr
( ) 4p R2
2
Lmt Lr Lp
(0.2)
=
( ) = 4p RPt2G22σLmAtrLr Lp
( ) = P4tpR4λ2p2A2 Lm2tσLrALrp
Ptσ A3 R4λ 4 Lmt Lr Lp
即有:
Pr
=
1 PtGt 4p R2Lmt
角度, ( ρ,ϕ ) 为目标上一点的极坐标。
图 3.1 转台成像模型
则易得关系式:
=u x cosθ + y sinθ =v y cosθ − x sinθ
天线到 ( x, y) 的距离:
R ( x, y)= ( R0 + v)2 + u2
远场条件下( D < λR0 ),D 是目标最大横向尺寸,那么: 2
时域 有限 差分 法
不易处理曲面边界,色散误差随物体电 能方便地处理介质材料和求取
尺寸变化,难以求解电大尺寸物体的散 宽频带解,算法简单
射
几何 能准确计算直射场、反射场、
光学 折射场,适用于求有限曲率曲
不能分析、计算绕射问题
法
面
几何 绕射 法
可解决复杂系统电磁辐射和散
射问题,阴影区场,边缘绕射、 在几何光学阴影边界和反射边界两侧
爬行波绕射,多次绕射计算问
过度区内失效
题
物理 光学 法
不能计算散射体上不连续性产生的电
适用于散射体表面曲率半径远 流,没有考虑散射体阴影部分电流,目
大于波长
标必须在远场区,特征尺寸必须远大于
波长
物理 绕射 法
适用于求解几何绕射理论中焦 散问题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报告2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学号:姓名:电子邮件:日期:成绩:指导教师:现代飞机中的隐身技术玩过红色警戒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战争的防空导弹,黑鹰战斗机,伞兵,天启坦克这些词语,在游戏中,重要的抗衡因素就是侦查与突袭,而在现代战争中,侦查与反侦察往往决定着行动和对决的成败。
在雷达出现之前,防御方缺乏有效的对空预警手段,空袭飞机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以至有轰炸机是拦不住的说法。
雷达技术成熟以后,防空战斗机可以提前调集到关键方向,地面防空力量也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突防飞机的生意就不那么好做了。
进攻方的对策,不外乎两条,一是提高飞机飞行性能(速度,高度),让你的防空火力够不着,二是想办法降低对空雷达的效能。
二战时著名的“蚊”式多用途战斗机,飞得又高又快,木结构的机身雷达反射水平又低,所以损失率相当低。
战后各国不约而同采用了一号方案。
这并不奇怪,因为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得飞机的飞行性能大幅度提升,可以使对手的防空体系短时间内失去效能。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容易理解喷气时代前二十年对高空高速的疯狂追逐了。
高空高速会降低投弹精度,但那时候大家想的都是大打,早打,打核战争,投弹精度没几个人在乎。
一号方案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就是著名的SR-71和XB-70,巡航速度达到三倍音速的怪物级飞机。
它们的速度和高度性能至今还是实用的有人驾驶飞机未能逾越的高峰。
但是靠飞行性能混饭吃的做法到这些怪兽这儿到头了。
局部战争的实践证明大多数情况下作战飞机的飞行速度不会超过音速,飞行高度不会高过民航机。
这也难怪,常规战争要求大量的弹药投放,为核武器设计的弹仓根本不够用,作战飞机被迫携带外挂武器,大大小小好似葡萄串,速度高度能上得去才怪。
相应的,两倍音速的飞机经常无法避免与高亚音速战斗机交手。
对高速性能的追逐造成了中低速机动性的不足,导致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空战战绩不佳。
同样令人头疼的,是地对空导弹的日趋完善。
电磁散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磁散射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 掌握电磁散射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电磁散射理论,加深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电磁散射是指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部分电磁波能量被物体吸收、反射、折射或散射的现象。
根据散射体的不同,电磁散射可分为自由空间散射和介质散射。
本实验主要研究自由空间散射现象。
自由空间散射的散射截面与散射体的形状、尺寸和电磁波的频率等因素有关。
当散射体尺寸远小于电磁波的波长时,散射现象可近似为衍射;当散射体尺寸与电磁波波长相当或更大时,散射现象可近似为几何光学散射。
本实验采用菲涅耳近似方法,将散射问题简化为二维问题,通过模拟散射体对电磁波的散射效果,研究散射截面与散射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磁波发射源:用于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2. 电磁波接收器:用于接收散射后的电磁波;3. 计算机及软件:用于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散射截面曲线;4. 实验平台:用于搭建散射实验系统。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准备:搭建实验平台,连接电磁波发射源、接收器和计算机;2. 实验参数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电磁波的频率、散射体的形状、尺寸等参数;3. 实验数据采集:启动实验系统,调整实验参数,记录散射后的电磁波强度;4.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5. 结果分析:绘制散射截面曲线,分析散射截面与散射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采集:本实验采集了不同散射体形状、尺寸和电磁波频率下的散射截面数据;2.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散射截面曲线;3. 结果分析:(1)散射截面随散射体尺寸的变化:当散射体尺寸远小于电磁波波长时,散射截面随着散射体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当散射体尺寸与电磁波波长相当或更大时,散射截面趋于饱和,变化不大;(2)散射截面随电磁波频率的变化:散射截面随着电磁波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散射截面随散射体形状的变化:散射体形状对散射截面有一定影响,具体关系需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大作业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 0211XX学号: *****XXX姓名: XXX电子邮件:日期: 2014 年 06 月成绩:指导教师:关于坦克的散射来源及隐身措施手段一.坦克的散射来源1.坦克的几何建模坦克是一种地面特殊武器,具有良好的装甲保护和炮火攻击能力。
其外型多为不规则体,各类坦克形状有差异,下面来分析研究归类为用以下不同部件与部件的不同构型进行几何造型。
(1)炮塔炮塔是最具不同类型特点的坦克特征部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形状。
①曲面体炮塔,类似于球冠形曲面,常用三次B样条曲面生成,主要参数为底缘曲线、顶曲线、主要截面曲线。
②圆台型炮塔,形状比较规则,主要参数为下圆直径、顶圆直径、圆台高度。
③多面体炮塔,没有规定形状,主要根据所设计各平面块组成的多面体生成,参数为各平面体边缘直线段三维端点的确定。
④炮塔的附属件,如顶窗(有平面型、圆台型),主要参数为顶窗盖形状底缘与炮塔主体的相贯曲线的确定。
(2)车体车体多数为边缘与纵向轴线垂直的多面体组成,不同类型主要区别是底面有平面和曲面之分。
车体前多位锐角装甲,并有挡浪板,由多面体生成,参数取决于直线段。
曲面底面可用三次B样条曲面生成。
(3)轮系轮系为驱动履带的轮,有主动轮与从动轮之分,主要参数为各轮中心位置、轮直径、轮外端面凹形状、减重孔直径与位置。
主动轮还需与对轮齿造型。
(4)履带履带是坦克中形状比较特殊的部件,主要是确定履带单元件形状和履带曲线链形状。
履带单元件又有几种:齿条型履带,形状多半不规则的内外齿状组合体,齿形可用多面体与二次曲面近似生成。
履带链曲线形状用圆弧与直线段生成,尤其重要的是确定每一个履带单元块相对于链曲线的法向安装位置,以便对履带单元块旋转适当角度与中心定位。
(5)翼板翼板即车体两侧护罩履带轮系的板型件,分为曲面罩板型和平板组合板型。
(6)主炮主炮为安装在炮塔的主炮管,其形状为多段圆管和圆台组合,只要确定各段端面圆直径,就很容易生成,注意生成的主炮构型,通常与车体有一相对角度,作角度旋转,则得到主炮在空间的三维形状。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报告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学号:姓名:电子邮件:日期:成绩:指导教师:典型外形隐身飞机及其电磁散射特性在现代军事领域中,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是重中之重,研究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就要研究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
雷达散射截面(RCS)是评价目标散射特征的最基本参数之一,其计算和测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方法有解析方法,精确预估技术和高频近似方法等。
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远场测量、近场测量和紧缩场测量。
远场测量在室外进行,虽然能直接得到目标RCS,但是条件难以满足(满足远场条件时,被测目标与天线间的距离非常大),相比之下,在微波暗室中进行的近场测量由于采用缩比测量的方法更容易满足测试条件。
相对于紧缩场测量,近场测量的精度更高,成本也有所降低,于是近场测量越来越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
近场测试到的雷达回波信号并不是工程中所关心的RCS,而如何由近场测量数据得到目标RCS,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常用的雷达隐身技术中,外形隐身技术和雷达吸波材料技术是迄今降低RCS的最为有效方法。
有一种说法是外形设计对隐身飞行器隐身性能的贡献占2/3,材料占1/3。
可见这两种隐身技术的重要。
外形隐身技术的实质是将目标的强反射结构转换为弱反射结构,即通过修改目标形状,可以在一定角域内显著减少其RCS。
在新式武器系统的设计和研制过程中,这是最为有效和首先应当采用的隐身途径。
但形状的选择不仅决定于RCS减缩,而且决定于空气动力学性能及其他要求,最佳的形状是使飞行器的综合性能尽可能完善。
通常,首先要求雷达截面的逐步逼近和对某一选择形状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推断,然后再通过实验测试来加以验证。
如果最终的形状结构不满足RCS 要求,则可通过有选择地使用吸波材料来作进一步改进。
另一方面,从外形隐身技术的机理来讲,某个角度范围内RCS的减缩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角域内RCS的增加。
因此,外形隐身技术的首要条件是要确定威胁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 0210**学号: 021012**姓名:张**电子邮件: 542******@日期: 2013 年 06 月成绩:指导教师:姜文F117A的电磁散射及隐身特性研究F117A是1981年美军的世界上首架真正意义上的隐身飞机,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形奇特,表面涂敷RCS吸波材料。
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散射中心强度,给雷达探测带来困难。
计算和分析F117A的电磁散射特性,了解其隐身性能,对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主要从隐身飞机的外形,高低频,双基地等方向研究F117A的电磁散射特性及隐身特性。
(文中出现的数据均来自于参考文献,笔者暂时没有对F117A隐形飞机的散射特性进行实验)一、F117A外形散射特性F117A的显著特点是外形上的与众不同,如图1,图二所示。
为达到隐身的目的,F117A主要采用的设计有:图1 F117A结构三视图总体设计上,该机采用多面体结构,整机呈楔状,由多个小平面拼合而成,就连机翼及尾翼的翼型轮廓也是由几条折线构成的多边形,没有考虑到亚高声速的气动要求。
在电磁波照射下,平面的回波波峰比曲面的回波波峰窄得多,更便于利用表面的倾斜将回波波峰偏转到雷达接收不到的方向上。
●F117A翼身融为一体,采用大后掠机翼(前缘后掠角达66.5度)使主要回波避开雷达探测区;用v型尾翼代替常见的直立式立尾及水平尾翼,以消除角反射器效应。
●采用背负式进气道,用机翼遮挡仰视雷达的入射波,同时把进气口斜置,罩以网眼尺寸为1.9 3.8⨯)的屏蔽cm cm⨯ (在速度方向投影为1.5 1.5cm cm格栅,使波长10cm以上的入射波无法进入进气道而被偏转反射。
●舱罩的外形设计成与机身一致的多面体形状,并在5块平板形风挡玻璃上镀上可屏蔽雷达波的金属膜。
●消外挂物及外露挂架,将全部可投放或可发射武器及其挂架均安置在机身或机翼内的专门武器舱中。
一方面减缩了外挂结构本身的散射,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它们与机身问可能产生的角反射器效应。
图2 F117A实拍图片除重点采用外形隐身技术外,F117A的隐身措施还包括低RCS吸波材料技术和低红外辐射技术和低电磁辐射技术等。
综合各种隐身方法的效果后,F117A的头向RCS低达20.01m。
二、F117A 高频散射特性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三角面元法计算F117A 的高频散射特性。
物理光学面元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用户给出的模型尺寸,在通用图形学建模软件(如AutoCAD 、3DSMax 等)上建立目标的全景立体模型,然后用一定的转换程序对模型进行网格剖分,用成千上万个三角面元及棱边近似模拟目标表面,并对各面元和棱边进行消隐处理,最后分别用物理光学法和等效电磁流法计算各个可见面及边缘的散射场,对所有散射场进行矢量叠加即可得到目标总的散射场。
物理光学面元法属于RCS 计算中的高频方法,它是在Stratton C hu -积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物理光学近似推导而出的。
散射电场的物理光学积分方程如下:02()4jkR jkw r s j s e E jkE s s n h e d s R π∙⎡⎤=-⨯⨯⨯⎣⎦⎰⎰式中,0E 是入射电场强度,h 是入射磁场极化单位矢量;r 是场点到表面单元d s 的位置矢量;w i s =-,i 和s 分别表示入射和散射方向的单位矢量;积分表面S 是散射体的照亮区。
由上式以及..E F K nott 在保留散射单元相对相位关系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的复数RCS 表达式,可以推导出RCS 平方根的物理光学表达式:jkw r r S j n e h e kd s ∙=-∙⨯式中,r e 为雷达接收机的电极化单位矢量。
将上式中的面积分变换成围线积分,就可以得到多边形平板面元的雷达散射截面:011sin ()2()12n N n jkw r jkw r n N nkw a P ae kw a ∙∙=∙=-∙∙∑ 式中,0r 是平板面元局部坐标系原点在全局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n a 是平板面元第n 个边缘的长度和方向矢量,这些边缘从头到尾沿周界分布;n r 是第n 个边缘中点的位置矢量;T 是w 在平板上的投影长度;/pn w n w =⨯⨯是平板面元上垂直于w 的单位矢量;N 足平板边缘的数目。
棱边的散射可用等效电磁流法单独计算,与面元散射计算结果矢量相加即得目标总的RCS,此处从略。
总的看,实现目标散射的面元法计算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目标的精确建模2)型的合理剖分3)面元与棱边的消隐处理4)电磁散射计算接口设计值得说明的是,当目标包含腔体或角形结构时,还须计入多次反射和绕射的影响,这一问题原则上可用射线追踪的方法解决,但其通用化实现难度较大,一般都是根据目标的实际外形结构个别处理,这里暂不考虑多次反射和绕射的影响。
计算结果显然,F117A在500M hz以上的入射波照射下,后向散射RCS基本上都在2-,而500MHz之前的RCS几乎都大10dB m0d B m以下,有些点甚至低于2于220d B m之多。
这充分说明了F117A高频隐身效果好的特点。
0d B m,最高达2三、F117A低频散射特性对F117A模型进行立方体阶梯近似剖分,时间步长/2=∆进行计算。
考dt c虑入射波沿F117A鼻锥方向(方位角0度俯仰角0度)入射的情况。
可以看出,F117A 在米波雷达照射下RCS比较大,普遍位于210dB m,0d B m以上,峰值甚至超过了2这就说明F117A在低频段隐身效果很不明显。
通过对F117A在两种极化方式下低频RCS的比较,可以看出,在0~130M hz频率范围内,水平极化曲线上升得更快,RCS更大;而在130M hz以后,垂直极化的峰值普遍高于水平极化。
因此,不能绝对地认为在米波波段,F117A的水平极化后向RCS一定比垂直极化时大。
这表明,以正交极化发射、全极化接收对F117A的探测是有利的。
四、F117A俯仰特性由于隐身飞机的低可见度设计不可能在两个欧拉角内均达到隐身,尤其在俯仰平面内有可能观察到大RCS值。
因此,对于弹载导引头和机载雷达来说,选择俯视观察目标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反隐身效果。
下面针对不同俯仰角入射情F117A后向RCS的频率特性。
入射波为水平极化,方位角0度,俯仰角为30度~60度。
当分别用频率100M hz和150M hz照射时F117A的后向RCS随俯仰角的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F117A后向RCS随俯仰角变化明显。
当俯仰角达50度时,RCS 最大,但相对于俯仰角0度仅增大了1.237倍(以2m为单位计算),这是由于在100M hz时,0度入射的RCS本身就已经比较大了,因此提高的反隐身效果不明显;而当150M hz且俯仰角达52度时,RCS最大,相对于俯仰角0度增大了3.624倍,提高的反隐身效果很显著。
五、F117A双基地特性作为一种反隐身技术,双基地雷达探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军事防御领域中。
所谓双、多基地雷达,是指将发射机和接收机置于不同地点,接收机是隐蔽的。
隐身飞机采用外形设计和吸波材料结合的方法,除了使雷达信号被吸收外,还使雷达信号的反射波发生偏转,偏离了辐射源的方向,而双、多基地雷达就利用了这一特点,由设置在另一地方的接收机接收这种反射波,从而达到反隐身的目的。
当频率150M hz时沿鼻锥向水平极化入射、双站接收的RCS。
可以看出,在12.1053m的双站角大于130度以后,双站RCS显著增大。
可知,一架单站RCS为265.0724m。
当频率1GHz时沿鼻F117A,在双站角为130度时,其双站RCS可达2锥向水平极化入射、双站接收的RCS,仍然可以看出,在双站角大于120度以后,0.8964m,而双站角为130度时,RCS达双站RCS显著增大。
此时单站RCS为2214.7475m。
很显然,对低可见度飞机目标进行探测时,有时采取大双站角来反隐身是有效的,而且高频时的效果要优于低频时六、结论针对F117A隐形飞机,在高低频散射特性,外形特点,俯仰特性和双基地特性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且得到一些结论,归结为:1)F117A在低频段具有较大的RCS,普遍在20d B m以上,峰值甚至超过210dB m。
因此,采取低频雷达探测隐身飞机是一项有效的反隐身技术措施。
2)F117A随不同的俯仰角有显著的变化,如频率为150M hz,俯仰角为52度时,RCS将增加3.624倍。
因此,通过适当的俯仰角观察F117A,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3)F117A双站RCS随双站角而变化,例如,频率为1G hz,双站角为130度时,双站RCS达214.7475m。
因此,采取大双站角观察,可望获得很好的反隐身效果。
七、总结在大三上学期学完《微波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之后,对本专业微波方向只是一些理论上的认识,例如专业的基础M a xw ell方程组,电磁场的解等。
可是怎么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需求上来仍是不甚了然。
图3 F22结构三视图这一切的问题在大三下学期有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在学习了专业课程《电磁兼容》、《天线原理》、《微波电子线路》和《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后,对于所学专业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应用技术上都有了一个直观且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的激发了自己对于本专业学习的兴趣,这里感谢各个授课老师平时悉心的教导。
至于这次的选题《F117A的电磁散射及隐身特性研究》,一方面是因为本人对于军事很有兴趣,本来想做对于美国现役的五代机F22的隐身方面的研究,可惜找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资料,只能放弃,只能将目光放在了已经退役的F117A 隐身战机上来了,所幸资料很全;另一方面,也是跟课程有关的,主要我认为这个选题很符合老师对于大作业的要求,针对隐身目标的散射分析提出反隐身的技术手段;而且F117A也是隐身战机家族的一个明星,跟着美国参加了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次实战行动,战果显著,对于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要无时无刻的防备着对方的可能性进攻,这对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也只有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才能满足国家“打赢高科技局战争”的需要。
而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批能献身于国防的高科技技术人才,培养这些人才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图4 F22编队飞行虽然《电磁散射》的课程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在这条路上的行进没有终点,相信我们这一批90后以后能够接过前辈国防的重担,保卫我们的家人。
参考文献:【1】《等离子体覆盖立方散射体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刘少斌张光莆袁乃昌【2】《隐身目标低频宽带电磁散射特性研究》,莫锦军。
【3】近远场天线测量系统与定标体 RCS 的研究,陈军,201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